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墨池记说课稿_第1页
九年级语文墨池记说课稿_第2页
九年级语文墨池记说课稿_第3页
九年级语文墨池记说课稿_第4页
九年级语文墨池记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九年级语文墨池记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墨池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 “ 人有一能 ” 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 “ 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 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 “ 墨池 ” 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记叙故迹 而生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理解文中的反问句、疑问句、感叹句对表达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一切学问都是 “ 以精力自致 ” 而 “ 非天成 ” 道理,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围绕中心、层层推进特点,弄清议论句的含义并 2 / 6 能正确解释。 四、说教法 三导法:导读、导悟、导学。 导读: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前面的提示语,从而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 导悟、导学:文章名为墨池记,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 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五、说学法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见解,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元丰类稿,作者曾巩( 1019 1083),字子固,北宋南丰(今 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关于墨池 3 / 6 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相传为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 二、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2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饱含感情。 3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1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这篇 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 “ 以精力自致 ” ,而“ 非天成 ” ,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4 / 6 也。 ” )。 3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 ?(抚州学官王君,书 “ 晋王右军墨池 ” 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 明确: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于 ” )。 4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 “ 邪 ” 字设问句,分别是: “ 岂信然邪 ” ; “ 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 ; “ 岂其学不如彼邪 ” ;“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 ; “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 ;“ 以勉其学者邪 ” 。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 (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 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起提示、启发的作用。 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文章 6 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 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5 / 6 玩索不尽。前人以 “ 欧曾 ” 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 “ 六一风神 ” 之妙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 “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 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 “ 以精力自致 ” 的结果,而并非出于 “ 天成 ” ,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 集 2 3 则,然后准备参加班上的交流会。 六、板书设计 墨池记 所在及形态王君邀请作记 名称的由来 墨池引出王羲之 -作文王君用心 评价王羲之书法 总结观点自己的感想 -小中见大 6 / 6 七、设计理念 1.文章名为墨池记,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