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工程测量设计书.doc_第1页
贯通工程测量设计书.doc_第2页
贯通工程测量设计书.doc_第3页
贯通工程测量设计书.doc_第4页
贯通工程测量设计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贯通工程测量设计书贯通工程名称875风井编制单位:兴文县黄家沟煤矿2011年 7 月一、 贯通工程概况+875风井贯通工程是黄家沟煤矿年度掘进生产的重要工程。该风井的顺利贯通是我矿技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此风井贯通导线全长3000米以上,贯通长度400米,方向1171000,坡度5,属于大型贯通.贯通施工任务由掘二队完成,预计今年12月份贯通,贯通点坐标号(X=3123504.503,Y=35496469.716,H=802.35).根据风井的用途及矿委的要求,贯通点的水平重要方向偏差不超过500MM,垂直方向偏差不超过300MM.二、贯通测量方案设计根据煤矿测量规程要求、参考煤矿测量手册将本次贯通设计方案分成贯通 地面测量、井下测量含联系测量二部分参见贯通误差预计图。具体方案为:以鑫隆煤矿点点、黄家沟煤矿点25点为基准测一组7级闭合导线至+875风井口。同样以鑫隆煤矿点点、黄家沟煤矿点25点为基准测一组五等闭合水准环线至风井口。选风井、主井附近一边、25作为本次风井贯通的导线起始边分别向风井井口、800回风平巷,形成独立闭合导线网。同样以、作为本次风井贯通的高程起算点分别向风井井口、井底布设,形成独立高程闭合网。三、 技术设计和作业依据(1)煤矿测量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制定,1989年7月1日开始执行。(2)煤矿测量手册中华统配煤矿总公司生产局组织修订,1990年版。(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编,建设部批准。2008年5月1日实施。(4)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2008),2008年12月1日实施。第一部分 贯通测量井下部分技术要求1、 井下平面测量井下平面测量:井下平面测量按7级闭合导线布设。以+875风井附近边作为起始边(施测前全站仪对其进行检校,在可靠的前提下方可作为本次导线的起始边),施测闭合导线起至总回风井底落平点碛头、25起沿主井810回风平巷碛头。若导线的各种测量数据限差符合技术要求,平差计算导线点的坐标,作为最终成果。导线测量作业技术要求应符合如下规定。(1) 水平角观测采用的仪器及作业要求如下表:导线类别仪器观测方法按导线边长分(水平连长)15M以下1530米30实以上对中次数测回数对中次数测回数对中次数测回数7DTM-532C(2)测回法332212注:测回间变换度盘读数(n为测回数).多次对中时,每次对中测一个测(2)倾角小于30的井巷中水平角观测限差如下:仪器级别同一测回中半测回互差两测回间互差两次对中测回间互差DTM532C(2)201230在倾角大于30的巷道中,各项限差可为表中的1.5倍。在倾角大于一15或视线一边水平而另一边的倾角大于15的主要井巷观测过程中水准气泡偏离不得超过一格,否则应整平后重测。(3)垂直角观测采用的仪器及作业要求如下表:导线类别仪器观测方法测回数垂直角测回互差指标差互差7DTM-532C(2)单向中丝21515(4)导线边长测量:DTM-532C防爆全站仪的测距精度在精确模式下为(22PPMD)mm。观测前按全站仪操作手册的要求设置好有关参数,采用二个测回一次读数,测回之间互差不大于5mm,取平均数作为观测成果。2、井下高程测量井下高程测量:井下高程测量,斜井采用三角向程测量,平巷采用水准测量,从高程基准点起,布设成三角高程闭合环线至风井落平点,水准测量至碛头:从高程基准点起,布设成三角高程闭合环线至主井810车场,水准测量至碛头。观测结果,若闭合环线限差符合技术要求,平差计算各点的高程,作为最终结果。水准测量作业技术要求应符合如下规定:等级每千米中误差(mm)水准仪型号水准尺观测次数闭合差(mm)视线长度(m)前后视的距离较差(m)五等15DS3单面一次30L100近似相等斜井高程测量:因地高差大。若采用水准测量工作量太大,故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前提下,采用五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以平面控制点为基础构成三角高程闭合导线网。若三角高程闭合导线网的各种测量数据限差符合技术要求,平差计算导线点的高程,作不最终成果。