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说课稿(苏教版)_第1页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苏教版)_第2页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苏教版)_第3页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苏教版)_第4页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苏教版)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苏教版)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 19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及前后联系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 “ 写景为主题 ” 的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声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作者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以美仑美奂的笔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重点写 “ 途中听泉 ” 和 “ 山寺听泉 ” ,全文语 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 “ 我们 ” 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第二自然段写了白天 “ 我们 ” 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三至五自然段写了入夜, “ 我 ” 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赏读、积累介绍鼎湖山泉声的优美句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上网浏览、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搜2 / 7 集资料、整理创作及审美表达的能力,树立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自主探究的意识,养成健 康浏览的习惯。 3.情感目标: A、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切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B、让学生了解鼎湖山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保护区,我们学生要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课文二、四自然段相关泉声的生动描写,深切感受泉声的美妙和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之情,并有感情地读好相关段落。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并灵活运用课文所学和 自己网上查得的相关资料;想象和品位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教与学的方法: (一)教法。 品词析句法。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以疑导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3 / 7 间,引导学生质疑,以疑定教,顺学而导。 (二)学法。 自主研读法。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品味想象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 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品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拟两课时教完,全文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紧扣题眼,以疑导学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课一开始,我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 “ 聽 ” 字故意写成繁体字,并趣解 “ 听 ” 字,由此提醒学生读书要 “ 入耳、入目、入心 ” ,学习本课,品味泉声美妙更要 “ 入耳、入目、入心 ” ,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由 “ 听泉 ” 这一题眼,引导学生看题质疑:去哪里听泉?泉声是怎样的 ?由此揭示话题: “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 ” 抓住题目中的 “ 听 ” 字引入,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保证充分的时4 / 7 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学生对文章才有一个整体的感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 “ 读 ” ,通过 “ 读 ” 来达到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目的: 1、轻声自由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以 “ 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 ” 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段联系读。让学生逐段默读,边读边找出 “ 半小时左右 ” 、 “ 过了寒翠桥 ” 、 “ 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 ” 、 “ 入夜 ” 、 “ 蒙眬中 ” 这些词句,领会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精读感悟,积累运用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 “ 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 ” 。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 “ 读中想象 ” 是学习写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1、研读 “ 途中听泉 ” ,初识泉声的特点。 话题 1: “ 作者在上山途中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 学生自读勾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从 “ 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5 / 7 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 “ 涌流、流泻 ” 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与此同时想象鼎湖山草丰林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 满目青翠的景色。从而为后文作者能在夜晚听辨泉声作好铺垫。 2、研读 “ 山寺听泉 ” ,品味泉声的美妙。 话题 2: “ 作者夜宿古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 ” 让学生动手勾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精读重点部分: “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此段的学习落实目标 4、 5,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出的泉声的美 妙,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 1)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在电视、 cD 等媒体中听到的 “ 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 ” 的声音是怎样的,进而体会“ 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 等词。 展开想象:草丛石缝涌流、空谷细流、飞瀑急流的景象。 ( 2)质疑理解前瞻后联 在重点句段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6 / 7 导学生结合课文前瞻后联,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好习惯。 提出疑问: “ 为什么作者会联想到这些声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么灵吗? ”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这些, 是因为联想到了白天所见到的景色。 “ 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 从忽高忽低、忽急忽缓作者又产生了联想,让学生在通过朗读想象,从 “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 ” 感悟到泉水的 “ 趣与活泼 ” 。 ( 3)读写结合运用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但不能忽视写的能力,语文要崇读学写,结合课文特点,注重引导学生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方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学会感悟了泉声的美妙后,我把练笔挤进课堂:引导学生用 “ 像 一样的,是 ” 仿写一段话。 (四)以读促讲,升华情感 “ 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最后泉水流进了我的心田。 ” 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 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润万木,蕴育生机? ” 让学生再回读全文,用心再次聆听、辨识、品味。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关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体,让学生形成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根据课文特点,7 / 7 紧扣题眼 “ 听 ” 字,以趣解繁体的 “ 听 ” 字,统领全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书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