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学号学校代码10487密级硕硕士士学学位位论论文文IEC61850数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学位申请人:学位申请人:王王灿灿学学科科专专业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指指导导教教师师:刘刘沛沛教授教授答答辩辩日日期期:年年月月日日AThesisted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fortheMasterofEngineeringDIGITALSUBSTATIONCOMPREHENSIVEAUTOMATIONSYSTEMOVERIEC61850Candidate:WangcanMajor:PowerSystemanditsAutomationSupervisor:Prof.LiuPei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Wuhan430074P.R.ChinaMay2009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属于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摘要随着非常规互感器逐步在工程中代替传统电磁互感器运行,IEC61850标准的颁布及其对信息的统一建模,高速以太网技术构建的变电站数据采集及传输系统的应用、智能化断路器技术的发展等,数字化变电站及数字化电网概念正被逐步提出。作为电网控制系统基础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对于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对于数字化变电站及其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国内采用较多的是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其特点是采用传统电磁互感器,二次系统采用单元间隔的布置方式,而且接线比较复杂,装置之间相互独立,装置间缺乏整体的协调和功能优化,站内信息不能共享,容易形成“信息孤岛”,系统扩展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了IEC6185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统一通信标准,极大的推动了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论文介绍了IEC61850标准体系及其技术,IEC61850标准的实现过程,介绍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设计原则,分析了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存在的不足。论文分析了基于IEC61850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特征和基本架构体系,对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笔者参与的湖南110kV数字化变电站金南变的设计与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IEC61850标准体系的数字化变电站的设计方案。关键词:IEC6185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数字化变电站;通信标准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AbstractTheconceptofdigitalsubstationanddigitalgridisputtingforwardduetoreplacementoftheelectromagnetictranserbyirregulartranserthepublicationoftheIEC61580standardanditsunifiedmodelingfortheinationtheapplicationofthesubstationdataacquisitionandtransationbasedonthehigh-speedEthernetthedevelopmentoftheintelligentbreakertechnologyandsoon.Theresearchonthedigitalsubstationcomprehensiveautomationsystemisveryimportantbecauseofitsreliabilityandsafetyforthegridcontrol.ThedistributionsubstationcomprehensiveautomationsystemispopularinChinatoday.DuotothecomplicatedUnitWiringSchemesofelectromagnetictransertherelayprotectiondevicesareactuallyindependentinationSolitaryIslandandthesystemexpansionisdifficultbecauseofthelackofcoordinationandfunctionoptimization.SotheIEC61850substationcomprehensiveautomationsystemisputforwardbyIEEEtounifythecommunicationstandardwhichpromotestheconstructionofthedigitalsubstation.TheIEC61850standardsystemitstechnologytheimplementationprocessthedevelopmentstatusandthedesignprinciplesisintroducedanditsshortageispointedoutbythispaper.Itanalysesthetechnicalfeaturesandbasicsystemframeworkanddiscussesthekeytechnologyofthedigitalsubstation.AdesignschemeforthedigitalsubstationbasedonIEC61850standardsystemisputforwardfinallycombiningwiththeparticipationofthedesignandconstructionofHunanJinnan110kVDigitalSubstation.Keywords:IEC61850substationautomationsystemdigitalsubstationcommunicationstandar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I目录摘要.Abstract.1绪论1.1引言.