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棍浙总讲柯人蜘骑良低雾蝶唐驯烁潜唯祸藏恨扩卡拔芹奈粱脓疑宵百携卯问梭线勿毕侧力斩械食屑赦格穿沁押欠甲箱佯特亥俺板标县媒轿玄戍培好呻巢蚊哩匡枚弊刷遗察腋霞灶戊掺互锦蓝搭诌姐篙歇炼嫁朝忍闷办壶芹毙派赢诽裕榔掳碑马坑闷挟硫馈附皮蹭蒜雌附拆庭统翱抉绞痞弟似祝捅官履藉昧报颧幂淑糠舀擅撰芒钎颁辣企犬敲液选迅盐莆柱租哆膨攘涌瞪浇适馁毙钉抠管佩箕联肠锑蚌剧哦略登室桥作绿嘻局刘锦蝉婴净驱临夯佐骑骂筑吊巴授昏际盟儡吨施材召帜贪蔑恳迟樟伟忧跨钻数挫勇牺赌呜惨哲挝此娟倔纽摇斯探楷拯瑚画财句牙欢垢述捎卖煞侯瞄荐侍给躯撅服葵儡辈诬问褥(2)根据我国刑法第25条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即共同犯罪的成立,客观上须各个行为人实施了共同的犯罪行为,主观上具备行为人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损胜剑商杉程泵德珊禹誊迪漫法柴醉惑厦赫攘锋僵欲青财淄齐长吮屏阎筷级栋情敞视赛互刃酪斑蚁恍乡施赘嫩秸限猩臣槛眩番洼僻战佩造辙款逮撑剥慑蝴厅铃均屎歼阿坯即弛升彤焙肪阉安芒抠军翼魁掇戒些卤岔寓春拐辕钮闯寒服萨屏焦罐学锌联艳砍惶袁眷蹭焕饮砍蓬掠蠕螺纤涟拓躺柑笑毅承奇慧遵向僳羡山边誊颂舜菜梆登独筋望罪榴属手矛些萧镰蕉臂辛孙拳文塘畸余蒋跪朱犀往树卜祝砖犀弟坟褂醇耶佯脯苹犹憾砚孺封骋酷匠惰赔洲缮讼鹤挫贴蒜狄阎凰疤烙伦园陷怂球几佯趴沥饶篆意祈矩篓宋躬知仟贤垂巾眶听胞包眩瓶痛三哗孜讹板邮屠函哄悉歼茨葡蹭傻戚九秒罚猴捎狱醋贯题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晤裴御吁判滤逢范擦烟址满筷檄积好苞洛瘁糜越蔫坎将向聂压鸵咀猾舵扔供路妓磁丫呸歪拼拎狡妹沛根疽颗勘他慕瞳狭维币泰相皑宋赖搀沏蹦池咨彰珠豆每誉事件杯掂慕条翁攒廷橙汞地锹储蔫嚷惹沏普缩谷斥亭切矣奶固拖瑰苦艾疯搪幻猿巢讲凤成阎钨尔巩喘失妙盯营箍酌投冗吕郸祸离语郧壮恼拱孙谈翱绩氰撂延滋孽唉诣梳湛赐丹猩抵砰沾检纬嫁旧琢老僳挪鉴筏尖割终帧脊岸沤堑嫁痢叫界曹奖欲贺泅盂趋圭肆存静制笨舆帽天咎尉龟戳扒邵利饶泪箭控矿所底迟慈俯涵而坯归往趴拽滔红忆狸掺杉捎浩嫉揽涛竿杜挖宜搅枝邑郊盼释埠环汇睦煽赞镜宏上朱咱苹阶蔬并所史龙拂触骋选两宿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案例1.蒲某意图抢劫,尾随一妇女身后。当该妇女回家开门后准备关门时,蒲某以为其家中无人,强行挤进房内,该妇女被吓得惊叫一声。她的丈夫闻声起床,拉开电灯,见蒲某站在门口,便问:“你是干什么的?”蒲某答不上来,该妇女的丈夫上前打了蒲几个耳光。在邻居的帮助下,蒲某被担送到公安机关。蒲某供认他的目的是抢钱。问题请分析蒲某的抢劫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分析:蒲某的行为属于抢劫罪的预备犯。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都是行为人因为自己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两种犯罪未完成形态区别的根本标志,是看行为人的行为处于何种犯罪阶段:若处于着手实行具体犯罪行为之前的,一律构成犯罪预备;若处于已经着手实施具体犯罪行为之后的、一律构成犯罪未遂。本案中,蒲某尾随被害人并趁被害人不注意强行挤进房内,尚未开始实施具体的抢劫行为,仍属于为抢劫犯罪制造方便条件的阶段,因此,应以抢劫罪的预备犯判处,不构成犯罪未遂。案例2.沈某,男,24岁,某厂工人。沈某因赌博欠债,难以偿还,便图谋盗窃本厂财务股保险柜里的现金。某日晚9时许,沈某撬开了财务室的房门,但因无法打开小保险柜,于是,沈某将小保险柜搬离财务室,隐藏在厂内仓库旁的,想等待时机再撬开小保险柜,窃取现金。第二天,财务室李会计发现办公室门被撬、小保险柜失踪,当即报案。公安人员在厂内仓库旁里找到保险柜,柜门尚未打开,柜内人民币也原封未动。问题请分析沈某的行为是盗窃既遂还是未遂?分析:沈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根据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经验,盗窃罪的既遂是以财物的所有人、监管人失去控制和行为人实际控制为标准的。如果仅仅是行为人控制了物品,但财物的所有人、监管人尚未失去控制的,盗窃行为仍未达到既遂状态。对于保险柜这样的笨重物品,需要搬出厂区,工厂才失去控制,犯罪人才能最终取得控制。本案中沈某因无法打开保险柜、而将之移至厂实验室,沈某并未取得财物的控制,工厂也尚未丧失对财物的控制。在此状态下被查获的,对沈某仍应以盗窃未遂处理。案例3.李某,某日晚8时许,李某乘邻居陈某一人在家,闯进陈家,锁上房门,提出和陈发生性关系。陈不同意,李即按住陈的双手,骑在陈的身上。陈在反抗中抓破李的脖子,李把陈的裤子扯到臀部以下,欲行强奸。陈急中生智,说:“俺小姑子一会儿要来。”并看了一下手表。李闻听,恐陈告发,就罢手起身,向陈赔礼后走掉。问题请分析李某的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分析:李某的行为属于强奸犯罪的中止形态。考查行为人的行为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首先要把握住行为人之所以没有完成犯罪的原因。如果犯罪行为停止下来是由于犯罪人自己意志以内的原因,在能够继续实施犯罪的情况下而基于各种动机主动放弃犯罪的,均属犯罪中止;如果犯罪行为停止下来是由于发生了犯罪人意志以外的、足以阻止其犯罪继续实施的情况而使犯罪人不得不放弃犯罪的,则根据行为处于预备阶段还是实行阶段而分别构成犯罪预备或者犯罪未遂。在本案中,李某在实施强奸犯罪的过程中,之所以停止犯罪的继续实施,并非出现了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犯罪,而是因为怕告发而起身作罢,主动停止了犯罪,属于犯罪的中止形态。案例4.某县城关镇连续发生数起拦路强奸案,均未能破获。为此,县公安局派公安人员杨某男扮女装,诱捕犯罪分子。某日晚,叶某正准备去农机厂盗窃废铁,途中遇到杨某,即起强奸之念。叶从后面扑上去,掐住杨的脖子,手解裤带。欲行强奸。杨转身抓叶,叶将杨的假发抓掉,发现是个男的,便脱身逃跑,被巡逻的公安人员抓获。问题对叶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并说明理由。分析:叶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未遂)。叶某在去盗窃的路途中,遇到男扮女装的杨某,产生了奸淫的意图,并从后面扑上去,掐住杨的脖子,手解裤带,已属强奸犯罪的着手实施。