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东凤镇总规说明书.doc_第1页
中山东凤镇总规说明书.doc_第2页
中山东凤镇总规说明书.doc_第3页
中山东凤镇总规说明书.doc_第4页
中山东凤镇总规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明书目录1总则11.1规划背景11.2规划依据及参考资料11.3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11.4规划指导思想以及原则22东凤镇总体规划22.1现状综述22.2发展现状与问题62.3发展条件(SWOT)分析122.4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策略152.5城镇性质及规模182.6城镇化水平预测222.7城镇体系总体结构以及布局233交通系统规划283.1外部交通规划283.2内部交通规划293.3交通设施规划303.4道路横断面规划304近期发展规划315绿地系统以及河岸线规划316市政工程规划326.1给排水工程规划326.2电力电信工程规划356.3燃气工程规划387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17.1环境质量现状417.2环境保护规划427.3环境卫生规划448防灾规划458.1抗震规划458.2消防规划459实施规划对策措施461 总则1.1 规划背景中山市东凤镇总体规划(1995-2010)(以下称上版规划),于1995年由中山市东凤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1996年经中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于经济的发展,规划实施期限内出现很多变化,受其影响,上版规划在功能结构、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等方面已不能适应,难以继续对城镇建设与发展发挥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基于上述原因,本次规划根据东凤镇人民政府委托,将在上版规划基础上着重对后18年(2002年-2020年)发展期内不相适应的内容和问题,作出必要的调整。调整重点为中心镇区。方法上将对各种功能兼顾,统一规划,涉及空间发展、城镇职能、性质、规模及区间交通联系等重大问题,通过综合分析论证,确立各自发展方向和远景总体轮廊,使之互相协调,更好地引导全镇在新世纪得到全面发展 。1.2 规划依据及参考资料东凤镇总体规划(19952010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国家建设部1991年版)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2000年颁布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标)1991和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镇群规划(1999年)中山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规划(2000年)中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年)中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调整 (1998年)中山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中山市镇村河涌水环境保护管理规定(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镇区域噪声标准GB3096-93中山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保护规定(1998年)1.3 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1.3.1 规划范围东凤镇规划范围是指东凤镇行政镇域,即一个居民社区、12个村民委员会,24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6平方公里。1.3.2 规划期限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1.4 规划指导思想以及原则1.4.1 规划指导思想以新世纪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山市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为依据;结合东凤镇现状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以达到优化空间结构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4.2 规划原则统筹全局,力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以上版规划为基础,保持规划修编后应有的延续性。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等基础设施,尊重现状河涌,使规划的实施更具经济性和可行性。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原则,体现规划的龙头作用,使其能指导和促进城镇发展建设,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地方特色,积极发展公益事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促进文明社区建设的原则。近期规划目标与远期规划目标有机结合。重视规划的整体性和实施的灵活性,既有远景的发展战略和宏观控制,又能适应市场经济弹性发展的特点,在建设项目与建设时序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2 东凤镇总体规划2.1 现状综述2.1.1 地理位置东凤镇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珠江口西端,东经1131427,北纬224123。全镇三面临河,北临鸡鸦水道,与佛山市顺德区容桂镇及中山市的南头镇相望,西临容桂水道与顺德区杏坛镇海凌对接,南临小榄水道与中山市小榄镇比邻,东与中山市阜沙镇接壤。中心镇区在全镇中部偏西南位置,通过105国道沙口大桥与小榄中心镇区直接相连。南距中山市中心城区23公里,北距广州市52公里。2.1.2 历史沿革东凤镇形成陆地时间较晚,在元末明初大部分才由大海淤浅成沙洲(今小沥、伯公、大坳村一带)。明末清初开始垦耕。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属大榄都管辖;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分属大榄都和黄旗都管辖;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属第三区东海沙段;1946年称为凤仪乡;1948年称东海乡;1950年分为凤仪、凤鸣二乡,均改属第九区管辖;1953年6月两乡合并,改属第七区管辖;1957年2月撤区并乡正式建立东凤乡,名称取东海、凤仪、凤鸣三乡的首字而得。