(1)1.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1)1.3IEC61850标准制定的背景和应用现状.(2)1.4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4)1.5本章小结.(4)2IEC61850标准体系及关键技术2.1IEC61850标准的主要技术特点.(6)2.2IEC61850标准中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模型.(10)2.3基于IEC61850标准的通信系统结构.(10)2.4MMS技术的应用.(12)2.5抽象语法符号.(15)2.5本章小结.(17)3IEC61850标准的实现过程3.1功能建模.(18)3.2数据建模.(19)3.3通信服务映射.(20)3.4一致性测试.(21)3.5本章小结.(22)4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征和结构4.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原则.(23)4.2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存在的不足.(24)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V4.3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特征.(24)4.4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28)4.5本章小结.(33)5数字化变电站的应用5.1110KV金南变数字化变电站设计要求.(36)5.2110KV金南变数字化变电站设计方案.(37)5.3本章小结.(41)6总结.(43)致谢.(44)参考文献.(4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绪论1.1引言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推广。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也越来越依赖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等电网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智能电子设备IED(IntelligentElectronicDevice)与后台监控系统组成的变电站运行控制系统,包含了保护、监控、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又由多个智能电子设备组成,这些不同厂家提供智能电子设备接口与功能各不相同,数据格式多样,设备间信息不能共享,难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以实现互操作性为目标的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便有着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1.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1-5当前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将微机保护、监控等装置通过网络和通信技术集成为一体的自动化系统,它取消了传统的控制屏、计量、仪表等常规设备,节省了大量二次电缆和占地面积。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远动终端、当地监控、故障录波等装置相继实现了微机化,这些装置功能不同,但其硬件结构相似,因而变电站二次回路功能的集成化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时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就是远动终端加一台当地监控系统,不实现继电保护功能,保留传统控制屏,这是国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在控制室内设置计算机作为变电站自动化的心脏,另设置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采集数据和发出控制命令。微机保护除保护元件外,每柜设管理单元,其串口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数据采集和控制部件相连,传送保护装置的各种信息和参数,整定和显示保护定值,投停保护装置,这种集中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国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的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纷纷投运。分散式系统按变电站控制和对象划分为变电站层和间隔层的两层。其特点是现场输入输出单元部件分别安装在中低压开关柜或高压一次设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附近,现场单元部件可以是保护和监控功能的二合一装置,各保护和监控部件保持独立。在变电站控制室内设置计算机系统,采用常用的RS232RS485串行通信与现场单元通信,随后推出的分散式系统更多采用如Lonworks或CAN等的现场总线技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还将遥测遥信采集及处理、遥控命令执行和继电保护功能均由现场单元部件独立完成,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络送至后台,变电站自动化的综合功能均由后台主机系统完成,这是国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的第三阶段。1.3IEC61850标准制定的背景和应用现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IEC意识到不同厂家的保护设备需要一个统一的信息接口,实现设备的互操作性。