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考察报告.doc_第1页
苗寨考察报告.doc_第2页
苗寨考察报告.doc_第3页
苗寨考察报告.doc_第4页
苗寨考察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苗寨考察报告 苗寨考察报告篇一: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内容: 姓名: 学号:班级:指导老师: 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2013.6.24 - 2013.6.30前言: 经过这次,可以说是对我们人生很有意义的一次艺术考察,使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提高。看着西江千户苗寨的人们的每一件每一样艺术品让我是那么的沉醉与流连忘返,为什么苗族人能创造出令世人为之赞叹的传奇?我有时在想,少数民族除了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有自己的神话和传奇,让世界为之赞叹的还是什么? 苗族之都西江千户苗寨,这里有喜欢的风景,这里有喜欢的文化习俗,这里更有喜欢的人!感受原汁原味的风俗文化,领略到苗家人几千年来保存完好的生活习俗。 专业考察,是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审美、拓展知识面。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收到启示,学习前人的传统智慧;从现代设计的案例中,实际体会设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现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和专业相关的综合素养,诸如自立意识、沟通技巧、团队精神。 雷公山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现代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都是为人服务的。人的需求决定着设计,现代人们越来越注意的生活的品味,舒适性,人文环境等周边环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需要远离城市的喧嚣,外出旅游放松心情过一过日子,但是住在山林野趣的时候,享受大自然的时候就觉得太寂寞了就想到市井繁华中享受物质生活。 在当今这个生存压力很大的社会中,人们更需要亲近大自然。 西江千户苗寨领略人文,雷公山领略自然。一、考察时间、考察地点 考察时间:2013年6月24日至6月30日 考察地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苗峰雷公山 二、考察见闻所感 西江千户苗寨 从贵阳出发,途径足足四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了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下车后我们就看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们,门口的西江苗 寨人有他们古老的方式欢迎者我们的到来,他们载歌载舞,他们热情好客。 西江苗族最早约在西汉汉文帝时迁徙到这里的,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西江苗寨也可以叫做千年古寨。在距今640年到 670年就形成了如今两座山头的建筑规模。西江另称千户苗寨,因为到目前为止,西江已有1285户人家,接近6000余人生活在这里,皆 为苗族。 在西江最引人注目的是座座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次第升高, 气势磅礴,实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型,堪称建筑艺术瑰宝。西江千户苗寨以其建筑群规模庞大、建筑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苗寨,也是全世界 最大的苗寨。 西江苗寨的吊脚楼,全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除少数盖杉 木皮外,全是一色青瓦。吊脚楼的脊梁顶用瓦块砌成“龙脊”图案, 两头翘角,中间饰以“龙宝”,远远看去就像一只欲飞的雄鹰。 在西江的吊脚楼中,通常会分为三层木楼,房子的第一层是存放 生产工具、关养牲畜的;第二层是住人,中间是客厅,两侧为厢房、卧房。第三层是贮存粮食、饲料等生活资料。苗族民居在建筑上最大的特点是在吊脚楼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有一种曲型栏杆,因苗族妇女们喜欢在此梳妆打扮、刺绣,所以把它又叫做“美人靠”,苗语叫“豆安息”。 苗寨都是依山建的,一来是因为苗族先民是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 聚居在一起便于相互呼应,好聚集在一起抵挡外来侵害,有事呼之快苗寨考察报告篇二:西江千户苗寨考察报告 篇一: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内容: 姓名: 学号:班级:指导老师: 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2013.6.24 - 2013.6.30前言: 经过这次,可以说是对我们人生很有意义的一次艺术考察,使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提高。看着西江千户苗寨的人们的每一件每一样艺术品让我是那么的沉醉与流连忘返,为什么苗族人能创造出令世人为之赞叹的传奇?我有时在想,少数民族除了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有自己的神话和传奇,让世界为之赞叹的还是什么? 苗族之都西江千户苗寨,这里有喜欢的风景,这里有喜欢的文化习俗,这里更有喜欢的人!感受原汁原味的风俗文化,领略到苗家人几千年来保存完好的生活习俗。 专业考察,是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审美、拓展知识面。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收到启示,学习前人的传统智慧;从现代设计的案例中,实际体会设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现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和专业相关的综合素养,诸如自立意识、沟通技巧、团队精神。 雷公山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现代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都是为人服务的。