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1.doc_第1页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1.doc_第2页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1.doc_第3页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1.doc_第4页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修订版)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2003年10月104目 录第一章 总 则1第一条 目的与任务1第二条 调查周期1第三条 调查总体1第四条 总体抽样精度1第五条 复位精度2第六条 调查因子精度3第二章 技术标准3第七条 土地类型(地类)3第八条 植被类型7第九条 湿地类型8第十条 土地退化10第十一条 森林分类13第十二条 区域划分因子18第十三条 地形因子20第十四条 土壤因子22第十五条 树种(组)划分23第十六条 龄组划分24第十七条 森林结构25第十八条 森林分级25第十九条 森林健康28第二十条 地类变化原因29第二十一条 其它样地因子31第二十二条 样木因子34第二十三条 其它标准36第三章 调查方法36第二十四条 基本方法36第二十五条 面积测定36第二十六条 固定样地布设37第二十七条 固定样地标志37第二十八条 固定样地调查37第二十九条 样地每木检尺43第 三十 条 其它因子调查44第四章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45第三十一条 调查记录检查45第三十二条 数据输入46第三十三条 逻辑检查46第三十四条 立木材积表47第三十五条 统计数据预处理47第三十六条 森林资源现状及精度49第三十七条 森林资源动态分析50第三十八条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统计表53第五章 质量检查57第三十九条 质量管理57第 四十 条 检查内容58第四十一条 检查数量60第四十二条 检查方法60第四十三条 质量评定61第六章 成果与使用62第四十四条 调查成果62第四十五条 成果使用63附件: 1样地调查记录表2成果统计表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与任务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以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为总体,通过对固定样地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它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实行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任务是及时、准确查清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消长动态;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对全国以及各省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主要内容是: 一、制定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方案及实施操作细则; 二、进行样地设置及调查;三、建立和更新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 四、进行资源统计、分析及评价;五、提供各省及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六、建立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信息管理系统。第二条 调查周期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以省为单位,每五年复查一次。每年开展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省由国家林业局统一安排。要求当年开展复查,当年年底向国家林业局上报复查成果。第三条 调查总体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要求以全省范围为总体进行调查。当省内的森林资源分布及地形条件差异较小时,应以全省为一个调查总体;当森林资源分布及地形条件差异比较大时,可在一个省内划分若干个副总体。但所划分的副总体要保持相对稳定。 第四条 总体抽样精度 以全省范围作为个总体时,总体的抽样精度即为该省的抽样精度(按95%可靠性);一个省划分为若干个副总体时,要将各副总体按分层抽样进行联合估测得到全省的抽样精度。 一、森林资源现状抽样精度要求 (一) 有林地面积:凡森林覆盖率10以上的省为95以上;覆盖率10以下的省为90以上。 (二) 人工林面积:凡人工林面积占林地面积5以上的省为90以上,其余各省为85以上。 (三) 活立木蓄积:凡活立木蓄积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省份为95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市为85以上,其余省份为90以上。 二、活立木蓄积量消长动态精度 (一) 总生长量:活立木蓄积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为90以上,其余各省为85以上。 (二) 总消耗量:活立木蓄积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为80以上,其余各省不作具体规定。 (三) 活立木净增量,应作出增减方向性判断。第五条 复位精度一、固定样地复位率要求达到98以上。样地复位标准为:样地四个角桩、坑糟、四条边界及样地内树木编号和检尺胸径位置完全复位。但考虑到有些地区固定样地在复位时还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因此,除按上述要求外,还可根据下列标准来确定: l.复位时能找到定位树或其它定位物,确认出样地的一个固定标桩(或土坑)和一条完整的边界,分辨出样地内样木的编号及胸径检尺位置,并通过每木检尺区别出保留木、进界木、采伐木及枯损木等,可以作为样地复位。 2.前期样地内的林木已被采伐并找不到固定标志,但能确认(如利用前期的GPS坐标)原样地落在采伐迹地内时,可定为复位样地。 3.对于落在大面积无蓄积的无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经济林和非林地内的固定样地,复位时虽然找不到固定标志,但仍能确认其样地位置不变时可以作为复位样地。 