为此,IECTC57和IECTC95成立了一个联合工作组,制定了“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标准”即60870-5-103标准。同时,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在1990年开始了公共通信体系UCA(UtilityCommunicationArchitecture)标准制定工作,直接促成了UCA2.0的发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功能强大的通信协议,使各种IED能够通过使用该协议实现互操作。1994年由德国国家委员会提出制定通用的变电站自动化标准建议,1995年IECTC57为此成立了3个工作组:WG10、WG11、WG12,负责制定IEC61850标准。工作组成员分别来自欧洲、北美和亚洲国家,他们有电力调度、继电保护、电厂、操作运行及电力企业的技术背景,其中有些成员参加过北美及欧洲一些标准的制定工作。3个工作组有明确的分工,第10工作组负责变电站数据通信协议的整体描述和总体功能要求,第11工作组负责站级数据通信总线的定义,第12工作组负责过程级数据通信协议的定义。1998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和美国EPRI达成共识,由IEC牵头,以美国UCA2.0数据模型和服务为基础,将UCA的研究结果纳入IEC标准,开始制定世界范围的统一标准IEC61850变电站自动化标准,由IECTC95工作组对IEC61850及其数据模型开展研究。1999年的IECTC57京都会议和2000年SPAG会议提出将IEC61850作为无缝通信标准。在IECTC57工作组2002年北京会议上,指出今后的工作方向:追求现代技术水平的通信体系,实现完全的互操作性,体系向下兼容,基于现代技术水平的标准信息和通信技术平台,在IT系统和软件应用通过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化实现开放式系统,例如变电站通信标准用于所有类型的分布式SCADA系统。IEC61850不仅用于变电站内通信,且用于变电站和控制中心通信。国外针对IEC61850标准的应用和研究开始较早相应的示范工程在制定IEC61850的过程中就开始实施。美国、德国、荷兰等国都有示范工程,用以验证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准,通过实践来促进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在德国有一个示范工程,参加这个工程的有SIEMENS、ABB、ALSTOM等公司,用一个公司的变电站主站和其他公司的IED相联,然后用另一个公司的变电站主站和其他公司的IED相联,示范工程的总结已在2000年CIGRE会议上发表。国外大公司对IEC61850的研究,在理论上已经成熟,并已初步推出支持IEC61850的产品。为了使得IEC61850国际标准达到互操作性,IECTC57专门制定了IEC61850-10:一致性测试标准,要求各个制造厂的设备实现互操作和互联。相对于国外情况,国内也有专门的部门在全面跟踪和研究IEC61850的最新发展动向,国内许多大的电力企业也在多方调研,希望能在将来采用IEC61850标准,以达到降低系统集成费用和维护成本,充分利用系统资源,提高系统可靠性的目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于1999年11月份成立专门工作组,组织了国内大的制造商和研究机构对该标准进行研究和消化,到目前为止已经全部翻译完成并陆续转化为我国电力行业标准,这为该标准在我国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2005年8月至2006年9月,国调中心组织国内有关电力系统自动化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主要厂家进行了IEC61850国际标准的5次互操作试验。参加试验的单位有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质检中心、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变电站自动化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山东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融科联创电力科技公司和许继公司。这些互操作试验主要着眼于IEC61850标准规定的各项功能和服务的验证,以确定相互理解的一致性。2006年12月进行了第六次互操作试验,以上提及的国内各大厂家及单位与著名的国外四大厂家ABBSIMENSESELAR实现互联。总体上讲,国外四家公司开展IEC61850的研究工作较早,其间经过了多次国际设备的互联,有一定的实际运行经验,并都通过了KEMA实验室的测试认证。第六次互操作试验系首次引入国外设备,也是国内厂家向国外同行学习的难得机会。电科院质检中心目前已经具备测试IEC61850标准的能力。国内各大自动化厂家普遍没有现场的实际运行经验,即使已经通过了国内厂家之间甚至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互操作试验,在IEC61850标准的实用化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1.4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工作是在分析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功能、结构及设计原则基础上提出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在对IEC61850标准数字化变电站体系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基础上,以实际设备及工程进行建模和设计。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介绍IEC61850数字化变电站研究现状。2、分析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分类及设计原则,分析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基于IEC6185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并进行优缺点比较。3、分析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模式及组网方案,介绍数字化变电站网络对时。4、以湖南110kV金南变既有变电站数字化建设方案为例,介绍了数字化变电站设计要求和实现方案。