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天台山赋与台州文化摘要:游天台山赋是第一篇让世人认识天台山的文章,诡秘清远的天台山是儒释道三家向往的所在。本文将游天台山赋与台州文化相结合,从全新的角度解析天台山文化。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和台州文化进行解读,一是通过孙绰的赋作,探讨天台山的自然景色之美,天台山神秀的特点以及与世隔绝的特点引发了世人探索的兴趣。二是探讨了天台山的人文景观之美,天台山的传说故事为天台山增添了文化底蕴,积淀了天台山的文化特色。三是通过研究孙绰赋作中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来探讨天台山和台州文化的三教合一的特点。最后探讨了以天台山文化为代表的台州文化的冒险精神和和合的文化心态。关键词:孙绰 台州文化 儒释道 冒险 和合引言:孙绰,字兴公,东晋著名的玄言诗人,孙绰的生卒年存在着争议,曹道衡先生认为孙绰出生于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卒于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享年57岁,官至廷尉卿。孙绰幼年丧父,又因为永嘉战乱举家南渡,早期有着隐逸的志向,后来改变初衷出仕为官,一生亦官亦隐,特立独行。孙绰的思想复杂多变,简而言之,孙绰在年轻的时候尊崇道家思想,有着隐逸的志向,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中。中年时则希望调和儒家和道家,成为一代玄学名家。到了晚年,则着力于研究佛家思想,融佛家思想和玄学思想于一体。孙绰的文学成就较高,他的玄言诗在当时的诗坛上独树一帜,在玄言诗当中引入了山水成分。除此之外,孙绰的赋、碑文、诔等创作也非常的出色。孙绰将他的游天台山赋看作他的代表作,自我认为“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世说新语文学)是第一篇关于天台山的文章,作于永和十一年左右,孙绰时任永嘉太守之职。该篇赋作对天台山的山水景物刻画生动形象,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了作者隐逸山林,皈依佛教的情趣。1这篇赋作于孙绰出仕时,在孙绰看来出仕做官与隐居山林都能够调和名教和自然,与他追求的玄学思想并不矛盾,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玄学境界,在朝为官同样可以培养高情远致。瞿蜕园先生说:“篇(游天台山赋笔者注)中杂有道、释两教的话头,仙佛思想与山水的题材合二为一,这种诗风也对谢灵运以及后来的山水诗人有所影响。2”游天台山赋是第一篇启蒙世人认识天台山和台州文化的名作。赋中描述了以天台山为代表台州的自然风光,蕴含了以天台山为代表台州的文化,从而为探讨“台州”的“文化特色”提供了可能。从文化的角度解析游天台山赋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二是制度文化层,三是行为文化层,四是心态文化层。从这四个角度解读作品,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以天台山为代表的台州文化。文化特色是地域之间最主要的差别。作品诞生于东晋时期,游天台山赋所描绘的文化具有东晋时代的文化特质,是东晋特定环境下的台州文化。 台州文化对浙江文化甚至中华文化都作出过重大贡献,台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台州自身发展的产物,是台州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台州文化是典型的负山枕海的山海文化。台州文化是以天台山文化为主体,发轫于汉末魏晋南北朝,在隋朝、唐朝以及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并且对周边的国家日本和朝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台州文化主要是由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佛教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三大部分组成。3一、天台山神秀的自然之美天台山坐落在浙江天台县城以北三里处,是仙霞岭主干进入天台县的一段,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山脉由南向北绵延而来,是浙江省主要的山脉。天台山北面为四明山,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称“登陆则有四明、天台”,南面是雁荡山,西接括苍山,东面则濒临东海。孙绰首先在序文中描写了天台山幽绝的自然风貌。孙绰认为天台山是“山岳之神秀者也”,在孙绰看来,天台山是大自然神秀之美的集中之处,景色壮观奇绝,是一幅人神都为之感叹的风景画,赏心悦目。甚至将天台山与海外仙山方丈、蓬莱相比较:“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方丈和蓬莱都是传说中的海外名山,虚幻空灵,孙绰这样推崇天台山就为天台山蒙上了一层朦胧神秘的色彩,有着神秀之美的天台山堪与海外仙山相比,其神秀可知。4神秀的天台山是“玄怪”游化之地,“灵仙”的窟宅,这样神奇的所在却不为人所知,孙绰紧接着交待了天台山所在地的险远难至:“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所处的地方是“或倒影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天台山的倒影在随着大海的风起云涌而波动,与陡峭的山岭为邻。