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蜡烛教学设计 12 3蜡烛 【知识目标】 1积累 “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 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能力目标】 1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2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3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 1情感朗读,感受 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2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2 / 10 【重点难点】 1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 2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设想】 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联想拓展法。点拨教学法。 2教学时数: 2 课时 【人教八上】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 -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 “ 蜡烛 ” 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借蜡烛写离别(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 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 蜡烛 ” 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2西蒙诺夫,苏联作家。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3 / 10 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 1949 年 10 月访问中国。 1950 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9 至 1971 年发表的三部曲 (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 ),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 1943 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 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 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 1974 年度列宁奖金。 3背景资料: 1944 年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 10 月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 “ 塞尔维亚 ” 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 “” 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4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4 / 10 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 动。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二战的电影、电视片断,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把握文意。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艰难地将红军战士安葬。并将珍藏了 45 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2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三次 “ 爬 ” 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 “ 跪 ” 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5 / 10 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选择典型画面,如 “ 老玛利 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 ,她想告诉人们什么? “ 她想了半天 ” ,心里是怎么想的 ? 再如 “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 她坐在那里,静静地。 ” 她想了些什么? 又如,拂晓前,红军战士来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 “ 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 ”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6 / 10 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 “ 敬爱 ” 和 “ 哀痛 ” 。 4探究思考: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 “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 勇,那样永垂不朽。 ” 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5对蜡烛的描写(六次)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7 / 10 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结尾 “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 的含义。 “ 这一点火焰 ” 是指那微弱的烛光, “ 不会熄灭 ” 、 “ 永远燃着 ” 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 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6环境描写( 11 次炮火) 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 16 段 “ 德国人还在轰击 ” ,第 18 段 “ 德国人还在开炮 ” ,第 27 段 “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 ” 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 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 的疯狂。而与环境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 四、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多媒体显示) 8 / 10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 “ 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 好不好?为什么? ) 改后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十分感人。改后过于笼统,不 够细致。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 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表现了老妇人奉献给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四次)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 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黑色围巾,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 她的结婚的花烛 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如果写成 “ 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9 / 10 柯拉耶夫的坟头 ” 好不好,为什么? )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 炮火烧焦了的土地 ”“ 炸弯了的铁器 ”“ 烧死了的树木 ” ,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 “ 南斯拉夫母亲 ” 和 “ 一个苏联青年 ” ,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五、课堂小结 1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 蜡烛 ” 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 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2用 “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 等五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自然合理。 3阅读下面这首诗,体味诗中的情感。 10 / 10 世纪挽歌王晓霞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肾脏疾病的护理与管理查房
- 建筑精装管理办法
- 社会支持对患者护理查房的影响
- 手术科室管理办法
- 导尿操作的无菌护理技巧
- 扶贫协会管理办法
- 药物输注装置防漏安全护理
- 房车旅游管理办法
- 招生礼品管理办法
- 月度会员管理办法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数学试卷(含详解)
- 氢能存储与应用-第1篇-洞察及研究
- 校长职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清版)DB62∕T 3024-2018 砌体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 2025至2030年中国凿岩工具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风力发电机组吊装要求规范
- 2025年港股通知识测试题
- 护理专利发明创新与应用
- 2025年公安院校《公安专业科目》考试真题试卷含答案
- 医疗创新研发临床试验中的伦理风险与应对措施
- 合成气直接转化制长链α-烯烃百吨级和万吨级试验项目报告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