4.对于落在急坡和险坡,不能进行周界测设的固定样地,复查时能正确判定两期样点所落位置无误,且地类、林分类型的目测也无误时,视为复位样地。二、固定样木复位率要求达到95以上。样木复位标准为:凡固定样地内前期样木的编号及胸径检尺位置能正确确定,并经胸径复测,前期树种、胸径均无错测为复位样木。考虑到特殊情况的存在,满足下列条件时也定为样木复位: 1.能确认前期样木已被采伐或枯死者为复位样木。 2.样木编号能确认,但因采脂、虫害、火灾因素,引起间隔期内胸径为负生长的样木,视为复位样本。3.样木编号已不能确认,但依据样木位置图,按样木与其周围样木的相互关系及树种、胸径判断,能确定为前期对应样木者,为复位样木。 第六条 调查因子精度1.引点定位:标桩位置在地形图上误差不大于lmm,引点至样地的测量距离误差小于l%,GPS坐标误差不得超过10m。2.周界误差:新设或改设样地闭合差小于0.5%,复位样地周长误差小于1%。3.检尺株数:大于或等于8cm的应检尺株数不允许有误差;小于8cm的应检尺株数,允许误差为10%,最多不超过3株。4.胸径测量:胸高直径等于或大于20cm的树木,测径误差小于1.5%,胸径小于20cm的树木,胸径测量误差小于0.3cm。5.树高测量:当树高为10m以下时小于3%,10m以上时小于5%。6.地类、起源、林种、优势树种等因子不应有错。第二章 技术标准第七条 土地类型(地类) 一、类型划分土地类型(以下简称地类)是根据土地的覆盖和利用状况而划定的类型,包括林地和非林地2个一级地类。其中,林地划分为12个二级地类,25个三级地类。见表1。地类划分的最小面积为0.067hm2(1亩)。二、技术标准 (一) 林地表1 地类划分表一级二级三级代码林地有林地乔木林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有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通常在6米至数十米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其往往树体高大,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又可依其高度而分为伟乔(31米以上)、大乔(2130米)、中乔(1120米)、小乔(610米)等四级。111红树林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据估计全世界属于红树林大家族的植物共有至少83种。112竹 林113疏林地120灌木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131其它灌木林132未成林地未成林造林地141未成林封育地142苗圃地150无立木林地采伐迹地161火烧迹地162其它无立木林地163宜林地宜林荒山荒地171宜林沙荒地172其它宜林地173非林地农地25度以上农地21125度以下农地212牧地220水域230未利用地240建设用地林业辅助生产设施用地251工矿建设用地252城乡居民建设用地253交通建设用地254其它用地255 1.有林地: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0.20以上、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包括乔木林、红树林和竹林。 (1) 乔木林:由乔木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其中,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4m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10m以上;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m时按片林调查。包括郁闭度达不到0.20,但生长稳定(人工造林35年后或飞播57年后),保存率达到80%以上人工起源的林分。(2)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海潮能够达到的河流入海口,附着有红树科植物或其它在形态上和生态上具有相似群落特性科属植物的林地。 (3) 竹林:附着有胸径2cm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2.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在0.100.19之间的林地。3.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包括采取人工措施)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主要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2m;当灌木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灌木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 (1)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按照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2) 其它灌木林地: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的其它灌木林地。4.未成林地:指未达到有林地标准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1) 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播种、分殖造林)和飞播造林(包括模拟飞播)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苗木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人工造林成活率85%以上,其中年均等降水量线400mm以下地区造林成活率为70%以上; 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匀。(2) 未成林封育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表2 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 单位:年营造方式400mm年降水量以上地区400mm年降水量以下地区南 方北 方乔木灌木乔木灌木乔木灌木封山育林5-83-65-104-68-155-8飞播造林5-74-75-85-77-105-7人工造林直播3-82-64-83-64-104-8植苗、分殖2-52-42-62-53-83-6 注:慢生树种取上限,速生树种取下限;大苗造林、工业原料用材林由各省(区、市)自行规定,青藏高原参照北方地区。