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清史体裁体例论证与设计方案.doc_第1页
新修清史体裁体例论证与设计方案.doc_第2页
新修清史体裁体例论证与设计方案.doc_第3页
新修清史体裁体例论证与设计方案.doc_第4页
新修清史体裁体例论证与设计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修清史体裁体例论证与设计方案一、体例体裁论证关于新修清史的体例,笔者主张:大体以传统的纪传体为主要框架,再加以现代的改造、补充和发展。理由如下。我国有着悠久的修史传统。在修史实践中,史家们创造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许多体裁,以及各种衍生体。每种体裁都得到了发展,尤以纪传体突出。自从史记问世后,以纪传体修前朝之史,便成为史家的传统,甚至由私修发展为官修,之所以如此,当与纪传体所具之种种优长密不可分。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纪传体被史家们长期应用于后朝修前朝之史,并成为一贯之做法,直至清史稿。新的清史之修纂,应象征性地与二十四史相衔接,以体现当代中国史学界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梁启超先生曾经评论道:“纪传体的长处,在内容丰富,社会各部分情状,皆可纳入。”这是其它传统体裁不具备的。清朝统治中国近300年,清代又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内容异常繁富,书写这样一个时代的历史,恐非纪传体莫属。即使西方传来的章节体,也难承斯任。章节体基本上是“分层式”的,而纪传体则是“结构式”的,后者比较适合于新纂清史的要求。当然,无论何种修史体裁,均是在不断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必然有一些缺憾和不足,纪传体之不足更是显而易见,“大势难贯”尤其突出,这正是史学留给后人之继续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对纪传体加以改造、补充、发展,将这一优秀的历史体裁推向新的高度。笔者认为,此次修纂清史,应以尽量如实、客观地展现清代历史的本来面目,以“主要面向现实和未来,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各种未刊档案和海内外的珍贵文献,能够为今人提供全面、准确的清史知识和丰富深刻的历史借鉴”,以其“质量在总体上胜过并在许多方面大大超过清史稿,能够象征性地与二十四史相衔接”为目标。也就是说,要留给后人一部清朝(或者说“清代”)的全史、信史。清史稿瑕疵难掩,屡遭非议,系情理之中;清代历史又影响深远,这段历史实有重修以取代清史稿之必要。关于新修清史之文体,笔者主张采用精炼、优雅的现代书面语。关于新修清史之规模,笔者认为3千万字左右为宜。二、设计方案笔者设计之清史,主体包括凡例、纪、志、表、传、图各部分,并附“考疑”。关于凡例。史著必有凡例,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传统,所谓“发凡以言例”。新修清史之凡例,说明是著之编纂目的、编纂体例、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凡例具有导读的性质,因此,对其内容,要经过反复讨论,细致研究,方能妥善确定。关于纪。纪者,史之经也,是表述清史全过程的关键。纪又有三大部件组成:总纪、纪、载纪。总纪。总纪概括有清一代历史,以纠纪传体“大势难贯”之弊。总纪内,可按(一)(二)(三)之结构,从不同的方面分述清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具体结构如下。(一)此部分,近乎于“概说”,对清代历史的前承后续、总的趋势,进行一番提纲挈领、高屋建瓴般的概括和总结,以精炼的文字,揭示有清一代的时代特点、清朝的历史地位、清朝在当时世界的地位,以及清史内容的丰富与复杂,有助于人们更加深透地认识清代历史。(二)此部分,概述清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尤应侧重内陆、边疆的统一与中国版图的奠定,近代列强各国侵略给中国造成的危害与领土损失,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侵略斗争。