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备课_第1页
《项链》备课_第2页
《项链》备课_第3页
《项链》备课_第4页
《项链》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 项链备课 项链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莫泊桑的生平与创作 莫泊桑 (全称居伊 德 莫泊桑, 18501893)是十九世纪后期法国垄断资本主义的优秀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出身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从小由母亲培养起对文学的爱好。著名作家福楼拜是其成名的得力导师。 莫泊桑初以自然主义流派 梅塘成员登上文坛。以他在梅塘晚会集 (1880)中的杰作羊脂球出名。 18801890年十年内,接连写出中短篇小说近 300 篇,还有 6 部长篇、3 部游记和各种评论。 莫泊桑曾受自然主义影响,但经十年磨炼笔头,健步走上文坛。针对垄断资本主义暴露出的问题和社会流行的丑恶风尚给以无情地揭露和嘲讽;相反,他认为下层人民思想健康,品德高尚。 莫泊桑著名的长篇小说一生 (1883),以 19 世纪四十年代为背景,通过少女约娜对幸福生活幻想的破灭,孤苦度过一生,描写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肆无忌惮地冲击一切,使夫妻、母子关系受到践踏;使封建贵族的文化、道德遭摧残和践踏,女仆梦莎丽是唯一有德有同情心的人物,一生是2 / 9 一部深入细致地剖析人物心理的长篇名著。俊友 (1885)是莫泊桑长篇中的杰 作。通过善耍手腕、厚颜无耻、追逐名利的杜瓦洛依靠熟识世风和不择手段,终于爬到上层社会成为政界和新闻界的要人,暴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以及对外进行掠夺和野蛮的扩张。小说对资本主义丑恶的揭露与批判达到了顶峰,成了著名的社会讽刺小说。温泉 (1886)的批判力减弱了,但通过银行家台尔马欲把阿立沃山开发成一个时兴的温泉区,大耍手腕竟然收买了巴黎的名流、医生、新闻和艺术界,让他们凭空制造舆论,变成他致富的工具,揭露了一个充满贿赂、欺诈和贪财的无形世界的丑恶,同样受到好评。 莫泊桑有 “ 短篇小说大师 ” 之称。写出了 思想积极、艺术精湛的短篇小说,被认为是法国现实主义散文园地中的第一流作家。作品大致分为三类: 1.以普法战争时的若干侧面为背景,歌颂普通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各类爱国主义人物,主要作品有羊脂球 (1883)、蜚蜚小姐 (1882)、两个朋友 (1883)、米隆老爹(1883)、决斗 (1883)、蛮子大妈 (1884)等,以羊脂球蛮子大妈和米隆老爹最佳。 2.揭露帝国主义时代法国的腐败风尚的。著名的作品有一家人 (1881)、遗产 (1884)、我的叔叔于勒 (1883)、项链 (1884)、勋章到手了 (1885)等。以项链勋3 / 9 章到手了最佳。 3.揭示和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的。著名的作品有:瞎子 (1884)、马丹姑娘 (1885)、穷鬼 (1885)等,以马丹姑娘最佳。 莫泊桑的小说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义,艺术方面尤以善于描摹人情世态,显示社会风俗著称。以羊脂球项链为例,作品的情节简约而多变化,主题完美,而意义深刻,个性突出而栩栩如生,篇篇脍炙人口,获有 “ 短篇小说之王 ” 的赞誉,但由于作家受自然主义感染,故而使一部分作品看起来精彩, 实际上瑕瑜互见。如在一次郊游中,尚有自然主义的 “ 真实 ” 支配着整个作品情节的倾向;而在孤独和小客栈中,有时还流露出宿命论思想。 (选自语文开明出版社 1995 年版 ) 二、课文析读 项链发表于 1884 年,是法国名作家莫泊桑许多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这篇小说通过对路瓦栽夫人的不幸遭遇的描述,尖锐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同时,对受尽生活愚弄的主人公又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原 “ 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 ,但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在法国资产阶级社会里,金钱 和地位支配着一个人的命运。女子要有一笔钱作为陪嫁,才能选中4 / 9 一个比较合意的丈夫;而法国资产阶级男子追求的首先是财产,是女方的陪嫁金。玛蒂尔德 “ 没有陪嫁的资产 ” ,因此压根儿没法让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男子 “ 认识她,了解她,爱她 ” 。这样,她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而小职员路瓦栽贪图玛蒂尔德的 “ 美丽动人 ” ,所以没有陪嫁金也要了她;像他那种地位的人想娶又美貌又有钱的女人,显然也是有困难的。照理说,穷门对穷户,本不应有什么不满意的事。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贪图享乐,爱慕虚荣,追求上层社会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 风气。玛蒂尔德深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毒害,羡慕资产阶级豪华奢侈的生活,时常希望自己能够当一个贵妇人,认为凭着自己的容貌,是能获得高雅和华贵的生活享受的。因此,她对婚后的生活感到很不满足。她梦想着宽敞、华美的客厅,精美的陈设和悠闲自在的生活。可是梦想毕竟是梦想,她仍旧 “ 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 ” 。可是她偏偏只喜爱这一套。这些不切实际的奢想和她并不富裕的生活存在着很深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她内心长期隐伏着无限的痛苦。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描写,预伏了一条悲剧的线索。 教育部要举行盛大的晚会,路瓦栽费了很大力气 才弄到一份请柬。随着这张请柬的到来,这篇小说的情节,也就逐步展开,引人入胜。 作者先不写路瓦栽太太接到这份请柬内心的高兴,却深入到5 / 9 这个女人内心最隐秘处,竭力刻画她不知所措,悲叹流泪的情态。