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_第1页
《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_第2页
《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_第3页
《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_第4页
《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6 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 莲 山课件 m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 黄生借书说论读书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词语积累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玩弄,抚弄。 必高束 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 “ 高 ”形容词作 “ 束 ” 的状语, “ 在高处 ” 。庋,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凡是)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2 / 16 俸禄。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以前)一样贫穷 。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不借给别人)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把)书(借给别人)。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这样的吝啬鬼)。然而,既然这样,那么 。固,本来、诚然、实在。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的时间;消闲解闷。 愚鲁:愚笨。 轻鄙:轻视;看不起。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 辩驳: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炫耀:课文中是 “ 夸耀 ” 的意思。 梗概:大略的内容。 锐利:(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博学多知:形容学识渊博,见多识广。 狡黠:狡诈。 2.一词多义 3 / 16 3.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摩 m 俟 s 辄 zh 俸 fng 庋 gu惴惴 zhuzhu 蟫 yn 挑剔 t 炫 xun 耀梗 gng 概狡黠 xi 4.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5.作者、作品简介 课文标题中的 “ 说 ” ,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 发人之所未发 ” 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袁枚( 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 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 33 岁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 “ 随园 ” ,又因此自号 “ 随园老人 ” ,晚年还自号 “ 仓山居士 ” ,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4 / 16 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 ,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 “ 借书一痴 ” , “ 还书一痴 ” 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弗兰西斯 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十三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十五岁进葛莱律师公会为高级生,二十二岁时被认可为律师。直 到詹姆斯王朝时,培根受封为男爵, 1607 年任法部次官, 1617 年时升为掌玺大臣, 1618 年再升为英格兰大法官,被封为浮如阑(地名)男爵, 1621 年受封为圣奥本斯子爵。同年因受贿被弹劾,判处四万镑罚金,并终身监禁。后来为詹姆斯王所释放并退还罚金。 1626 年春,为了试验冷藏是否可以保存肉类持久不腐,在大风雪中受5 / 16 冻,患重感冒逝世。 马克思称培根为 “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 。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经验 理论 经验的公式。他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重视知识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 ,提出 “ 知识就是力量 ” 。他的学说也有不足之处,存在着 “ 神学的不彻底性 ” 。培根还是一位散文作家。他的论说文集是一本世界性的名著。 6.培根名言警句 知识就是力量。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三 .课文讲解 黄生借书说 (一)文章主旨 这篇 “ 说 ” 就青年黄允修向作 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 书非借不能读 ” 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6 / 16 (二)重点语句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 中的 “ 然 ” 和 “ 然则 ” 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 “ 然 ” 和 “ 然则 ” 在文言文中都充当连接成分,但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具体用法也不同。 “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中的 “ 然 ” ,相当于 “ 然而 ”“ 可是 ” 等,表示转折的意思。“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 中的 “ 然则 ” ,相当于 “ 这样(看来),那么 ” ,它紧承上文引出下面的 意思。对 “ 然则 ” 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应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译作 “ (既然)这样 那么 ” 。 (三)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 “ 书非借不能读 ” 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第 3 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 “ 书非借不能读 ” ,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 4 段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7 / 16 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第 5 段)照应开头 “ 授以书而告之 ” ,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四)写作特点 1.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 书非借不能读 ” ,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 “ 书非借不能读 ” 。接着,以自己幼年时 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 “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 “ 借者之用心专 ” ,但是由于书难借 “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 ,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 “ 高束焉,庋藏焉 ” 的做法、 “ 姑8 / 16 俟异日观 ” 的心理,向借书者 “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 的做法、 “ 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的心理作对比。以 “ 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 ” 同 “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 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 “ 书非借不能读 ” 这一论点。