驻小沥,辖8个行政村;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改称东凤耕作区,属小榄公社管辖;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制后并入南头区,称东凤公社;1967年12月撤消东凤公社改属南头公社;1976年12月从南头公社分出,称东凤公社;1984年中山县改中山市后仍称东凤公社,下辖1镇12乡;1986年12月改东凤镇,下辖1居委会12村委会;1990年12月辖1个居委会,设12个管理区,辖12村委会。1995年分立居委会共辖2个居委会、12村委会。2000年合并居委会共辖1个居委会、12村委会至今。2.1.3 自然条件气候东凤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日照充足,太阳辐射能丰富。冬春多干旱,夏季较炎热,多雷暴雨,有台风。历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日照达1797小时,最长为2392.6小时;年降雨量相当丰富,全年降雨量集中在4-9月,年平均降雨量1649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3%。全年无霜期352天;常年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冬季北风。平均风速3米/秒,以夏季为大,冬季为小;台风多集中于6-10月,偶有飓风,最大风力12级。水文东凤镇境内无大的河流,主要河道为镇北部的鸡鸦水道,其丰水期水深13米,枯水期为3米,最大流量2980立方米/秒,全镇河道警戒水位3.5米(珠基),河堤高6.4米,历史最高洪水水位4.88米(珠基)。土壤类型全镇土壤基本为基水地,该类型土壤是经过人工挖塘堆基,塘中养鱼,基面种植经济作物的一种人工堆叠、耕种熟化的土壤,该土壤成土母质为三角洲沉积物,土层深厚肥沃,质地适中,宜种性甚广,生产潜力大。但是该类型土壤承载力差,建设成本高。地形地貌全镇属于西江、北江冲积平原,主要由西江以及北江所带来的泥沙在古海湾中淤积而成,土层以细砂、淤泥为主,表层土质粘重,有机质丰富。属于非经常性地震区。全镇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多为鱼塘和含沙泥层,河网平均密度达0.91.1公里/平方公里。无山丘,平均海拔2米以下。自然灾害东凤镇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涝、风灾。2.1.4 资源条件东凤镇主要资源为土地资源,基本无矿产资源。全镇土地总面积82495.88亩(含水域面积)。其中耕地约33908亩;园地约1398亩,鱼塘约11000亩。2.1.5 社会经济状况村庄概况2001年东凤镇下设一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共244个村民小组。各村常住人口规模均在3000人以上。其中常住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有同安、民乐、小沥、东罟步、西罟步、永益。呈三地段分布,主要分布在105国道、镇区和东阜公路南侧,其中同安、民乐、小沥、永益均以发展工业和仓储业和商贸为主。东罟步、西罟步基本上还是农业村,以灌溉水田和鱼塘养殖为主。人口规模在3000人5000人的村庄有安乐、伯公、和泰、穗成、和平、吉昌。主要分布在东阜公路以北,一部分在镇区内。以发展工业和农业为主。人口及劳动力2001年底全镇18546户,其中农业户16036户,城镇居民户2510户,全镇总人口1094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59人,占总人口的4.0,农业人口65140人,占总人口的59.3,暂住人口40114人,占总人口的36.7%。人口密度1728人/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比重41.68%。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43517人,占总人口的42.2。东凤镇2002年总人口为122030人,其中户籍人口为69902人,暂住人口为52128人,2003年总人口为114109人,其中户籍人口为70563人,暂住人口43546人。1990年至2000年,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0.6。2001至2003年机械增长率为39。城镇化水平按非农人口占全镇人口的比例计算,即城镇化水平=(非农业人口+暂住人口总数)(户籍人口数+暂住人口数)100%,2001年城镇化水平为40%。现状东凤镇在中山市各镇中城镇化水平属于偏低的水平。经济水平近年来,东凤镇以建设“小家电产业为龙头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色示范专业镇”为目标,积极实施“工业强镇”发展战略。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15亿元,增长18%;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1.4亿元,增长31.06%,其中工业总产值49.93亿元,增长32.1%;国地两税收总额2.2亿元,增长30.72%。目前,东凤镇拥有1000多家民营企业,在经济总量上占了全镇工业总产值近80%,民营经济已成为全镇的经济支柱。拥有工商企业400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l390家,形成了以电子电器为支柱产业带动五金、塑料、包装印刷等行业发展的特色经济,是“小家电专业化生产的聚集镇”、“燃气热水器生产重镇”。国内知名企业“美的”、“万和”、“熊猫”等相继进入。(1)农业。2003年农业产值1.42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农业总收入2.63亿元,增长4.63%。农业生产实现“四增一平一减”,即水产、水果、生猪、蔬菜增产增收,花木生产持平,水稻由于种植面积减少而减产。(2)工业及工业园区。东凤镇推进“工业强镇”进程,加速经济发展。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7.8亿元,比上年增长32;完成工业增加值78750万元,工业增加值率为23.6%;全年新办企业102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5亿元。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全镇有市立项工业园区4个,其中和穗工业园引入企业24家,主要是电子电器、印刷包装等优势行业;整合同安工业区、安乐工业区,形成总面积为6449亩的同乐工业区。目前东凤镇的1061家企业,其中小家电及相关的企业占全镇企业总数的70%以上,其工业产值、税收均占全镇的50%。(3)外经贸易。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稳步发展,全年共引进“三资”企业5家,新办“来料加工”企业3家;实际利用外资597万美元,出口创汇367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3%和55.96%;“三来一补”企业工缴费结汇270万美元。