探险者只有“经魑魅之途”、“践无人之境”才能够一睹天台山的真面目。这就是天台山人迹罕至、君王没有在这里祭祀的原因。天台山险峻的特点正是游人罕至、帝王无法祭祀的原因所在,登临人迹罕至的天台山需要勇于冒险的精神和特质。在正文当中,孙绰铺张扬厉的描绘了天台山与世隔绝的特点,如。“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根弥于华岳,直指高于九嶷。应配天以唐典,齐峻极于周诗。邈彼绝域,幽邃窈窕。”在孙绰看来天台山之所以这样奇挺,是得力于神明的扶持,它的根基要比华岳还要深远,要比九嶷山还要险峻。孙绰不遗余力的对天台山进行描绘,在极度的惊叹之后以“邈彼绝域,幽邃窈窕”说明天台山是人烟罕至的绝域。5只有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脱俗之人才能够探寻到天台山的幽静之美,潇洒的欣赏天台山的高山流水。在孙绰看来天台山的自然之美并非人人都可以欣赏,只有那些遗世脱俗之人才能有如斯的幸运。作者遥想登上天台山之后,便会欣赏到天台山气势雄伟、地理优越。“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在孙绰看来天台山的山峰有的像双阙,高入云端,夹道耸峙,有的像琼台,直入中天,高高的悬挂在空中。不仅山势突兀雄伟,物产同样丰富,这里有着萋萋的纤草,落落的长松,既可以看到翔鸾裔裔而飞,也可以听到鸣凤邑邑的美妙声音。天台山还有灵芝、琪树等稀有植物,令人目不暇接。青山绿树之中掩映着寺观庙宇,红砖绿瓦朴拙庄严。孙绰描绘了天台山的山水风物之美,造化神秀的自然之美是其着力描绘的内容,自然清幽的山水与作者澄澈的心灵合二为一,运笔灵动剔透。天台山的风景之美吸引了不少名人登临,中国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经三次登临天台山,深深的被天台山的美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游天台山的日记,介绍了天台山的美丽的风景。6二、“佛宗道源”的人文之美绝域之处的天台山自然景观神秀瑰丽,那里有着数不尽的奇石、幽洞、飞瀑、清泉,说不完的古木、名花、珍禽、异兽,自然景观奇丽清绝,同时也有着神奇的人文景观,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美称。天台山是名僧济公的故乡,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道教南宗的圣地。天台山被人称为“仙山”,在古人的眼中天台山是神仙居住的庙府,洞天福地极多。在汉末即有道士葛玄炼丹的“仙山”桃溪,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道教“南宗”圣地桐柏,天下第六洞天玉京;第二十七洞天桐柏山金庭洞,又有佛教“五百罗汉道场”石梁方广寺,隋代古刹国清寺,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地寒石山,宋禅宗“五山十刹”之一万年寺和全国重点寺院高明寺;7“佛国仙山”造就了无数神奇的传说。传说黄帝曾经“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商朝末年伯夷和叔齐曾经以九天仆射治理桐柏,周灵王的太子晋(王子乔)掌管金庭洞天,到了汉末,剡人阮肇和刘晨曾经到天台山采药得遇神仙等神话传说。8孙绰是东晋时代著名的玄学家,玄言诗文的代表作者。孙绰非常典型的体现了玄学的发展和变通。在孙绰身上,可以清晰的体现出当时社会调和“名教”与自然的要求,他身在魏阙,心存山林的生活是当时的时代潮流,当时的名流谢安、王导等人也皆是如此。孙绰的文学创作也体现了时代的潮流,而游天台山赋作为世人第一篇认识天台山的作品,也体现了他的玄学思想,追求精神上的无上自由9。而天台山文化之所以经过历代的积淀,成为佛教和道教的圣地,孙绰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孙绰颇以山水风流自许,世说新语品藻记载他的自评:“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于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10游天台山赋形象而生动的体现了孙绰对老庄哲学的景仰和追随。游天台山赋正文当中写到“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他是想通过天台山具体的形象的来展示和体现老庄哲学,体现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玄理,而不是像其他玄言诗人一样只是通过诗歌来对老庄玄理加以阐述。孙绰的这种以山水寓玄理的做法为当时枯燥的玄言诗文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空气,正是因为孙绰、谢灵运等人以山水寓玄理的特点,促进了山水诗人的产生。孙绰所极力描写的天台山的幽深、玄妙,这些特点与老庄哲学当中的“道”的特点是统一的。因此,所谓的“道”就直接体现在天台山这一具体可感的形象上,阮籍认为“山静谷深者,自然之道也”(达庄论)。在孙绰看来,天台山就是一个象征,是老庄思想的体现。游天台山赋一文中饱含了孙绰求仙的思想。11孙绰的这篇游天台山赋并不是实际的游览观赏之作,而是通过作者奇妙的想象,为了渲染仙境的玄妙和值得追求,作者极尽想象之能事,给读者飘然世外之感。天台山充满着神秘感和诱惑力,一方面固然与天台山奇诡的自然景观有关,另一方面也文人对天台山的描绘有极大的关系。如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就曾三次登临天台山,并且将天台山的纪游置于徐霞客游记的卷首。