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融合: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题.ppt_第1页
冲突与融合: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题.ppt_第2页
冲突与融合: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题.ppt_第3页
冲突与融合: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题.ppt_第4页
冲突与融合: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题.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冲突与融合:汉唐之际的民族关系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马志冰,一、秦汉时期的抗击匈奴与打通西域,(一)秦始皇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活动,1.抗击匈奴,收复失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30万将士抗击匈奴,收复河套以南的河南地区(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相继在榆中(今甘肃兰州以东)以北、黄河以东、阴山以南地区设置三十四县,并从中原一带迁来大量人口充实该地区。,秦朝疆域及民族分布,2.修筑万里长城,保护农耕民族,将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长城修复并连接起来,筑成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保护北方农耕民族。,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成为保护北方农耕民族的一道屏障。,(二)西汉前期“和亲”匈奴的民族政策,白登之围与“和亲”政策的实施,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进剿韩王信,被匈奴围困于白登(白登之围)。刘邦采纳娄敬建议,与匈奴“和亲”,并在边塞开通关市贸易。文帝采纳晁错建议,募民迁居塞下,屯田筑城,加强边防,并推行入粟拜爵之制。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的政策,一直延续到景帝时代。,(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三次战役,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第一次战役,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入侵,卫青率军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击,收复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治今内蒙古杭锦旗北),重新修缮秦朝所筑边塞。同年夏,募民10万口移居该地,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收复朔方郡后,匈奴转而连年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云中、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等地,卫青指挥汉军多次出击。,第二次战役,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自陇西出击,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西入匈奴境内千余里。同年夏,自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出击,逾居延海,夺得祁连山及河西走廊,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阻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交通。随后,迁徙关东贫民72万,充实陇西、北地、上郡、西河等地。这次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浑邪王杀休屠王,率四万余人归汉,分徙于西北边塞之外,因其故俗置五属国。,第三次战役,元狩四年(前119年),汉军分两路追击匈奴:西路军由卫青率领,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出发;东路军由霍去病率领,从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出发;汉军直击漠北,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临瀚海(今贝加尔湖)而还,控制了朔方以西至河西走廊的大片地区,随后迁徙六十万人屯田戍守。,(四)西汉中期西域隶属关系的建立,西汉疆域及民族分布,西域隶属关系的建立,西汉中期,匈奴贵族内部分裂,五单于争权夺位,互相残杀,匈奴势力日益削弱。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归汉,汉政权在西域设立都护,与西域诸国确立隶属关系。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韩邪单于率部归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在车师设立戊己校尉,管理屯田与防务。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陈汤调发西域军队,击败郅支单于,打通西域通道。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王嫱出塞,恢复和亲,结束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局面。,(五)东汉时期匈奴的分裂与西域的收复,匈奴的分裂与西域的收复,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匈奴一度进抵上党、扶风、天水等郡,威胁东汉政权。但连年旱蝗灾害,匈奴人畜大批死亡,东面乌桓乘机进攻,迫使匈奴向北迁徙。建武二十四年,匈奴贵族争夺权位,南部八部拥立日逐王比为南单于,沿袭祖父呼韩邪单于之号,率部内附五原塞,得到东汉朝廷接纳,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转向定居农耕生活,并向东、南迁徙。自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起,汉军分四路出击北匈奴,恢复了西域都护与戊己校尉,陆续打通西域南道。和帝永元元年(89年)以后,汉军连败北匈奴,迫使其向西远徙,西域北道也被打通,西域各国归属东汉政权。,东汉疆域及民族分布,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民族大融合,(一)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三次浪潮,1.第一波内迁浪潮,公元13世纪的东汉至西晋时期,南匈奴、乌桓、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分别进入辽西、幽并、关陇地区,与当地以汉族为主体的土著居民杂居在一起,使该地区民族关系日渐复杂。