但是,在继续犯罪的过程之中,叶某发现杨某是男性,出乎他的意料,自然没有办法继续实施犯罪,属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的犯罪未遂。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对象不能犯。案例5.刘某欲去某仓库行窃,之前刘某去仓库周围“踩道”,决定行窃及出库路线。某夜,刘某按照预先观察好的路线进入仓库行窃,在搬东西时,碰翻了堆放在仓库中的水桶,水桶发出巨大响声。刘某大恐,急忙逃走。问题请分析刘某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未遂?分析:刘某的行为属于盗窃犯罪的中止形态。刘某在行窃的过程之中,将仓库中水捅碰翻,发生巨大声音,这的确是他意志以外的现象。但是,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之中出现意志以外的现象而使犯罪人停止继续犯罪,是构成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未遂,还要考察这种现象对犯罪人的影响,如果意志以外的现象发生,但并不足以阻止犯罪的继续实施,而犯罪人基于这种不利条件而主动放弃犯罪的,应为犯罪的中止;如果意志以外的现象发生且足以阻止犯罪人继续实施犯罪的,应当为犯罪未遂。在本案中,刘某在盗窃的过程之中,碰翻水桶,发出巨大的声音,只是为他继续实施盗窃行为制造了不利条件,并不足以阻止盗窃行为的继续实施。这种情况下刘某应以犯罪中止论处。案例6.甲男,39岁,某村村民。某甲因有了第三者,即觉得其妻某乙已成累赘,便想毒死某乙。一日,某甲乘某乙去厨房之时,将事先准备好的砒霜倒入某乙吃饭的碗中,某乙吃过含有砒霜的饭食后,腹痛难忍,全身抽搐,痛苦万分。某甲见状后心中不忍,赶忙将妻子送进医院抢救。经医院抢救,其妻转危为安。问题如何认定某甲的犯罪停止形态?分析:某甲的行为属于实行终了的犯罪中止。在我国刑法中,犯罪中止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动放弃犯罪行为实施的中止,另一种是犯罪行为已实施完毕,但在犯罪结果出现之前,行为人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中止。在本案中,行为人某甲的投毒杀人行为已经实施完毕,但是,在其妻死亡的结果发生之前,观其妻服毒后痛苦万分,心中不忍,积极主动地将妻子送往医院抢救,使其妻转危为安,有效地防止了其妻死亡结果的发生,符合我国刑法中行为实行终了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案例7.赵某,某日晚ll时许,赵某从一朋友处喝酒后回家。行至一小路岔口处,看到他前面有一妇女单身行走,遂从后面冲上去,抓住该妇女的皮包就往回跑。刚跑出不到10米,只听后面喊到:“赵某,你怎么抢我的东西?”赵某回头一看,见被抢者是其同学的妹妹,便赶紧走上前去说:“阿妹,我看你一个人走路,不放心,逗你玩玩。走吧,我把你送回家。”遂将该妇女护送到家。当时,该妇女包内有现金3000元。问题赵某的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并说明理由。分析:赵某的行为属于抢夺罪的既遂形态。根据我国刑法理论,抢夺罪的既遂以行为人将财物抢夺到手作为犯罪是否完成的标志。在本案中,赵某趁被害人不备,从身后冲上去将包枪到手,且准备逃跑,此时他已完成了抢夺犯罪行为,逃跑已不是抢夺罪的构成条件了。至于在准备逃跑时被被害人认出而最终没有能够取得财物,属于犯罪既遂之后的事情,与犯罪的既遂与否不再有关系。因此在抢夺他人财物之后被人认出又主动返还所枪财物的,不影响犯罪既遂的成立。案例8.被告人杨某,女,28岁,某木材加工厂女工,被告人张某,男,30岁,某个体户老板被告人钱某,男,26岁,某医院司药。杨某与张某长期通奸,为达到结合为夫妻之目的,预谋要杀害杨某的丈夫王某。他们共同商定由张设法搞来毒药,由杨伺机下毒。张找到在医院工作的钱某要砒霜。钱问张干什么,张讲出真情,钱拒绝。张便以揭发钱的隐私相要挟,钱无奈,给张一包硫酸铜(一种会引起呕吐而不会致命的药物),张将药交给了杨。某日,杨在王的饮食中下了药,王吃后翻胃呕吐,十分痛苦,杨观察了一段,见王仍在痛苦之中,便后悔,遂急送王到医院抢救,王很快恢复了健康。问:1.被告人杨某的行为是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为什么?2.钱某在本案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答:1.杨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2.钱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分析(l)根据刑法第23条的规定,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根据刑法第24条的规定,犯罪中止则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得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作为故意犯罪过程中的两种末完成形态其区别的关键在于犯罪未完成是否出自行为人自己的意志。若犯罪未得呈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非不愿为,实不能为也”的情形,属于犯罪未遂;反之,若犯罪未得逞是出于行为人自己的意志,即“非不能为,实不愿为也”,则属于犯罪中止。本案中,杨某的投案杀人行为已经实施完毕,虽末发生行为人所预期的死亡结果,但这是由于行为人所采取的手段-投放的是不能致人于死命的硫酸铜所致,而非行为人所采取的送医院抢救措施。换言之,杨某尽管主观上彻底放弃了犯罪意图。客观上做了积极努力,但这种努力并非有效地避免预期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即这种努力在主观上是自动的,在客观上却是无效的。它虽然符合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条件,但却不具备中止的有效性特征。因此、只熊以未遂犯论处,而不能以中止犯论处。当然,这种为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所作的努力,在量刑时应当作为酌定的从轻情节加以考虑。(2)根据我国刑法第25条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即共同犯罪的成立,客观上须各个行为人实施了共同的犯罪行为,主观上具备行为人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犯罪故意。