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中也有严厉刑事政策的适用空间,因此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无期徒刑不存在政策观念上的障碍。从刑法规定的实然分析来看,也应当肯定未成年犯罪人能够适用无期徒刑。当然,考虑到无期徒刑适用于未成年人的极端严厉性和未成年犯罪人矫正改造的特点,无期徒刑的适用应当予以严格限制。我们认为,对未成年犯罪人能否适用无期徒刑首先取决于国家和社会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所秉持的政策观念。因为,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包括无期徒刑在内的重刑显然是一种严厉刑事政策的体现。那么,未成年人犯罪中有没有适用严厉刑事政策的余地?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我国1979年和1997年两部刑法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学界在未成年犯罪人能否适用无期徒刑这一问题上存在相当激烈的争论。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分别在1991年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所犯罪行特别严重能否判处无期徒刑问题的电话答复和2006年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先后做出了肯定回答,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理论研究中的分歧。本文拟从政策根据和规范分析两个角度,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无期徒刑进行肯定性论证,并就严格限制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无期徒刑进行探讨。【关键词】:未成年犯罪人;无期徒刑;政策根据;规范分析 AbstractThe minor crime also has the suitable space severe criminal policy,sothe minor offenders for life imprisonment without the existence of policyidea barrier.From the actual analysis of criminal law,juvenile offendersshould also be sure to apply to life imprisonment frist depends on the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problem that uphold the concept of policy.Then,the minor crime have svere criminal policy applicable room? Thia is a question that is worth studying.Because our country in 1979And 1997 two “criminal law” has not made ciear,so there exist quite heated debatein the juvenile offenders can apply to life imprisonment on this issue.Although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in 1991”for the full 14 years of ageunder the age of 16 crimes are especially serious can be sentenced to life imprisonment problem” and 2006”phone answer concerning the trial of juvenile criminal cases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lawinterpretation of sevealissues”has made a positive response,but thisdoes not eliminate the theory research differences in fundamentally.This paper from the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ation analysis and two angles,the minor offenders applier to life imprisonment for affrimativeargument,and strictly limit the criminal minor application of life imprisonment to explore.【Key word】 juvenileoffenders;lifeimprisonment;polisya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ation analysis.II目录摘要IAbstractII一、无期徒刑的政策根据2 (一)对未成年人适用无期徒刑的政策根据2(二)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无期徒刑的规范分析3二、 未成年人犯罪分析原因5(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5 1.未成年人犯罪现状52.未成年人犯罪特点5(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6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矛盾62.未成年人心理结构内部之间的矛盾6三、对未成年人的立法建议7结语9参考文献10致谢词11前言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引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未成年人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历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未成年犯罪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成年犯的犯罪率极高,二犯、三犯为数不少,再犯罪率居高不下。据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对2003 年-2007年统计数据表明,初次违法犯罪年龄低于 11周岁者,以后约有 65又重新犯罪;12 周岁15 周岁初次犯罪的人中,再犯罪率为 54;初次违法犯罪年龄在 16 周岁18 周岁之间的人,再犯罪率约为 40。未成年罪犯中实施过一次犯罪行为的只占43. 1%,而有二次以上犯罪经历的未成年犯达到了全部未成年犯的56. 9%。