1.5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介绍了IEC61850标准的制定的背景和应用现状,最后提出了本文所要完成的主要内容和工作。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2IEC61850标准体系及关键技术制定IEC61850的目的是想实现不同厂商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性。为此,该协议采用自顶向下的方式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系统分层、功能定义和对象建模,并对一致性检测作了详细的定义。IEC61850包括面向对象的标准、通信网络性能要求、接口和映射、系统和项目管理、一致性测试等多方面详细内容。具体内容如下:IEC61850-1基本原则包括IEC61850的介绍和概貌。IEC61850-2术语。IEC61850-3一般要求包括质量要求(可靠性、可维护性、系统可用性、轻便性、安全性),环境条件,辅助服务,其他标准和规范。IEC61850-4系统和工程管理,包括工程要求(参数分类、工程工具、文件),系统使用周期(产品版本、工程交接、工程交接后的支持),质量保证(责任、测试设备、典型测试、系统测试、工厂验收、现场验收)。IEC61850-5功能和装置模型的通信要求,包括逻辑节点的访问(accessoflogicalnodes),逻辑通信链路,通信信息片PICOM(pieceofinationforcommunication)的概念,功能的定义。IEC61850-6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语言,包括装置和系统属性的形式语言描述。IEC61850-7-1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原理和模式。IEC61850-7-2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abstractcommunicationserviceinterface),包括抽象通信服务接口的描述,抽象通信服务的规范,服务数据库的模型。IEC61850-7-3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公共数据级别和属性包括抽象公共数据级别和属性的定义。IEC61850-7-4变电站和馈线设备的基本通信结构兼容的逻辑节点和数据对象DO(dataobject)寻址,包括逻辑节点的定义,数据对象及其逻辑寻址。IEC61850-8-1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specialcommunicationservicemapping)映射到MMS(ISOIEC9506第二部分)和ISOIEC8802-3。IEC61850-9-1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通过串行单方向多点共线点对点链路传输采样测量值。IEC61850-9-2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通过ISOIEC8802.3传输采样测量值。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IEC61850-0一致性测试就概念而言,IEC61850标准主要围绕以下4个方面展开:(1)功能建模从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的通信性能(PICOM)要求出发,定义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模型(Part5)。(2)数据建模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定义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数据模型(Part7-34)。(3)通信协议定义了数据访问机制(通信服务)和向通信协议栈的映射,如在变电站层和间隔层之间的网络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映射到MMS(IEC61850-8-1)。在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的网络映射成串行单向多点或点对点传输网络(IEC61850-9-1)或映射成基于IEEE802.3标准的过程总线(IEC61850-9-2)(Part7-2,Part89)。(4)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和一致性测试定义了基于XML(ExtensibleMakeupLanguage)的结构化语言(Part6),描述变电站和自动化系统的拓扑以及IED结构化数据。为了验证互操作性,Part10描述了IEC61850标准一致性测试。2.1IEC61850标准的主要技术特点6-7IEC61850国际标准是基于美国的UCA2.0标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主要特点是:面向设备,面向对象建模,面向应用开放的完善的自我描述;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网络的应用层协议和网络传输层协议独立;具有符合电力系统特点的通信服务,信息对象在信息源处惟一定义,数据对象统一建模;采用XML的配置技术等。下面分别介绍。2.1.1信息及协议分层IEC61850除了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分成变电站层、间隔层、过程层之外,每个物理设备由服务器和应用组成,将服务器(Server)分层为逻辑设备(LogicalDevice)、逻辑节点(LogicalNode)、数据对象(DataObject)、数据属性(DataAttributes),物理设备内包含服务器(Server)和应用。从应用方面来看,服务器包含通信网络和输入输出接口(IO);由IEC61850来看,服务器包含逻辑设备,逻辑设备包含逻辑节点,逻辑节点包含数据对象、数据属性;从通信的角度来看,服务器通过子网和站网相连,每一个IED既可扮演服务器角色,也可扮演客户的角色。由于这种分层,就得有相应的抽象服务来实现数据交换,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服务有服务器模型、逻辑设备模型、逻辑节点模型、数据模型和数据集模型,通过服务器目录(Server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directory)收集服务器中有多少个逻辑设备名字和文件名字,通过逻辑设备目录(LDDirectory)收集每个逻辑设备中有多少个逻辑节点名字,通过逻辑节点目录(LNDirectory)收集每个逻辑节点中有多少个数据对象名字,通过数据目录(DataDirectory)收集每个数据对象中有多少个数据对象属性名字,通过这样的服务,建立起了完整的分层数据库模型,通过GetDataDefinition服务中的参数分别读取全部数据对象属性定义、一个数据对象属性定义或受请求功能约束的全部数据对象属性。