她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 “ 两颗大大的泪珠慢慢地顺着眼角流到嘴角来了 ” 。这是一种策略性的眼泪,她想用眼泪来迫使她丈夫为她做一件漂亮的衣裳。 小职员路瓦栽也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往上爬的机会,他想利用妻子的社交活动,甚至色相,结识体面人物。他鼓励妻子去参加教育部的晚会,特意加上一句: “ 你在那儿可以看见所有的官员。 ” 只这一句,就透露了这个人物十足庸俗的面目和他的并不单纯的居心。他立即同意将他积攒起来买猎枪的四百法郎,给他妻子做一件 “ 好看 ” 的 “ 长衣裙 ” 。 参加一个盛大而豪华的晚会,光有漂亮的服装而无珍贵的首饰,仍然 “ 带着穷酸气 ” 。于是路瓦栽先生又替他妻子想出了一个办法,从女友佛来思节夫人那儿借到一串 “ 精美的钻石项链 ” 。 在那一次夜会上,路瓦栽太太 “ 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 ” 。她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 。 但是,好景不常,乐极生悲。晚会一散,她丈夫给他披上那件 “ 朴素的家常衣服 ” , “ 为了避 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 ” 。她精神紧张,竟然没有注意到项链是否还戴在脖子上。她回到家里,还想照着镜子对那套 “ 荣耀的打扮 ” 做一番自我欣赏时,她才发觉自己闯下了大祸6 / 9 借来的钻石项链丢失了! 项链的丢失,是情节转折的关键,也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开始。 虚荣心所带来的灾祸,不但使他们精神痛苦,而且毁灭了他们后半生的前程。路瓦栽的父亲遗留下的一万八千法郎,仅能买半串项链,其余的一万八千法郎只好到处借款,忍受高利贷的剥削了。 他们辞退了女佣,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路瓦栽夫人不怕劳累干粗活,她丈夫每 晚给商人 “ 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 ” 。这种生活一直过了十年,才偿清了那高利贷的本息。然而十年的劳动辛苦都是白费了,因为最后她才知道丢掉的那串项链原来是假钻石的,顶多值五百法郎。为了虚荣心得到一时的满足,致使全家饱受十年的苦难,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当然小说的思想意义还不止于此,我们还必须看到,尽管经过了十年辛苦的劳动,路瓦栽夫人在外表上起了若干变化,但灵魂却依然如故。她并没有认识到造成自己悲剧的原因。“ 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 ” 玛蒂尔德悲剧的真正缘由,不在于她偶然丢失一挂假钻石项链,又错把假钻石项链当真的赔偿,而在于她追求奢华生活,企图往上爬,具有极端虚荣心理和享乐至上的人生态度。而造成玛蒂尔德悲剧性格的7 / 9 社会根源则是那以金钱地位为转移的资本主义制度。 这篇小说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描写的,小说线索只一条: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这一单纯线索,与人物和事件纽结在一起,经作家精心安排,构成深密细致、引人入胜的情节。 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如写路瓦栽太太怎样不满足于并不富裕的生活,怎样梦想着资产阶级的豪华生活 ,她由于没有服装和首饰而引起的恼怒和愁苦,她在女朋友那里挑选首饰时所表现的犹豫和高兴,她在晚会上的满足和兴奋,她离开舞会时的紧张和匆忙等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这些描绘,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选自外国文学讲读邵鹏健编著 ) 四、鉴赏方略 小说的阅读与鉴赏之二:情节与性格 我们分析小说的情节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不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关系,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就情节来说,它 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即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就人物性格来说,它是通过情节而获得具体的显现,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 首先,性格决定情节的发展。从高尔基给情节所下的定义 (见8 / 9 “ 之五 ”) 里,不难看出,情节本身就是一定性格的人物间发生不同关系,就会造成这样而不是那样的一种必然结果,因而也会产生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特定情节。如三国演义中的 “ 空城计 ” 的情节构成就是如此。诸葛亮在司马懿大军压境的严重情况下,估计到进行抵抗或是弃城出走都没有出路,便下令打开四面城门,由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自己登上城楼操琴,以待敌军。 面对诸葛亮虚设的空城,司马懿为什么不敢闯入呢?司马懿认为: “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天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 诸葛亮对此事的议论是: “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 敌对斗争的双方,彼此互有了解。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的伏兵之计,那么他是不会退兵的。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不会冒险用空城之计,那样 “ 空城计 ” 的情节也就无从产生出来。由此可知,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所以说,情节因人物活动而产生, 人物性格因情节的发展而显现。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的。 其次,情节也反过来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