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广西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广西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广西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4页
广西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核心梳理,提能探究,考向感悟,归纳总结,种群的特征1.种群(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对种群的理解:种群应具备“三同”与“一全”,即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同一物种的全部个体。同一物种的生物常因地理隔离划分为不同种群;不同物种间则存在生殖隔离。,核心梳理,提能探究,考向感悟,归纳总结,2.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核心梳理,提能探究,考向感悟,归纳总结,(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核心梳理,提能探究,考向感悟,归纳总结,(4)年龄组成类型(填“”“死亡率,所以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大,其数量增长模型为“J”型。图乙中,在AB时间段内,增长速率不断增大,与图甲所示种群数量的增长类似。(3)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发生重合,此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与图乙上的C点相对应。(4)在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所以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图乙的B点可获得种群最大的持续产量。若图甲的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则种群的增长率大于种群,说明种群的适应性高于种群。,核心梳理,提能探究,考向感悟,归纳总结,1.“S”型增长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三图对比分析解读(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核心梳理,提能探究,考向感悟,归纳总结,2.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核心梳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核心梳理,归纳总结,2.实验流程,(3)观察并计数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4)重复(2)(3)步骤连续观察7d,统计数量(5)绘图分析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核心梳理,归纳总结,3.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核心梳理,归纳总结,(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核心梳理,归纳总结,典例下页左上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增长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B.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C.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D.若在曲线所示条件下培养140h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答案,解析,核心梳理,归纳总结,强化训练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计数时,若有酵母菌压在小方格界线上,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A.B.C.D.,答案,解析,核心梳理,归纳总结,强化训练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图1,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答案,解析,核心梳理,归纳总结,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1)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3)在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通关记,通关辨,通关练,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t)。3.“S”型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处于波动中。,通关记,通关辨,通关练,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和群落种群和群落都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种群专指这个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和。群落则泛指生活在此区域内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因此群落囊括了该区域的所有种群。(2)种群的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表明种群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而数量特征则表示种群数量的变化。(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其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通关记,通关辨,通关练,2.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等,“J”型曲线和“S”型曲线研究的只是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2)对“”的理解Nt=N0t,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3)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4)增长率增长速率“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加。“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而种群增长速率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的。,通关记,通关辨,通关练,(5)“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不是“J”型增长曲线“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某种群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如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增长率一直下降。,通关记,通关辨,通关练,1.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对4km2农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下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通关记,通关辨,通关练,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图甲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C.图乙OA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只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答案,解析,通关记,通关辨,通关练,2.(2017全国卷)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