这一调查结果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的一项较具可比性的同类调查相比,表明未成年犯罪人中多次犯罪的比例明显增多。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远高于成年人,有犯罪前科的再犯罪率远高于无犯罪前科的犯罪率,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其再犯罪率又远高于有犯罪前科的成年人。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否健康成长关系重大,因此,我们必须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时,采取措施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改造,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防止再次犯罪。本文先简要分析未成年人再犯罪的特征及无期徒刑的政策根据,并探讨了未成年人再犯罪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由于“未成年人犯罪”,不同于刑法中的“累犯”。本文中“未成年犯罪”,严格的讲应该未成年再犯罪趋势增多,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未成年人犯罪”有其特殊性,并未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12论未成年人犯罪一、 无期徒刑的政策根据(一)对未成年人适用无期政策的根据我们认为,对未成年犯罪人能否适用无期徒刑首先取决于国家和社会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所秉持的政策观念。因为,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包括无期徒刑在内的重刑显然是一种严厉刑事政策的体现。那么,未成年人犯罪中有没有适用严厉刑事政策的余地?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具体刑事政策是“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这一政策体现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宽”的一面。言下之意,似乎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只有宽缓的一面。对此,我们存在疑问:未成年人犯罪固然应以宽缓刑事政策为基调,但未成年人犯罪是否只能被视为整体犯罪现象中与成年人犯罪相对立的一个部分,而仅仅作为宽缓刑事政策的适用对象呢?任何应对犯罪的政策都应当从犯罪事实出发,确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自然不能忽略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客观的事实特征和趋势。法律之所以为未成年人设置特殊的刑事责任规定,其根本原因在于未成年人有别于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由此产生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和控制能力的不全面和不成熟。但是,法律的抽象规定不可能全面涵盖犯罪现象的全部内容,现实中的犯罪行为也不会完全遵照法律的规定“循规蹈矩”地产生,二者之间总会在实质上存在不相容或有出入之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等人在2005年就西蒙斯案发表的意见中就指出:法律很难认同未成年人对所有严重的自然犯罪都具有充分的理解,但不得不承认,某些未成年被告人足够成熟以至于能够对诸如谋杀、抢劫、强奸此类特定的犯罪行为进行正确、合理、客观的道德判断。未成年人容易冲动、缺乏判断力。但是,那些预谋杀人的未成年人的确具备与成年人同等的刑事可谴责性。当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有日趋严峻之势,从1990年到2008年,在每万名1417岁的未成年人中,犯罪人数从4.65飙升至12.14。其中不乏谋划缜密、手段凶残、后果严重、屡教不改的未成年犯罪人,其实施的犯罪在犯罪性质恶劣性、犯罪手段残忍性、犯罪后果严重性,以及未成年犯罪人在人身危险方面表现出的智能性、常习性和反社会性,都已经不亚于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这一现象促使我们思考,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将未成年人犯罪一律视为社会危害性不大、人身危险性较小的犯罪类型?面对日益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整体态势,对某些社会危害性特别大、人身危险性特别强的未成年犯罪人适用相对严厉的刑事措施,正是作为社会组织对犯罪反应内容之一的刑事政策尊重犯罪客观事实的表现。当然,犯罪现象不是决定刑事政策的唯一依据,其中还会涉及各种利益考量和价值判断。通常的观念认为,保护未成年人和防卫社会安全是对立的价值判断,二者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对未成年人适用刑罚或严厉刑罚就是将价值衡量的天平倾向于防卫社会安全一边。但我们认为,对于那些社会危害严重、主观恶性大、人身危险性明显的未成年犯罪人,刑罚的及时介入以及较长时间的剥夺自由固然是刑罚防卫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但同时也是挽救与保护未成年人的体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未成年人很多都已形成犯罪习性,轻微惩处或短期监禁已不足以矫正或防止他们再次犯罪,如果不采取较长的监禁隔离措施还任由他们在社会上胡作非为,一旦年满18周岁再犯重罪,就很可能面临死刑等更为严厉的惩处。所以,刑罚的及时介入和较长时间的监禁能够防止个别未成年人在犯罪泥潭中越陷越深直至走向不归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由此看来,未成年人犯罪中也有严厉刑事政策的适用空间,因此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无期徒刑并不存在政策观念上的障碍。(二)对未成年人适用无期徒刑的试用分析目前,一些学者从现行刑法的实然规定出发,认为未成年犯罪人不能适用无期徒刑。主要理由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适用无期徒刑无法体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从宽处罚。根据刑法第17条第3款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司法中“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在未成年人犯罪之死刑适用绝对禁止的情况下,不存在刑期档次之分的无期徒刑,无从体现出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或减轻处罚,因而对未成年人犯罪科以无期徒刑不符合刑法第17条的明文规定和有关法理。