5.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 6.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1) 采伐迹地:采伐后保留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3年内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2) 火烧迹地:火灾后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3年内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3) 其它无立木林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林地: 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地标准的造林地; 造林更新达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 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等需要不开发利用的土地。 7.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包括以下三类:(1) 宜林荒山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标准,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荒(海)滩、荒沟、荒地等。 (2) 宜林沙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标准,造林可以成活,规划为林地的固定或流动沙地(丘)、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等。(3) 其它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其它土地。(二) 非林地指林地以外的农地、牧地、水域、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1.农地:包括耕地、轮休地。区分为坡度25度以上(含25度)和25度以下两部分。2.牧地:草地、放牧地。3.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4.未利用地:包括雪山、沼泽地、悬崖、沟壑、岩石裸露地等。5.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造物的土地。包括以下五类:(1) 林业辅助生产设施用地:指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包括: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集材道、运材道;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设施用地;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2) 工矿建设用地:指工厂、矿山建设用地。(3) 城乡居民建设用地:指城镇、农村居民住宅及其公共设施建设用地。(4) 交通用地:指各类公路、铁路交通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含林业辅助生产设施用地中的集材道、运材道)。(5) 其它用地:除以上地类以外的建设用地,包括水利设施、旅游设施、军事设施等。第八条 植被类型依据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调查记载到植被型(组合型),见表3。表3 植被类型划分标准与代码表类别植被型组植被型代码备 注自然植被1针叶林1寒温性针叶林111分布于寒温带或其它带有一定海拔高度地区,主要由冷杉属、云杉属和落叶松属的树种组成的针叶林。2温性针叶林112分布于暖温带地区平原、丘陵、低山以及亚热带、热带中山的针叶林。3温性针阔混交林113分布于上述地区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森林。4暖性针叶林114分布于亚热带低山、丘陵和平地的针叶林。5暖性针阔混交林115分布于上述地区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森林。6热性针叶林116分布于热带丘陵平地及低山的针叶林。7热性针阔混交林117分布于上述地区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森林。2阔叶林1落叶阔叶林121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森林,落叶成分所占比例在80%以上。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22以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共同组成的森林,落叶或常绿的比例不应相差20%。3. 常绿阔叶林123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森林,常绿成分所占比例在80%以上。4硬叶常绿阔叶林124以壳斗科栎属中高山栎组树种组成的森林,叶绿色革质坚硬,叶缘常具尖刺或锐齿。5季雨林125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一种森林类型,特征是干季部分或全部落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6雨林126分布于热带高温多雨地区,由热带种类组成的高大而终年常绿的森林植被。7珊瑚岛常绿林127分布于珊瑚岛屿上的热带植被类型。8红树林128分布于热带海漫滩由红树科和其它科中具有红树科性质的树种组成的森林。9竹林129由竹类植物组成的森林。(续表3)类别植被型组植被型代码备 注自然植被3. 灌丛和灌草丛1常绿针叶灌丛131分布于西部高山地区,由耐寒的中生或旱中生常绿针叶灌木构成的灌丛。2常绿革叶灌丛132由耐寒的、中旱生的常绿革叶灌木为建群层片,苔藓植物为亚建群层片组成的常绿革叶灌丛。3落叶阔叶灌丛133由冬季落叶的阔叶灌木所组成的灌丛。4常绿阔叶灌丛134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由常绿阔叶灌木所组成的灌丛。5灌草丛135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建群种,其中散生有灌木的植物群落。