第四段,以 “ 张氏之吝书 ” 同 “ 予之公书 ”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 “ 幸 ” 和作者之 “ 不幸 ” 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相 应名言为 “ 乐之者 ”“ 专心致志 ”“ 自得之 ” 句以及“ 不如无书 ” 句、学思关系句等。两文启发主要如观点新颖独到,表达形象、风趣、别致) 读书杂谈中关于嗜好的读书这一观点,其相应的孔孟名言为: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嗜好的读书的实质是 “ 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 ” ,是手不释卷,此观点与 “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 等名言也有相应关系。读书的三种姿势中相应观点和名言为: l。正襟危坐、刻苦钻研坐着读,相应为 “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 2.不要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要主动地用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批判地读,敢于与权威对话,相应名言为: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9 / 16 “ 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 ; 3,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以及 “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 则与 1、 2两条都有关; 4.文中所谈的躺、坐、站三种读书姿势都有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的韵味。 简单一点的回答只找出相应的名言即可;再低一点的要求,鲁文找到 “1” 、孙文找到 “l”“2” 的相应名言就行。 读了两文后受到什么启发,一是内容观点上,注意两文新颖独到的观点,如 嗜好的读书的实质,如站着读(当然两文中其他的观点都有独到之处);二是表达上,鲁文提法(嗜好的读书)和比喻(打牌作比)风趣、别致、生动、形象,孙文以躺、坐、站三种姿势代替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同样是别致、形象、生动,化抽象的说理为感性鲜活的表达是两文共同的特点。三是鲁文是演讲,平易的开场白、像普通人一样和人谈心、形象性的表述、语句短而明快,注意缩短与听众的距离等都是这个演讲的特点。四是孙文的三种读书姿势并不是独立平行阐述的,而是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第一种的局限第二种弥补,第二种的不足第三种来完善。讨论可以各抒己见 ,但应加以引导。 第二题 读书杂谈中作者的观点,全面理解应为: 1.十分推崇嗜好的读书,其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10 / 16 手不释卷,在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即无功利,趣味浓,很投入。此状态既包括随随便便、轻轻松松的自由读,显然也包括自觉自愿的做学问的深入研读。 2.认为在现今社会条件下,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还是为职业的读书,虽然带着苦痛,有些勉勉强强,但人们要吃饭,要生存,也得为职业刻苦攻读。 3.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当然是在应做的功课已经做完之后 。 第三题 此道练习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两文的主要观点和主要理由。柏文主要是大力 “ 声讨 ” 借书不还,原因主要是借者往往以为小事一桩而毫未顾及书主的需要和心理,乃至弄到黑白颠倒的地步;柏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弊,但并末完全拒绝借书。袁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利,即非借不能读,理由主要是自己的书往往束之高阁,借来的书害怕催讨因而抓紧阅读,也正因为如此,袁文同样认为借书必还。设计柏、袁的对话可以充分利用文中原有的话语、事例;也可以变通说法,可以有合理的想象,形式也不拘一格,但总体而言应立足文本,不能脱离文本而任意编造。此题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促进更好地读懂课文,同时通过比较了解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说法。 此题更高一点的要求是,通过比较对柏、袁两文的观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有条理的梳理,特别是对其中 “ 自圆其11 / 16 说 ”“ 言之成理 ” 的那些论说理由和论证的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该梳理如下:柏文的主要观点:一是借书必还,理由是对方未及时归还,书主人要用时便找不着,这是读书人最伤心、窝火的一件事。二是必须对此大加强调,原因是借者往往不还,而且往往借去未看;作者着重分析了借而不还者的心理,即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又不 是借银子,即使占为已有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偷书还是雅贼呢,又认为书主不肯借书或催讨还书显得不够朋友、小气,而这些心理,尤其是不够朋友、小气,又是书主也有的,因而造成了借书不还反而合情合理的荒唐现象。文章特别巧妙之处是以幽默笔法把上述两点糅合在一起论说,即把书主写得很无奈、很可怜,似乎很不占理、很不通人情,而显出对方的无理、可气、可恶,进而自然得出借书必还的结论。袁文的主要观点:一是书非借不能读。原因分析了两条,这两条也是对书主和借者心理的分析。其一自己的书总觉得有的是机会,有的是时间, “ 姑俟异日观 ” ,其结 果是束之高阁;其二借来的书 “ 必虑人逼取 ” ,因此抓紧阅看, “ 摩玩之不已 ” 。并以自己的遭遇、经历为例特别地说明了上述道理。二是借者应读必专,归必速。这后一观点论证得很巧妙,以黄生和自己当年的处境作对比,一方面说明了自己今日肯借的原因,另一方面却巧妙一转,只用 “ 知幸与不幸 ” 一句巧妙地得出了 “ 读必专,归必速 ” 的结论。其中的种种理由、12 / 16 想法不着一字,隐含其中,即既然我如此通情达理,够朋友,你也应如此通情达理够意思;既然非借不能读,借去就应读,就不能据为已有,结果束之高阁;同时也暗示、表达了自己对借去不读,借而不还的担心 。所以,这最后几句也是 “ 有言在先 ”“ 丑话在前 ” 的风雅表达,即智趣表达。 第四题 第 1、 2 小题的 “ 为 ” 即 “ 是 ” 的意思。第 3 小题的 “ 为 ”是 “ 做 ” 之意。 第 4 小题的 “ 为 ” 可译为 “ 就是 ” 。第 5 小题的 “ 为 ” 是“ 作为 ” 的意思。 第 6 小题的 “ 为 ” 是 “ 认为 ” 的意思,同 “ 谓 ” ,可译为“ 说 ” ;后面的 “ 是 ” 是代词,即 “ 这个人 ”“ 此人 ” ;全句为:说此人的聪明不如么 ?此外,本单元中 “ 为 ” 字还有一些要注意,如: “ 若业为吾所有 ” 的 “ 为 ” 是 “ 成为 ” ;“ 可以为师矣 ” 的 “ 为 ” 也是 “ 做 ” ; “ 有 为者 ” 课文注释为 “ 有所作为的人 ” , “ 为 ” 也是 “ 做 ”“ 治理 ” (即做学问、治学、干事业之 “ 做 ” 、之 “ 治理 ” )之意。 论读书 (一)文章思路 这篇课文用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13 / 16 知(读书)的种种看法,大致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种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二)重点语句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 解析: “ 使人 ” 是分述,后面的 “ 总之,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 ” 是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叫做归纳论证。同时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这样写,增强了论述的气势,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人的作用,从而有力地论证了 “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 的论点。 “ 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 解析:这一段以未经人工培育的 “ 野生的花草 ” 比喻 “ 人的天性 ” ,以对于野花草的 “ 修剪移栽 ” 比喻人的 “ 求知学习 ” ,两 个比喻句配合得恰当而巧妙。 “ 野生的花草 ” 经过“ 修剪移栽 ” 能花繁叶茂, “ 人的天性 ” 通过 “ 求知学习 ”能改进完善。运用这两句比喻是为了论证 “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 这个论点。用比喻的写法,就把比较抽象的道理,14 / 16 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易于人们感知、理解。 (三)写作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