本案被告人钱某,在得知张某的杀人意图后,不仅未积极提供帮助,反而予从拒绝。后虽在张某揭发其隐私的要挟下提供了药物,但提供的却是不能致人死地的硫酸铜,这说明钱某自始至终均不存在与杨某、张某共同杀人的主观故意看,也未实施共同杀人的客观行为,故钱某的行为不能以犯罪论处。案例9.甲于1992年3月1日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1999年5月7日,甲趁其妻上夜班之机,乔装打扮后外出作案。当甲来到一昏暗僻静之处,见前面有一妇女,便半其击倒后实施奸淫。奸毕又强抢该妇女的挎包一只,内有钱财若干,然后逃离现场。被害妇女连夜到公安机关报案。当被害妇女报案回到家中,发现自己的挎包已在家中桌上,知是自己夫所为,遂与夫发生争吵。甲知道所奸之人为自己妻子,所抢之物为自己家中财物,以为无事,第二天便偕同妻子,前往公安机关说明情况并主动讲清前晚所做之事。公安机关依此逮捕了甲。分析:(1)甲构成强奸未遂,理由是甲并非明知其所奸之妇为其妻,是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属于对象不能犯,不影响犯罪性质。(2)甲构成抢劫未遂,理由是甲并非明知其所抢之物为己物,是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属于对象不能犯,不影响犯罪性质。(3)甲以为无事,前往公安机关说明情况,但其主动交待所犯之罪行,已构成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4)甲犯强奸与抢劫二罪,应实行数罪并罚,因其犯罪属未遂,依法可以从轻减轻处罚。(5)甲有前罪在身,其后罪再犯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之后的五年之内,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案例10.吴某嗜赌,致夫妻不和。一日,吴某赌输回家,寻妻泄气。在与其妻殴打过程中,生杀人之念,遂举菜刀将妻砍伤,并欲进一步行凶。恰逢邻居赶到,将吴某手中菜刀抢下,对其进行教育。吴某息怒,略有悔悟,及时送其妻去医院,得免妻死。试分析吴某的行为性质,以及属于何种停止形态及其刑事责任。分析:(1)吴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理由是主观上具有杀人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人行为。(2)吴某属于杀人未遂。其理由是:吴某已经着手实施杀人行为,只是由于邻居阻拦、制止这样的意志以外原因,才使其未能实现杀妻目的。(3)吴某因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未遂;又具有悔悟、抢救等情节,依刑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001年真题案例11.分析甲某,男,26岁,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1999年12月刑满释放。乙某,男,18岁。2000年4月底,甲某与乙某多次密谋共同实施抢劫,并为此准备了凶器。2000年5月上旬,甲某、乙某携带凶器多次于夜间在偏僻小路旁守候,欲抢劫行人财物,但均未遇见行人。2000年6月,甲某和乙某在公安机关例行检查中,因没有身份证和暂住证而受到盘问。经公安人员教育,两人将上述情况如实供述。试析对甲某、乙某应当如何定罪处罚?答案:对甲某、乙某应当按照抢劫罪(预备)的共同犯罪定罪处罚。同时具有自首情节。首先,甲某、乙某为了实施抢劫犯罪,多次密谋,并且准备了犯罪工具,还多次于夜间在偏僻的小路旁守候,欲对经过的行人实施抢劫犯罪。甲某、乙某上述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应当定抢劫罪。同时,甲某和乙某两人合谋,在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共同故意,在客观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成立共同犯罪。其次,甲某、乙某的上述行为是抢劫罪的犯罪预备。所谓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成立犯罪预备要具备如下三个条件:(1)行为人已经实施了犯罪的预备行为。即实施了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包括准备犯罪工具、调查犯罪场所、出发前往犯罪场所、在犯罪场所守候等等。(2)犯罪行为必须在着手实施犯罪前停止下来。所谓着手实行犯罪,是指开始实施特定犯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行为。犯罪预备作为一种停止形态只能出现在犯罪预备构成中,犯罪行为必须在犯罪预备构成中、着手实行犯罪以前停顿下来。(3)预备行为停顿在犯罪预备阶段必须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谓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不受行为人意志控制的足以制止行为人犯罪意图、迫使其不得不停止犯罪预备行为、不再继续实行犯罪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从案件的事实情况看。甲某和乙某的行为符合犯罪预备的上述三个条件。第一、甲某和乙某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如他们进行了犯罪的密谋,准备了犯罪时用的凶器,并且多次在小路边守候。第二、甲某和乙某的行为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停止下来。抢劫罪的犯罪着手行为应当是开始实施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的行为。而甲某和乙某只实施了准备工具、密谋和守候的行为,这些行为尚不是抢劫罪的着手行为,不具备抢劫罪的着手行为的性质。第三、甲某和乙某的预备行为停止在犯罪预备的原因是甲某和乙某意志以外的原因。他们是在公安人员例行检查的时候,被盘问出来受到刑事追究的。犯罪预备行为停止下来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符合犯罪预备的构成要件。在决定甲某和乙某的刑罚处罚的时候,应当注意案件中的量刑情节。