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达尔效应”实验的两个疑问.doc_第1页
“丁达尔效应”实验的两个疑问.doc_第2页
“丁达尔效应”实验的两个疑问.doc_第3页
“丁达尔效应”实验的两个疑问.doc_第4页
“丁达尔效应”实验的两个疑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丁达尔效应”实验的两个疑问李培香,李明雪,韩秋霞*(河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摘要:丁达尔效应是高中阶段常见的一个演示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对该实验的描述存在一定的缺陷:忽视了对浊液的讨论,采用激光笔作为光源,无法证明溶液、胶体、浊液三者中只有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把CuSO4溶液换做NaCl溶液或者酒精,把Fe(OH)3胶体换做鸡蛋清,或许能够更有助于学生对溶液、胶体、浊液三者性质的认识。关键词:丁达尔效应;胶体;CuSO4溶液;Fe(OH)3胶体一丁达尔效应是在1869年,由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发现而得名,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中的一个小知识点。该知识点属于高考常考知识点之一,尽管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它是教师在教学中易忽略的地方。而且,在对此进行的有关的演示实验中,观察到了异常现象,于是产生了种种疑问。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教材中对丁达尔效应的叙述:当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看不到此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第27页。文中对溶液、溶胶、浊液从本质和外观上做了比较说明。即,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 m,外观均一、透明、性质稳定。 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9 m 107 m,外观均一、透明,性质不太稳定。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外观不均一、不透明,性质不稳定。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就是由于入射光的波长大于胶体粒子的直径,所产生的现象称为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这里的表述似乎清晰地解释了丁达尔现象,同时也会产生以下两个疑问:疑问一: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本部分知识说阐述的是溶液、溶胶、悬浊液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讲述完这部分知识之后,很容易对悬浊液有没有丁达尔效应产生疑问。对此,教材应明确给出答案,或者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疑问二:教材中选用的是蓝色的CuSO4溶液,光源选用的是红色的激光笔,而蓝色的溶液对红色的光源有没有影响,该现象是否能够有力地说明溶液就没有丁达尔效应呢?二 对于疑问一,我们可做以下的实验探究:实验一:取二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的泥水,25ml的油水混合物。将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察, 并记录现象。待泥水与油水混合物不太浑浊时,再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察, 并记录现象。现象:二个小烧杯中开始都观察不到光亮的“通路”,静置片刻后在盛有泥水的小烧杯中看到有条光亮的“通路”,另外一个而油水混合物则看不到光亮的“通路”。分析:我们知道,泥水,是常见的悬浊液,油水混合物是常见的乳浊液。泥水的这一系列现象是与泥水的性质有关,是因为泥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散体系,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分散体系。泥水中既包含有悬浊液,又包含有土壤胶体,还包含有真溶液。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分散质的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是看不到丁达尔效应的,所以开始观察不到一条光亮的“通路”,静置片刻后,泥水中悬浮的大颗粒,大部分都沉积在烧杯底部,而一些大小在109 m 107 m 之间的分散质粒子和水就形成了胶体,故静置后的泥水能观察到丁达尔现象。而油水混合物是乳浊液,而开始时看不到丁达尔现象,分散质的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所以没有丁达尔现象。静置后油水分开,就更看到丁达尔现象了。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说一下牛奶,因为它在高中的资料里经常出现,并且不同的资料说法不同,有的说是胶体,有的说是乳浊液,可谓是众说纷纭。所以在这里就加入了对牛奶的探究实验。实验二:取一个小烧杯,加入25 mL的牛奶。将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察, 并记录现象。 再向烧杯中加入25mL的水,将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察,并记录现象。现象:开始没有丁达尔效应。这就说明了牛奶不是胶体。稀释后在烧杯中看到了一条光亮的“通路”,这说明牛奶是胶体。分析:这样的结果,就使我们很迷惑了,似乎都对,又似乎都不对。牛奶是一种复杂的液态分散体系,里面酪素占3,脂肪占3.64,乳蛋白占0.53,乳糖占4.88,剩下的都是水的含量。脂肪和水形成乳浊液,酪素和乳蛋白均形成胶体,乳糖形成溶液。在一个复杂的液态分散体系中,如果有一种不溶于水的小液滴存在,而这种小液滴的大小又正好在特定的范围内,就可以叫做乳浊液,因此,牛奶可看作乳浊液。当多相液态的复杂体系被稀释一定的倍数后,胶体的性质就凸显了出来,所以就有了比较明显的丁达尔效应。结论:有上面的实验可知,真正的悬浊液或乳浊液一般是没有丁达尔效应的。但在高中阶段,对泥水、牛奶的探究性实验,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对于疑问二,在今天,多种光源都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激光笔随处可见,学生的手中也有多种多样的激光笔。所以就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实验三:取一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 mL的CuSO4溶液。将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红色和绿色的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察, 并记录现象。