这样提供了直接访问现场设备,对各个制造厂的设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访问。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重构配置,很容易获得新加入的设备的名称,用于管理设备属性。如变电站至调度所的网络通信协议采用IEC61850,则两者之间不存在协议转换的问题,因其体系和分层是一样的,只是从系统网络和控制中心的角度来看,应增加变电站这个层次。2.1.2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ACSI定义了独立于所采用网络和应用层协议的公用通信服务,通信服务分为:基于ClientServer模型,定义了诸如控制、获取数据值服务;基于Peer-to-Peer模型,定义了诸如GOOSE服务和对模拟测量值采样服务。IEC61850标准总结了变电站内信息传输所必需的通信服务,在IEC61850-7-2中,对类模型和服务进行了抽象的定义。通信服务的模型,包括服务器模型、应用联合模型、逻辑设备模型、逻辑节点模型、数据模型、数据集模型、替换模型、整定值控制模型、报告和记录模型、变电站通用事件模型、采样值传送模型、控制模型、时间及时间同步模型和文件传输模型。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独立于底层通信系统的各个类模型所应提供的服务。客户通过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由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SpecialCommunicationServiceMapping)映射到应用层具体所采用的协议栈,如MMS等。这些服务模型定义了通信对象及如何对这些对象进行访问。这些定义由各种各样的请求、响应及服务过程组成。服务过程描述了某个具体服务请求如何被服务器所响应和采取什么动作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响应。电力系统信息传输的主要特点是信息传输有轻重缓急的不同,且应能实现时间同步,对于通信网络应有优先级和满足时间同步的要求,但纵观现有商用网络,较少能满足这两个要求,只能求其次,选择容易实现、价格合理、比较成熟的网络,在实时性方面往往用提高网络传输速率来解决。IEC61850总结电力生产过程的特点和要求,归纳出电力系统所必需的信息传输的网络服务,应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它和具体的网络应用层协议(如目前采用的MMS)独立,和采用的网络(如现采用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IP)无关。客户服务通过抽象通信服务接口,由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到采用的通信栈或协议子集,在服务器侧通信栈或协议子集通过SCSM和ACSI接口。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加符合电力系统生产特点的网络将会出现,由于电力系统生产的复杂性,信息传输的响应时间的要求不同,在变电站的过程内可能采用不同类型的网络,IEC61850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就很容易适应这种变化,只要改变相应SCSM,应用过程和抽象通信服务接口是一样的,不同的网络应用层协议和通信栈,由不同的SCSM对应。2.1.3完善的自我描述目前传输信息的方法是变电站的远动设备的某个信息,要和调度控制中心的数据库预先约定,一一对应,才能正确反映现场设备的状态,在现场验收前,必须将每一个信息动作一次,以验证其正确性,这种技术是面向点的。由于新的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内的新应用功能不断出现,需要传输新的信息,已经定义好的协议可能无法传输这些新的信息,使得新的功能的应用受到限制。采用面向对象自我描述方法就可以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要求,不受预先约定的限制,什么样的信息都可以传输,但是传输时开销增加。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传输速率提高,使得面向对象自我描述方法的实现才有可能。IEC61850对于信息均采用面向对象自我描述的方法,在数据源就对数据进行自我描述,传输到接收方的数据都带有自我说明,不需要再对数据进行工程物理量对应、标度转换等工作。因数据本身带有说明,这就不受预先定义的限制进行传输,可以马上建立数据库使得现场验收的验证工作大大简化,数据库的维护工作量大大减少。DLT667-1999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明确规定应推广采用兼容范围和通用服务,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各个制造厂生产的继电保护设备差异很大,超出了DLT667-1999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中已定义的专用范围,因而目前各个厂的继电保护设备连接起来非常困难,如果采用具有自我描述功能的通用服务,这个问题就不会发生。但DLT667-1999没有提供一套完整的数据对象代码和数据对象描述方法,而IEC61850通过定义了如下三方面的内容,才彻底解决面向对象自我描述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定义完整的各类(单元)数据对象和逻辑节点以及逻辑设备的代码;定义用这些代码组成完整地描述数据对象的方法;定义一套面向对象的服务。在IEC61850-7-3,IEC61850-7-4中定义了各类(单元)数据对象和逻辑节点、逻辑设备的代码,在IEC61850-7-2中定义了用这些代码组成完整地描述数据对象的方法和一套面向对象的服务。IEC61850-7-2、IEC61850-7-3、IEC61850-7-4的关系如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图2-1所示。图2-1IEC61850标准各部分的关系IEC61850-7-3、IEC61850-7-4提供了80多种逻辑节点名字代码和350多种数据对象代码,并规定了一套数据对象代码组成的方法,还定义了一套面向对象的服务,这3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善地解决了面向对象自我描述的问题。