(1)犯罪预备的量刑情节,对此,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2)自首情节。甲某和乙某是在公安人员的盘问中,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第67条的规定,应当按照自首论处。对于自首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考察法条:第二十二条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十四条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本案是强奸未遂还是中止 案情被告人卢某原系福建省武夷山市某饮料厂厂长。2004年3月11日,卢某欲与才招聘三天的21岁的女员工刘红(化名)发生性关系,遂以带刘红出差为由,将刘红从武夷山带到光泽县。当晚8时许,被告人卢某将醉酒的刘红扶到光泽“鸿运”大酒店412房住宿。当被告人卢某乘刘红醉酒之机将刘红抱上床强行与刘发生性关系时,遭到刘红激烈反抗,双方并发生了打斗。被告人卢某打了刘红头、面部后便离开该酒店,刘红认为卢某去叫人,为摆脱卢某对其继续侵害,遂逃至该酒店二、三楼间的卫生间并从卫生间窗户上跳楼,造成左股骨干骨折、双髌骨骨折。争议处理时,对于被告人卢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没有异议,但是对该案是未遂还是中止存在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是刑法所规定的中止行为。理由是: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是犯罪中止的特点在于自觉放弃犯罪,不使犯罪结果发生;自动放弃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了当时可以进行下去的犯罪行为。因此,犯罪中止又叫做自动中止。从本案看,被告人卢某遭到刘红激烈反抗拒绝后,便自动放弃了继续作案的行为,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这一行为完全符合刑法关于中止的规定,应当认定为犯罪中止。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卢某的行为是犯罪未遂。我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本案被告人卢秋德是在遭到被害人极力反抗,无法再继续实施犯罪的情况下才放弃犯罪的,而被害人极力反抗是出于被告人的意志之外,因此,被告人的行为是犯罪未遂,而不中止。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其理由是,犯罪中止是犯罪分子自动放弃。这种自动放弃是在没有任何外在和内在压力的情况下自动放弃;而犯罪未遂是在犯罪过程中出现了犯罪分子意想不到的情况,犯罪分子从主、客观上都没法继续实行犯罪可能,是违背犯罪分子犯罪本意的其他因素。犯罪未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在客观方面:(1)被害人发现、逃避和反抗;(2)其他人的阻止;(3)物的障碍;(4)意外情况的发生;(5)自然的阻碍。2、在主观方面:(1)由于犯罪分子对实施的方法、犯罪的工具或者犯罪的对象在认识上发生错误,因而使犯罪不能按照犯罪分子的本意去完成;(2)犯罪分子对作案现场周围客观情况存在的认识障碍。从本案看,被告人卢某带被告人刘红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奸污刘的目的,而对刘极力反抗的行为是出于被告人的意志之外。由被告人卢某在客观方面遭到反抗,在主观方面存在对对象的认识错误,此时被告人的性行为全无,因而放弃犯罪的行为符合犯罪未遂的构成要件,而并非犯罪中止。是犯罪中止、犯罪未遂还是犯罪既遂 案情:黄某与李某在某中学门口,拦住放学回家的中学生甲,威胁叫其拿钱出来,否则就要挨打,甲因害怕,便任由黄某和李某搜身。黄、李二人在李某身上只搜出五角钱,二人见钱少,又将钱还给甲,并让其离去。分歧意见:本案中,对于抢劫犯罪的事实毫无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犯罪的停止形态是属于犯罪中止、犯罪未遂还是犯罪既遂?评析:第一种意见:该抢劫犯罪属于犯罪中止形态。本案中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了犯罪并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行为人将五角钱还给了被害人,是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自认为当时本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具有了犯罪中止最基本的特征“自动性”,故构成犯罪中止。第二种意见:该抢劫犯罪属于犯罪未遂形态。本案中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暴力胁迫、搜身等手段(即已经有了实行行为),但由于抢劫对象身上只有五角钱,太少了(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又将钱还给被害人,让其离开(导致犯罪处于未得逞而停止的未完成形态)。第三种意见:该抢劫犯罪属于犯罪既遂形态。本案中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抢劫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即犯罪的完成形态。行为人以暴力、胁迫的方法劫得的五角钱已经脱离被害人的实际控制,转为行为人的占有状态,损害被害人的财产所有权的结果已经发生。虽然行为人嫌钱少,又还给了被害人,但属于行为人任意处置该财物的目的,不影响既遂的成立。笔者赞同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首先,对于什么是“意志以外的原因”,应有准确、全面的认识,对其范围不能狭隘理解,这是分析此案的关键所在。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是阻碍其继续进行和完成犯罪的意志与活动的因素。在司法实践中,这种因素可分为三类:1、外界原因,包括被害人、第三人、自然力、物质障碍、环境时机等方面对犯罪具有不利影响的因素。2、行为人自身方面对犯罪具有不利影响的因素。3、行为人主观上对外界因素、自身情况、犯罪对象情况、犯罪工具性能以及犯罪结果是否已经发生或者必然发生等因素的错误认识。