交通运输东凤镇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是连接中山市中心城区和顺德区的交通必经之路。境内主要有105国道、东阜公路、兴华路、东海路、东和路(旧东阜公路)等主要道路通过。鸡鸦水道、小榄水道、东海水道均为通航水道,东凤镇现有码头一处,位于同安中心村境内。2001年,全镇拥有机动车15505辆、其中汽车3134辆,摩托车12371辆;全镇载客汽车1118辆,载客位6463;普通载货汽车1918辆,载重量2898吨;专用载货汽车32辆,载重量171吨。文教卫生专科学校一所(东凤理工学校)、中学3所,小学13所(均设附设幼儿园),学生15642人(含幼儿园人数),教职员工640人,学校总建筑面积84040平方米;全镇共有病床160张,卫生技术人员162人。医院一所,分院和门诊部4所,各村均建有卫生所;影剧院一座,广播电视台一座。集贸设施主要市场有同安市场、金怡路市场、兴华路市场、东凤镇电子商贸城,同安市场占地面积5128平方米,建筑面积6154平方米,封闭建筑形式,零售经营;金怡路市场占地面积11697平方米,建筑面积5849平方米,半封闭建筑形式,零售经营;东凤镇电子商贸城位于伯公中心村105国道与东阜公路交汇处占地面积约3.6公顷,摊位600个,开放街道形式,批发经营。2.1.6 对95年总规及其实施情况的回顾(一) 积极作用东凤镇总体规划(19952010年)是一版具有较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现在:1对于城镇性质,该版总规提出“以电子、塑料、纺织、五金等轻工业为主的外向型工业特色镇”的定位较客观。2上版规划中提出了“组团式”发展构想,该规划结构基本符合东凤镇发展趋势,对东凤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明显的。1996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本上实现了当时集中式布局的规划结构。同时,上版规划所规划的各公共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如东凤理工学校、东凤公园、三星级酒店、综合市场等基本已经建成。(二) 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局限性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该版总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区域经济格局的演进和发展环境的变化,该版总规在一些方面已不能很好地指导东凤镇的开发建设。199年之后东凤经济的迅猛增长引致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的急剧扩张,大大超出95年总规的预测,上版规划对人口的增长速度估计不足,特别是暂住人口的增长。上版规划中提出的到2000年8.5万人的近期预测标在1996年已经达到。而上版规划提出的到2010年11.4万人的远期预测在2000年已经接近达到。人口的预测明显滞后。由此,引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土地开发调控力度不足等弊病。2近年来的发展中,东凤镇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95年总规过于偏重物质空间规划,而未能深入分析城镇空间生长和分异机制、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动力机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关联机制,因此在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时欠缺灵活性和引导性。3内部道路系统不合理,分级不明确,道路等级低。内部道路在105国道和东阜公路上开口过多,而且多是错位相交,停车视距不足。镇区东西向联系弱。4上版规划的第一、二、三、四工业区虽然已经建成,但由于没有留出发展余地,使得其被各种居住用地包围,形成了城中工业,对城区发展影响较大。5工业布局混乱,各种工业遍地开花,村村点火,而且集中在105国道和东阜公路沿线两侧,没有成片集中开发。各村的工业区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且工业与居住混杂,相互干扰大,使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配套很不经济。6建筑物过多集中在105国道和东阜公路两侧形成“一层皮”建设,既降低了道路、电力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也使土地利用很不经济,同时也为将来道路的拓宽、开辟带来困难。7上版规划中提出的节约用地,减少人均用地面积和控制私人建房占地的目标没有实现,许多建设用地征而未用,造成部分耕地丢荒,全镇有部分土地需要整理和调整。建筑档次不高,大部分是低层高密度建设,不利于居住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城市形象的提高,也给基础设施的完善带来困难。虽然近年已经出现比较高标准的商业住宅区,带来了节约用地的新风,但私人建房用地过多的矛盾依然在加重,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已经接近国家150平方米/人的规划限值,达147.7平方米/人。8村镇建设滞后,村庄布局分散,占地大,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环境比较差,与日益提高的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相适应;9给水管网不完善,没有形成环形供水,给水安全性低。排水设施缺乏,污水未得到处理,城区内部小河涌生活污水污染严重。10河堤外滩涂保护不足,违章建设严重,同时河堤缺乏防护。2.2 发展现状与问题2.2.1 人口与劳动力1 概况截止2003年,全镇有常住人口705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86人,农业人口65277人),乡镇从业人员合计44771人;暂住人口43546人,总人口为114109人。2 问题(1)劳动力文化层次无法适应产业化要求1995年至今,东凤镇劳动人口文化层次有所提升,但是大专以上劳动人口较少。丰富的中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支撑,而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稀缺将不利于产业的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文化水平层次较低的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较弱,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结构性失业,加大东凤镇未来就业压力。