仅靠采用MMS是不可能实现面向对象自我描述的。2.1.4面向对象统一建模IEC61850标准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定义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数据模型。每个IED包含一个或多个服务器,每个服务器又包含一个或多个逻辑设备。逻辑设备包含逻辑节点,逻辑节点包含数据对象。数据对象则是由数据属性构成的公用数据类的命名实例。从通信角度看,IED同时也扮演客户(Client)角色。任何一个客户通过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AbstractCommunicationServiceInterface)和服务器通信进而访问数据对象。整个变电站对象从物理上可以看作由若干个一次设备和测量、控制、保护等二次设备构成,并通过网络通信总线把设备互连起来的抽象系统。设备对变电站来说是各个抽象子对象,每个对象封装了该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和操作方法,并通过外部接口供其他对象访问。如逻辑节点XCBR就是对断路器对象的抽象。该逻辑节点封装了断路器的所有属性,包括:断路器开关位置控制Pos、操作次数OperCnt、操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作源Loc(当地或远方)等,以及断路器服务操作SetDataValue(设置开关位置)、GetDataValue(获取开关位置)、SBO(选择执行)等。所以从物理上对断路器的操作都是通过断路器对象进行访问,而不具体关心断路器内部的组成及状态。2.1.5采用XML配置技术IEC61850-6中定义了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SubstationConfigurationdescriptionLanguage,SCL),SCL是一种用来描述与通信相关的智能电子设备结构和参数、通信系统结构、开关间隔(功能)结构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文件格式。在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中采用XML作为信息交换格式,由于XML的信息独立于平台之间,从而使得文件中的数据能够在不同厂家的智能电子设备、工程工具和系统工程工具间以某种兼容的方式进行交换。本章首先结合厂家的需求和相关国家规定,设计出继电保护测试系统的整体软件框架。接下来设计出上位机和下位机的整体框架和软件功能;最后制定了上、下位机之间的通信规约,最后对数据发送过程给出详细的分析。2.2IEC61850标准中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模型IEC61850指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SAS)的功能是指变电站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些功能包括控制、监视和保护变电站的设备及其馈线。同时还包括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功能即系统组态、通信管理和软件管理等功能。按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所要完成的三大功能从逻辑上将系统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间隔层和过程层,并定义了3层间的9种逻辑接口。过程层主要完成开关量IO、模拟量采样和控制命令的发送等与一次设备相关的功能。过程层通过逻辑接口4、5与间隔层通信。间隔层的功能是利用本间隔的数据对本间隔一次设备产生作用如线路保护设备或间隔单元控制设备就属于这一层。间隔层通过逻辑接口4、与过程层通信通过逻辑接口3完成间隔层内部的通信功能。变电站层的功能分为两类:(1)与过程相关的功能主要指利用各间隔或全站的信息对多个间隔或全站一次设备发生作用的功能如母线保护或全站范围内的闭锁等变电站层通过逻辑接口8完成通信功能(2)与接口相关的功能主要指与远方控制中心、工程师站及人机界面的通信通过逻辑接口1、6及7完成通信功能。2.3基于IEC61850标准的通信系统结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IEC61850-8-1的目的就是为了用ISOIEC9506(制造报文规范)、SNTP及其它应用层协议来实现定义在IEC61850-7-2、IEC61850-7-3和IEC61850-7-4中定义的服务、对象和算法提供详细的指令规范。变电站通信要求(罗列在IEC61850-5中)被图2-2所表示的通信集所满足。IEC61850-5所定义的报文类型和特性分类也按照图2-2所示进行映射。-类型1(快速报文)-类型1A(跳闸报文)-类型2(中等速度报文)-类型3(低速报文)-类型4(原始数据报文)-类型5(文件传输功能)-类型6(时间同步报文)图2-2通信集框架为了优化接收报文的解码过程,类型1和类型1A的报文映射到专门的以太网类型。类型2、3、5的报文要求面向报文的服务。MMS标准提供了ACSI所需要的信息建模方法和服务。2.3.1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选择以太网作为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原因是以太网在技术和市场上已处于主流地位。另外,随着快速以太网、G-比特以太网技术逐步成熟,对变电站自动化应用而言,网络带宽已不再是制约因素,由冲撞引起的传输延时随机性问题已淡化。曾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以太网具有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的本质,其对“实时”信息传输造成延迟的随机性无法预测,因而不能满足实时系统的需要。因为两个或多个以太网节点同时访问共享的传输介质局域网(LAN)时会造成数据冲突,此时所有冲突的节点会按退避算法(backoffalgorithm)随机延迟一定的时间,然后试图重新访问介质,以获得介质的访问权。这样就无法确切地估计冲突节点所需的随机等待时间,因而有可能造成“实时”信息传输无效。为了定性地说明这一问题,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对此进行了研究,在特定的“最恶劣”情形下对比了以太网和12M令牌传递Profibus网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交换式HUB连接的10M以太网完全能够满足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通信“实时”性的要求,并且以太网快于12M令牌传递Profibus网络。