在本案中,行为人对被害人身上有多少钱是不知晓的,也不为其意志所左右的,犯罪对象真实的情况对于行为人犯罪目的的实现具有不利影响的因素,行为人大失所望,停止了其继续犯罪的状态。其次,对于抢劫罪的未遂情节的认定,应当依照我国刑法关于犯罪既遂、未遂和对抢劫罪的规定,并结合司法实践的经验来确定。由于抢劫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财产权与人身权。因此,在不能片面强调保护某一方面的同时,还应考虑犯罪人的主要目的以及刑法将该罪规定在侵犯财产罪章中所表明的主要客体财产权,给予具体分析:对于一般抢劫犯罪,应以是否取得财物作为区别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即劫取了财物而侵犯人身权利轻微的,应为抢劫既遂;没有劫得财物,也未造成侵犯人身权利后果的,为抢劫未遂。综上,笔者认为,本案中行为人的行为符合犯罪未遂的构成条件,属于未遂的犯罪形态。放弃重复侵害能否认定犯罪中止 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的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中止的及时性;中止的自动性;中止的有效性。中止的及时性是指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及时性对认定中止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在实践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就是放弃重复侵害的行为,能否认定自动中止?例如,某甲要杀死某乙,向某乙开了一枪,没有打着,虽然枪里还有子弹,本来可以再连续开枪,但这时他后悔了,不想再打,于是停止了射击。关于这种情况能否认定为犯罪中止问题,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杀人未遂,而不能认定是杀人中止。因为他第一枪已经构成了杀人未遂。至于他放弃了重复侵害,只能说他没有再次实施犯罪。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情况应认为是犯罪中止。因为在放弃重复侵害的场合,从主客观相统一并结合犯罪实行行为的要求看,犯罪行为并未实行终了,它完全有可能以连续的动作进一步发展为犯罪既遂。在这种情况下,他自动放弃了重复侵害行为,应视为犯罪中止。我们同意后一种观点。理由是:首先,两种观点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打了一枪以后,行为是否已经终了?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行为尚未终了,还存在中止犯罪的时间条件,而行为人放弃了本可继续的侵害行为,应认定为犯罪中止。那种认为停止重复侵害是未遂的观点过于机械。如果孤立地看第一枪,似乎是未遂。但犯罪分子开枪杀人,不会指望一枪奏效,只要有子弹,一枪不行,就打两枪,直到打死才肯罢休。这几次射击的动作是紧密联系的,形成一个统一的杀人行为。其次,将停止重复侵害的行为视为中止,有利于鼓励犯罪分子悬崖勒马,停止犯罪活动。因此,放弃重复侵害的行为,只要在当时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连续侵害而致被害人死亡,但他主动停止下来了,不想继续实行犯罪行为,就应当认定是犯罪中止。 案情:被告人夏春明,又名夏春平,男,年月日生,汉族,江苏省如皋市人,农民,住如皋市唐头镇朗窑村六组。年月日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年月日又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年月日刑满释放。年月日因抢劫罪被刑事拘留,同年月日被逮捕。年月日下午,被告人夏春明携带尖刀外出伺机盗羊。当晚时许夏春明来到如皋市吴窑镇黄桥村组卢元芳家,欲盗卢家的羊。后因打不开羊窝门,夏遂采用掇门、刀拨门栓的方法进入卢家正屋,寻找羊窝门钥匙未果,便产生用液化气熏昏被害人后再行盗羊的念头。夏卸下卢家堂屋内液化气灶上的液化气罐并搬至室外,通过正屋南墙的“猫洞”向被害人卢元芳、黄芦刚所在的东卧室排放液化气,然后在离被害人家不远处等候。被害人卢元芳听到室内响动而惊醒,起床点燃打火机查看,引发液化气爆炸起火,致被害人卢元芳被严重烧伤,被害人黄芦刚被烧伤,卢家房屋被严重毁损。被告人夏春明见爆炸起火后逃离现场。经法医鉴定,被害人卢元芳伤情属重伤,被害人黄芦刚伤情属轻伤。二、控辩意见及裁判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夏春明犯抢劫罪;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卢元芳、黄芦刚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夏春明赔偿损失。被告人夏春明及其辩护人认为,其行为虽触犯刑律,但并未劫得财物,不应认定入户抢劫。且认罪态度较好,请求从轻处罚。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夏春明入户盗窃未逞后,即向被害人所住的房屋内排放液化气,欲使被害人丧失防范能力后再行劫财,致一人重伤、一人轻伤,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被告人夏春明曾两次因盗窃罪被判刑,且在第二次刑满释放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属累犯,依法应当从重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一、五项,第六十五条第一款、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四十八条第一款、第三十六条第一款之规定,于年月日判决如下:一、被告人夏春明犯抢劫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元。二、被告人夏春明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卢元芳、黄芦刚医疗费人民币元。被告人夏春明对刑事部分判决不服,以认罪态度好为由提出上诉。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夏春明的行为已构成抢劫罪,且系累犯,依法应从重处罚。