第二,从刑法第17条第3款和第49条的关系来看,刑法第49条是对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目的是为了严格限制死刑,其在法律规范的性质上是一种禁止性规范;而刑法第17条第3款的性质不是一种禁止性规范,而是命令性规范。因此,刑法第49条和刑法第17条第3款之间并不存在谁源于谁,谁包含谁的关系,而是两个独立的法律规范。在对论罪法定刑应当是死刑的未成年人处罚时,这两个法律规范都是必须适用的。认为对论罪法定刑应当是死刑的未成年人,根据刑法第49条规定不适用死刑而判处无期徒刑,已经体现了从宽处罚,可以不再适用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理由,在理论上难以成立,法律上也缺乏依据。第三,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我国于1990年8月29日签署,1992年4月1日正式对中国生效)第37条的规定,对未满18岁的人所犯罪行不得判以死刑或无释放可能的无期徒刑。因此,根据公约的规定,我国负有对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适用无期徒刑的国际义务。在我们看来,上述三点理由均不能成立,现逐一反驳如下:首先,犯罪年龄只是量刑考虑的因素之一,需要在决定刑罚轻重时与其他情节一并综合评价,而不能凌驾于其他犯罪情节之上。在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中,可能具备其他从重情节,这时必须综合各种量刑情节对未成年人判处刑罚。例如,一名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强奸幼女并致使被害人死亡,依法应当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一量刑幅度内进行处罚。由于行为人是未成年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因为被害人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所以又要从重处罚。在这种情况下,同时存在法定的从宽情节和从重情节,尽管不能对未成年人适用死刑,但显然可以将两个逆向的量刑情节相互抵消,决定判处未成年人无期徒刑。由此看来,固执地要求必须对未成年人在无期徒刑以下判处刑罚显然过于片面,无疑是把现实中的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简单化了。其次,关于刑法第17条第3款和第49条的立法精神以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我们同意这两个条文之间不存在立法精神上的前因后果或者逻辑上的包含关系。因为,第17条第3款规定在总则“犯罪”一章,该章主要规定的是犯罪成立的条件和各种犯罪形态,虽然也涉及了对处罚情节的规定,但应当理解为立法规定简约性和体系性的表现。否则,如果把“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这些处罚规定都放到第四章“刑罚的具体运用”中,不仅将成倍增加条文的数量,也会破坏法典条文的协调性和体系性。与之相比,第49条规定在“刑罚”一章,这一章是关于刑罚种类以及各种刑罚的期限、执行和范围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是对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定。应当说,第二章“犯罪”与第三章“刑罚”在逻辑上是一种并列关系,不存在前者统辖后者或者后者隶属于前者的问题。所以,第17条第3款不应理解为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性规定,它只是一个普通的量刑情节;第49条也不是第17条第3款的具体表现,而是一个独立的死刑适用对象的规定。但是,即便否认第17条第3款与第49条具有逻辑上的关联,也不妨碍在未成年犯罪人适用无期徒刑的问题上得出肯定的结论。如前所述,“未成年人”身份只是司法裁量刑罚时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同时存在其他从重情节,那么从宽情节与从重情节就可能相互抵消,所以对未成年人判处无期徒刑是完全有可能的。正如有学者所言,刑法第17条第3款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并不能阻却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无期徒刑。因为在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量刑时,必须全面考察其犯罪的性质、情节、以及其他各种量刑因素。最后,我国虽然没有明文禁止对未成年人适用无期徒刑,但在刑罚执行阶段规定了减刑和假释制度,结合这些制度来看对未成年人适用的无期徒刑显然不属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无释放可能的无期徒刑”。而且,根据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条第2款规定,未成年罪犯能认罪服法,遵守监规,积极参加学习、劳动的,即可视为“确有悔改表现”予以减刑,其减刑的幅度可以适当放宽,间隔的时间可以相应缩短。可见,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未成年人达到“确有悔改表现”的减刑适用实质条件的标准比成年人低一些,但减刑的幅度却可以适当放宽,间隔的时间可以相应缩短,这更有利于未成年犯罪人通过减刑缩短服刑期限、早日回归社会。因此,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无期徒刑并不违背国际公约的要求。有学者指出,从我国刑法的规定看,目前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无期徒刑并不是无释放可能的无期徒刑,相反,司法实践表明,即便是成年犯罪人判处无期徒刑后,也通常因有悔改表现而被减刑。因而,无期徒刑在更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对于严重犯罪的一种态度,而不是真正地导致被判刑人永久地失去自由。应当说,这一说法是符合实际的。二、未成年人犯罪分析原因(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1.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近十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不容乐观。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也出现了缓和下降的趋势,但是,从1997年起,未成年罪犯的数量又出现反弹,开始逐年攀升,占全部刑事罪犯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大。未成年人犯罪近些年来日益呈现出暴力化、团伙化的趋势,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类型集中为抢劫、强奸和盗窃,在押未成年犯中上述犯罪类型人数比例分别为64.4、11.3、10.5,占全部犯罪类型的八成以上,明显高于其他人群。