4草原和稀树草原1草原141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2稀树草原142在热带干旱地区以多年生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所构成大面积的热带草地,混杂期间还生长着耐旱灌木和非常稀疏的孤立乔木。5.荒漠(包括肉质刺灌丛)1荒漠151在具有稀少的降雨和强盛蒸发力而极端干旱的、强度大陆性气候的地区或地段上所生长的以超旱生小半灌木或灌木为主的群落。2肉质刺灌丛152西南干热河谷以肉质、具刺的仙人掌和大戟科植物组成的灌丛。6.冻原1高山冻原161高海拔寒冷、湿润气候与寒冻土壤条件下发育的,由耐寒小灌木、多年生草类、藓类和地衣构成的低矮植被。7高山稀疏植被1. 高山垫状植被171在高海拔山地由呈垫状伏地生长的植物所组成的植被。2. 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172分布于高山植被带以上、永久冰雪带以下,由适应冰雪严寒生境的寒旱生或寒冷中旱生多年生轴根性杂类草以及垫状植物等组成的亚冰雪带稀疏植被类型。8. 草甸1.草甸181由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群落类型。9.沼泽和水生植被1.沼泽191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以沼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2.水生植被192生长在水域环境中的植被类型。栽培植被1草本类型1大田作物型211旱地或水田以农作物为经济目的。2蔬菜作物型212以蔬菜为经济目的。2木本类型1经济林型221除果树外的经济林人工植被。2果园型222以生产水果为目的的经济林人工植被。3其它人工林型223除经济林外的其它人工林植被。3草本木本间作类型1农林间作型231农作物和除果树外的其它树种间作。2农果间作型232农作物和果树树种间作。第九条 湿地类型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5m的海域。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5m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湿地调查范围包括面积8公顷以上的面状湿地(如湖泊、沼泽等)和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线状湿地(如河流、灌渠等)。湿地类型划分为5大类38个小类,各类型及其划分标准如下:1.近海及海岸湿地:包括低潮时水深5m以内的海域及其沿岸海水浸湿地带。(1)浅海水域:低潮时水深不超过5m的永久浅水域,植被盖度30,包括海湾、海峡。(2)潮下水生层:海洋低潮线以下植被盖度30,包括海洋草地。(3)珊瑚礁:由珊瑚聚集生长而成的湿地。包括珊瑚岛及其有珊瑚生长的海域。(4)岩石性海岸:底部基质75以上是岩石,植被盖度小于30的硬质海岸,包括岩石性沿海岛屿、海岩峭壁。包括低潮水线至高潮浪花所及地带。(5)潮间沙石海滩:植被盖度30,底质以砂、砾石为主。(6)潮间淤泥海滩:植被盖度30,底质以淤泥为主。(7)潮间盐水沼泽:植被盖度30的盐沼。(8)红树林沼泽:以红树植物群落为主的潮间沼泽。(9)海岸性咸水湖:有通道与海水相连的咸水泻湖。(10)海岸性淡水湖:与海水相连的通道已经阻隔,逐渐形成了淡水湖,包括淡水三角洲泻湖。(11)河口水域:从近口段的潮区界(潮差为零)至口外河海滨段的淡水舌锋缘之间的永久性水域。(12)三角洲湿地: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育而成的低冲积平原。2.河流湿地: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1)永久性河流:仅包括河床。(2)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3)泛洪平原湿地:河水泛滥淹没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地区,包括河滩、泛滥的河谷、季节性泛滥的草地。3.湖泊湿地(1)永久性淡水湖: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2)季节性淡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的泛洪平原湖。(3)永久性咸水湖:常年积水的咸水湖泊。(4)季节性咸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积水的咸水湖。4.沼泽湿地(1)藓类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主的泥炭沼泽。(2)草本沼泽:植被盖度30、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3) 沼泽化草甸:包括分布在高山和高原地区的具有高寒性质的沼泽化草甸、冻原池塘、融雪形成的临时水域。(4)灌丛沼泽:以灌木为主的沼泽,植被盖度30。(5)森林沼泽:以乔木为主的沼泽,植被郁闭度0.20。(6)内陆盐沼: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盐沼。由一年生和多年生盐生植物群落组成,水含盐量达0.6以上,植被盖度30。(7)地热湿地:由温泉水补给的沼泽湿地。(8)淡水泉或绿洲湿地。5.人工湿地(1)蓄水区:水库、拦河坝、水电坝。(2)运河、输水河。(3)淡水养殖场。(4)海水养殖场。(5)农用池塘:包括小型水池。(6)灌溉用沟、渠。(7)稻田、冬水田:一季和多季水稻田。(8)盐田:包括晒盐池、盐水泉。(9)采矿性积水区包括:砂、砖、土坑、取土坑、采矿地。(10)废水处理场所。(11)城市性景观和娱乐水面。第十条 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表4 湿地类型代码表湿地类湿地型代码湿地类湿地型代码近海及海岸湿地浅海水域101沼泽湿地藓类沼泽401潮下水生层102草本沼泽402珊瑚礁103沼泽化草甸403岩石性海岸104灌丛沼泽404潮间沙石海滩105森林沼泽405潮间淤泥海滩106内陆盐沼406潮间盐水沼泽107地热湿地407红树林沼泽108淡水泉或绿洲湿地408海岸性咸水湖109人工湿地蓄水区501海岸性淡水湖110运河、输水河502河口水域111淡水养殖池塘503三角洲湿地112海水养殖场504河流湿地永久性河流201农用池塘505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202灌溉用沟、渠506泛洪平原湿地203稻田、冬水田507湖泊湿地永久性淡水湖301盐田508季节性淡水湖302采矿性积水区509永久性咸水湖303废水处理场所510季节性咸水湖304城市性景观和娱乐水面511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一、荒漠化类型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按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划分以下主要荒漠化类型: 1.