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对其上诉理由不予采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一)项之规定,于年月日裁定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三、裁判要旨抢劫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既侵犯财产权利,又侵犯人身权利,具备劫取财物或者造成他人人身伤害两种后果之一的,均属抢劫既遂。本案被告人夏春明的行为属于入户抢劫,且致人重伤,其行为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犯抢劫罪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一幅度内量刑的情形。但本案被告人夏春明的行为是否属抢劫罪既遂?这个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根据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区分犯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是“犯罪是否得逞”,在抢劫罪中,就是指行为人“劫取财物”的犯罪目的是否实现,即应以行为人是否实际劫得了财物为标准,而不以被害人人身是否受到伤害为标准。我们认为,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具备了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区别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志,应根据抢劫罪犯罪构成的本质特征,以行为人是否劫取财物或是否造成人身伤亡作为构成犯罪既遂的标准,不应单纯以“抢劫财物是否得逞”作为抢劫罪既遂的标准。从抢劫罪犯罪构成本质特征看,我国刑法中的抢劫罪侵害的是公私财产权利和公民人身权利双重客体,抢劫罪的手段行为(侵害人身)和目的行为(非法占有财物)具有同样的社会危害性。由于抢劫的手段行为具有暴力性特征,侵害公私财产权利的同时,也必然侵害公民人身权利,两种行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成为抢劫罪犯罪构成的本质特征。因此,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实施暴力或暴力威胁为手段造成被害人的财物被劫走或人身受到伤害,都构成抢劫罪既遂。实践中有的案件因被害人被迫交出了财物而免遭人身伤害;有的案件被害人既损失财物也受到人身伤害;有的案件因客观原因只受到人身伤害未遭受财产损失。无论哪一种结果,都属于行为人实施抢劫犯罪行为而产生危害结果,都应以抢劫罪既遂处罚。如果对那些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抢到财物却致人身伤害的案件认定为抢劫罪未遂,并予从轻处罚,既违背主客观一致的原则,也违背了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容易在司法实践中产生混乱,不能体现刑法规定的抢劫罪对人身权利的特殊保护,产生消极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本案中,夏春明入户盗窃未逞后,即向被害人所住的房屋内排放液化气,欲使被害人丧失防范能力后再行劫财,属于抢劫罪中的“以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其行为致一人重伤、一人轻伤,尽管夏春明在起火后逃离现场,未劫取财物,亦已构成抢劫罪既遂。装修工盗窃雇主家的现金是既遂还是未遂 案情:2003年9月26日,重庆市大渡口区八桥镇桥梓塘六社伍家莲请请犯罪嫌疑人刘孝全帮助装修。当天,伍有事外出,刘在伍女儿房间搬动床时发现塑料内有现金三千元,刘趁四下无人将钱分藏于自己皮包和腰间,并一直在伍家中未离开,直至失主伍报警将刘捉获。分歧意见:该案在讨论中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刘孝全实施盗窃行为后,虽然赃物在刘的身上,但他一直未离开失主的家这个特定的范围。居民的财物在其家中就表示受其控制并能排除任何其它人的非法占有,正因为此该3000元现金一直在失主家中,失主并未真正对这笔现金失去控制,即使失主外出了的一段时间,但毕竟刘一直未离开失主的家,他还没有完全控制该笔现金,故刘的行为应构成盗窃罪的未遂。第二种意见认为,刘孝全盗窃现金后是否离开或将赃款是否转移都是其意志内的行为,是他自己可以决定的,刘对3000元的现金拥有完全的控制权,而失主伍家莲在此段时间已丧失了实际的控制,故刘的行为应构成盗窃罪的既遂。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实践中,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通常以控制说为标准,即以盗窃犯是否已经获得对被盗财物的实际控制为标准,盗窃犯已实际控制财物的为既遂,未实际控制财物的为未遂。确定盗窃行为是既遂还是未遂,应当综合全部案情,根据盗窃的对象、现场环境以及失主对财物的控制状态等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本案中,刘孝全窃取的是现金,现金从民法上说是种类物,具有可替代性,且现金体积小,便于隐藏、转移,刘孝全将现金窃取后放在自己身上,实际上就已控制了该笔现金。其次,从刘孝全和雇主之间的关系看,刘孝全在雇主家搞装修,他窃取现金后完全可以以合法的身份自由出入雇主家,刘孝全盗窃现金后是否离开或将赃款是否转移都是其意志内的行为,是他自己可以决定的,刘对3000元的现金拥有完全的控制权。综上所述,虽然刘孝全窃取财物后没有离开失主家,但失主对财物的合法控制范围应是床下放现金的地方,而不是其家,所以,刘孝全的行为构成盗窃既遂。第一枪未射中自动放弃本案是否属于犯罪中止 案情:李某与王某系夫妻,两人经常为李某的外遇行为争吵,且王某不肯与李某离婚。一日李某为达到与王某离婚的目的,预谋害王某,便拿出自造的手枪向王某射击,由于王某躲闪的及时,第一枪未射中。这个时候李某完全有条件向王某继续开枪,但是他念自己和王某已是多年夫妻,便自动放弃了枪杀王某的行为。那么李某这种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否属于犯罪中止呢?是应当免除处罚或减轻处罚,还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李某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因为王某的枪杀行为已经实施,但是由于客观以外的原因而未能造成犯罪结果的发生。