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计划、教案、反思.doc_第1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划、教案、反思.doc_第2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划、教案、反思.doc_第3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划、教案、反思.doc_第4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计划、教案、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计划 大数的认识1本单元教材内容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课 题 内 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 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 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 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 读含三级的数。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内容:直线、射线和角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角的意义 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学具: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教 学 设 计主体完善一、认识射线,直线1、复习线段的特点。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2、认识射线。(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2)射线有什么特点?(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太阳射出的光线等等。)(2)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2)直线有什么特点?(3)学生尝试画线。(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得出: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名称图形联系区别线段射线直线小组汇报1、 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2、 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二、认识角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2、建立角的概念。(1)教师在黑板上画角。步骤: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2)总结角的概念。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三、巩固练习:1、P36“做一做”2、P39、2四、课堂小结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直线、射线和角)五、课后作业:P40、8六、板书设计:直线、射线和角 名称图形联系区别线段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两个端点,可以度量射线一个端点无限长直线没有端点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课后反思:教学内容:角的度量教学目的: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学具:量角器、尺或三角板;细丝游戏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主体完善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量角器)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2、建立1角的观念。(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学生看书后再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加深学生对1角的认识。3、认识几度角。(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在媒体上反馈)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然后让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然后让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教师巡视加以指导。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四、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五、巩固练习:1、P38“做一做”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75 105 120 135 150 180六、课堂小结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七、课后作业:P40、5、7八、板书设计:角的度量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角的分类教学目的: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学具: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主体完善一、导入: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二、探究新知: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直角)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 锐角:小于90 直角:等于90 钝角:大于90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三角板、量角器、折,借助有直角的物品)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请同桌检查你画的对不对?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6认识平角和周角。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 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 打开书P41,自学例2.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等于360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板书: 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巩固认识: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小篇子) 1 2第一组 1 2第二组 1 2第三组 2、P41、思考题3、P43、4看图填一填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五、课后作业:P43、3、5六、板书设计:角的分类锐角 小于90 目测直角 等于90 量钝角 大于90,小于180平角 等于180,1个平角2个直角 重合比较周角 等于360,1个周角2个平角 4个直角课后反思:教学内容: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教学目的: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具: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主体完善一、复习检查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板书:画角)二、新课1、教学角的画法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2)试一试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1) 说一说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2、做一做(P42、2)分别画出75、105的角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画完后,指名说说画角的步骤。三、巩固练习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10 45 60 90 105 1202、 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五、课后作业:P44、7课后反思:口算乘法(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末尾是0)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口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3、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主体完善一、铺垫孕伏1口算:1006300542086020074008133023202通过上述后四个题的练习,你能说说以前所学的口算乘法是怎么算的吗?3揭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1) 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自主探究。 反馈校对。启发学生注意两点:1、注意进位的数。2、要加上被乘数末尾的0。 小结。2、做一做184 243 252 1461305 2380 1506 713先口算,再指名说说你的口算方法。三、巩固发展1练习六第1题先独立完成,再校对。2练习六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练习六第3题,独立完成,说说理由。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作业本第16页。