风蚀:指由于风的作用使地表土壤物质脱离地表被搬运现象及气流中颗粒对地表的磨蚀作用。2.水蚀:指由于大气降水,尤其是降雨所导致的土壤搬运和沉积过程。3.盐渍化:指地下水、地表水带来的对植物有害的易溶盐分在土壤中积累引起的土壤生产力下降。4.冻融:指温度在摄氏零度左右及其以下变化时,对土体所造成的机械破坏作用。5.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石漠化是南方山地荒漠化的特殊形式,又称喀斯特荒漠化或者石化。表5 荒漠化类型代码表荒漠化类型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石漠化代 码12345二、沙化类型沙化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以沙质地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沙化土地划分为以下七大类:1.流动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砂质,植被盖度小于10,地表沙物质常处于流动状态的沙地或沙丘。2.半固定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砂质,植被盖度10至 29(草本、灌木植被盖度10%但30,或乔木郁闭度50)之间,且分布比较均匀,风沙流活动受阻,但流沙纹理仍普遍存在的沙丘或沙地。3.固定沙地(丘):指土壤质地为砂质,植被盖度30(草本、灌木植被盖度30,或乔木郁闭度50),风沙活动不明显,地表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沙丘或沙地。固定沙地分为:(1) 人工治理沙地:植被起源为人工造林(草灌)、封育或飞播,植被盖度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及西藏在40以上或其它省区50以上,地表稳定,基本无风沙流活动。(2) 全固定沙地:植被起源为天然,植被盖度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及西藏在40以上或其它省区50以上的,地表稳定,基本无风沙流活动。(3) 其它固定沙地:上述以外的固定沙地。4.沙化耕地:没有防护措施及灌溉条件,经常受风沙危害,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沙质耕地。5.风蚀劣地:指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土林、白砻墩和粗化土地等风蚀地。6.戈壁:指干旱地区地表被砾石覆盖,植被稀少的广袤而平坦的土地。7.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指土壤质地为砂质,有斑点状流沙出露(面积在15%以内)或疹状灌丛沙堆分布,有沙化倾向,能就地起沙的土地。表6 沙化类型代码表沙化类型代码沙化类型代码流动沙地(丘)10其它固定沙地33半固定沙地(丘)20沙化耕地40固定沙地(丘)30风蚀劣地50人工治理沙地31戈壁60全固定沙地32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70三、其它土地退化因子(一)覆沙面积比:流沙覆盖地表的面积占样地面积的比例。(二)土壤侵蚀面积比:由于降雨所致的土壤侵蚀面积(或冲积土壤面积)占样地面积的比例。(三)盐碱斑面积比:由于土壤盐碱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生长植被的土地面积占样地面积的比例。(四)岩石裸露面积比:由于地表土壤被水冲刷干净,母岩完全暴露于地表的面积与样地面积的比例。第十一条 森林分类一、 森林(林地)类别按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森林资源分为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二个类别。(一)生态公益林(地):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1.生态公益林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地)和地方公益林(地)。(1) 国家公益林(地):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国家公益林划分标准执行林策发200188号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暂行)。 (2) 地方公益林(地):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2.生态公益林按保护等级划分为特殊、重点和一般三个等级,划分标准执行GB/T18337.2-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国家公益林(地)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为特殊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地),地方公益林(地)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为重点和一般生态公益林(地)。 (二)商品林(地):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表7 生态公益林事权等级和保护等级代码表项目事权等级保护等级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特殊重点一般代码1020123二、林种(一)林种划分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分为5个林种、23个亚林种,见表8。表8 林种分类系统表 森林类别林种亚林种代码生态公益林(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111水土保持林112防风固沙林113农田牧场防护林114护岸林115护路林116其它防护林117特种用途林国防林121实验林122母树林123环境保护林124风景林125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126自然保护林127商品林(地)用材林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231速生丰产林232一般用材林233薪炭林薪炭林240经济林果树林251食用原料林252林化工业原料林253药用林254其它经济林255注:代码的第一位为“森林类别”的代码;第二位为“林种”代码;第三位为“亚林种”代码。