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1 1、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 (钢琴曲大海 )、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 “ 梦想 ” ,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2 / 36 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 ?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 (投影出示 )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 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 音。 b理解诗中 山 与 海 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 “ 山 ” 与 “ 海 ” 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3 / 36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 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 .(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 “ 铁青 ” 什么意思 ?是写山的颜色吗 ?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 我的 “ 幻想 ” 指什么 ?“ 零分 ” 又指什么 ? “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 具体指什么 ?为什么说是 “ 飘来 ” 的 ? “ 诱惑 ” 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指什么 ? “ 喧腾 ” 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指什么 ? “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 的 “ 终会 ” 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 “ 山 ” 与 “ 海 ” 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 “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 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 “ 我 ” 有什么特点 ? “?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4 / 36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 “ 妈妈,那个海呢 ?” “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 向前走去 ” “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 “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引导学生再次讨论 “ 山 ” 与 “ 海 ” 的深刻象征意义。 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 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全班激情齐读。 5 / 36 六、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 “ 海 ” ,为了这个 “ 海 ” ,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布置作业。 a根据 “ 山 ” 与 “ 海 ” 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 的生活经历,以 “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 为题写一段话 (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2、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 正确地朗读课文。 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6 / 36 复述故事情节。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 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 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投影出示练习。 a 给加点字注音。 b按拼音填空。 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7 / 36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 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 c “ 我 ” 为什么 “ 一时拿不定主意 ”? 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 d “ 我 ” 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当时 “ 我 ” 是怎么想的 ? e后来 “ 我 ” 又是怎样脱险的 ?脱险以后 “ 我 ” 有什么感觉 ? 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4、教师可提要求: 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8 / 36 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 、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5、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6、布置作业 写生字。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二、教学设计 1、探究性品味 “ 脱险 ” 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 “ 我 ” 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9 / 36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 “ 我 ” 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 ?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 c “ 你能办得到的。 ”“ 这似乎能办得到。 ”“ 我能办得到的。 ” 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 ?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 d我在父亲的 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 “ 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 “ 走一步,再走一步 ”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 中选择父亲和 “ 我 ” ,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10 / 36 的人物可选在 “ 我 ” 困难时嘲笑 “ 我 ” 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讨论:假如 “ 我 ” 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 我 ” ,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 “ 我 ” 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 ,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 ?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 ?结果如何 ?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 “ 困难 ”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 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11 / 36 2、总结全文 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 “ 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 ” ,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背诵 (或朗读 )课文最后一段。 3、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4、信息反馈: 3、 生命生命 1、教学目标 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2、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人生。 揣摩语文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3、课前准备 12 / 36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以小见大的写法;对我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启迪。 二、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精心 导入 (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 “ 实话实说 ” 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 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13 / 36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内容 (过渡 )要学习、理解一些问题,首先应当从整体上感悟,因此先请学生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配乐朗读 (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 )。 a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 b、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带领大家朗 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2、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c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14 / 36 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d赏析 语段中好词语的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大屏幕投影,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有关提示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 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 “ 瓜子抗争 ” 一例中的 “ 竟然 (居然 )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 (倔强 )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十分敬佩 )!”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 ?为什么 ?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 居然 ” 只有意外的意15 / 36 思,而 “ 竟然 ” 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 (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 ); “ 倔强 ” 只是一 种性格, “ 不屈 ” 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 “ 肃然起敬 ” 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敬意。 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读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学生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 ,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3、体验反思 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a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 b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 16 / 36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4、教师小结: 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 ?每当回忆往 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看待生命,怎样好好享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 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 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 学生速读后讨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5、教师总结 17 / 36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 “ 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 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6、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 ?读生命生命有感 7、信息反馈: 4、紫藤萝瀑布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18 / 36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相关资料 四、教学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给人一种 “ 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 的感觉。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虽然是静静的,但紧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 五、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精心导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19 / 36 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 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内容 a检查预习 “ 读一读,写一写 ” 。 b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 问题组: a、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有什么变化 ? c、作者由紫 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领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 (二)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20 / 36 自主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 a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c、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 样的感悟 ?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教师指导朗读 )。 学法指导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 a简单的内容归结: 看花 ?繁花似锦 忆花 ?思绪万千生命永恒 思花 ?振奋精神 b、学生可以有不同的 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21 / 36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 1982 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 “ 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 。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c、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教师小结 (注意文章里提到的 “ 生死谜、手足情 ” 六个字,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介绍。 )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 “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 ,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 “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 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从中找出精美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与赏析。 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 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22 / 36 “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三)体验反思 质疑交流 通过研读,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 a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b教师向学生 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 “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 这句话吗 ? 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见解,教师巡视并指导。 拓展延伸 a、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 (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 )。 指导: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 b、用一株实物花 (并不一定是名贵的花,可以是生命力顽强23 / 36 但并不起眼的花 ),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花。 教师总结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 “ 焦虑和悲痛 ” 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 “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 ,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四)延伸作业 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 写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五)信息反馈: 5、童趣 一、教学目标 背诵、翻译全文。 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 ?“ 物外之趣 ” 。 24 / 36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词句, 感悟 “ 物外之趣 ” 。 三、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 青梅竹马 ” 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 竹马 ” 是 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 “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其中 “ 竹马 ” 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25 / 36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 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 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6 / 36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完成 “ 研讨和练习 ” 二。 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 “ 物外之趣 ” 指的什么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 “ 物外之趣 ”?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 第 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中表现的 “ 物外之趣 ” 。 认识 “ 物外之趣 ” 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 “ 物外之趣 ”? 合作探究 27 / 36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 “ 物外之趣 ” 指的是什么 ? 提示 “ 物外 ” ,指超出事物本身。 “ 物外之趣 ” 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 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 “ 物外之趣 ” 。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 “ 物外之趣 ” 是怎样产生的 ? 提示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 提示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 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 提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28 / 36 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 我 ” 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 “ 驱之别院 ” ,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 提示: a、珍惜生命。 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完成 “ 研讨与练习 ” 一。 b、将 “ 体验反思 b” 写成 300 字的短文。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29 / 36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 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六、信息反馈: 6、理想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教学重点 30 / 36 朗读训练。 理解诗歌的主旨。 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把握诗歌的结构。 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 “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同学们,这里的 “ 海 ” 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 “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 。 31 / 36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 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正音、正字、释词 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 理想的意义 (1) 历史意义 (2、 3) 人格意义 (4、 5、 6、 7) 人生意义 (8、 9、 10、 11) 鼓励人们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12) 32 / 36 四、研讨与赏析 (上 ) 精读 逐段 (1?7 节 )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 l 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 2 节,表达了什么意思 ?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 例证明。 第 3 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 ?谈谈 “ 珍珠链 ” 和“ 脊梁骨 ” 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 “ 珍珠链 ” 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 “ 脊梁骨 ” ,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 4 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 ?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 第 5 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33 / 36 提示: 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 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 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 6 节,怎样理解 “ 获得 ” 与 “ 牺牲 ”? 你对诗歌所说的“ 理想 ” 是否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第 7 节, “ 副产品 ” 的本体是什么 ?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 酸辛 ”?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