孙绰在想象当中攀登天台山,意在“寻不死之福庭”,在登临天台山的过程中可以“畅超然之高情”。游天台山赋当中所用到的典故“丹丘”又作“丹邱”,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王乔指的是传说中周灵王的太子晋(王子乔),王子乔驾鹤升天,成为仙人,是道家向往的人物。王子乔的故事见于汉朝刘向的列仙传王子乔。而“应真”指的是得真道之人,李善认为“应真”是罗汉,是佛教用语。12孙绰将“王乔”与“应真”相对,可见其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受到佛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孙绰不仅在文中用到了许多神仙的典故,而且这些典故都与天台山有着一定的联系,如王子乔曾经掌管金庭洞天,为天台山留下了人文景观。天台山风光奇丽,读者除了领略天台山的自然之美外,也可以看到天台山的寺观宫殿的庄严华美,如“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玉以翼棂,皎日炯晃于绮疏。”红色的寺观的楼阁掩映在绿树中间,像玉饰般的宫殿掩映在高山的一角,庄严的人文建筑是天台山“佛宗道源”人文之美的体现。天台山的“佛宗道源”的人文之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依托自然景观,因为有着仙人的传说故事而增加了人文的色彩,如王子乔和黄帝等人的故事传说。另一方面,天台山的寺庙宫殿庄严肃静,是不可多得的佛家庙宇、道家寺观。13可以说天台山正是因为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这双重的神奇之处,才吸引了孙绰以及更多的后人的目光,天台山成为佛家天台宗的起源地,道家圣地,而天台山为代表的佛道文化成为台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天台山之所以成为胜景,在于天台山自然风光的奇丽壮观,同时也在于天台山深厚的文化积淀,儒释道三教在这里如水乳般交融。五百罗汉道场、石梁飞瀑、道教的南宗桐柏宫等都为天台山增添了魅力。三、三教合一的复合文化 天台山文化是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典型,它是台州文化的主要交融点,同时又是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经过历代的文化积淀,天台山文化呈现出一种儒释道三家并存并且相互交融的文化格局,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复合型的名山文化,是台州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天台山文化的这种格局是经过历史的长期积淀,佛教和道教以及儒家的代表人物共同努力的结果。14而在东晋时代,天台山尚是人迹较少的时期,是天台山文化的雏形期。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将天台山称为神秀,是释道共存之地,孙绰的这一篇赋文成为天台山为世人所知的奠基之作。到了建元中,南朝诗人谢灵运伐木开径,天台山作为仙山才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和攀登的兴趣,天台山文化才真正开始形成。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内涵丰富,已经开辟了天台山文化儒释道三教并存的雏形,笔者仅就此进行论述。15(一)儒家文化 孙绰九岁左右南渡,早年的孙绰有着归隐的追求,希望能够悠游山水,曾经否定山涛 “吏非吏,隐非隐”的做法。后来孙绰改变自己的隐逸志向,开始参与朝政,在名教和自然之间希望找到一个平衡点。孙绰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像王导、谢安、王羲之等人,一方面达则兼善天下,隐居则优游山水。而孙绰不仅参与政事,而且对朝政十分热心,可见其内心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一文当中使用了较多儒家的典故。如“听鸣凤之邑邑”,“鸣凤”指的是品德高尚之人,敢于直谏,这与孙绰的思想行为非常的吻合。东晋时大司马桓温想要迁都洛阳,实现自己“经纬中国”的愿望,实际上是想夺取皇权,当时的人都害怕桓温的权势,不敢上书,而只有孙绰直言敢谏,孙绰因为此举受到桓温的排挤。孙绰的这种作为显然与儒家经世的思想是一致的16。“追羲农之绝轨”,“羲农”即伏羲氏和神农氏,是传说中的两个上古帝王,伏羲氏和神农氏的时代民风淳朴,而两位帝王都是勤政爱民的典范,是儒家经典中所向往的大同社会。游天台山赋一文中孙绰用到了“二老”的典故,二老指的是伯夷和叔齐,这两个人都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儿子,主要事迹是“奔义”和“让国”,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从仁义的角度出发,向周武王进谏,周武王统一天下建立周朝之后,伯夷和叔齐又以食周粟为耻,采薇而食,最后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上。17司马迁专门为伯夷和叔齐写了伯夷列传,孔子也非常敬重伯夷和叔齐的为人,伯夷和叔齐是儒家仁义的代表,是儒家推崇的对象。经过上文的论述可见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当中渗透了儒家的思想,孙绰敢于直谏,独行特立的行为与他的儒家思想相一致。