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清单一李世民登基的方式玄武门之变1.背景(1)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2)统一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受到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2“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得知太子李建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发动政变,在玄武门外,射杀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清单二唐太宗的内政措施“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2)“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3)慎用刑法:从民本的思想出发,制定唐律。(4)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的地位。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吸取隋亡教训,以史为鉴;在思想上认识到“存百姓”的重要性,在隋朝基础上的制度创新,自己用人方面的不计前嫌,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开创了盛世局面。清单三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2)唐太宗时: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2措施(1)武力讨伐:629年以后,派李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经常骚扰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3)册封后嗣:630年,唐太宗被西北各民族首领尊为“天可汗”,唐政府负责册封这些首领的后嗣。(4)和亲通婚: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3结果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统一的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清单四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1.表现(1)开放政策: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对堕婆登、拂菻使者,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回赠物品。(2)宗教政策: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召见去天竺取佛经的玄奘。召见朝鲜、日本僧人。2影响(1)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2)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并译成汉文,大大推动了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3)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4)朝鲜半岛大量吸收汉文化;推动日本“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唐太宗对外政策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这一政策体现了大国、强国的气派,对待东西方文化十分地大度和宽容。清单五对唐太宗的评价晚年的反省1.过失少于纳谏,大修宫殿。2反省(1)撰写帝范,反省过失。(2)评价自己一生“功大过小”。探究点一贞观之治 史料探究材料一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警震惧!唐太宗语(贞观之治)(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为君之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富民”措施。答案“为君之道”:以民为本,以史为鉴。“富民”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材料二比见吏部择人,唯取其言辞刀笔,不悉其景行(崇高的德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故)用人弥须惧择。唐太宗语(贞观之治)(2)据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用人的标准及其理由。答案标准:德才并重。理由:有才无德的官员必然殃民。材料三(太宗)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已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范祖禹唐鉴(3)材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你认为是否有道理?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的看法。答案有道理。唐太宗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材料四唐太宗赞扬魏征“随时谏正,多中朕意,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4)据材料四,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表明唐太宗做为一个封建帝王具有怎样的素质?答案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结论形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角度表现前提唐统一全国,采取措施,提供了基础;隋亡为唐提供教训政治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法律: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用人:任用贤良,虚怀纳谏经济强调“存百姓”,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文化崇儒尊孔,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度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外交对外开放,增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探究点二唐太宗的功绩史料探究材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1)依据材料一探究唐太宗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唐太宗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善用贤人;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完善科举制、注重民族团结等。材料二明赵弼:“太宗传三百载之唐祚哉,太宗在位朝有贤良之宰辅,内有长孙之贤后,致治之美庶乎?成康秦汉以来皆莫及也。实天之时四夷入仕及朝贡者数百人皆痛哭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非有得于华夷之心而能然乎?史臣曰:秦汉以来功德兼隆一人而已。”(2)材料二如何评价唐太宗?唐太宗获得这么高评价的原因有哪些?唐太宗致治之美在材料中有何体现?答案评价:秦汉以来功德兼隆第一人。原因:有贤良宰相和皇后。体现:少数民族拥护,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材料三唐太宗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3)材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探究说明。答案不全面。唐太宗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但未能贯彻始终,后期出现大修宫殿,劳民伤财的现象。结论形成唐太宗的功绩与作用(1)盛世局面: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民族和谐: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开放外交: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治国策略: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5)制度创新:完善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影响深远。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重用人才,善于纳谏文德治国,完善科举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崇尚佛教,敕封活佛ABCD解析:选A“崇尚佛教,敕封活佛”的是武则天而不是唐太宗,排除含的选项。2为实现“君明臣廉”,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设置谏官完善内阁制以御史治吏慎用刑法A B C D解析:选C设置谏官是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故正确;内阁制出现于明朝,故错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以制度约束官吏,故正确;慎用刑法面对的是所有人,并非针对“君明臣廉”,故错误。C项符合题意。3“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迁移能力。唐太宗以栽树为比喻,谈治国的策略,蕴含着“存百姓”的民本思想。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唐太宗把各地都督、刺史及其他重要官吏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其目的是()A压抑士族,广辟才路 B加强考察,赏功罚罪C精简机构,提高效能 D惟才是举,用人所长解析:选B据材料“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可知将名字和事迹写在屏风上就是为了在官员职位升降和赏罚时,有一个参考,故B项正确。5贞观后期, 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其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解析:选B本题要结合唐太宗晚年的社会背景去思考,从唐太宗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的话来看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实质,故B项正确。6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D对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已无兴趣解析:选B解题关键是明白题干中材料的意思。从“若则”可以看出这是晚年的唐太宗的自我反省,表明晚年的唐太宗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7唐太宗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贞观政要崇儒学材料二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资治通鉴贞观21年(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观点。(6分)(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人与用人的看法。(2分)解析:第(1)问,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从“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中归纳;人才培养观点从“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的信息中概括。第(2)问,从“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三句话中归纳其成功的做法;从唐朝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民族等视角概括其影响。第(3)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围绕“选人与用人”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标准:德行;学识。观点:博学成就美德(或学习提高个人素养)。(2)做法: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民族平等。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3)看法:德才兼备;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宽容包容。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觉长安夏天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七月,他又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又重修了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是“苞山络野”,耗费以亿计。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有何变化?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8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国以人为本”“不夺农时”等关键词概括其治国思想;从隋亡的历史教训、儒家思想的影响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新疆天筑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计划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小学消防安全主题班会课件讲课文档
- 2025四川广元市朝天区医疗卫生辅助岗位招募10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杭州市临平区公开招聘幼儿园劳动合同制教师70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湖南省地质院直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招聘59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病历管理制度与病历书写规范考试题及答案
- 加油站安全考试试卷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维新镇卫生院招聘乡村医生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西安市渭北中学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育婴员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汽车保养基础知识优秀课件
- 青少年运动员 运动损伤的预防 课件
- 音乐《上学歌》课件
- 绿色校园创建资料
- 污水处理池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告知牌及警示标志
- 2022年十部经典的三级片电影
- 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动物王国》全部课件(一共5课时)
- 消防安全培训及应急演练主题教育课件PPT模板宣传PPT动态PPT
- 顶推法钢箱梁安装施工方案
- 中国诗词协会入会申请表
- 新版人民音乐出版社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简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