人的需求决定着设计,现代人们越来越注意的生活的品味,舒适性,人文环境等周边环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需要远离城市的喧嚣,外出旅游放松心情过一过日子,但是住在山林野趣的时候,享受大自然的时候就觉得太寂寞了就想到市井繁华中享受物质生活。 在当今这个生存压力很大的社会中,人们更需要亲近大自然。 西江千户苗寨领略人文,雷公山领略自然。一、考察时间、考察地点 考察时间:2013年6月24日至6月30日 考察地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苗峰雷公山 二、考察见闻所感 西江千户苗寨 从贵阳出发,途径足足四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了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下车后我们就看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们,门口的西江苗 寨人有他们古老的方式欢迎者我们的到来,他们载歌载舞,他们热情好客。 西江苗族最早约在西汉汉文帝时迁徙到这里的,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西江苗寨也可以叫做千年古寨。在距今640年到 670年就形成了如今两座山头的建筑规模。西江另称千户苗寨,因为到目前为止,西江已有1285户人家,接近6000余人生活在这里,皆 为苗族。 在西江最引人注目的是座座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次第升高, 气势磅礴,实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型,堪称建筑艺术瑰宝。西江千户苗寨以其建筑群规模庞大、建筑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苗寨,也是全世界 最大的苗寨。 西江苗寨的吊脚楼,全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除少数盖杉 木皮外,全是一色青瓦。吊脚楼的脊梁顶用瓦块砌成“龙脊”图案, 两头翘角,中间饰以“龙宝”,远远看去就像一只欲飞的雄鹰。 在西江的吊脚楼中,通常会分为三层木楼,房子的第一层是存放 生产工具、关养牲畜的;第二层是住人,中间是客厅,两侧为厢房、卧房。第三层是贮存粮食、饲料等生活资料。苗族民居在建筑上最大的特点是在吊脚楼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有一种曲型栏杆,因苗族妇女们喜欢在此梳妆打扮、刺绣,所以把它又叫做“美人靠”,苗语叫“豆安息”。 苗寨都是依山建的,一来是因为苗族先民是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 聚居在一起便于相互呼应,好聚集在一起抵挡外来侵害,有事呼之快篇二:西江千户苗寨调查报告 学院: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穆焱红学号:1020020487班级:旅游师101 实习地点:西江千户苗寨 指导:宋晓虹 了成绩: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穆焱红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旅管101) 1. 前言 调查时间:2012年10月12日2012年10月13日 调查地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目的:通过本次教学实践,了解西江千户苗寨的资源特征,资源组合情况,旅游现状。 2. 调查点状况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除了自然旅游资源,西江也有丰富的 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 西江人民居住的建筑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鳞次栉比,错落有方,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现在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3. 调查及收获西江千户苗寨以其独特的民风民俗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旅游人数众多,从我们这次去西江看到哥斯达黎加的民间艺术表演团队中可以看出西江的魅力可见一斑,体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的吸引力。篇三: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调查 贵州大学实习报告专用纸 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姓名: 学号:班级: 实习性质:教学实习 实习地点: 雷山西江千户苗寨 指导教师: 宋晓虹 成绩:社会报告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1 前言 2012年10月12日,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江苗寨的古镇历史和民俗文化,为古镇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构想,旅游师101全体同学与两位老师驱车前往位于贵州省凯里市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四小时车程过后,我们终于到达了这个风景秀丽令人如此如醉的苗寨古镇,开启了我们为期两日的旅程。 2 调查点状况 西江位于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 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苗寨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枫木搭成,依山势向两边展开,暗红色的枫木板壁在夕阳照射下一片金黄,如果游客秋天来此,可看到屋前屋后的巨大枫木红叶片片,丰收的景色真的很美.西江还有远迎闻名的银匠村,银饰制作巧夺天工。西江千户苗寨姑娘的挑花刺绣,制作相当精美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一座露天博物馆,展示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3 具体调查内容 我们通过这两日的游玩和考察,不论是闲逛在古镇街头,购买古镇刺绣特 产,吃长桌宴,喝苗家米酒,听苗姑娘唱祝酒歌,夜幕降临时登上观景台瞭望古镇美景,晚上与三五好友跳舞狂欢,在吊脚楼里一觉睡到天亮,每一种玩法都各有各的趣味。