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两汉时代是儒家文化的第一个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和佛教思想的传入,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影响,以孙绰生活的东晋时为例,尽管在东晋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文人参与政治的热情消退,隐逸的倾向成为士大夫的追求,但是这些文人更多的是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回归田园和自然的步伐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儒学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三家思想鼎足而立的局面。以天台山文化为代表的台州文化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与天台山的佛教文化和道教的南宗文化相比,台州的儒学则是处在相对薄弱的状态,可见台州的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之大,甚至影响到宋明的理学。(二)佛教文化东汉兴平二年佛教传入天台山,并且修建了石头禅院,寺院的左侧还刻有江南最大的“佛”字,这是我国南方最早建立的寺院之一,佛教从此以天台山为中心在台州传播开来。到了东晋兴宁年间,来自西域的高僧昙猷在天台山石桥畔坐禅,虔诚修行,确立了天台山方广圣寺(今下方广寺)为五百罗汉总道场。为天台山的人文之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丰富了佛教文化的内容,促进了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佛家文化追求“穷神尽智,极象外之谈”的言外之意,而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以山水寓意玄理的追求显然与佛家的精神有相通的一面。佛家认为一切都寓于“象”,追求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空无存在,这是一种以心感物的思维方式,孙绰通过自己的联想来创作游天台山赋,也是通过心灵的感悟而来,可以说孙绰的游天台山赋渗透了佛家哲理思辨。如“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佛家追求的象外之说,“无生”是佛教用语,没有生灭,不生不灭的意思。其实道家也同时强调无生,庄子中说“察其始而本无生”,认为世间万物只有变化而没有生灭,可见道家与佛家在一定程度上有相通之处。又如上文提到的“应真”一语,本事佛教用语,指的是得道的罗汉,孙绰将天台山看作是佛教的圣地,是佛教得道之人的所到之处。佛教文化作为外来的文化,从汉代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进行融合,佛教文化逐渐中国化。为了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将南方佛教重视义理北方佛教重视实践的学风相融合,并且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天台宗虽然是佛教文化,但是它的兼容并包并且进行创新的精神在台州得到了弘扬和大力发展。台州文化当中富于冒险的精神正是天台宗勇于创新的体现。天台山佛教文化是天台山和台州文化研究的热点,佛教文化影响了孙绰的游天台山赋的创作,同时该篇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佛教文化。孙绰晚年修佛,他的文章喻道论是中国文人写的最早的论佛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孙绰将儒家的观点融入其中,认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周公、孔子就是佛,佛即周、孔的观点,把产于中土的儒家思想和来自印度的佛家学说融为一体。孙绰精通佛家文化的特点为他创作游天台山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三)道教文化台州的道教文化在中国道教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天台山是中国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南宗的最为重要的主张是“性命双修”。 19根据道书的记载,著名道士葛玄曾经在赤城、桐柏、华顶与括苍、盖竹、丹丘诸山结庐炼丹,追求长生不死之药。三国吴赤乌初年创建了台州最早的道观台日降真台、桐柏观、福圣观、峡山观。西晋建兴元年(313年),道士许迈到赤城山、盖竹山修道。道教名士所建立的道观影响了孙绰游天台山赋的创作。孙绰在他的遂初赋中写到“余少慕老庄之道,仰其风流久矣。却感于陵贤妻之言, 怅然悟之。乃经始东山,建五亩之宅,带长阜,倚茂林,孰与坐华幕击钟鼓者同年而语其乐哉!”可见孙绰对道家思想仰慕已久,并且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老庄哲学。在游天台山赋中作者使用了道教的典故,如“仍羽人于丹丘”,“羽人”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当中,指的是身长羽毛或者是批着羽毛能够飞翔的人,在道教当中,道士又被称为羽士,经过修炼就能够羽化登仙20。在游天台山赋中孙绰用到了“二老”的典故:“蹑二老之玄踪”,伯夷和叔齐不仅是儒家推崇的人物,也是道家崇拜的人物,孙绰要追寻他们的“玄踪”,可见对道家的向往。