课后反思:口算乘法(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末尾是0)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口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3、渗透一个因数变化,积也相应地产生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4、培养灵活、快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主体完善一、口算练习。开火车计算。说说口算时要注意什么?二、基本练习1、看谁能得一百分?352 195 2503 14062304 1407 165 175183 136 2803 3502说说哪几道题容易出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三、巧算妙算1、出示练习六第5题:独立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反馈。2、出示:254 1258生计算得数。出示各种变式,让学生根据前面计算题的结果推算这些算式的结果。3、出示练习第7题:独立计算。说说想法。反馈小结4、先找规律,再计算110+120+130+140+150=( )( ) 220+230+240+250= ( )( ),观察算式,找出规律。独立计算。反馈,小结规律。 四、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笔算乘法教学目标:1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在生活中应用估算、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4、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主体完善一、复习导入;1、口算: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2、笔算4512 1452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小时,火车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14512=1740145 12- 2901 45 -1 740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三、巩固练习:1、书后做一做13412 17647 42536 23782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四、发展题:算式谜: 五、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练习七第3题课后反思:三位数笔算乘法练习课教学目标: 1较熟练地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在生活中应用估算、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灵活思维的能力,初步学会乘数是11的两位数乘法的速算方法。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主体完善一、复习揭题1、 出示练习七第六题:12473 46215 2243628153 27142 18247(1) 任意选择两题进行竖式计算,用估算或者再算一次的方法进行检验。(2) 校对反馈。说一说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二、变式练习1、 出示练习七第七题:(1) 说说计算题错在哪里?再改正。(2) 反馈。(3) 说说平时你做题的时候哪里还有可能出错?三、生活应用1、 出示练习七第八题(1) 每种蔬菜卖了多少元?(2) 一共收入多少元?(3) 从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解题。 反馈。2、 估算练习七第十一题(1) 估算。有哪几种购买方案,你是怎么知道的?(2) 解题、计算。四、思维发展:下面的题,你能不写竖式,直接口算出得数吗?1、1311 1233 1455 15662、12111 13411 15811 16711a) 尝试计算第1小题。补充:1211 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后面几道应该怎样想?b) 计算2题第1小题、第二小题,观察算式和答案说说有什么规律?c) 利用规律解下面的题。 五、课堂小结课后反思: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目标:1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法。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3、运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4、培养细心、严谨的解题态度。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学过程设计主体完善一、复习导入;1、 口算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6085= 9084= 40050= 2、笔算7086= 7908= 54278=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2、特快列车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小时可行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16030=4800 160 30 48002)10630= 自己试一试学生反馈时讨论:(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30(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10630=3180 106 30, 3180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三、巩固练习:1、书后第53页做一做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课后反思:速度、时间与路程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含义,能用(路程)/(单位时间)表达式写出速度。2、 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关系式解决问题。3、 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主体完善一、激发兴趣、引入新知1学生介绍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教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你还记得吗?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他同学记录。完成后,教师以实物投影或在黑板上显示。如:自行车每小时行18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40千米;农用拖拉机每小时行30千米;轮船每小时行30千米等等2、“单位时间”的介绍(1)教师肯定学生介绍正确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并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2)刚才大家介绍的都是以小时为单位的速度,那么以“每分钟”、“每秒钟”为单位时间的,是不是速度呢?(也是速度)(3)教师明确说明: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每日3、速度的表示法教师:像以上这样“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分钟行多少米”、“每秒钟行多少米”,都是速度。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的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如:每小时行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小时。你能试着写一写每分钟60米吗?将前面学生提到的速度都进行改写。二、探究新知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问题,我们会解决吗?出示: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1) 独立解题。(2) 说说哪些量分别是速度、时间与路程,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 小结:速度时间=路程(4) 问:那么如果知道路程和时间可以求出什么呢?请把上面的应用题改一改。(5) 问:如果我不知道时间应该怎么求?说说数量关系式。编题。三、尝试练习1、练习八第6题(1) 独立列式。(2) 反馈校对,说说数量关系式。2、练习八第8题(1) 理解题意。注意:要根据问题来选择信息。(2) 独立解题。(3)反馈(重点是第2小题)第二小题求的是什么?要知道返回时的速度,必须知道什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来求?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设计主体完善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1研究问题。(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把发现写出来。62( ) 8125( )620( ) 24125( )6200( ) 72125(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把发现也写出来。804( ) 25160( )404( ) 2540( )204( ) 2510( )2概括规律(1)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第组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第(1)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再引导学生讨论第(2)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2)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明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3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1248 ) 1724( )2612( ) 1736( )(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4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作为弹性要求,应视学生情况决定是否选用。)