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ppt_第1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ppt_第2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ppt_第3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ppt_第4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知识坐标理清历史脉络,主旨概览把握专题线索本专题围绕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显著。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第7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命题特点,考题扫描,1.从考查趋向看,高考对本讲的内容考查较少,属于低频考点,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对现实政治的影响。2.从社会热点看,先秦诸子民生思想中“节用”“扶弱”“公正”“仁爱”等主张与当前国家提倡的扶贫富民、关爱弱势群体、追求公平正义具有一定相通性。3.从预测角度看,“百家争鸣”中各主要派别的观点及现实价值是较好的命题角度。,命题特点,考题扫描,考向古代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2015课标全国,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解析,命题特点,考题扫描,名师点评“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是学术热点之一,对儒家思想与社会治理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与国际秩序的构建关系上。课标全国卷高考在该命题中的体现,引导我们要时刻关注历史的学术动态。,一、早期儒学1.孔子(1)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3)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4)开创了儒家学派,撰写春秋等“六经”。图示解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2.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2)提倡“仁政”学说。(3)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3.荀子(1)强调“天行有常”。(2)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二、其他主要学派1.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社会。(2)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齐物。(3)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2.法家思想(1)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2)商鞅:根据军功定等级,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3)韩非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4)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重大作用,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3.墨家思想(1)主张“兼相爱、交相利”。(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3)在认识论和逻辑学上的贡献突出。,辨析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教材补遗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而得名。当时,这里集中了众多学者。稷下学宫既继承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吸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主题一,主题二,国学初露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主题一,主题二,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一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二千年讫今之中国。摘编自梁启超世界伟人,主题一,主题二,【读史攻略】,主题一,主题二,【史论形成】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1.(2018黑龙江哈三中第二次验收考试,30)在儒家传统里,一个思想性的人物,支持他生活的一个最强烈因素不是思想本身的探索,而是历史文化的使命和社会风教的责任。据此,儒家更关注()A.得君行道B.著书立说C.历史研究D.世界影响,答案,解析,主题一,主题二,殊途同归诸子百家思想的相通性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他们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他们的主要观点也不相同:儒家主张“礼治”和“德治”,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但由于他们面临的社会条件是相同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自然会提出相同的观点,而且有些社会规律大家都是认同的。如当时诸子各家都意识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内在联系;面对当时百姓困苦、战乱频仍的状态,各家都提出了一统天下、关注民生的主张,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摘编自续晓梅儒墨道法思想的相通性,主题一,主题二,【史观新解】过去的历史科研教学在探讨“百家争鸣”时过多关注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异之处,对诸子思想的相通性没有足够重视。材料指出在相同历史条件和背景下,诸子百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同观点。【史论形成】早期儒、墨、道、法的具体观点中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样就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法合流、各家综合打下了基础。,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2.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这表明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B.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D.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答案,解析,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对点训练3.(2018山东德州期末,2)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C.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答案,解析,二、“百家争鸣”的焦点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及法家认为“性本恶”。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1)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但讲求等级;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即互敬互爱,不分等级。(2)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本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本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老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4.治国方略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施政;法家实行“法治”;老子采取“无为而治”;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5.人生态度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对点训练4.(2018广东惠州期末,23)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答案,解析,【典例剖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情怀链接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