因此,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未来东凤镇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2)劳动力生产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将2002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GDP进行横向比较(见图31),可发现东凤镇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均低于中山市平均水平。这与东凤镇丰富的土地资源、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不甚符合。另一方面,由于加入WTO对农产品价格和质量标准的冲击,可以预见:未来东凤镇第一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轨的进程将加快,其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将大大提高。同样,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生产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3)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东凤镇历史上是农业大镇,随着工业化进程,全镇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之比有所上升,但农业人口仍占户籍人口的大多数,为92.51%,远远高于全市57.38%水平。其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2003年东凤镇工业化程度为69.08%,而城镇化程度仅为42.79%。规划期内,全镇农业人口比例应降至30%,其转移压力较大。而且目前东凤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工业化要求,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隐性失业的现象还会较严重。(4)暂住人口变化带来诸多挑战东凤镇产业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工,除了199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和2003年受“民工荒”影响外,10年来暂住人口保持了高速增长,2002年全镇暂住人口达52128人。可以预见,未来十几年内,东凤镇暂住人口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届时,庞大的暂住人口队伍对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社会治安、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将形成严峻的挑战。同时,金融危机暴露了东凤镇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还不够强;“民工荒”从一个侧面对规划提出了要求,必须从长远角度出发,创造同样适宜暂住人口居住和工作、顺应人口和文化融合需求的城市环境。2.2.2 经济和产业(一) 概况近年来,东凤镇以建设“小家电产业为龙头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色示范专业镇”为目标,积极实施“工业强镇”发展策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其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区镇中排在中等的位置,并且增幅明显(见表32)。表32:2003年东凤镇主要经济指标及其在中山市24个区镇中的排位 项目数量比上年增长排位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6.15 25.82%11税收(亿元)2.2030.67%12工业企业(个)10802587工业总产值(亿元)48.0637.28%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38.1439.96%12农业总产值(亿元)1.483.54%11固定资产投资(亿元)6.6554.53%14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元)1344123.79%10注:此处人均GDP指标依照中山市统计年鉴,未计入暂住人口。东凤镇经济目前呈现以下特点:1农业增加值比重逐年减少东凤镇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农业增加值较低,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从1998年的30.70%降到2003年8%的份额,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已处于次要地位。但东凤镇自古是沙基鱼塘地区,水田丰美,农业产值、产量等指标仍然占据中山市一定份额,例如生猪总饲养量居全市第三,蔬菜产量居全市第六。2工业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东凤不断深入推进“工业强镇”的发展策略,加快完善重点工业区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重点扶持电子电器等支柱产业发展,积极实施名牌策略,加速经济发展。目前,东凤镇工业企业1800多家,其中家电产业链条企业10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小家电为支柱产业带动五金、塑料、包装印刷等行业发展的特色经济,其中小家电及相关的企业占全镇企业总数的70%以上,其工业产值、税收均占全镇的50%,成为“小家电专业化生产的聚集镇”。全镇有市立项工业园区4个,其中和穗工业园引入企业24家,主要是电子电器、印刷包装等优势行业;整合同安工业区、安乐工业区,形成总面积为6449亩的同乐工业区。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7.8亿元,比上年增长32;完成工业增加值78750万元,工业增加值率为23.6%。2004年,东凤镇被评为“中国小家电专业镇”、全镇累计拥有国家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6个、广东省名牌产品5个。3.第三产业稳步发展近年来,东凤镇不断加快第三产业,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首期占地200多亩的天润物流市场已经成为中山市北部最大的物流市场,吸收了300多家物流企业进驻,现正动工兴建第二期工程。连锁专卖店、超市、房地产市场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得到进一步健康发展。