(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1824 10545(182)(242) (1053)(453)(182)(242) (1055)(455)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乘积不变。(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24751800 361043744(246)(756)1800 (364)(1044)3744(243)(75)1800 (36)(104)3744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三、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乘法估算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在生活中应用估算、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正确进行估算。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3、灵活选择估算的策略。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主体完善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1、又一个美丽的周末到了,温州某小学四年级同学准备到洞头游玩。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请你帮他们的老师估算一下,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2、 出示:王阿姨打一篇文章,一共有1486个字,她的速度是118字/分,用15分钟的时间,能打完吗?说说估算方法。(往小的数估)3、小结:有时,根据实际我们的估算方法要进行灵活的变化,有时把数往大处估,有时把数往小处估。估完了,要想想它与准确数相比,会有什么不同?二、实际应用(一)了解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用处。师:乘法估算到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二)基本练习1、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计的?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2)小俊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3)本校有学生688人,大约是( )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估计的。2、为供水商人解决问题:一月份卖出720桶,估算一下,全年可卖多少桶?3、同学们知道燕鸥吗?这里有一段有关它的介绍,出示练习十第4题。请同学们为燕鸥解决问题。并请两位同学展示。4、估计数字(1)同学们会写作文吗?老师常常看到有些同学写作文,写几句话,就数一下字数,这是为什么呀?(2)会打字吗?如果给你15分钟的时间,能把这篇文章打出来吗?(3)选择你阅读过的一本书,估计这本书的字数。 (可与书的版权页上所标的字数比一比。)三、总结自我评价及小结。评价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以及收获。课后反思:复习与整理教学目标:1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在生活中应用估算、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运用“速度时间=路程”数量关系式来解决实际问题。4、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主体完善一、复习1、 口算173 1505 1902 30006423 242 2107 283720+58 765-60 4180 1604 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2、 计算下面各题,并用计算器检验。70825 64012 4607063180 40923 34040(1) 选择其中的两道题进行竖式计算。(2) 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被乘数和乘数的末尾有0,应该如何列竖式进行计算。二、变化发展: 1、练习十第9题两个因数分别是63和4,积是多少?如果把因数4改成40、400,积分别是多少?(1) 口算。(2) 说说想法。(3) 小结积的变化规律。2、练习十第10题:先算出每组第一题的积,然后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792 2403 1805 7920 2430 18015 79200 240300 3605 (步骤同上)三、实际应用:练习十第11题一个粮店3天售出大米的数量分别是430千克、380千克、407千克,这个粮店30天大约售出大米多少千克?(1) 独立列式。(2) 说说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3) 小结。四、拓展延伸:练习十第12题(1) 独立尝试。(2) 说说方法。关键在于找到能找答案的切入口。(3) 小结。五、课堂总结。课后反思:垂直与平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2、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3、 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4、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学重难点:1、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体完善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一) 动手操作,反馈展示。1、 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画下来。2、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1)板演其中一个小组的图形。(2)除了黑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3、 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4、 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三) 归纳特征,构建新知1、 认识“平行”师: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你知道在数学上,这种不相交两条直线叫什么?(揭示平行线)学习书上定义,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释疑练一练:下面的两条直线,哪组互相平行?2、 再次分类,认识“垂直” 将延长后相交的一类再次分类,引出“互相垂直”,认识“垂线”、“垂足” 练一练:下面的两条直线,哪组互相垂直?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一)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学生举例)(二)找已知图形的平行线和垂线练习十一第2题(三)摆一摆 1、把两根铅笔都摆成和第三根铅笔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的关系怎样?2、把两根铅笔都摆成和第三根铅笔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的关系怎样?(四)折纸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行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3、 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同学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4、 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5、 学生演示。(五)拓展练习:贴挂图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课后反思:画 垂 线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正确掌握画垂线的方法。2、 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过直线上、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 认识垂线的性质。教学重难点:画垂线,垂线的性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体完善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 上节课学习什么?什么是平行线?什么是垂线?2、 出示一个直角梯形,问:这个图形的哪些线段之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3、 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来验证你们所说的两组线段之间确实存在垂直关系呢?一生上台用三角尺验证4、 用三角尺可以检验两条边是否互相垂直,同样可以画垂线。5、 板书课题二、大胆尝试,探究画法1、 过直线上任意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师:请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直线,再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生独立作图一生上台演示(师提醒学生作上直角符号和垂足)再请一生上台画另一条垂线想象:这样的垂线可以画多少条?2、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师画一条直线,并在上面画一点:如果这条垂线要经过这一点,你能画几条?怎样画?生独立作图和同桌交流自己的作图方法一生上台演示讨论: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3、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师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外画一点:如果这一点在直线外,你会画吗?生独立作图一生上台演示4、 讨论:过直线上任意一点与过直线上一点、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5、 点到直线的距离出示69页第6题:要从幸福镇修一条通往公路的水泥路,可以有多少条?怎样修路最近?学生自己在书中画一画,并标出最近的一条路。小组讨论,比较谁画得最短反馈师:从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