我们身在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苗寨的独特氛围,游玩的同时也注意到西江苗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1别无选择,发展是西江苗寨唯一的出路 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西江保持它的原生态是最好的,可是西江不仅仅是个只有物质组成的村寨,它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我们不得不站在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保护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代代相传的文化形态,社会在发展,西江人民也需要发展。所以旅游开发必然成为西江人民发展的需要。旅游师把双刃剑,固然有许多的缺点,但却也是西江必然要面临的选择。从前的西江还是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但是现在,由于外出打工面对社会的人越来越多,受到外界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对钱财的需求也加大。那么钱从哪里来,很明显,发展旅游业是促进西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似乎是西江人民致富的必然途径。西江是声名显赫的名镇,有一千多户人家,极具旅游价值。 2保护传统文化是西江旅游发展的前提 那么到西江究竟要看什么,西江的自然风光本身就是很美的,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开车经过雷山梯田也是十分震撼。但是西江的民俗风情更美,各种各样的苗族风情诸如建筑,服饰,银饰,刺绣,蜡染齐聚一堂。最值得一提的是规模宏大的苗族建筑,第一次见到的话一定会被这样粗犷古朴纯美大方的成片建筑盛景震撼!它不是孤零零的一座,而是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小径,菜地,堡坎,草树穿插在寨子间的缝隙中。西江的美正是美在它的古朴自然,它作为旅游资源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因此,西江旅游发展的前提是保护好传统的民族文化。 4 调查体会及收获 2012年10月12日,在宋晓红老师和罗健老师的领导下,我们来到了西江千户苗寨,进行了两天一夜的旅行。我们不只是游玩,还是带着任务来的,对于西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我们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西江旅游资源丰富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在这次游玩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哪些西江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呢? 1旅游纪念品独特性不够 全国西南地区不止贵州有苗寨,广西云南湖南四川都有,那么为什么我们非要来到西江呢?除了风景需要有足够的独特性,旅游纪念品和品也十分重要。独特的纪念品是宣传景区最好的载体和工具。在西江,青岩等等许多古镇我发现许多旅游纪念品都是重复的,银饰都是那些银饰,乐器也是那些乐器,照相的景点也基本差不多,还好西江有银饰村,不然就要和万千古镇的银饰混为一谈了,我们需要旅游纪念品可以让游客过目不忘,极富纪念意义,在馈赠亲友的时候显得别致大方同时又为景区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吸引更大更多的客源。所以我认为西江的旅游纪念品应该用心打造,争取让人不仅仅是眼前一亮,甚至要久久不能忘怀。 2现代化娱乐设施对传统民俗风味的冲击过大 在西江的夜晚,我们很多年轻人选择了酒吧和ktv等都市气息浓厚的娱乐场所,当时只图热闹好玩,回来后仔细想想,又觉得有些不妥当。西江珍贵就珍贵在它的古朴静谧,而许多酒吧k歌房的存在却使古镇的夜晚变得喧闹不堪,苗家米酒是一种会客礼仪,但是绝不是要人贪杯大醉。我们来到古镇,或许应该抛却繁华都市的喧闹,静静享受古镇的宁静就好,那些太过现代的东西,终究是和古镇的气质不搭配的。 3古镇氛围的营造不够 为什么同样是古镇,同样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丽江就能受到无数人的追捧?我们西江在旅游资源方面绝对不比任何地方差,只是在旅游开发之后,原本浓郁的古镇气质被不知不觉的冲淡了,西江要怎么做才能让游人不仅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想要居住在此次好好感受古镇风情,留连忘返呢?这也是个值得众人思考的问题。 4旅游项目不够多样化 除了逛,吃,住,喝,买,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旅游项目能让游客发自内心的感受苗族的风情呢?要想拒绝走马观花的游人如织,打造真正宜居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还需要开发更多更丰富的项目让游客深刻的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5门票收费太高 西江的门票是100元一个人,这个价格还是有些高了。应该拒绝用门票创造收益的景区经营模式,把目光放长远一些,用其他更精彩的旅游项目刺激旅游消费,门票价格则可以适当调低,把景区的门槛调低,反而可以刺激更多的人来到景区,创造更多的收益。 如何利用西江丰富的旅游资源,建造一个为旅游者能够流连忘返的西江苗族生态旅游呢?我在这里提出一些建议: 1.让游客深刻感受苗族文化。西江是全国最大的苗寨,让游客感受苗族文化是西江旅游的卖点之一。苗族文化大致分为显性和隐性部分。显性就是很明显能够感受到的,比如服饰、歌舞、建筑等。隐性即是游客从表面上感受不到的,比如苗族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观念、苗族宗教的象征符号等等。为了使游客能够感受到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既要让游客感受显性文化,也要将其隐性文化赋予其形式,让游客真正地理解和感受。 2.让游客亲身体验苗族文化。每位游客都具有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西江在进行旅游文化建议是,应从游客固有文化的角度考虑,让游客观赏接受体验苗族文化,比如手抓苗族喜欢吃的糯米饭,也可以让游客到一个苗族农家中参与自作酸汤鱼的全过程,让游客参与到苗族村寨的生活习俗中,这样就能满足游客体验异样生活的愿望。 3.让游客真正留念苗族文化。