(二)技术标准 1.防护林: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1) 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源涵养林: 流程在500km以上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主流与一级、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 流程在500km以下的河流,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 大中型水库与湖泊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m以内,小型水库与湖泊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50m以内; 雪线以下500m和冰川外围2km以内; 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表9 水库与湖泊等级划分标准项 目水库与湖泊等级大 型中 型小 型蓄水量(万m3)10000100099991000(2) 水土保持林: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土保持林: 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坡度在25度以上,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坡度在35度以上,华东、中南地区坡度在45度以上,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 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 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塬面、侵蚀沟、石质山区沟坡、地质结构疏松等易发生泥石流地段的; 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3) 防风固沙林: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护耕地、果园、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防风固沙林: 强度风蚀地区,常见流动、半流动沙地(丘、垄)或风蚀残丘地段的; 与沙地交界250m以内和沙漠地区距绿洲100m以外的; 海岸基质类型为沙质、泥质地区,顺台风盛行登陆方向离固定海岸线1000 m范围内,其它方向200m范围内的; 珊瑚岛常绿林; 其它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4) 农田牧场防护林:以保护农田、牧场减免自然灾害,改善自然环境,保障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农田牧场防护林: 农田、牧场境界外100m范围内,与沙质地区接壤250-500 m范围内的; 为防止、减轻自然灾害,在田间、牧场、阶地、低丘、岗地等处设置的林带、林网、片林。(5) 护岸林:以防止河岸、湖岸、海岸冲刷或崩塌,固定河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岸林: 主要河流两岸各200m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各50m范围内的,包括河床中的雁翅林; 堤岸、干渠两侧各10m范围内的; 红树林或海岸50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6) 护路林:以保护铁路、公路免受风、沙、水、雪侵害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路林: 林区、山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下同)的山坡或平坦地区各200m以内,非林区、丘岗、平地和沙区各50m以内; 林区、山区、沙区的省、县级道路和支线铁路路基与两侧各50m以内,其它地区各1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7) 其它防护林:以防火、防雪、防雾、防烟、护鱼等其它防护作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2.特种用途林:以保存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于国防、森林旅游和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1) 国防林:以掩护军事设施和用作军事屏障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国防林: 边境地区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其宽度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划定; 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军事设施周围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2) 实验林:以提供教学或科学实验场所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包括科研试验林、教学实习林、科普教育林、定位观测林等。 (3) 母树林:以培育优良种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包括母树林、种子园、子代测定林、采穗圃、采根圃、树木园、种质资源和基因保存林等。 (4) 环境保护林:以净化空气、防止污染、降低噪音、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包括城市及城郊结合部、工矿企业内、居民区与村镇绿化区的森林、林木、灌木林。 (5) 风景林: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美化环境为主要目的,分布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度假区、滑雪场、狩猎场、城市公园、乡村公园及游览场所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6)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位于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包括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历史与革命遗址地)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以及纪念林、文化林、古树名木等。 (7) 自然保护林: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内以保护和恢复典型生态系统和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或原生地,或者保存和重建自然遗产与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3.用材林:以生产木材或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1) 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以生产纸浆材及特殊工业用木质原料为主要目的,按照工程项目管理,采取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2) 速生丰产林:通过使用良种壮苗和实施集约经营,缩短培育周期,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森林生长指标达到相应树种速生丰产林国家(行业)标准的森林。 (3) 一般用材林:其它以生产木材和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 4.薪炭林:以生产热能燃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5.经济林: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它副特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1) 果品林:以生产各种干鲜果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2) 食用原料林:以生产食用油料、饮料、调料、香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3) 林化工业原料林:以生产树脂、橡胶、木栓、单柠等非木质林产化工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4) 药用林:以生产药材、药用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5) 其它经济林:以生产其它林副特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三)林种优先级当某地块同时满足一个以上林种划分条件时,应根据先生态公益林、后商品林的原则区划。商品林按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公益林按以下优先顺序确定:国防林、自然保护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树林、实验林、护岸林、护路林、其它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第十二条 区域划分因子一、林区根据统计分析的需要,将全国划为4大林区,见表10。表10 林区代码表林区东北内蒙古林区西南高山林区东南低山丘陵区西北高山林区代码1234二、流域将全国划分为10大流域片,77个二级流域,见表11。三、气候带全国分为14个气候带,代码为二级代码,见表12。(1)寒温带:大兴安岭北部的根河地区。(2)中温带:包括小兴安岭、三江长白山、大兴安岭、陕甘宁、松辽湿润亚湿润区域;天山、蒙东、蒙中、阿尔泰山、松辽上游、和布克赛尔、乌恰阿合齐、塔城、额尔齐斯乌伦古河、蒙西宁夏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巴丹吉林腾格里干旱亚干旱极干旱区域。表11 流域代码表流域片编码二级流域名称流域片编码二级流域名称黑龙江片1额尔古纳河长江片40汉江2嫩江41鄱阳湖水系3第二松花江42长江中游干流区间4松花江干流43太湖区5黑龙江干流44长江下游干流区间6乌苏里江珠江片45南北盘江辽河片7辽河46红柳黔江8鸭绿江47左右郁江9图们江48西江下游10黄渤海沿海诸河49北江海滦河片11滦河50东江12海河北系51珠江三角洲13海河南系52韩江14徒骇、马颊河53粤东沿海诸河黄河片15湟水54桂南粤西沿海诸河16洮河55海南岛及南海诸岛17兰州以上干流区间浙闽台诸河片56钱塘江18兰州至河口镇区间57浙东沿海诸河19河口镇至龙门区间58浙南诸河20汾河59闽江21泾河60闽东沿海诸河22洛河61闽南诸河23渭河62台湾诸河24龙门至三门峡干流区间西南诸河片63雅鲁臧布江25伊洛河64藏西诸河26沁河65藏南诸河27三门峡至花园口干流区66怒江28花园口以下67澜沧江29鄂尔多斯68元江淮河片30淮河上中游69滇西诸河31淮河下游内陆河流片70内蒙内陆河32沂 泗河71河西内陆河33山东沿海诸河72准葛尔内陆河长江片34金沙江73中亚西亚内陆河35岷沱江74塔里木河36嘉陵江75青海内陆河37乌江76羌塘内陆河38长江上游干流区间77额尔齐斯河39洞庭湖水系(3)暖温带:主要位于黄、淮、海、渭、汾五河流域以及南疆地区。包括维西木里、川滇黔、晋陕甘、燕山辽东山东半岛、海黄淮渭河湿润亚湿润区域;黄河上游河谷、塔里木盆地干旱极干旱区域。(4)北亚热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汉水流域、贵州中部和云南省北部。包括滇北、贵州、汉水上游、长江中下游湿润区域。(5)中亚热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部、四川盆地以及云南省中部。包括滇中、川鄂湘黔、四川盆地、长江上游河谷、江南湿润区域。(6)南亚热带:包括台湾省北部中部、福建、广东、广西三省区大部及云南省南部。即滇南、桂西、闽南珠江、台北、台中、金沙江河谷湿润亚湿润区域。(7)边缘热带:包括台湾省南部、东沙群岛、雷州半岛、海南及云南南部河谷区。即西双版纳、德宏、河口、雷州半岛、琼东、台南、元江、琼西湿润亚湿润区域。(8)中热带:包括从台湾省南端恒春到海南省南端三亚一线以南的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的南海北部海域。即西沙中沙湿润区域。(9)赤道热带:包括南沙群岛至曾母暗沙的南海南部海域。(10)高原寒带:位于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的北羌塘干旱区域。(11)高原亚寒带:位于冈底斯山以北的南羌塘地区、青海省南部以及祁连山区。包括青东南、那曲湿润亚湿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