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诗歌.ppt_第1页
中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诗歌.ppt_第2页
中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诗歌.ppt_第3页
中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诗歌.ppt_第4页
中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诗歌.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十年代,诗歌,三十年代诗歌概说,30年代的新诗,即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和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两大派别相互竞争的局面。向内转向外转,中国诗歌会诗人群,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它本身就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除了在上海建立总会外,还在北平、广州以及日本东京等地设有分会。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各分会也有自己的刊物或副刊。中国诗歌会的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要求诗歌自觉地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狂雨”,而不是趋向诗人的内心世界;要求诗歌缩短(而不是拉大)与“大众”的距离。,中国诗歌会诗人群,(一)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二)中国诗歌会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这自然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三)这一时期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现代派诗人,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以后,戴望舒主持的现代诗风(1935年10月出版,仅一期),戴望舒、卞之琳、梁宗岱、冯至主编的新诗月刊(1936年10月-1937年7月)先后出版,进一步扩大了现代派诗的影响,约在1936、1937年间达到了创作的极盛期。其代表诗人除戴望舒外,还有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现代主编施蛰存在现代4卷1期上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戴望舒,戴望舒一生的诗歌仅九十三首。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1929)分“旧锦囊”、“雨巷”和“我底记忆”三辑。1933年出版望舒草。1937年1月出版望舒诗稿,汇集了戴望舒当时的大部分诗。1948年出版灾难的岁月。戴望舒开始写诗,正是“五四”退潮期,青年知识分子中普遍弥漫着一种孤独、寂寞、苦闷、失望和怀疑的情绪。后来又亲历了大革命失败的惨剧,深感幻灭。我底记忆所传达的基本上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和一个失意的恋人的落寞感伤的情怀。戴望舒诗歌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象征化的意象来表达感情与主旨。,汉园集三诗人,汉园集是1936年出版的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内收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与卞之琳的数行集。,艾青,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的任务。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独特意象与主题,土地1,“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2,“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3,诗人正是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独特意象与主题,太阳1,“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2,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光明颂是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忧郁的诗绪,浸透了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他的诗里,一再地回旋着这样的调子:“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你悲哀而旷达,辛苦而又贫困的旷野啊”(旷野),为何忧郁,1,很早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成了个人道主义者。2,当他徘徊于巴黎街头,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置身于淫荡、疯狂、怪异、陌生的资本主义文明世界中,咀嚼异国游子的内心孤寂的时候,与表现大都会里个人失落感、追念乡村古老的宁静的西方现代象征派、印象派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个人境遇、气质与西方文学思潮的结合,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3,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当艾青辗转于中国的“北方”时,不仅理解了“载负了土地的痛苦的重压”的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而且对这“古老的国土”所“养育”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如何理解这忧郁,这忧郁里,浸透着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这是一种农民式的忠实于生活的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产生于对中国革命和抗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