(三)此部分,从政治角度概述清朝历史的基本线索。(四)此部分,概述清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其中包括人口等相关内容。(五)此部分,概述清代文化、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线索与状况。(六)此部分,概述晚清的近代化事业与社会结构变迁。纪。纪,近似于本纪,但不冠以帝王庙号,而是按年号设置。这里有几点说明。第一,纪应首列清朝前纪,叙述女真族兴起,努尔哈赤天命年间、皇太极天聪年间之后金历史。第二,次列崇德纪,为正纪之始。理由是:此次所修之清史,既是清代史,也是清朝史,二者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清朝史是清代史的载体,没有清朝,也就不会有清代史;清代的一些历史特征,又是通过王朝历史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能说现在所修的是清代的历史,而不是清朝的历史。此其一。其二,现在,多数甚至大多数学者,反对因以1840年作为划分中国古代、近代历史之界标而将清朝一斩为二。清朝历史应有其整体性与连续性,这是正确的。同样,完整的清朝历史,开始于1636年,而不是1644年。1636年清朝建立时,虽然还是偏处一隅的边疆政权,但它不是地方政权,而是与明朝、蒙古鼎立的政权,丢掉了入关前的崇德朝,清史又失去了其完整性。1644年清朝定鼎燕京,并不意味着其统治全国的开始,它只是与南明、大顺、大西政权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政权之一,如果以1644年(清顺治元年)为清史之开端,不仅又斩断了清朝史,而且是对南明、大顺、大西政权的否定,是王朝正统观的又一种体现。故此,崇德纪不可或缺。第三,崇德以后各纪,一朝为一纪,依次为:顺治纪、康熙纪、雍正纪、乾隆纪、嘉庆纪、道光纪、咸丰纪、同治纪、光绪纪、宣统纪。或许有人认为,这不过是纪传体本纪之翻版,尚未脱离帝王正统观的羁绊。但笔者认为,在封建专制时代,每一位帝王君主统治时期,都有其政治特点或特征,这是不必、不能也是无法回避的。以年号而非庙号冠于纪,就是要淡化对专制帝王个人的渲染,而揭示这一时期的特点、特征,同时显示专制皇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种种变化。第四,较长时段的历史事件,如清朝与准噶尔部的关系、对西藏的统一、中西交流等,因其跨朝,应在总纪之相应部分中作通贯性概述。载纪。载纪记与清朝相抗之政权,包括:大顺载纪、大西载纪、南明载纪、吴三桂载纪、准噶尔载纪、太平天国载纪。太平天国时期各地起义建立之政权,附于太平天国载纪。疑者或以为,载纪之设,有宣扬清朝正统、贬低其他之嫌,其实不然,关键在于如何诠释。若在凡例中向读者交代,载纪仅仅表示与清朝相对立之政权,分类小异而已,言明事例,问题自然解决。无论纪抑或载纪,应以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为宜。每卷之前,应序一提要性短语。关于志。志者,史之纬也,总结历史之各个方面,揭示历史复杂的结构。清朝历史时间较长,内容繁富,清史稿虽列有16志,仍显不足,尤其于社会诸项,鲜予地位,新修清史,应于此作重点补充,使历史整体性昭然于世。具体设志如下。地理志。清史稿以天文志居首,笔者主张地理志为先,以突出中华民族生于斯养于斯的这片土地。新修清史地理志可以保持清史稿地理志的原有框架格式。此处不作图,图单列为一大部分。天文历法志。古代天文,既有科学成就,亦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新修清史,将清史稿之天文志与时宪志合并为天文历法志,删除时宪志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灾害志。灾害有天灾和人灾,在自然经济状况下,对社会影响巨大。清史稿有灾异志,新修清史改为灾害志,“异”的部分,附于“灾”之后。灾害按类排列,纪以编年。大致种类有:水、雨、雷、旱;寒、雪、霜、雹、风;陨、地震、山崩;蝗、虫、鼠、疫、火、饥。礼乐舆服志。清史稿分别设礼志、乐志、舆服志,新修清史将其合并为礼乐舆服志,以存帝王及封建等级制度。清史稿礼志中之“醇贤亲王庙”、“醇贤亲王及福晋丧仪”两项,因属特例,应删除。选举志。