主要市场有同安市场(占地面积5128平方米,建筑面积6154平方米)、金怡路市场(占地面积11697平方米,建筑面积5849平方米)、兴华路市场、东凤镇电子商贸城(占地面积约3.6公顷,摊位600个)。2003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达38027万元。4. 社会投资概况近年来,东凤镇全社会固定投资额呈高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达66513万元,增长54.53%;其中农村集体投资占3.23%,农村私人投资占11.18%,其他投资占85.59%,而实际利用外资654万美元, 同时出口额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这现出东凤镇的发展对外资以及国际市场的依存度相对较低,而主要依赖于民间资本和国内市场。在空间规划中,实现镇与省内、省级重要交通通道的快捷联系,以及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二) 问题1三产结构需进一步调整2003年,东凤镇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为8:69:23,第二产业占据绝对多数,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到30%。无论是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从东凤镇的发展条件和趋势看来,未来东凤镇的第三产业比例都应大大提高,“退二进三”是必然策略。2产业发展的内涵需要提升目前,东凤镇工业企业1800多家,其中家电产业链条企业10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小家电为支柱产业带动五金、塑料、包装印刷等行业发展的特色经济,其中小家电业是东凤的工业龙头,也是东凤的经济支柱。从东凤的特色产业小家电发展情况来看,目前东凤的小家电产业还是以小家电制造业和小家电市场营销为主,吸引境内外的投资进行发展,小家电产业在小家电产业链下游环节占据了优势地位,但从相关数据小家电产业的上游小家电的R&D来看,东凤的实力还较薄弱,仍处于模仿的阶段。总结来看,根据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模型划分,东凤镇人均GDP为2771美元,处于工业化起飞阶段。其产业根植性不强、层次较低。这决定了未来东凤镇产业策略的重心应该是提升产业发展的内涵,在注重量的增长的同时,大力健全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培育产业根植性,应向创新推动阶段转型,保持东凤小家电行业进一步做大做强。3组团内部竞争与合作关系需要理顺目前西北组团8镇中,小榄镇、古镇镇为中山市区镇中的“第一梯队”,南头镇、东凤镇、东升镇处于“第二梯队”,黄圃镇、阜沙镇、横栏镇处于“第三梯队”。组团特色经济的发展尤为突出,基本形成“一镇一品”专业化产业发展格局,小榄五金和音响、古镇灯饰和花木、东凤小家电、南头家电、黄圃腊味等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负有盛名。围绕“一镇一品”的特色龙头产业,各镇区内部都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配套产业协作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各镇相对独立,镇与镇之间产业协作较少,同构竞争现象较严重,表现出较强的产业发展独立性。东凤镇、南头镇和黄圃镇,家电产业同为支柱产业,但他们之间甚少直接的分工协作,三镇家电产业最大的内在联系,就是同样作为承接北部顺德的产业转移,扮演了代工者的角色。尽管发展阶段稍有不同,但基本都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组团内缺乏统筹机制,各镇在发展中多发生资源争夺和垄断、产业同构化和恶性竞争的情况,不利于区域产业链的形成,更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提高。2.2.3 社会事业(一) 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凤镇近年来加大了对社会事业的重视,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东凤镇现有中等技术学校1所,中学4所,小学13所,在校学生1.53万人;其中,小学师资较为到位,高于中山市平均水平。全镇公共服务设施各类别基本齐全,2003年,经过迁村并点和居委会改革工作,东凤镇社区管理机构建立并正常运行。至今,东凤镇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表33:2003年东凤镇部分社会事业水平 项目东凤镇中山市参照标准值小学在校学生每百人拥有教师人数3.663.45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每百人拥有教师人数3.205.04职业中学在校学生每百人拥有教师人数4.865.67每千人拥有病床数1.392.013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18.7522.3020社会保险每人平均参保人次0.881.10(二) 问题1科教文卫事业水平偏低,投入有待增加目前,由于教育设施投入滞后,加之外来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张,东凤镇中小学教学资源出现紧缺,全镇现有13所公办小学,4所公办中学,可提供学位1.53万个,其中有1677左右学位提供给外来工子弟,但仍无法完全满足外来工子弟就学需求。从表33所列指标看出,东凤镇科教文卫事业水平低于中山市整体水平,这将不利于东凤镇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业化初期,政府为实现地方经济起飞,往往对短期效益明显的产业领域实行资金和政策倾斜,导致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出现“一条腿”走路现象。而实现经济起步之后,为增强发展后劲,政府必须改变以往的倾斜方向,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其中,科教文卫事业基本上属于社会发展的基础,可盈利性有限,必须由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来促进其发展。2公共服务设施档次和规模有待提高目前东凤镇公共服务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单从用地结构看,现状城镇建设用地中仅有3.3%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势必不能很好地支撑城镇功能的运行。东凤镇先后被评为“市文明镇”、“广东省卫生镇”,未来东凤镇公共服务设施需要完善,在逐步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的同时,应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档次。与此同时,应健全公共服务设施网络,针对不同的功能和服务群体来确定合适的档次和规模;并充分利用聚集效应,在城镇中心区形成高档次、较大规模的公共服务体系。