游客每到一个旅游地,都希望得到几样可以留念的纪念品,这些纪念品也是一种旅游宣传品,它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苗族村寨来旅游。当然,纪念品一定要具有特色,而不是在其他地方随处可见可买的。比如是能代表西江村寨吉祥物银饰品、刺绣、图腾,一些特有或具有象征符号的植物,可以制作成标本等等。 这次的旅程非常愉快,我们寓教于乐,既学到了知识,又观赏了迷人的景色,深刻的感受到了苗家的风情和文化,远离平时生活的城市,来到这里感觉心灵得到涤荡和净化。从中,也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和老师的感情,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我在其中得到许多思考和体会,也发现我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下一次的社会实践,我想我们会做得更好。苗寨考察报告篇三:苗寨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内容: 姓名: 学号:班级:指导老师: 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2013.6.24 - 2013.6.30 前言: 经过这次,可以说是对我们人生很有意义的一次艺术考察,使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 程度的认识和提高。看着西江千户苗寨的人们的每一件每一样艺术品让我是那么的沉醉与流 连忘返,为什么苗族人能创造出令世人为之赞叹的传奇?我有时在想,少数民族除了有自己的 历史文化,有自己的神话和传奇,让世界为之赞叹的还是什么? 苗族之都西江千户苗寨,这里有喜欢的风景,这里有喜欢的文化习俗,这里更有喜 欢的人!感受原汁原味的风俗文化,领略到苗家人几千年来保存完好的生活习俗。 专业考察,是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审美、拓展知识面。从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收到启示,学习前人的传统智慧;从现代设计的案例中,实际体会设 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现能力、设计能力, 以及和专业相关的综合素养,诸如自立意识、沟通技巧、团队精神。 雷公山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现代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都是为人服务的。人的需求决定着 设计,现代人们越来越注意的生活的品味,舒适性,人文环境等周边环境。在这个物欲横流 的社会,人们需要远离城市的喧嚣,外出旅游放松心情过一过日子,但是住在山林野趣的时 候,享受大自然的时候就觉得太寂寞了就想到市井繁华中享受物质生活。 在当今这个生存压力很大的社会中,人们更需要亲近大自然。 西江千户苗寨领略人文, 雷公山领略自然。 一、考察时间、考察地点 考察时间:2013年6月24日至6月30日 考察地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苗峰雷公山 二、考察见闻所感 西江千户苗寨 从贵阳出发,途径足足四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了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贵州西江千户苗 寨。下车后我们就看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们,门口的西江苗 寨人有他们古老的方式欢迎者我们的到来,他们载歌载舞,他们热情好客。 西江苗族最早约在西汉汉文帝时迁徙到这里的,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西江 苗寨也可以叫做千年古寨。在距今640年到670年就形成了如今两座山头的建筑规模。西江另称千户苗寨,因为到目前为止,西江 已有1285户人家,接近6000余人生活在这里, 皆 为苗族。 在西江最引人注目的是座座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次第升高, 气势磅礴,实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型,堪称建筑艺术瑰宝。西江千户苗寨以其建筑 群规模庞大、建筑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苗寨,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 西江苗寨的吊脚楼,全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除少数盖杉 木皮外,全是一色青瓦。吊脚楼的脊梁顶用瓦块砌成“龙脊”图案, 两头翘角,中间饰以“龙宝”,远远看去就像一只欲飞的雄鹰。 在西江的吊脚楼中,通 常会分为三层木楼,房子的第一层是存放 生产工具、关养牲畜的;第二层是住人,中间是客厅,两侧为厢房、卧房。第三层是贮存粮食、饲料等生活资料。苗族民居在建筑上最大的特点是在吊脚楼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 有一种曲型栏杆,因苗族妇女们喜欢在此梳妆打扮、刺绣,所以把它又叫做“美人靠”,苗语 叫“豆安息”。 苗寨都是依山建的,一来是因为苗族先民是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聚居在一起便于相互呼应,好聚集在一起抵挡外来侵害,有事呼之快 篇二:西江千户苗寨考察报告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距雷山县城 37公里。坐落在起伏不平的群山之间。包括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0个自然 寨,共有1232户,6500余人。白水河由南而北穿过村寨。盆地的南北两头是田坝,而盆地 和田坝的两边山壁,除了民居便是梯田,直至山顶。最引人注目的是座座吊脚楼依山而建, 鳞次栉比,次第升高,气势磅礴,实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型,堪称建筑艺术瑰宝。1992 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西江千户苗寨列为全省9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1998年又批准为全省 20个“贵州民族村镇”之一,西江千户苗寨以其建筑群规模庞大、建筑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历史渊源 贵州苗族是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苗蛮族团演变而来的,三苗时代就形成了。