2.未成年人犯罪特点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涉嫌犯罪的人数逐年增多。2004年、2005年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加10%和11.8%,而2006年1月至8月涉嫌犯罪人数就是2003年的总和。二是“两抢一盗”呈多发性犯罪。三年多来,共受理移送起诉184人,占未成年人总数的69.9%.三是共同犯罪比较突出。我院共受理未成年人共同犯罪47件,人数多达120人,占受案总数的45.6%.四是在校学生犯罪比例较大,占未成年人犯罪的21.6%.五是抢劫、强奸、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暴力犯罪居高不下,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42.2%.六是故意杀人、强奸较集中在15周岁(含本数)以下,共受理未成年涉嫌故意杀人6人、强奸10人,分别占受案总数的90%和40%.七是抢劫、盗窃作案反差较大。共同抢劫、团伙抢劫人数逐年增多,2003年6件11人、2004年6件12人、2005年6件15人、2006年1月至8月7件21人。个人实施抢劫的逐年减少,2003年8件8人、2004年6件6人、2005年5件5人、2006年1月至8月4件4人,而共同盗窃、团伙盗窃人数逐年减少,2003年6件14人、2004年5件10人、2005年4件8人、2006年1月至8月2件4人、个人实施盗窃的逐年增加,2003年12件12人、2004年13件13人、2005年18件18人、2006年1月至8月8件8人。(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矛盾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对外界的事物接受能力强,法制观念淡薄,易冲动,常常被影视片中的反面人员所打动,误以毒、匪、盗、黄、黑等反面人员为榜样,模仿犯罪。一些未成年人参与违法犯罪最初都是怀着好奇心理想看个究竟,没有法律意识,看到人家不费吹灰之力可以偷成,心里就痒痒,原先头脑中仅有的防线也冲破了,模仿着去偷,同流合污参与犯罪。未成年人容易受外界影响,尤其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俗话有道:“学好三年,学坏三天。”社会本是一口大染缸,很容易亵渎未成年人原本纯真的心灵。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方针,加强科学文化建设,加强对网吧、游戏机房、酒吧和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控制在校学生进入娱乐场所,规范娱乐场所的管理秩序,对低级庸俗和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要坚决清理、整顿、取缔。对娱乐场所老板进行教育,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同时要有社会良心,不能只为眼前利益而摧毁下一代。社会各方要共同努力,净化社会文化氛围,还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2.未成年人心理结构内部之间的矛盾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残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的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例如网络犯罪等。三是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增加了办案难度。由于未成年人喜欢结伴而行,团伙作案成为其主要犯罪形式。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人员掌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年龄的增长,将会演变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对社会危害性是非常大的。由于未成年人辨别能力、认识能力、自控能力较差,一旦失去监护并受到不良社会因素误导,便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虽然,犯罪是主观决定的,但对未成年人而言,客观影响是他们走向犯罪的推动力,不良的社会因素往往使意志薄弱的未成年人,沦为罪犯。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法制意识不强。由于少数地区法制宣传不够,或是部分未成年人对法制教育心不在焉、被动接受,导致一些未成年人法制意识不强,因而不能很好地知法、懂法和守法。一些未成年人以为自己未满18周岁,即便触犯了法律也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有些违法未成年人知道盗窃是不对的,但却认为他们比抢劫“文明”,没有进行人身攻击,不构成违法犯罪。许多青少年甚至在犯罪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更有部分少年犯面对严重的犯罪事实,表情淡漠。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加强基本的法制教育势在必行。三、对未成年人犯罪立法的建议我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由此可见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中,未成年人可以构成累犯。一旦构成累犯,不但从重处罚,而且不得适用缓刑和假释,这与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所体现出的保护未成年人的精神相违背。首先从犯罪特点看,未成年人的再次犯罪虽然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较初犯大,但其终究是因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辨别是非和控制自我能力有限。 其次,从我国设立累犯制度的初衷和目的来考察,设立累犯制度,主要是针对那些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的再犯人。由于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制,容易出现反复,因而再次犯罪的未成年犯罪人,未必就属于主观恶性较大和人身危险性较大。因此将未成年人像成年人一样作为累犯的适格主体,不利于未成年再犯的改造。从国外立法情况来看,许多国家将未成年人不构成累犯作为一项刑事当选原则。具体而言,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只要是未成年人,均不构成累犯。例如俄罗斯刑法典第18条第4款规定:“一个人在年满18岁之前实施犯罪的前科,以及其前科依照本法典第86条规定的程序被撤消时,在认定累犯时不得计算在内。”其二,规定一定年龄的人不构成累犯。例如埃及刑法规定,不满15周岁的人不构成累犯;英国刑法规定,不满22周岁的人不构成累犯。