清史稿有选举志,新修清史仍之,但将“学校”一项移出,另设教育志。职官志。新修清史之职官志,各项设置应沿清史稿,对具体内容可作必要变通。宪政志。宪政志为新设之志,用以揭示晚清政治体制向近代转化的基本趋向,可大致按“维新时期”“宪政时期”“责任内阁”这一基本线索设计,划分为三卷,每项一卷。刑法志。刑法志可以沿用清史稿,但内容需要充实,尤其是针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立法,以及各族、民间的习惯法。后附“清末已颁未行法律”。兵志。清史稿之兵志立目已细,可以继续沿用,不过,亦可考虑将“制造”归入实业志。食货志。清史稿中之食货志内诸项,除“户口”外,均沿用之。“户口”移入人口志。民生志。官修旧史往往重国用而轻民生,此是一大缺憾,故新修清史应立民生志。民生志记叙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生活状况,可以按区域分别叙述,区域内要关照各民族的不同特点。人口志。人口志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人口数量及其变化、影响;人口流动及其规律;人口政策、人口理论和相关思想;普通民众的人口观念与生育观念(如溺婴等)。实业志。实业志记述近代农业、工业、矿业、商业、金融。另附商会、农会等民间实业组织。城市志。在清代,无论经济繁荣时期,还是危机时期,城市的发展都没有停滞,相反,清后期又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分布于内地和边疆。所有城市,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要,所以,城市志不可不立。本志中,可以按城市的规模、功能和属性,分成几类,分别叙述。本志后,附“租界”。交通志。清史稿交通志有“铁路”、“轮船”、“电报”、“邮政”诸项,新修清史仍之,增加“驿路”一项。河渠志。河渠志仍清史稿之内容,载黄河、运河、淮河、永定河、海塘、直省水利。无一定规模水利建设之江河,不必载入。外交志。清史稿设邦交志,新修清史改为外交志,仍按清史稿之体例,分列各国,分述外交。另附“属国”。藩部土司志。清史稿列传中有“藩部”、“土司”两类,新修清史将其合并,设藩部土司志,以突出边疆之地位。藩部土司之重要人物,融入列传,与满、汉族平等。本志照分“藩部”、“土司”两部分。民族志。本志记载民族文化特征、民族分布、民族迁徙与发展、民族经济状况、民族关系。风俗志。本志分为三部分,即边疆风俗、内地风俗和清末习俗改良。边疆按民族记其风俗,内地按区域记其风俗。清末习俗改良,包括习俗改良(如妇女放足)和恶习改良(如禁止吸食鸦片)两类。宗教志。宗教志内容包括:“佛教”(含藏传佛教、南部佛教)、“道教”、“萨满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民间宗教”、“其他宗教”。列强对华宗教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融入本志中。教育志。应包括官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其中又分为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传统教育中,应包括封建教化;新式教育中,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含军事教育)、特殊教育。科学技术志。科学技术志展现清代科学技术上的各项成就。分为“科学”、“技术”两部分。“科学”包括“传统科学”与“近代科学”;“技术”包括“传统技术”与“近代技术”。学术文化志。学术文化志记述清代学术文化方面的状况与成就。分为“学术”与“文化”两部分。“学术”又分“旧学”与“新学”两类。“旧学”中,应突出地域特色,尤其是两湖、江浙、岭南地区。新学与旧学的关系,应当体现出来。“文化”中含“艺术”。“文化”内容比较丰富,尤其1840年以后。应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出版、杂志、报纸;表演、音乐、绘画、建筑等各种艺术。艺文志。艺文志按“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西学”划分。清人著述浩繁,必须加以一定的筛选,否则,数量过大,质量难保。以上各类志前,应有一短“论”,昭明宗旨,阐明大势。关于表。表以明系统,在纪传体中不可或缺。