苗族人到 黔东南入住西江,包括民居建筑工艺在内的各种古老的苗族文化也随之带到了这里,并在此 地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说。中国建筑分为南北两大系。南方从巢 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是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西江千户苗 寨吊脚楼正是其先民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经过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 基本内容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一般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 间。前檐柱吊脚,“吊脚楼”因此而得名。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 存肥料等。第二层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正中堂屋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 堂屋又是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间摆上长桌,设宴款待。第三层一般用作存放粮食、 杂物,大户人家也用12间作客房或女儿的卧室。有的还利用吊脚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夜 间可纳凉休息,观星赏月。 村头寨尾都种有树。石板小路四通八达。 苗家建房要选择吉日,至少要操办以下事宜: 1、择屋基。多选在寨内或紧靠寨子适宜于建房的空地上,不够宽的,则还要砍坡砌坪。 2、备料。一般在盛夏农闲备料。最重要的是选取中柱。砍中柱要带香、纸钱、酒、鱼、 糯米饭等到树脚祭奠。主人先砍几斧,方由他人砍伐。 3、发墨。待材料晒干、刨好后,木匠开始发墨。发墨时,主人在柱墩一端捏线,木匠在 柱上拉直,用力一弹,墨线毕直均匀,则示吉利,否则另发。 4、拆枋凿眼。按照木匠的着墨纹路,用锯子、凿子、斧头等拆卸穿枋,凿眼打榫,修锯 横梁。 5、立房。立房架和上梁同天进行。全族人聚集相助,齐心协力把新房立起来。亲戚朋 友带着礼品前来庆贺。 6、立大门。杀公鸡一只祭祀。待盖房、装壁等等之后,乔迁要择吉日进行。 相关器具 制品及作品等 墨斗、墨线,斧头、凿子、锯子、刨子。 基本特征 西江千户苗寨千幢各异的吊脚楼,富于活力,天人合一。苗家人迁入这里后,为了留下 平地作耕种用田,为了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为了自己的繁衍生息,在建造住居时,选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它是以柱、枋为基本构件,通过穿 斗形成完整空间。二是充分利用当地木材及其强度。由于采用的是穿斗结构,用小材可以盖 大房。三是既节约了耕地,又适应于山地斜坡建屋,并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典型的天 人合一。 房子框架全系榫卯衔接。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等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 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各种成竹在胸的方案,便能使柱柱相连、枋 枋相接、梁梁相扣,使一栋栋3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上,足见苗族民居建筑工匠的工 艺水平。 不识汉文的苗族木匠在建造民居中,运用高深的力学建筑原理和普通的几何图形。吊脚 楼的造型从宏观上看,它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是稳定而庄重的普通几何图形,给人以 一种既有典雅灵秀之美又有挺拔健劲之美的感觉。无论柱、枋、梁、檩,都互为垂直相交, 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从而奠定了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然后逐个延展 组合而成整个屋体。屋面由于排水的需要,必须是两面或多面,这样就确定了它的三角形最 稳定的结构。从横向观看,房屋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这样 的建构,除了结构上的稳定得到保障之处,在艺术感觉上显得端庄稳重。 吊脚楼在虚实对比关系上,显现了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断面纤巧的木结构穿 斗式构架已极轻灵,苗居半边吊脚楼突出“轻”的效果。“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 对比强烈。 建房习俗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宗教色彩,备料、发墨、上梁等都要祭祀而且有很多禁忌。主要价值 西江苗族吊脚楼是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建筑工艺在适 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在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有着悠久历 史和独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西江千户 苗寨规模之大,气势之恢宏,是自然环境、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综合体, 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对苗族人民来说,它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 表现。它以传承的物质形态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 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 更重要。”