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庆祝第17个记者节主题征文_第1页
2016庆祝第17个记者节主题征文_第2页
2016庆祝第17个记者节主题征文_第3页
2016庆祝第17个记者节主题征文_第4页
2016庆祝第17个记者节主题征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2016 庆祝第 17 个记者节主题征文 000 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 “ 记者节 ”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 11 月 8 日定为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以下是关于 2016 庆祝第 17 个记者节主题征文。 2016 庆祝第 17 个记者节主题征文一: 记者节临近,老同学发来评论曰: “ 一般一个职业要是有什么 XX 节,只能说明这个职业有多苦逼。 ” 我本来想辩驳,最后只回了句 “ 呵呵 ” 。 在我的记忆里,节日如果不是为了狂欢,那一定是为了铭记或者反省。作为一个不放假的节日,记者节一定是属于后者。既然如此,何不好好铭记和反省。 那就从大学说起。那会儿,新闻专业课的老师第一堂都会专业性地 “ 泼水 ” 。老师们说记者通常分为三类:一类是天才记者,他们博闻强识,天赋异禀,但却凤毛麟角 ;一类是职业记者,他们兢兢业业,忙忙碌碌,却鲜有傲人成就,占行业中大多数 ;还有一类根本不适合做记者 很快,我就悲惨地发现,自己永远做不了第一类。我决定争取做个职业记者。 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子,离开校门踏进媒体,像写好的方程式。当很多同窗选择考公、出国 或是投靠新媒体的时2 / 6 候,我成了纸媒圈子中的一员。 “ 报纸要被时代抛弃的。 ”他们说。对于这个,我不置可否。近代报刊发展至今几个世纪,从刚开始的洋人传教到有志之士启迪民智,每个时期报纸都有它的存在意义。 “ 报馆利于国事 ” ,毕竟没人能够否定它的地位。 老报人梁启超曾说,报纸要承担舆论监督的职责,作为向导者要面向大众。很庆幸,我现在所在的媒体正在努力做着这件事情。 然而,理想总要遇见现实。 今年夏天,栖霞亭口镇的村民受到一大规模养鸡场的影响,饮用水出现危机,多项指标出现问题。接到求助后,我便 和网络电视的记者赶往栖霞,现场刚下过雨,粪便散落满地,为和村民调查取证,只能冒着臭气进入。历经曲折,终于结束采访。庆幸的是,媒体的聚焦,最终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推动事情的进一步解决。每一次舆论监督的报道,都是一次铭记,铭记记者和报纸的职责。 这个节还要反省。 当不是所有现实问题都有答案的时候,心里常常会喊着 “ 如此生活二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 ,然后怀疑自己和这个职业。直到去年冬天第一场雪,受领导安排前往高速公路采访。当天不到凌晨四点起身,走出报社大门时,天很黑,一股寒气直冲身体,脑袋里 正要野马翻滚时,突然一个身影3 / 6 映入眼帘:那不是摄影记者老申么 ?他正蹲在路边拍照,之后拍拍身上的雪走回单位。后来我知道,那天我出门的时候,他刚结束凌晨的拍摄,接连几天如此。以后每次野马要在脑中翻滚时,我便会想起那个下雪的清晨。关于敬业,我做得远远不够,那些在记者岗位几十年如一日的前辈一直在用自己的行为给我上一堂堂活生生的课。 有人说,记者多好,每天的生活都是新鲜的。