高程闭合导线测量应符合如下规定:(1):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等级每千米全中误差(mm)边长(km)观测方式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符合或闭合差(mm)五等151对向观测60D30D等级垂直角观测边长测量仪器精度等级测回数指标差较差()测回较差()仪器精度等级观测次数五等22101010mm仪器往一次注:观测前设置好地球曲率和折光差改正数第二部分 贯通地面部分技术要求地面平面控制测量地面平面控制测量:地面控制测量按7级导线标准布设。以主井25、点作为起起算数据,以无定向导线的形式布设延伸至风井口附近。若导线测量的各种测量数据限差符合要求,平差计算导线点的坐标,作为最终结果。导线测量作业技术要求应符合如下规定:(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如下表:等级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mm)测距相对中误差测回数2仪器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一级40.55151/30000210n1/15000注:表中n为测站数(2)、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如下表:等级仪器精度等级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内2c互差()同一方向各测回较差()一级DTM-532C(2)8139注:(1)各测回应按标准配置度盘(2)方向不大于3个时,可以不归零(3):距离测量按下面规定进行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等级仪器精度等级每连连测回数一测回计数较差(mm)单程各测回较差(mm)往返测距较差(mm)一级10mm级仪器210152(a+b*D)2、地面高程测量地面高程测量:因地面区域内地形复杂,高差大。若采用水准测量工作量太大,故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前提下,采用五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以平面控制点为基础构成三角高程闭合导线网。若三角高程闭合导线网的各种测量数据限差符合技术要求,平差计算导线点的高程,作不最终成果。高程闭合导线测量应符合如下规定:(1):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等级每千米全中误差(mm)边长(km)观测方式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符合或闭合差(mm)五等151对向观测60D30D等级垂直角观测边长测量仪器精度等级测回数指标差较差()测回较差()仪器精度等级观测次数五等22101010mm仪器往一次注:观测前设置好地球曲率和折光差改正数第三部分 贯通测量误差预计1、根据上述测量方法确定的误差预计参数如下:井下测角中误差为m=7,地面测角中误差为m=5测距仪测边误差为ml=4mm,井下量边的偶然误差系数a=0.00051、 贯通相遇点K在水平重要方向X轴上的误差预计井下导线测角误差引起K点在X轴上的误差Mx下:计算公式:Mx下=m下/*Ryi2Ryi2:贯通相遇点K与各导线点连线在Y轴上的投影长度的平方和,Ryi值在图上直接量取(见附表)=206265Mx下=0.0833(m)井下导线测边误差引起K点在X轴上的误差MxL下计算公式:MxL下=a2Licosai2cosai2:各导线边与X轴间的夹角的余弦值的平方(见附表)MxL下=0.0098(m)地面测角误差引起K点在X轴上的误差Mx上计算公式:Mx上=m上/Ryi2Mx上=0.0063(m)地面线测边误差引起K点在X轴上的误差MxL上计算公式:MxL上=Mh下Licosai2MxL上=0.0031(m)井上下各项误差引起K点在水平重要方向X轴上的误差MxK计算:MxK=0.0833*0.0833+0.0098*0.0098+0.0063*0.0063+0.0031*0.0031=0.0842(m)2、 贯通相遇点K在高程上的误差预计 井下水准测量误差的影响Mh下计算公式:Mh下=15D=151.460.0181(m)地面三角高程测量误差的影响Mh上计算公式:Mh上=15D=151.40=0.0177(m)贯通测量的保障措施+875风井贯通工程属于天型贯通,井上下导线总长3000米。贯通要求测量精度高。该工程的贯通对于我技改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确保该风井能够安全、准确的顺利贯通。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承担本次贯通测量任务的测量小组所有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中严格按规程、规范作业。以保证测量精度。 为了保证测角、测距以及水准测量的精度,全站仪和水准仪必须经过检测、校正 导线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