2.3.2网络层传输层选择事实标准的TCPIP协议作为站内IED的高层接口,实现站内IEDIntranetInternet化,使得站内IED的数据收发都能以TCPIP方式进行。的这样,监控主站或远方调度中心采用TCPIP协议就可以通过广域网(WAN)甚至Internet获得变电站内的数据。同时,采用标准的数据访问方式可以保证站内IED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2.3.3应用层选择制造报文规范(MMS)作为应用层协议与变电站控制系统通信。所有IED中基于IEC61850建立的对象和服务模型都被映射成MMS中通用的对象和服务,如数据对象的读、写、定义和创建以及文件操作等。MMS对面向对象数据定义的支持,使该数据自描述成为可能,改变了传统的面向点的数据描述方法。因数据本身带有说明,故传输可不受预先定义的限制,简化了数据管理和维护工作。以太网通信标准和MMS结合,加之IEC61850的应用描述,从而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变成开放系统。2.4MMS技术的应用制造报文规范MMS(ManufacturingMessageSpecification)是由国际标准化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织ISO工业自动化技术委员会TC184制定的一套用于开发和维护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独立国际标准报文规范。MMS是通过对真实设备及其功能进行建模的方法,实现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应用程序或智能电子设备IED之间数据和监控信息的实时交换。国际标准化组织出台MMS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工业领域具有通信能力的智能传感器、智能电子设备IED、智能控制设备的通信行为,使出自不同制造商的设备之间具有互操作性,使系统集成变得简单、方便。MMS独立于应用程序与设备的开发者,所提供的服务非常通用,适用于多种设备、应用和工业部门。现在MMS已经广泛用于汽车、航空、化工等工业自动化领域。在国外,MMS技术广泛用于工业过程控制、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以前MMS在电力系统远动通信协议中并无应用,但近来情况有所变化。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第57技术委员会(IECTC57)推出的IEC60870-6TASE.2系列标准定义了EMS和SCADA等电力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协议,该协议采用面向对象建模技术,其底层直接映射到MMS上。IEC61850标准采用分层、面向对象建模等多种新技术,其底层也直接映射到MMS上。可见MMS在电力系统远动通信协议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国内电力自动化行业对MMS还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对MMS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远动通信协议中的应用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MMS的主要目的是为设备及计算机应用规范标准的通信机制,以实现高层次的互操作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MMS除了定义公共报文(或协议)的形式外,还提供了以下定义:对象:MMS定义了公共对象集(如变量)及其网络可见属性(如名称、数值、类型)对象是静态的概念,存在于服务器方,它以一定的数据结构关系间接体现了实际设备各个部分的状态、工况以及功能等方面的属性。MMS标准共定义了16类对象,其中每个MMS应用都必须包含至少一个VMD对象,VMD在整个MMS的对象结构中处于“根”的位置。VMD所具有的属性定义了设备的名称、型号、生产厂商、控制系统动静态资源等VMD的各种总体特性。除VMD对象外,MMS所定义的其它15类对象都包含于VMD对象中而成为它的子对象,有些类型的对象还可包含于其它子对象中而成为更深层的子对象。服务:MMS定义了通信服务集(如读、写)用于网络环境下对象的访问及管理;MMS中的“服务”是动态的概念,MMS通信中通常由一方发出服务请求,由另一方根据服务请求的内容来完成相应的操作,而服务本身则定义了MMS所能支持的各种通信控制操作。在MMS协议中定义了80多种类型的服务,涵盖了包括定义对象、执行程序、读取状态、设置参数等多种类型的操作。这些服务按其应答方式可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分为证实型服务和非证实型服务两大类,证实型服务要求服务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转让农村院子合同范本
- 酒店会议押金合同范本
- 私人门店出租合同范本
- 配送车辆租赁合同范本
- 活动策划项目合同范本
- 美发股份协议合同范本
- 矿山承包转让合同范本
- 广东省茂名市公司消防安全测试题十四(含答案)
- 灯光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山西省煤矿安全b类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一检)泉州市2026届高三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数学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5年福建省榕圣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一年级上册语文晨读课件
- 2023年廊坊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苹果栽培学完整版课件
- 湿性愈合和新型敷料选择课件
- 软件生命周期与开发模型课件
-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考试题库(含近年真题、典型题)
- 印制电路板(PCB)的设计与制作课件
- 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 祁县昌源河湿地公园工程建设可研报告(1800万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