西江苗寨吊脚楼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内外各地的人们,从国家领导人到专家、学者,乃至平民 百姓,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纷纷来到西江考察苗族吊脚楼,这是人类古建筑遗迹和南方少 数民族在山区环境下继承和发展干栏建筑提供的实物见证,对于启迪人们充分应用现代科学 建筑技术,用其他建筑替代木材,保护森林的同时,又要保持各民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去发展现代建筑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濒危状况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实物保护与建筑文化的延续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1、由于吊脚楼建筑工艺以师传方式进行传承,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传承方 式相当脆弱。在西江千户苗寨,木匠师傅现在已为数不多。 2、地质易崩塌、滑坡,民居建于斜坡陡坎之上,加上建筑年代久远,干燥易燃,火灾 隐患大,生产生活用火,都是导致建筑实体毁损的危险因素。3、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改变,缺乏民族认知感和认同感,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 住陈旧的木房,认为居住木质结构的房屋是一种落后与倒退,喜欢上高大整洁的楼房,根 本不愿意去学习这种古朴建筑的技艺。 4、新式建筑的介入,造成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的严重失调,文化内涵变得很不协调, 特别是交通建设和办公楼、民居房的建设给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建筑艺术的保护带来很 大压力。篇三:湘西考察报告 湘西凤凰考察报告考察时间:2012年7月1日2012年7月5日 考察地点:凤凰古城、苗寨、乾州古城考察对象:沈从文墓碑、历史遗迹、民俗民风以及历史名人等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目的:通过参观文物、名胜古迹以增加对中国历史的感性认识,并将其与课堂所学 理性认识相结合。 报告题目:对湘西文化的初步研究 摘要 :22012年7月1日至5日,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同学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前 往湘西凤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 关键词 :湘西 吊脚楼 剪纸 服饰 苗绣 文化保护 一、考察目的 了解学习湘西文化,湘西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 西人民。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 风情。学习感受其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 息是我们学习考察的主要目的。 二、考察概况 (一)湘西凤凰基本概况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 城。位于湖南湘西州的西南边。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万,是一个苗族、土家族 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 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司”满五 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后从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即中国百鸟之王凤凰也。凤凰 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湘西凤凰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风光无 限。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 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有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风景名胜装点湘西凤凰奇幻无穷的大地,给湘西 凤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 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一品钦 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 总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让这个美丽的 小镇散发着更加迷人的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二)湘西文化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将其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 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湘西凤凰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 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还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保存完好的唐朝旧县治 黄丝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南方长城“湘 西边墙”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无穷的智慧与魅力。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特的湘西凤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 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湘西凤凰独具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 1、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 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