据曹魏末元帝景元四年(263年)诏命,仅汉末曹魏以来近百年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人口多达870余万。,三国时期的北方民族分布,西晋时期的北方民族分布,西晋境内内迁各族分布图,西晋时期的“徙戎论”,晋武帝时,郭钦上疏: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晋惠帝时,江统上徙戎论: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2.第二波内迁浪潮,始于公元3世纪末,利用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及晋怀帝时的“永嘉之乱”,特别是西晋灭亡之际,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大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近二十个地方割据政权,延续了一百二十多年的“五胡十六国”时代,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加剧了各地民族关系的复杂化。,东晋十六国时期形势图,3.第三波内迁浪潮,发生于公元6世纪初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大批北边六镇军人相继涌入中原地区,连续引发了河北、山东、关陇等地区的大起义,再次改变了黄河流域的民族结构。经过西魏北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至隋唐时期,最后一批迁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也逐渐融入当地各族民众之中。,(1)六镇的设立及其地位的下降,北魏初道武帝皇始年间(396398),为拱卫京师,防御柔然,在平城以北今内蒙古至河北北部沿边一线,自西向东设立六个军事重镇,即: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乌加河北)、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北)。镇将及镇兵为鲜卑族“高门子弟”,“国之肺腑”。,北魏末年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2)六镇起义,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六镇最西部的沃野镇高阙戍镇民破六韩拔陵(鲜卑化匈奴人后裔),率领镇户发动起义,攻占沃野、武川、怀朔三镇。“诸镇华夷之民,往往响应”,六镇被起义军占领。第二年,北魏政权勾结柔然南北夹击,起义被镇压下去,二十多万六镇军民被强制迁徙到定州、冀州、瀛州一带。,(3)北方各地起义,河北起义:六镇起义被镇压后,二十多万迁至河北定、冀、瀛一带的六镇兵民,在葛荣领导下再次发动起义。山东起义:河北起义前后,二十多万户流亡山东青州(今山东益都)的冀、瀛诸州汉族民众,在邢杲领导下,于永安元年(528年)发动了河北流民起义。关陇起义:早在六镇起义之初,关陇地区也爆发了各族民众的大起义。,(二)十六国、北朝的民族大融合,1.十六国时代民族关系的复杂化,羯族后赵政权,石勒家贫,“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明令全国,“重其禁法,不得侮易衣冠华族”;在都城襄国,“立太学,简明经善书吏署为文学掾,选将佐子弟三百人教之”;后又“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在地方,“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氐族前秦政权,公元357年,苻坚即位,任用王猛为中书侍郎,参掌机要。王猛加强中央集权,限制、打击氐族权贵,遭到侮辱和诋毁。氐族豪强樊世扬言:“要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苻坚处死樊世,并在朝堂责骂和鞭挞氐族权贵。王猛升任中书令、京兆尹后,数十天内诛杀贵戚豪强二十余人。“于是百寮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由于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建立明堂,前秦国力迅速强盛,先后灭掉前燕、前凉和代国,夺取东晋益州地区,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其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前秦统一北方,2.北魏后期少数民族的汉化,北魏太武帝统一与孝文帝改制,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孝文帝太和(477499)年间推行系列改制措施:七年,下诏禁止鲜卑人同姓结婚;八年,采用汉制,规定百官俸禄等级;九年,推行均田制;十六年,革除鲜卑袒裸之俗,并颁布新订律令;十八年,正式迁都洛阳;十九年,下诏禁用鲜卑语,并改定姓族;二十年,下诏改鲜卑复姓为单姓,改定籍贯,改葬洛阳。,北魏后期少数民族的“汉化”,洛京之制,居民以官位相从,不依族类。陈庆之语: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耳目所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如登泰山者卑培嵝,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褒衣博带,被及秣陵。,3.西魏、北周民族结构的变化,表一:周书入传人物民族成分统计,表二:拓跋鲜卑武将出身地望统计,三、隋唐时期胡汉各族的互化共融,(一)隋唐时期上层统治集团的“胡化”,隋唐皇室的鲜卑化,隋朝皇室自称弘农杨氏,但自北魏初年杨元寿起,“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至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时,这支杨氏已定居武川镇四代之久,早已成为六镇鲜卑化的汉人。唐朝皇室自称陇西李氏,但自北魏时的李熙起,出任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至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时,这支李氏已定居武川镇三代之久,也已是六镇鲜卑化的汉人。李渊之母独孤氏,李世民之母窦氏,均为少数民族李渊父子已非纯粹的汉族。唐太宗声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朝上层统治集团的少数民族成分,长孙无忌、于志宁、豆卢钦望、宇文融鲜卑人阿史那社尔与阿史那道真父子、执失思力突厥人契苾何力、仆固怀恩、浑瑊铁勒人李多祚、李怀光靺鞨人李楷洛与李光弼父子、王武俊契丹人高仙芝、王思礼、李正己、泉献诚高丽人李宝诚、史宪诚奚人哥舒翰突骑施人李抱玉与李抱真兄弟、骆元光西域人论弓仁吐蕃人尉迟胜于阗人李国昌与李克用父子沙陀人胡三省: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二)隋朝乐舞文化的“胡化”,自周、隋已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瑟调,蔡邕杂弄,非朝廷郊庙所用。宫廷之内:太常雅乐,并用胡声。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大业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