“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出自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三年之后所见到的都不是全牛,目无全牛,看到的骨节之处皆是空虚,形容处理事情得心应手,达到了心随所欲的状态,是道家提倡的一种精神境界21。而作者心游天台山,达到了道家所提倡的境界,心与神会,是一种精神上自由自在的状态。对天台山文化的研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交融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本土化,天台宗的创立就是佛教中土化的产物。道教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佛教的影响。孔子曾经向老子问道,道教文化和佛教也影响了儒家思想,促进了儒家思想的理学化。儒释道三家都强调“心性”,从生命哲学到道德哲学,主张人性的善良,要除恶扬善,复归本性和本心。孙绰不仅在喻道论中将佛学与儒家思想融为一体,而且将佛教的真谛和道家的“无为无所不为”来比附,将外来的佛学的教义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的关系进行融合,孙绰个人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也是东晋玄学与佛教有意识融合的体现,儒佛道三教共融的特点是东晋独有的时代特征22。孙绰在他的文章道贤论中将晋的七位高僧比作竹林七贤,在孙绰看来,他心目中的佛教和玄学是有着共同的特点的。他将晋朝的七位高僧与竹林七贤一一对应起来,认为七位高僧与七贤都具有超凡脱俗、高风亮节的特点。儒释道三教合一是中国东晋时代特有的特色,身处东晋社会的孙绰更是有意识的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进行融合,而他的思想和观念也体现出三教融合的特点。台州文化概论一书中作者认为“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传播,使台州文化保存有中原文化的传统而不失其自身的乡土特色,既有北方黄土高坡的粗犷、雄豪和野性,又兼有江南山村水乡的清丽、细腻和灵秀,形成一种独特的相对自成体系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山海文化现象。”23台州文化这一特点与天台山文化特点相吻合,均为儒释道三教合一,台州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天台山的文化氛围。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当中儒释道思想的水乳交融的特点以及天台山独特的地理地貌,是天台山成为三教合一的文化典型的重要因素24。四、冒险、和合的文化心态 台州文化是典型的山海文化,有着冒险的文化心态和和合的文化精神,天台山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正是台州和合文化精神的体现。(一)冒险的文化心态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一文对天台山的描绘昭示了天台山富于冒险的文化心态。在序文当中,孙绰交代了天台山不为世人所知的原因,天台山之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是因为天台山“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是与世隔绝之地,而且通往天台山的道路幽深曲折,不容易到达。正是因为登临者需要“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所以天台山人迹罕至。序文中对天台山不为世人所知的原因解析,实际上是交代了天台山险峻难以攀登的特点。再次,登临天台山的人的特点也通过序文进行了描绘。在孙绰看来,只有那些“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和那些“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才会遥想着登临天台山。25这两种人志在求仙问道,天台山的诡秘的特点是吸引他们排除万难登临的原因。而这些登临者必须要具有冒险的精神,否则只能望山兴叹。最后,作者遥想自己登临天台山,在正文当中描绘了登临时的情景。作者联想自己“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棒之蒙笼,陟峭崿之峥嵘。济栖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26。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揽桕木之长萝,援葛 之飞茎。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履重险而逾平。”作者披荆斩棘,攀登峥嵘的高峰,登上高悬空中的石阶,面对着万丈深渊,踩上长满青苔的非常滑的山石可以说作者每一步都充满着惊险,在战战兢兢中登临。最终历尽艰险,至于坦途。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作者最终能够一睹天台山灵境风光的美妙。东晋时代,天台山还是蒙昧未开、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如果没有探险的激情,没有一种勇于攀登,不畏艰险和困难的精神,是不可能欣赏到天台山神秀的自然风光,更不能感受到天台山的人文风光之美。天台山文化所代表的台州文化这种冒险的文化心态是由天台山独特的地理地貌决定的,正是因为天台山这种高俊幽绝的地域特点,才造就了天台山文化冒险的心态特征。