清史内容繁富,表之数量应在清史稿基础上,酌量增加。皇子世表。清史稿皇子世表的确“详列历代后裔,人员众多,旁行邪上,条理不清,难以究诘”。为此,可以做两项处理。一是于每卷之首列一“世系简表”,如下所示:努尔哈赤褚英杜度尼堪二是凡入列传者,表中只书姓名,注明“见列传某某卷”即可。公主表。公主表可依清史稿公主表,不必载入其子孙。新修清史不必设外戚表。总体来讲,清朝外戚之作用并不大,重要人物可载入列传。诸臣封爵世表。与列传互见之人物,表中省文,仅注明互见处。大学士年表。可沿用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军机大臣年表。可沿用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部院大臣年表。可对清史稿部院大臣年表作格式上之变通。疆臣年表。可对清史稿疆臣年表作格式上之变通。藩部世表。与列传互见之人物,表中省文,仅注明互见处。交聘年表。可对清史稿交聘年表作格式上之变通。进士题名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朝代,进士是上层官吏的重要来源,进士群体在清代官场上,也的确发挥了不凡的作用。设进士题名表,既是对史料的保存,同时也有助于人们了解清朝政治上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文字狱表。清朝之文字狱,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对清代前、中期社会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文字狱表之设,使人们对此种状况一目了然。秘密会社、秘密宗教表。清代秘密会社、秘密宗教众多,目的不一,宗旨各异,表现出社会中下层的复杂性。设秘密会社、秘密宗教表,可以清晰线索,展示状况。民众起义表。之所以不称农民起义表,是因为起义者并非皆农民。“起义”者,必是代表民众利益、武装反抗封建统治。那些啸聚山林、打家劫舍,虽与官府冲突,但也掠夺、伤害普通民众者,不入此表。教案表。清朝后期,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西方之宗教侵略也不断加强,各地教案遂层出不穷。教案迭兴,既说明反“洋教”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方式之一,也反映了中西方的文化冲突。收入教案表者,应当是引起中外交涉的教案,否则,将那些没有影响的教案统统汇入,不免滥竽充数,徒占篇幅。以上诸表之前,应冠一“序论”,对该表作提要式说明。关于传。传书人物,在纪传体史书中,数量最大。突出人物,是纪传体的特点之一,也是优点。新修清史,传应分两类,即列传与类传。列传。体裁与旧史之列传相同,聚以类、群,辅以年代排序。但作如下说明。第一,人物收录范围,可参酌清代人物传稿入选人物原则,然需变通。“皇帝”不设传,事迹载入纪。“在历史上起一定作用的后妃、王公贵族”,“有事迹可述的大学士、军机大臣”,“有较大影响的部院大臣、督抚、将军、都统、参赞办事大臣、出使各国大臣;有突出政绩的司道府州县官”,“著名的农民军领袖和其他爱国人物”,“少数民族、宗教、华侨著名人物”,“有重大影响的金融、工、商界人物”,“著名的学者、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医生”,“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重要人物”,“长期在中国活动的外国传教士、商人、侵华战争中的外国主要将帅、重要的驻华使节”,“其他重要或著名人物”,均在收录范围。第二,南明政权人物,诸帝王系事于南明载纪;诸大臣,无论是否见于明史,均将其事迹载入类传中之“南明大臣”。对辛亥革命时期之烈士,类传中专设“辛亥烈士”一项。清季民初人物,清代侍郎以上、督抚提督、边疆将军大臣,凡有一定影响者,均应收录,其余则视其地位、影响而定。第三,清史稿列传内,按类设有“循吏”、“儒林”、“文苑”、“忠义”、“孝义”、“遗逸”、“艺术”、“畴人”、“列女”、“土司”、“藩部”、“属国”诸名目。新修清史列传,沿用“循吏”、“儒林”、“文苑”、“忠义”、“孝义”、“遗逸”、“艺术”、“畴人”诸名目。“忠义”收录在开拓边疆、维护国家统一,以及抗击外敌侵略斗争中献身的爱国志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