现象:用红色的激光笔照射,看不到光亮的“通路”,用绿色的激光笔照射能看到光亮的“通路”。猜想一:可能是以因为红色激光笔和绿色激光笔发射出的光的波长不一样,红光的波长小于CuSO4溶液中离子的直径,所以用红色激光笔照射时没有看到光亮的“通路”。而绿光的波长大于CuSO4溶液中离子的直径,所以用绿色激光笔照射时能看到光亮的“通路”。或者是二者都大于CuSO4溶液中离子的直径,绿光可能大于红光波长,致使用绿色激光笔照射时能看到光亮的“通路”,而用红色激光笔照射时能看到的光亮的“通路”太弱了,我们肉眼观察不到。查阅后发现红光:波长范围:760-622nm,绿光:波长范围:577492nm;是红光的波长大于绿光的波长。而对于小分子真溶液或纯溶剂,因粒子太小,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一般用肉眼难以分辨。这就是说,猜想一是不合理的。猜想二:不同颜色的激光笔照射有色溶液会不会存在被溶液吸收的可能。就像是用红色激光笔照射CuSO4溶液没有看到光路,而用绿色激光笔照射时现象就不一样了。对于猜想二,设计如下的实验:实验四:取一个小烧杯,加入25 mL的FeCl3溶液。将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红色和绿色的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察, 并记录现象。现象:用红激光笔照射,可看到有一条弱的、不太明亮的光路;用绿色的激光笔照射,看不到光路。当粒子尺度远小于入射光波长时(小于波长的十分之一),其各方向上的散射光强度是不一样的,该强度与入射光的波长四次方成反比。即微粒的直径必须远小于入射波的波长,通常上界大约是波长的1/10(1300 nm),此时散射光线的强度与入射光线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也就是说,波长愈短,散射愈强。这就是瑞利散射原理。分析:FeCl3溶液对绿色的光源有吸收作用,所以用绿色的激光笔照射,看不到光路。FeCl3溶液对红色的光源有散射作用,而绿光的波长小于红光的波长,所以用红激光笔照射,可看到有一条弱的、不太明亮的光路。结论:用不同颜色的光源照射溶液时,入射激光颜色和溶液中颜色互补,看不到光路。由于激光笔功率的大小不同,在溶液中有的能看到光的散射现象。猜想三:也有可能是CuSO4溶液的浓度大,在溶液中发生了如下的反应:CuSO4+ 2H2O = Cu(OH)2+H2SO4CuSO4+Cu(OH)2 = Cu2(OH)2SO4由于难溶物Cu2(OH)2SO4 的生成,可能形成疏水胶体。如果加热的话,会促使平衡向生成胶体的方向进行,这时用白光或绿光照射,现象可能会更明显。对于猜想三,可做如下的实验来求证:实验五: 取二个小烧杯,一个加入25 mL稀的CuSO4溶液,另一个加入25 mL浓的CuSO4溶液,将烧杯置于暗处,用绿色的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察,并记录现象。然后把盛有浓的CuSO4溶液小烧杯在酒精灯上加热35分钟,将烧杯置于暗处,用绿色的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察, 并记录现象。现象:用绿激光笔照射稀溶液有极弱的光路,用绿激光笔照射浓溶液有明显的光路。对浓溶液加热后,再用激光笔照射,有更为明显的光路出现。结论:在浓的CuSO4溶液中,光照有丁达尔效应,说明有疏水胶体这一因素的影响。从以上的实验结果来看,在教材中选用CuSO4溶液来作为实验用品,是不太合理和科学的,不利于实验结果的得出,还容易混淆学生的理解。假如我们选择无色的溶液又会如何呢?实验六:取二个小烧杯,一个加入25 mL的NaCl溶液,另一个加入25 mL酒精,将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绿色和红色的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现象现象:均无光路。所以,我们在进行课堂演示的时候,避开那些有色的溶液,选择诸如NaCl溶液或者酒精这些常见的无色溶液来进行,以保证演示实验的稳定性。 这时候可能还会有新的疑问出现,既然溶液中存在入射激光颜色和分散系颜色互补,那么有色的胶体呢,会不会也会出现入射激光颜色和分散系颜色互补?我们就可以设计下面的实验来看一下是否如此.实验六:取一个小烧杯,加入Fe(OH)3胶体。将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红色和绿色的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察, 并记录现象。现象:用红色的激光笔照射可看到光亮的“通路”,用绿色的激光笔照射则看不到明显的光路。这下我们就知道了,胶体也会出现入射激光颜色和分散系颜色互补的情况,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胶体,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呢?并且选择的胶体在我们生活又为常见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实验七:取一个小烧杯,加入一定量的鸡蛋清。将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红色和绿色的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察, 并记录现象。现象:都可以看到光亮的“通路”。四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一个光学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基础的化学教学中,应保证演示实验的稳定性,不能让学生留下模糊或者似是而非的结论,而CuSO4溶液不具备演示结论的稳定性,Fe(OH)3胶体也不是理想的实验药品的选择。若选用NaCl溶液或者酒精,胶体选用鸡蛋清,无论选用何种光源,也会得出与教材描述相一致的结论。就可保证实验的稳定性。第二,化学毕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丁达尔研究这种光学现象时没有出现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随之而出了,在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的同时,也就要求老师不要拘泥与常规,多了解一些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如实验中的Fe(OH)3胶体,如果我们满足与以前的知识,如何解释用绿色的激光笔照射就没有丁达尔效应这一现象。即使我们选择了鸡蛋清来实验,也可能还会有其它问题出现。参考文献:1高中化学(必修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2傅献彩主编:物理化学( 第五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3李俊生, 赵琳,孙晶,郭瑞红:对丁达尔效应的研究,化学研究J, 2014(1),4447。4李平,丁达尔效应实验的新光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J,2000(02),70。5刘建英:丁达尔效应再探究,化学教育J,2013(9),6971。6芦岳锋, 对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疑义与补充,化学教与学J,2012(3),9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