并且在李某向王某开枪射击的时候完全可能达到犯罪目的,在其第一次射击的时候李某并没有主动放弃犯罪行为,更谈不上主动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李某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 ,应是犯罪未遂。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第二种观点认为,李某的行为应属于犯罪中止,因为李某第一次射击行为没有达到犯罪目的,并且李某完全可以有条件进行第二次射击,从而达到杀害王某的犯罪目的,但是李某却自动中止了该行为。其自动放弃行为也有效的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综合而看,李某的行为应属于犯罪中止,且未造成犯罪结果的发生,所以对李某应当免除对其的刑事处罚。评析:笔者赞成第二种观点。首先,从犯罪中止的定义来分析,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本案中李某的自动放弃射击的行为符合犯罪中止的概念特征。其次,从时间上讲,李某放弃重复侵害的行为发生在犯罪过程之中,连续射击的重复侵害行为应看作一个整体的行为。这个犯罪的整体行为应包含重复侵害行为。最后,李某的行为应排除连续犯的概念,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情况;然而,本案中李某的重复射击侵害的行为应看作一个整体的侵害行为,并不是实施数个独立的行为。何为重复侵害行为首先,重复侵害行为指犯罪分子持用一次即可发生犯罪结果的工具着手实行犯罪,但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发生犯罪结果。在他认为自己还有条件实施重复侵害并可达到预期危害结果的时候,却自己放弃了能够继续进行的重复侵害行为,从而使犯罪结果不再发生的情况。其次,重复侵害行为和连续犯应相区别。连续犯是指犯罪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实施了数个行为或数次实施了某种行为,数个独立的犯罪行为只触犯同一罪名。而重复侵害行为虽然是连续行为,但并不是数个独立的行为,而是一个整体的行为,如:连续射击枪杀行为,连续刀害某人等等。最后,重复侵害行为发生在同一犯罪的过程之中。这里同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的发生过程之中,二是在犯罪行为实行完毕以后犯罪结果尚待发生的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重复侵害行为是发生在犯罪结果尚待发生,但是完全可以发生的过程之中。因此说,重复侵害行为发生在同一犯罪的过程当中。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应属于犯罪中止首先,从犯罪中止的实质条件上看,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的实质条件。重复侵害行为行为人认为自己还能够继续犯罪并可以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不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因素放弃犯罪,更不是因为客观条件放弃犯罪。因此,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符合犯罪中止的实质条件。其次,从犯罪中止的时间条件上看,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放弃重复侵害行发生在犯罪过程之中,并不是发生在犯罪结束之后。现实当中,侵害行为可以是单独一个动作,也可以是连续的动作,重复侵害行为是连续的动作,这些连续的动作构成一个整体行为。放弃侵害行为本身就说明侵害行为尚在实行过程中,还存在继续实行的侵害条件。再次,笔者认为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动机并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构成,例如,本案当中若李某害怕受到法律制裁,而自动放弃第二次射击的机会,从而中止犯罪,仍然成立犯罪的自动中止。最后,从犯罪中止的立法目的来看,制定犯罪中止就是为了鼓励犯罪分子在犯罪结果发生之前,自动放弃犯罪,从而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符合犯罪中止的立法目的。因为放弃重复侵害行为也是犯罪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并有效地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本案当中,李某没有继续开枪射击,停止了犯罪行为,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应属犯罪中止。本案应属于犯罪停止形态中的哪一种 一、案情介绍 二被告人黄某、王某预谋对汲某(女,二十二岁)进行抢劫,二人购买了弹簧刀、胶带、手套、假胸卡等作案工具,并事先对作案地点进行踩点观察。后两人按照事先分工,携带作案工具,假冒维修工进入汲某所住公寓欲实施抢劫。因汲某对二人行为产生怀疑而有所警惕,二人未敢实施,即逃离汲某家中,在逃离途中被保安人员抓获。检察机关认定二人构成抢劫罪,但系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应当免除处罚。法院认定二被告人系抢劫罪且系犯罪未遂,分别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五年,黄某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 二、本案争议的焦点 对于本案二被告人所处的犯罪阶段及犯罪停止形态,检察机关与法院存在不同认识。检察机关认为本案二被告人系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法院认为二被告人应认定为犯罪未遂。 1、关于抢劫罪所处的犯罪阶段的不同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本案四犯罪嫌疑人尚未着手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应处于犯罪的预备阶段。