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语文课堂教学美学观_第1页
重塑语文课堂教学美学观_第2页
重塑语文课堂教学美学观_第3页
重塑语文课堂教学美学观_第4页
重塑语文课堂教学美学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重塑语文课堂教学美学观 重塑语文课堂教学美学观 周一贯 新课程推进,新课标实施,乃至素质教育的深化,最后都聚焦于课堂。关注课堂改造课堂决战课堂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课堂? 著名课程专家郑金洲明确回答:我们期望的,并非是那种井然有序环环相扣行云流水设计严密人人称道的课堂。其观点得到业内普遍认同。这也似乎在告诉大家:注重教师讲析表演的传统课堂美学观受到挑战,人们的课堂教学审美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传统 课堂教学美学观建立在教师传授教科书现成知识的基础之上,教师是传授者,又是强迫学生接受的监督者。这样的课堂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生命需求。其课堂审美的标准,必然向教师的表演、讲析倾斜。于是,课堂审美的标尺严重扭曲,教师过度的讲解,矫揉的表演,生吞活剥的形式翻新,堪比演员的才艺展2 / 8 示却都被视为美轮美奂的艺术,由此滋生的负能量也显而易见:年轻教师肓目追捧甘做粉丝,竞相效仿而不得又挫伤自信感慨唏嘘。本应成为课堂学习主人的学生,却被无情地边缘化了。 而新型课堂美学观恰恰相 反,认定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是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发展。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和服务。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美不在于显示话语霸权,而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圣陶语)。在于以自己的低调引发学生高调,以自己的示弱引发学生逞强。这样的美,才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庄子知北游),是不求美则美矣的美(淮南子说山训),是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美(庄子天道)。这 样的课堂美学观,才是真正的生态课堂美学观。 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核心价值,重塑课堂教学美学观,已成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走向。如何在新型课堂中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呢?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审视: 一、过程之美 3 / 8 学生学习须经历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知之甚多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洋溢着生命发展之美。因此,新型课堂美学观十分珍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发展过程,虽然有些曲折,有些迂回,有所耽搁,有点费时,但却是那种顺风顺水的课堂无法比拟的。 著名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四年级常识性课文新型玻璃,一位女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这位女生第二次读虽然稍顺了些,但还是丢掉了被字。后面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失去信心想坐下。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亲切地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渎正确。 (语文教学论文 )果然,她成功了。同学们一起为她鼓掌,掌声差点让她流下热泪。是于老师耐心等待的过程,帮她确立了差点就永远丢失的自信。这一等待 八次的过程之美,使这一片断成为小语界广为传颂的一段佳话。 一、欠缺之美 4 / 8 维纳斯断了双臂,却依然是美的象征。这一事实昭示着一条重要的审美规律:残缺也是一种美。 世上万物同理,处于完满的状态总是少有,欠缺、残缺总是常见。正是这种缺憾,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展现出一种走向圆满的趋势之美。在课堂上,学生暴露出的欠缺与不足,正是生命成长最珍贵的契机,体现着生命成长之美。 一位教师执教海上日出一课,学生发问: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夺目 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老师请同学帮助回答。一个小女孩说:夺目,就是把眼睛突出来了。全班哄堂大笑。小女孩很尴尬,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老师让大家安静下来,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小女孩说:你想得对,只是话说得不够清楚,换一个说法,就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了。小女孩重新抬起头,说:我的意思是太阳的光线太强,刺人的眼睛。老师、同学不由得鼓起掌来。小女孩理解夺目一词的过程,正因为有起初的欠缺而显得特别真实,折射出生命成长之美;教师耐心鼓励小女孩的过程虽然多花费了一点时间,却呈现出关注生命成长的温馨之美。 5 / 8 三、求真之美 不确定性是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真实展现生命成长的课堂中会遭遇多少风景,不是教师凭精心预设就能确定的。教师能做和该做的,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帮助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从本质上说,课堂教学之美就是师生现场生成的求真之美。 教学颐和同(人教版第七册)一课,一位学生质疑:课文中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这杨柳是什么树?老师随口回答:杨柳是杨树和柳树呀!有的同学就说:课文写得不对了,柳树是倒垂的,杨树可不是 倒垂的。老师备课时根本没考虑到这一问题,让大家讨论:那我们把这句话修改一下,使它表达得更准确。经过一番争论,出现三种意见:一是把这句话改成两岸栽着数不清的挺拔的杨树和倒垂的柳树;二是干脆删去倒垂,改成数不清的杨柳;三是把倒垂改成碧绿,两岸栽着数不清的碧绿的杨柳。这时一位女生把手举得老高,拿着字典说:杨柳是什么树,查查字典不就知道了?字典说杨柳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杨树和柳树,另一个意思是泛指柳树。课文中写的就是柳树,所以用了倒垂的。教室里一下静了下来。老师说:你真了不起, 能用工具书解答疑难。老6 / 8 师说得不对,课文中应当就指柳树。 失误真实地发生之后,课堂就面临着是否求真的抉择。老师说错了当然不美,但谁能保证永远不错?老师敢于公开承认错误、纠正错误,课堂便呈现出真实之美。因为老师的失误,学生绕了一个弯子,但谁又能说这个弯子绕得毫无价值?陶行知先生说得好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课堂真实生成之美,应该成为新型课堂的审美底限,否则一切都是虚妄。 四、含蓄之美 艺术作品含蓄蕴藉,曲径通幽,才能更好地激发鉴赏者的丰富想象,使之沉醉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品味之中。课堂教学含而不宣,蓄而不露,才会具有更深厚的审美意蕴。 教学看戏(人教版第 11 册)一课,一位教师抓住群众观戏时的表现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用线条来表示观众的情绪反应,用图示说明理由。多数学生用曲线来表示:候场时的静,到出场时的动;开唱时的静,到回音停7 / 8 息时的动;看得入神的静,到演出结束时的动 图示呈现出六处波折。但也有学生认为应该用直线表示,因为观众的热情始终如一, 静是热情的期待,动是热情的表露。教师一个看似简单的引导,真正触及了学生的兴奋点,引发了不绝的陈述、讨论、质疑、争辩。这样的引导设计即具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含蓄之美。 五、实用之美 美是内涵与形式的统一。一味追求形式美,难免陷入唯美主义,导致华而不实。 教学西门豹(人教版第 6 册)一课,老师们常常在西门豹是怎样开展调查的西门豹是怎样惩治官绅巫婆的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等问题上纠缠不休。一位老师却抓住课文中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巫婆叫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来了。西门豹一看,女孩满脸泪水这句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这里的新娘姑娘女孩都指同一个人,为什么要用这三个不同的称呼?这样写意义何在?起先,学生只认识到这样写可以避免用词重复。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这三个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能调换位置吗?这一引导乍一看不太靠谱,细细品味却大有深8 / 8 意。这不仅涉及到用词贴切的问题,而且与语境、人物身份的细微差异有关,又必然涉及课文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