《终南山》教学设计_第1页
《终南山》教学设计_第2页
《终南山》教学设计_第3页
《终南山》教学设计_第4页
《终南山》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终南山教学设计 莲山课 件 k 终南山教学设计 王维,字摩诘, 701 年生, 761 年逝世,祁 (今山西祁县 )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天宝十五年 (755)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曾拘摩诘于洛阳普施寺,授以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崇佛教,性喜山水。写诗多以山水田园为内容,状物传神,精深入微,北宋苏轼称赞他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晚年居蓝田辋川,多写隐逸生活和谈禅说佛之作。兼通音乐,工书法,精绘画,擅画平远景。常以 “ 破墨 ” 写山水松石,曾绘辋川图。 明董其昌推王维为山水画 “ 南宗 ” 之祖。并说 “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 。 才子加帅哥,因为长得帅所以中状元 大唐盛产天才,(王勃 6 岁时善于文辞, 13 岁时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14 岁做官;骆宾王七岁写下了 “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武则天近侍上官婉儿十四岁能诗;李白在 5 岁时诵六甲, 10 岁时观百家;白居易, 1 岁时开始识字,五六岁就能做诗, 9 岁时已精通诗韵)王维也是这些天才中的一个,他 9 岁能文, 17 岁就写出了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的千古名句, 21 岁2 / 8 就中了状元。 唐朝的进士是有 名的难考,多少大腕在进士考试前落马,连老杜那样的主都未能得逞,王维却生生地拿了一个进士头名,绝对是少年得志。 但王维能把状元抱回家,不单单是文化课成绩好,还因为他是大帅哥,而且才艺表演出众。 参加进士考试之前,传闻状元已经内定,王维就去找皇室宗亲岐王想办法。当时进士考试只要能够中榜,就是无比荣耀的事情,所谓 “ 春风得意马蹄疾 ” 也不过就是中了个进士,很多人考了一辈子都没闹上。可听见状元落入他人之手,王维就很不甘心地急于发动社会关系,可见年轻时候的王维心气之高。 这事岐王也说了不算,但岐王够哥们儿,利用自己 的人脉资源给王维出了个主意。岐王让王维尽心修饰打扮后,带着他到了九公主的府邸,说是来献上酒乐。王维精心修饰过的帅哥形象先声夺人,等他很有火候的琵琶独奏曲郁轮袍一上演,立刻就把九公主给迷倒了。据说旁边还有好些伴舞的演员,就像莫文蔚的演唱会,绿叶配红花,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公主一问之下,王维就把他的作品拿了出来,公主看了大吃一惊:这都是自己平时喜欢读的,还一直以为是古人的诗篇。马上请王维上座。就这样,靠着公主的大力提携,王维状元3 / 8 到手。 这有点儿类似选美比赛前先到评委家拉选票。但在唐朝,走动社会关系是正常 行为,还有一个专用名词叫 “ 干谒 ” 。王维获胜毕竟不是光靠形象,也凭借才名远播,是当之无愧的实力派。 因为画得好,所以能治病 除去写诗做文,绘画、音乐、书法王维样样拿手。 关于王维的画最神的牛皮是宋朝的秦观吹的,就是民间传说中被苏轼的小妹 3 次难倒的那位著名词人。这位以多愁善感著称的秦观老师有一次莫名其妙地久病不愈,什么办法都用了就是不成。秦观的一位朋友带着王维画的辋川图来看望他,说你看看这幅画试试,秦观看了几天,居然病就痊愈了。 这事情说得神乎其神,但秦观也不是无名之辈,凭空这样信口开河好像也没有必 要。或许事有凑巧,或许书画家往往长寿,其中多少有些养生的道理。不管怎么样,王维的画历来被抬得很高,境界号称不是凡人能够达到的,王维也被尊为中国山水画南派的鼻祖。 王维的音乐也是专业水准,并不是只能糊弄糊弄公主。他进士及第后做的第一个官就是太乐丞,就是专门掌管皇家音乐的。不料闯祸就闯在这个职位上。王维手下的演员们不知怎么心血来潮,私下组织表演了一场舞黄狮。按定制,这个节4 / 8 目只有皇帝老子才能欣赏,王维因此获罪,被打发出长安,贬谪到地方上当小官去了。 王维 30 岁夫人早逝,此后一直到死他不但没有再婚,而且始终独居 一室。用情之专一,无论在当时的唐代,还是在今天,都实属难得。 因为降叛党所以留污点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势如破竹,唐王朝撒腿开溜,王维腿脚慢了一点,被安禄山俘虏了。王维没办法,弄了些药吃下去假装说不出话,想借此躲过出仕。但王维名声太大,安禄山很需要他这样的人物在自己的政府充门面,硬是让王维当了个官。 一天,安禄山大摆筵席,把唐王朝的宫廷乐工拉来演奏助兴。乐工们触景生情止不住流泪,其中有一个更是哭出了声,安禄山二话没说就把他给分尸了。王维听说后悲伤不已,写了一首怀念唐王朝的诗。唐王朝拨乱反正后,出任伪职的 多半掉了脑袋,王维因为有这首诗作证,加上他弟弟请求削官为他赎罪,王维只被轻轻发落、贬职了事。但是,投降变节成为洗刷不掉的污点,王维终生都以此事为恨。 诗歌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5 / 8 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诗歌赏析: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 “ 以少总多 ” ,古代画论家所谓 “ 意余于象 ” ,都是这个意思 作 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 “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 ,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 太乙 ” 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 近天都 ” ,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 “ 近天都 ” ,正是以6 / 8 夸张写真实。 “ 连山接海隅 ” 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 “ 接海隅 ” ,固然不合 事实,说它 “ 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 ” ,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 “ 连山接海隅 ” 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 “ 白云回望合 ” 一句, “ 回望 ” 既与下句“ 入看 ” 对偶,则其意为 “ 回头望 ” ,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 “ 回望 ” ,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 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 青霭入看无 ” 一句,与上句 “ 白云回望合 ” 是 “ 互文 ” ,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7 / 8 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 “ 白云 ” 、蒙蒙 “ 青霭 ”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 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 “ 入看 ” 。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 “ 回望 ” , “ 回望 ” 而 “ 白云 ” 、 “ 青霭 ” 俱“ 合 ” ,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 “ 象 ” 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 “ 分野中峰变 ” 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 分野中峰变 ” 的认识,则诗人立足 “ 中峰 ” ,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 “ 近天都 ” 的 “ 中峰 ” ,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 阴晴众壑殊 ” ,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 “ 阴晴从壑殊 ” ,当然不是指 “ 东边日出西边雨 ” ,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 (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 “ 或 谓末二句8 / 8 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 (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 “ 玩其语意 ” ,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 “ 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 ” 我 “ ,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 ” 我 “ 在游山,句句有 ” 我 “ ,处处有 ” 我 “ ,以 ” 我 “ 观物,因景抒情。第二, ” 欲投人处宿 “ 而要 ” 隔水问樵夫 “ ,则 ” 我 “ 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 ” 中峰 “ ,则 ” 隔水问樵夫 “ 的 ” 水 “ 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