因此,从立法精神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我国刑法应考虑取消未成年人构成累犯的规定。因为未成年人无固定收入,无独立财产,对其判处罚金,势必由其家长或监护人代缴,变成了刑事责任的变相株连。对未成年犯罪适用罚金,缺乏合理和积极的因素。从罪责自负的原则上,也不应当由父母或监护人来承担,特别是在罚金数额较大或巨大的情况下,一般的家庭是很难负担得起,不利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 取消缓刑的一些条件。应取消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的”以及司法解释第十六条“积极退赃或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这两个宣告缓刑的条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宣告缓刑的条件,规定只要具备初次犯罪;已经认罪;具备监护、帮教条件这三个条件即可,当然这需要国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帮教、监护制度。如:可以像美国那样,规定有条件视为无罪。所附条件是,他们需要按时上学、听从父母设置的宵禁或其它管教、接受指定的治疗或服务项目、接受尿检、不再实施违法或犯罪行为,期限是一年。如果一年内他们满足了这些条件,就视为无罪,所有的记录自动销毁。这样的规定表面看是“宽”了,实质上是更严了,更有利于未成年人重塑健康人格,回归社会,更有利于他不再犯罪。除此之外,还可以规定强制社区服务、心理指导和矫治、监督令、行为矫治、寄养、强制戒毒、职业培训等非刑罚性措施。这样的刑罚因更符合未成年人的特点,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刑事立法、司法实践中得以普遍适用,且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综上所述,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制度,是从根本上遏制、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手段。前面论述的有关内容,在不久前刚刚闭会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讨论审议的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已经有所体现。如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对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不作为累犯;对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只要符合缓刑条件的,应当予以缓刑;对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免除其前科报告义务。相信,刑法修正案(八)通过后,一定会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维护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语我国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中还需要完善,加强,为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加强教育措施,还需要在日常行为习惯中加强法律的重要性。让未成年人知法,懂法,依法履行刑事责任,贯穿法律意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整个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主导思想。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采取不公开审理,有利于保护未成年被告人的名誉、自尊心和人格尊严,防止公开审理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心灵创伤和过大的精神压力,有助于他们接受教育和挽救,重新做人。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旨在预防未成年犯罪。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是一项紧迫、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经过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对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各种有效手段,同时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 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Unit 5 There is a big bed Part A Let's try Let's talk(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蔬菜分拣知识培训课件
- 2.7电路中的开关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版
- 第3阶段 出谜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第四册河北大学版(第2版)
-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课件
- 小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 蒸菜馆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全国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地质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二年级全一册《当心动物伤到你》教学设计
- 2025年第九届“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中小学组)
- 2025年大型上市公司合同管理与合规制度
- 送瘟神教学课件
- 2025四川省公安厅招聘辅警(448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内容分发网络(CDN)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故宫博物馆院课件
- 豌豆栽培种植技术
- 2025年低压电工理论考试1000题(附答案)
- 2025年运城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真题
- 钢材供货方案及保证措施范本
- JJF 2258-2025关联法天然气发热量测定仪校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