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4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人民版.ppt_第1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4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人民版.ppt_第2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4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人民版.ppt_第3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4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人民版.ppt_第4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4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人民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4讲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命题特点,考题扫描,1.从考查趋向看,课标全国卷不拘泥于教材和课程标准,突出新材料新情景的应用,全面考查获取有效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等学科素养。2.从社会热点看,探索近代中国在城市化等方面的变迁对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3.从预测角度看,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近代化仍是考查的重点,强调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命题特点,考题扫描,1.(2018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被清廷裁撤。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命题特点,考题扫描,参考答案:(1)原因: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2)不同: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解析:本题考查清末黄遵宪建立湖南保卫局的原因及特点。第(1)问,根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等信息,从近代警察制度、地方治安、维新运动、地方官员等角度来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官商合办”“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等信息,从近代警察制度的来源、方式及管理等角度说明。,命题特点,考题扫描,2.(2017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命题特点,考题扫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参考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命题特点,考题扫描,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结果依然“粪土载道,秽污山积”,可知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环境差;根据材料“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可知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第(2)问,首先明确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既有官员的因素也有百姓自身的因素。“启示”应结合材料二回答,从材料二看,改革要注重除旧布新并举,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他角度分析整合归纳。,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内忧政治上,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沙皇和贵族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经济上,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思想上,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主张推翻沙皇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2)外患方面,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2.酝酿(1)宗旨: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2)过程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亚历山大二世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力量化解封建地主的阻力。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后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3.内容(“二一九法令”)(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地主不得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农奴。(2)经济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3)组织方面,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评价(1)进步性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2)局限性农民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5.影响(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国内市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俄国人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思维点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二、明治维新1.背景(1)政治上,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2)经济上,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外患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4)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的统治。,2.内容(1)政治废藩置县,把全国划成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逐步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与禄米,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2)经济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殖产兴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3)文化: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奉行“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在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行西化。(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在军队中进行武士道教育,宣扬效忠天皇。,3.影响(1)积极作用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三、戊戌变法1.背景(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统治危机: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尖锐。(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思想基础:维新改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变法理论。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严复: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4)社会基础: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2.过程(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2)内容及作用,3.失败(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维新人士,废除新法。维新变法宣告失败。(2)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对新政进行破坏和镇压。领导因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群众基础: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广泛发动群众。变法策略:改革范围过大,树敌过多,急于求成,且缺乏彻底变革的勇气。国际环境: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4.意义(1)就性质来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比较1.相同点(1)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2)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3)内容: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都在改革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由封建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2.不同点(1)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2)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的方式进行。,对点训练1.(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倒幕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在1868年夺取政权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后,立即着手对旧制度进行改造,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构。1868年4月,明治政府颁布政体书,规定中央政府组织形式为“太政官”,下设行政、议政、司法三个部门,地方设置府或县,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政体书标榜三权分立,实际上大权集中在天皇及其重臣手里,是一种君主专制制度。取消大名对本藩的统治权,废除藩政,将全国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派知事治理,旧藩主移居东京,领取世袭俸禄;废除封建等级制,取消武士特权,废除“贱民”称谓,实现“四民平等”。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1)根据材料,概括明治政府改造旧制度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的影响。,参考答案:(1)措施:实行太政官制;实行“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2)影响:推动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天皇专制权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868年4月,明治政府颁布政体书,规定中央政府组织形式为太政官,下设行政、议政、司法三个部门”可得出实行太政官制;根据材料“取消大名对本藩的统治权,废除藩政,将全国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派知事治理”可得出实行“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根据材料“废除封建等级制,取消武士特权,废除贱民称谓,实现四民平等”可得出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第(2)问,根据材料“1868年4月,明治政府颁布政体书,规定中央政府组织形式为太政官,下设行政、议政、司法三个部门,地方设置府或县,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根据材料“政体书标榜三权分立,实际上大权集中在天皇及其重臣手里,是一种君主专制制度”可得出强化了天皇专制权力;根据材料“倒幕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在1868年夺取政权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可得出为明治维新奠定基础,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推动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的比较,对点训练2.2018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