孙绰在游天台山赋当中极力渲染登临天台山的艰辛,是对天台山冒险文化心态的生动诠释。台州三面环山,一面濒临大海,是典型的山海地理,其文化是典型的儒释道合一的山海文化。台州地理位置险要,是东南沿海的形胜之地。台州的这种山海地域特点导致了当地人冒险的文化心态,一方面登临高山,寻芳探幽,另一方面,积极向海外开拓,探寻大海深处的世界。27天台山作为台州境内的一座充满着神秘色彩和险峻特点的名山,对登临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台州文化中的冒险的文化心态由此而生,并进一步推动着台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二)和合的文化心态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宗又是中国第一个独立的佛教学派,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可谓是极为重要。同时天台山又是道教南宗的发祥地,有南宗的祖庭桐柏宫。而儒家学派中的宋明理学也荟萃于此。台州文化三教合一的特点是台州文化和合的表现之一。而隐居在天台山寒石山的寒山子是由儒入道,有道入佛,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更是体现了台州文化三教合一的和合性。而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也体现了这种和合的特点。如上文论述的“无生”的理念,既被佛家推崇,同时也是道家的思想之一,又如游天台山赋中用到的“二老”的典故,伯夷和叔齐既是儒家仁义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道家推崇的对象。孙绰在行文当中,无意识的糅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这是孙绰思想的反映,也是天台山文化独具特色之处。除了在行文当中糅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之外,孙绰在篇末抒发玄理时也直接表达了这种释道合一的主张。即“悟遗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28在孙绰看来,玄学和释(即佛家思想)尽管名称各异,但却同出一源。玄学的主要思想源泉便是道家思想。“三幡”,道家认为色、空、观三者最易摇荡人心,改变人的情志,所以三幡为喻。天台山这种和合的文化心态,在孙绰的这篇赋文当中便肇其端,处在发轫期的天台山文化从一开始便奠定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型的文化心态,是天台山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结语:游天台山赋是孙绰的得意之作,孙绰在这篇赋文当中创设了玲珑剔透的意境之美,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对天台山的山水美景进行观照的同时,也渗透了孙绰的玄学思想,他的调和名教和自然的想法,如文章的末尾“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对玄学思想的体悟寄情于山水。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清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融合产生了玄学思想,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为我国的哲学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29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儒释道三教思想的互融期。这一时期是人的觉醒期,文人们自觉的追求心灵的空灵,精神生活超越了物质追求,生命意识觉醒,远离尘世的自然山水承载起人们追求超越世俗的精神向往。在对山水的观照和体验中,山水激荡并且净化了文人的心灵。魏晋文人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希望能够在名教与自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更多的文人将这种理念寄托于山水,山水承载着玄思,在大自然清幽的感召下,文人涤荡了污浊的心灵。孙绰的这篇游天台山赋也是将思理寄托于山水之作,在对山水的感悟中,孙绰也体悟到释与道异名而同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班组GK理论考试及答案
- 口腔正畸护理题库及答案
- 湖南生物遗传题库及答案
- 项目物流规划方案范本
- 编制顶管施工方案的目的
- 室内安装工程施工方案
- 宿迁污水池防腐施工方案
- 平房外观翻修方案范本
- 2025年幼教保育考试真题及答案
- 经典例题考试真题及答案
- 消防员心理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小升初租房合同模板
- 放射科造影剂过敏反应应急处理预案
- 《大嘴巴纸玩偶》名师课件
- 2025年上海市高考英语热点复习:阅读理解说明文
- 国家管网集团合同范本
- 中医全科学科
- Unit 1 Teenage life单词变形-学生背诵与默写清单-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铁路技术规章:018铁路军事运输管理办法
- 生物发酵安全培训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