其实并非如此。和许多职业一样,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竞争、枯燥、繁琐甚至纠纷。当节假日,朋友圈开始晒各种美食、旅游照的时候,记者能晒的通常只有第 二天要见报的讯息。 当新闻理想与现实生活相碰撞、有抵牾时,能够平衡二者的只有记者这个职业本身的意义。正是这个意义,让我们一直坚持。纸媒未亡,记者还在,这应该是记者节最值得庆祝的事情。 2016 庆祝第 17 个记者节主题征文二: 二十多年前读高中那阵子,我喜欢读杂书,在唐诗宋词各种古辞文、读者辽宁青年各类文摘以及金庸梁羽生的各门武功中寻找自己想要的句子。我有几个本子,偶尔显摆自己的臭字,主要记录许 多一念之间飘过的这些言语。前些日子翻箱倒柜寻找某个证件,一个本子倏忽跃至眼前,居然,很多言语以及言语发生的语境也跃至眼前。 我又想到,十五年前自己的媒体实习报告上用过的标4 / 6 题: “ 甘苦自知 ” 。甘苦自知。冷暖自知。这不奇妙,每个人都是分裂者、潜伏者以及无所不能者。许多外表的光鲜以及言语的乖巧背后,常常是不可告人的痛楚或者背后捅刀的阴谋。看见的越多,听见的越多,以及得到的真相越多,却常常意味着你的痛苦越多。当你的职业是一个曾经被称之为“ 无冕之王 ” 的行当时,尤其如此。 倘若历数自己所谓的记者职业生 涯,那些冷飕飕、“ 险刺漏 ” 的事情一定有很多很多,有时是遭遇水火险境,有时是在异乡孤军奋战,有时是被明揍暗伤。但索性不说了吧。有些悲哀、忧伤甚至绝望的事情,不如封存给自己。那些快乐、美好以及希望的东西,说与别人听吧。 那我就说点哈酒的故事吧。 008 年北京奥运会,多大的排场,当记者的我就哈了一次很 “ 排场 ” 的酒。烟台姑娘刘春红夺冠那天的北京航天大学体育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到位,各路高官也到位,安保森严,秩序井然。当天,只有极少数的采访证件能在举重场馆通行,采访任务很重的我和同事只能很土鳖地托 朋友费周折,买了张普通观众票入场。一进场,心先凉了半截:票的位置处于体育馆的上层最边缘地段,而且是侧面,要想在这里记录刘春红夺金,实在太偏。不能坐以待毙,提前入场的我很不 “ 安分 ” ,拿着 DV 东拍拍西拍拍, “ 扫描 ” 整个场馆,更在伺机寻觅 “ 转移 ” 。安保人员和志愿者很多,不5 / 6 时上前 “ 盘问 ” ,多次严厉制止我的 “ 越轨 ” 行为。但我不罢休,跟安保人员、志愿者套了各种近乎,径直闯入距离举重台不到十米、几乎就在罗格身后的 “ 贵宾区 ” ,找个空座,坐下开工。道理上, “ 擅闯 ” 贵宾区是 “ 违规 ” ,但事实是,没有这次大胆的 “ 违规 ” ,我不可能近 距离拍到刘春红的整个夺金过程、不可能拍到罗格 刘春红夺冠当时跟 “ 玩儿 ” 似的,最后的惊世一举,更是彻底点燃了北航体育馆的激情,持久的呐喊,互不相识的人拥抱在一起,击掌喝彩。突然,托着十几杯啤酒的一个大托盘递到了我面前, “cheers!” 原来,两个身披星条旗的美国朋友神通广大,兴奋地为大家分发 “ 庆功酒 ” 。大号塑料纸杯装满冰镇的啤酒,相当于烟台的一杯新鲜扎啤,爽 !这酒该喝 !我毫不犹豫,端起一杯畅饮。 “ 为中国加油,为中国干杯 !” 两人中一位华裔模样的小伙子兴奋地边跟我碰杯边高喊。另一位刚学了一句中文的美 国朋友则伸出大手,“ 击掌 !” 十几杯啤酒很快一分而光。能在奥运会的赛场自由地 “ 哈酒 ” ,这酒哈得很过瘾,足够 “ 含金量 ” 。 当然,跟往常一样,酒该哈哈,活该干干,赛场归来后,我立即投入到风一般的码字驴一般的忙活中。 老人家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