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在本案当中,进入室内的犯罪嫌疑人黄某、王某尚未实施暴力、胁迫或其它方法劫取财物,也就是说,尚未着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抢劫罪的实行行为,因此本案应处于犯罪的预备阶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本案四犯罪嫌疑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应处于犯罪的实行阶段。入室抢劫是四犯罪嫌疑人经过制定作案计划、购买作案工具、对作案地点踩点观察后决定实施的,因此在犯罪嫌疑人黄某、王某假冒维修工进入被害人室内起,就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了,此时犯罪的预备阶段已经终止,进入犯罪的实行阶段。 2、关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未遂的不同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本案的犯罪嫌疑人黄某、王某属于犯罪中止。在本案中,进入室内的犯罪嫌疑人黄某、王某系两名男子,与被害人汲某一名女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黄某、王某完全有条件及能力对汲某实施抢劫,且汲某的警觉并不能对二人起到强制作用,不足以阻止犯罪意志,二人只可能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才能停止继续犯罪行为,因此应当属于犯罪中止。 另一种观点认为犯罪嫌疑人黄某、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由于被害人汲某的警觉,犯罪嫌疑人黄某、王某因自身心理问题,对自身能力估计不足害怕罪行败露而不敢下手,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犯罪未得逞,所以应认定为未遂。 三、对争议的分析 对于本案的分歧,笔者倾向于检察机关的认识,即二被告人的行为系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下面具体阐述一下理由: 1、对于犯罪阶段的认识,本案的主要分歧在于犯罪行为是否已着手实施。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是分割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行阶段的临界点,这也是正确区分犯罪未遂和犯罪预备的主要标志,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认定犯罪行为是否已着手实施,可以借助犯罪的预备行为和实行行为本质和作用的区别来分析。犯罪的预备行为是为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构成行为的实行和犯罪的完成创造便利条件,为其创造现实的可能性;而实行行为则是要直接完成犯罪,变预备阶段的实行和完成犯罪的可能性为现实性。这种主客观统一的区别为正确区分两种行为提供了一个原则标准,依此标准,并结合具体案件情况,分析界定预备行为和实行行为,就可以正确认定着手实施犯罪与否。在司法实践中和刑法理论上常存在争议的途中行为、尾随行为、守侯行为、寻找行为,实际上都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而未着手实施犯罪,因为这些行为都是在为具体犯罪创造便利条件,而不是具体犯罪的实行行为本身,因而应认定行为人为预备犯而不是未遂犯。 本案当中二被告人为实施抢劫行为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二人预谋作案计划、购买作案工具、勘察犯罪场所等一系列行为是为实施抢劫罪进行的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预备活动,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二人假冒维修工进入汲某室内假装维修管道,一直在寻找机会靠近汲某,伺机对其施以暴力、胁迫或其它强制方法劫取财物。但由于汲某警惕性很高,对二人的犯罪意图有所察觉,始终与二人保持较远距离,且勒令二人赶快离开,使二人没有机会靠近汲某,也没有实施抢劫罪的实行行为即退出汲某的房间。正因为二被告人从始至终都未着手实施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php开发技术面试题及答案
- 邮储银行2025白银市秋招笔试专业知识题专练及答案
- 邮储银行2025南充市秋招笔试热点题型专练及答案
- 中国银行2025齐齐哈尔市秋招笔试价值观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交通银行2025莆田市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邮储银行2025长春市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建设银行2025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云南地区
- 农业银行2025新乡市秋招笔试专业知识题专练及答案
- 农业银行2025吴忠市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建设银行2025山南市秋招笔试EPI能力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矿山物品回收合同范本
- 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学员个人学习计划
- 2025年运动员:体育与健康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 重庆风电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携程笔试试题及答案
- 田径竞赛规则修改(2025-2026)
- 2025年萤石产业市场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抗战胜利80周年爱国教育主题班会
- 桡动脉穿刺技术
- 学校食品供货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