3娱乐休闲东凤镇现状的娱乐休闲设施分布不集中,档次不高,缺乏统一管理。缺乏较大型的市民休闲娱乐设施,不利于城镇居民生活品味的提高。规划期内应按照国家及省有关标准完善配套各种娱乐休闲设施,并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引导娱乐休闲业的发展。2.2.4 土地开发与城镇建设3.4.1 现状过去的二十年是东凤镇历史上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最大的时期,也是城镇扩张速度最快的时期,截至2003年底,东凤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已达到2529.7公顷。3.4.2 问题1人均指标偏大,集约化程度不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珠三角小城镇大多采取以地生利的经济增长模式,即以出让土地来获得发展的启动资金,以低廉的土地价格吸引产业的进驻;这种情况在东凤镇表现得较为突出。现在东凤镇各村庄人均建设用地一般在120150平方米之间,镇区人均建设用地189.2平方米,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偏大,集约化程度不高。随着有限的建设用地资源的减少,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无以为继,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必须让位于集约型模式,城镇发展必须走上精明增长道路。表34:东凤镇现状城镇建设用地一览表(2003年)编号用地性质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公顷)比例(%)1R居住用地539.0621.4其中R1一类居住用地90.97R4村民住宅用地448.092C公共设施用地84.33.3其中C1行政办公用地8.4C2商业金融业用地32.3C6教育科研用地43.63M工业用地777.630.74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7.70.35G绿化用地247.99.8其中G1公共绿地2.2G22防护绿地245.76S道路广场用地873.1434.5城镇建设用地合计2529.7100.007E水域及农田保护区3097其中E1水域面积843.5E2农田保护区2253.5合计5626.72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东凤镇公共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的3.3%,市政设施用地为仅占建设用地的0.3%,用地所占比重太低,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此外,绿化用地偏低,致使城镇环境和居住品质难以提高。总体而言,东凤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3建设用地拓展过快东凤镇近年来城镇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土地换取发展”基础上的模式,高度依赖空间资源的投入,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大量的土地消耗。1995-2004年共出让建设用地21.10k,平均年出让建设用地约为2.11k,居全市之冠。如此情势对东凤镇的后续发展不利,其必然影响到正常的招商引资工作,为较大规模厂商进驻东凤制造阻力;同时,其影响了政府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力度,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有序发展和城市空间的有机组织。2.2.5 市域中的作用目前,小榄镇已经成为中山市域北部的门户镇和北部的中心镇,南头镇已经发展成北部新兴的工业镇,东凤的发展,将成为“两市三地”(中山市、顺德区;容桂镇、小榄镇、南头镇)之间的桥梁。同时东凤镇向东直接接入阜沙这一中山市经济欠发达的中部腹地,没有跨越小榄水道和鸡鸦水道的额外基础设施成本,是中北部欠发达地区与北部发达地区相联系的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它的发展将直接对市域中北部地区产生直接的带动作用。2.3 发展条件(SWOT)分析2.3.1 优势(Strength)1优越的地理位置东凤镇位于中山市北部,是中山的北大门,从顺德区到中山的小榄镇,全长约22公里,被誉为中国“家电黄金走廊”,东凤镇处于走廊之中,境内6公里;境内还有东阜公路通过,陆路交通便捷,具有城镇边缘区有利的地理位置。2 潜在的交通优势尽管目前东凤镇往广州、珠海、深圳均为1个小时车程,100公里范围内有5大机场;半小时之内可达3大港口(中山、顺德、小榄)。镇内有105国道、东阜公路、兴华路、东海路、东和路(旧东阜公路)等主要道路通过。鸡鸦水道、小榄水道、东海水道均为通航水道,东凤镇现有码头一处,位于同安中心村内。但是,由于东凤镇对外交通过于依赖105国道和东阜公路,限制了他们的通行能力,成为东凤镇发展的瓶颈之一。然而,东凤镇具备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改善其交通区位。2010年前,规划中的珠三角城镇群城际轨道交通快线之一的广珠线通过东凤,虽然不在东凤设站,直接影响有限,但由于站点设在一江之隔的小榄镇(规划是小榄、东凤、东升三镇共用此站),所以它将对城镇居民的出行方式以及生活特点将产生一定影响。规划建设的广(州)珠(海)西线高速公路将途经东凤镇,并在东凤吉昌设互通出口,届时东凤镇的交通条件将更为方便快捷。根据中山市城镇总体规划,东阜公路规划为城镇交通主干道,现状为二级道路等级,远期规划为一级公路。因此,只要东凤镇处理好了镇区对外交通联系问题,将自身有机融入区域交通网络,则可实现潜在地交通优势,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全新的平台。3 相对低廉的企业成本与周边镇区相比,东凤镇在地价、环境成本、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以地价为例,小榄镇、古镇镇、南头镇地价高于东凤镇。同时,企业投资享有较的多的优惠政策,如三来一补公缴费、三资企业有关费用一律按最低标准收取;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外来投资者在本镇投资办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转让、水电费用、用工成本等各方面优惠待遇。其中投资者使用土地,东凤镇将提供优惠的价格及协办各种手续。相对低廉的企业成本,利于引进和发展第二产业。表41:周边各镇区工业用地价格比较(万元/亩)镇名小榄镇古镇镇南头镇东凤镇价格20252025182015184 较好的产业及社会发展基础与横栏、阜沙、东升和黄圃相比,目前,东凤镇已形成较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较完善的生活生产服务设施配套,并创造了较好的的政务环境和投资环境,部分产业已形成规模,地方产业集群效应已初步体现,产业链初步形成,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进一步推进。2.3.2 劣势(Weakness)1 土地储备量不足,引资潜在困难东凤镇是中山市倒数第六,总面积56.27平方公里,土地相对较少,近年来的开发不当已致使土地储备量不足、闲置用地比例畸高、人均建设用地严重超标。东凤镇现状建设用地为25.30km2, 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为34.8km2,所以在未来15年只有9.5km2建设用地可供使用,平均年建设用地约为0.56km2。此种局面将增加东凤镇今后招商引资的潜在困难,降低东凤镇把握发展机遇的灵活自主性。而相邻的阜沙、横栏等镇发展起步较晚,土地炒作行为较少,因而尚有较多廉价土地储备。2 科技力量薄弱,影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东凤镇目前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近年来,东凤镇顺利引进了大量技术、资金、项目等,实现了经济起飞。但是,经济起飞和居民素质提高未能同步,目前东凤在劳动力文化水平构成、科教力量、科技应用、科教资金积累和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严重制约了东凤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制约了城镇化由外延型发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变。2.3.3 机遇(Opportunity)1 宏观环境的良好趋势(1)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高潮兴起有关资料显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高潮已经出现,并将持续到2007年左右,其特征为:(1)其重点加速移向中国;(2)其结构层次不断向高端演进 ;(3)呈现制造、研发和服务联动转移态势;(4)呈现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珠海、中山两市正在积极吸纳国际产业转移,以实现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东凤镇在其中也初尝甘饴。(2)两个CEPA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标志着三地经济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拓展共同繁荣的发展空间。粤港澳之间的深化合作,有助于快速提升珠三角区域竞争力,自然也为东凤镇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具高度的平台。同时,随着珠澳都市圈的形成,珠江西岸区域增长极将强化,其对东凤镇的经济辐射也将增大。(3)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从1992年上一轮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至今,历时十多年后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终于取得实质性进展。新一轮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即将出台,将在城镇空间结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上取得突破,为珠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从“背靠背”到“手牵手”,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明确传达了九市发展观和发展策略的转变;在此转变下,处于中佛边界的东凤镇对两市的意义均有彻底的转变,成为区域协调与合作的重要舞台。2 中山市城市总体格局的调整(1)组团概念的提出和推行2002年底市政府明确提出组团发展概念,将市域划分为中部组团、东部组团、西北组团和南部组团。小榄镇、古镇镇、南头镇、东凤镇、阜沙镇、黄圃镇组成西北组团。组团概念的提出,改变了以往各镇区单兵作战、恶性竞争的局面,有利于各镇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东凤镇可发挥自身公路疏运系统、紧靠顺德区的优势,在西北组团扮演重要角色;而首要的,就是要创造便利的交通联系贯通其他五镇,奠定东凤镇作为中山市北部物流中心的地位。(2)“南北逢源、东联西进”的空间发展策略应对珠三角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山市提出了“南北逢源、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策略,在此策略中,东凤占据重要地位:东凤镇在地理空间上连接中山市的“北源”顺德区,扼守中山市与顺德区联系的要道。中山市总体空间发展策略对东凤镇最大的意义在于:东凤镇将作为中山承接“北源”顺德区辐射的前沿和跳板。同时东凤镇向东以最便捷的陆路通道直接接入中山市经济欠发达的中部腹地,它的发展将直接对市域中北部地区产生直接的带动作用。(3)市域公路交通网络的调整意向根据中山市最近一轮“中山市干线公路网规划”方案,由上一版公路网规划的“五纵五横”的干线公路网结构调整为“六纵五横”的干线公路网和“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的路网结构。在现有公路网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心城区与市域各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尤其是与经济发达的镇区的交通联系,加强中心城区的中心地位,加强各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实现市域“半小时生活圈”。高速公路枢纽与市域干道有较好的衔接,充分发挥和扩大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影响范围,实现中山市与周边市区之间以及珠三角东西两岸的快速交通联系。注:发展是指地球上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事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它的内涵可以归纳为资源持续、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四个方面,其本质是谋求环境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和经济运行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2.3.4 挑战(Threaten)1 周边竞争发展的优势和机遇不是东凤镇一家独有,网络化发展的珠三角地区,任何一个城镇都有可能在机遇争夺中胜出。在西岸新一轮经济起飞的背景下,东凤镇面临来自周边的激烈竞争,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实力强大的对手。首先,外向型加工工业方面,东凤镇与南头镇、黄圃镇同为顺德家电产业转移的承接者,相互竞争激烈。同时阜沙、东升两个镇正大步追赶,两镇与东凤相比,具有一定的企业成本优势,在外向型加工工业引进方面构成较大竞争。其次,在产业升级方面,2003年春季以来沿海地区普遍的“民工荒”现象也影响了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东凤镇。“民工荒”现象有诸多深层次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和舆论界都在探讨。但至少明显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正被削弱,以廉价劳动力作为竞争筹码的策略遭到挑战。 2 多方博弈东凤镇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区域协调的基础上,离开区域协调,则东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均失去意义。但是,东凤仅仅是镇级行政单元,在区域协调中具有的话事权有限。如何参与区域协调的多方博弈,实现自身发展,是东凤镇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WOCD)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是指地球上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事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它的内涵可以归纳为资源持续、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四个方面,其本质是谋求环境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和经济运行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2.4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策略2.4.1 新世纪的新发展观改革之初,普遍的发展观是将发展与增长(特别是经济增长)等同,过度重视以人均GDP或人均收入为标志的增长,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内涵、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人自身的发展等深层次内容。落后的发展观是致使二十多年来经济粗放式发展、资源恶性消耗、人居环境恶化、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等弊端的根源。进入二十一世纪,从学术界,到行政管理层,都开始明确新的发展观,开始寻求建立在满足个人基本福祉和社会协调运转基础上的发展。新的发展观,既要考虑发展的最终后果,也要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重视,包括从可持续性和协调性的角度着眼,来看待人的各种利益和活动,来处理各个地区、领域、部门、行业和群体的关系。新的发展观不将发展视作最终目的,而视作一个手段,是为达到一个更根本更长远目的所进行的努力: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提高个人和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并推动协调发展的政策与观念,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 ,探索以“绿色GDP”量度经济发展水平的方法,转变以往“重GDP而轻就业”的思路。2003年8月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视察珠三角9市时授予中山“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市”的称号,这是对中山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同时也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中山市继续走新型发展道路的殷切期望。作为中山市第二大镇,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镇区,东凤镇责无旁贷应该在走新型发展道路上着力探索。2.4.2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 总体目标在规划期内把东凤镇建成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适宜居住、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镇。2 社会发展目标继续抓好计划生育,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近期控制在8左右,中期控制在6.5左右,远期控制在4.5左右。规划期内维持常住人口每年500人左右的机械增长,用于大力引进科技人才。2020年末,规划全镇总人口为30万。3 经济发展目标近期(2002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0.85亿元。中期(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8.22亿元。远期(2011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2.43亿元。4 城市建设目标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抓好重大项目和市政建设,形成以服务经济、社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主,城乡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建立和完善消防、人防、防震等减灾预警、信息及指挥系统,抓好防洪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保障制度。依法实行覆盖全社会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生育等基本保险制度。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救济、优抚制度。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健全急救和卫生保健网络。提高医疗事业公开透明度,加强医德教育。建立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加强体育宣传和组织,完善社区体育娱乐设施,把发展竞技体育和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结合起来,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