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麦播形势分析与规范化播种关键技术--郭天财_第1页
2014年麦播形势分析与规范化播种关键技术--郭天财_第2页
2014年麦播形势分析与规范化播种关键技术--郭天财_第3页
2014年麦播形势分析与规范化播种关键技术--郭天财_第4页
2014年麦播形势分析与规范化播种关键技术--郭天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 郭天财郭天财 2014.09.252014.09.25 20142014年麦播形势分析与规范化播种关键技术年麦播形势分析与规范化播种关键技术 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是口粮消费量最多、贸易量最大、单产增速最高作物(面积 占总面积22%,总产占21%);并是最适宜实现全程机械化的作物(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 平比其他作物平均水平高36%)。 小麦生长周期长,是谷类作物中惟一能够充分利用晚秋、冬季、春季和初夏光、温、 水资源的作物,且管理回旋余地大,稳产性好,对改善生态环境作用重大(在生长季节内通 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冬春覆盖地表,减少风沙灰尘)。 小麦含有独特的面筋,可加工成多种食品,是全球35%人口主食,口粮比重超过60%, 提供人类消耗蛋白质总量的20.3%,热量的18.6%,超过其它任何作物。 中央确定“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 略”,发展小麦生产对确保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至关重要。 一、发展小麦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一、发展小麦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 中国夏粮产量与全年粮食产量的关系中国夏粮产量与全年粮食产量的关系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1949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粮食总产(万吨)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夏粮总产(万吨) 粮食(万吨)夏粮(万吨) 在我国小麦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 “夏粮丰收,全年主动;以秋 补夏,担惊受怕”。 。 5000 7000 9000 11000 13000 15000 2003200420052006 2007200820092010 2011201220132014 小麦生产年度小麦生产年度 全国小麦总产(万吨)全国小麦总产(万吨)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河南小麦总产(万吨)河南小麦总产(万吨) 全国全国 河南河南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659.6万吨,比2013年增产 474.8万吨,增长3.6%;冬小麦亩产354.7公斤,比上年提高12.2公斤,增产3.5%, 实现连续11年创历史新高。 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2014年全省小麦收获面积8110万亩(美国堪 萨斯州小麦5645.4万亩),平均亩产821.0公斤(首次突破800斤大关),总产量 665.8亿斤,比去年增产20.5亿斤,增长3.2%,是2007年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一年, 实现了小麦总产“十二连增”,连续7年超600亿斤。 0 8000 16000 24000 32000 40000 48000 201420132012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 小麦生产年度小麦生产年度 小麦种植面积(万亩)小麦种植面积(万亩) 20.0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河南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比例河南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比例 (%) 全国小麦种植面积 河南小麦种植面积 河南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比例 2003-2014年全国和河南小麦种植面积与总产变化年全国和河南小麦种植面积与总产变化 播种面积播种面积(千公顷千公顷) 总产量总产量(万吨万吨) 每公顷产量每公顷产量(公斤公斤) 2013 2014 2013 2014 2013 2014 全国总计 27588.1 27603.6 13189.4 13659.6 4780.8 4948.5 河 北 2407.1 2365.0 1402.4 1444.0 5825.9 6105.6 江 苏 2386.5 2395.1 1195.8 1254.7 5010.8 5238.8 安 徽 2473.3 2474.6 1338.5 1400.0 5411.9 5657.3 山 东 3674.3 3741.4 2219.4 2264.4 6040.5 6052.2 河 南 5393.3 5433.3 3235.2 3338.8 5998.5 6145.0 5省合计 16334.5 16409.4 9391.3 9701.9 5657.5 5839.8 占全国% 59.2 59.4 71.2 71.0 118.3 118.0 20132013和和20142014年五个夏粮主产省生产情况年五个夏粮主产省生产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整理)(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整理) 中国小麦产业具有集中度高的特点,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五个主产省小麦 面积约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60%,总产约占全国的71%以上,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 20%,小麦调出量占总调出量的80%以上。 二、今年小麦播种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分析二、今年小麦播种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分析 (一)今年小麦秋播的有利因素(一)今年小麦秋播的有利因素 1、各级领导重视,发展夏粮生产的环境氛围好。、各级领导重视,发展夏粮生产的环境氛围好。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领导 对粮食,特别是小麦生产极为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强调:“粮食安全 要警钟长鸣,粮食生产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常抓不懈” ;河南省政府今年首 次把粮食生产纳入目标考核,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今年新麦上市后价格持续走 高,农民种麦收益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有利于提高农民种麦积极性。 2、高标准粮田面积扩大,抗灾减灾能力增强。、高标准粮田面积扩大,抗灾减灾能力增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 改造,特别是高标准粮田建设(河南省已建3279 万亩)等,农业生产条件有一 定改善,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经连年极端不利气候考验,各地已积累组织 动员全社会力量抗灾夺丰收的经验和应变管理抗灾减灾技术体系。 2014年年7月月24日至日至8月月27日小麦价格走势图日小麦价格走势图 3、小麦优良品种数量足、质量高,且农资供应充足。、小麦优良品种数量足、质量高,且农资供应充足。我国小麦主产区中、高 产,水、旱地,冬性、半冬性、弱春性,早、中、晚熟,强、中、弱筋小麦品种 都有,特别是今年繁育的小麦种子数量足、籽粒饱、色泽好、发芽率和发芽势高 ;化肥等农资价格稳中有降,农药市场供应充足,价格较去年略偏低。 4、高产栽培技术渐趋成熟,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高产栽培技术渐趋成熟,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集成的小麦规范化播 种技术和各地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渐趋成熟,高产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河南省修武县小位村1.01亩实打亩均821.7公斤;山东省招远县3.14亩平均亩产 817公斤;安徽省创亩产814公斤最高产量纪录;各省都有一批高产典型。 5、今年夏秋异常气候条件对麦播有利有弊。、今年夏秋异常气候条件对麦播有利有弊。今年夏秋一些地方出现长时间高 温干旱天气,部分地区秋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秋收腾茬整地时间充足,有利于提 高麦田整地播种质量;八月份以来连续大范围降雨有效补充了土壤水分,有利于 足墒适期播种;秋作物因旱生长不足减产带走养分少,加之汛期干旱土壤养分淋 洗流失少,有利于小麦对养分的吸收,但增加了施肥的复杂性。 (二)今年小麦秋播的不利因素(二)今年小麦秋播的不利因素 1、今年小麦生产是在全国十一连增的高基数、高起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再获增 产的难度进一步增大;特别是汛期以来,高温、少雨、干旱天气持续发展等原因, 河南省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夏旱” , 导致部分地区秋粮减产甚至绝收。气象部门 预测今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给今年麦播带来困难。 6、7月份全省中度及以上等级气象干旱站点月份全省中度及以上等级气象干旱站点%逐日变化(逐日变化(%) 7月月25日气象干旱监测图日气象干旱监测图 河南省气象局报告:2014年1月1日-7月25日全省平均降水271毫米,较常年同 期(414毫米)偏少35%,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三少值。尤其是6月1日以来,全省 平均降水仅96毫米,较常年同期(240毫米)偏少60%,比去年同期偏少44%,为 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值,其中平顶山局部在25毫米以下,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 分地区偏少5成以上,其中平顶山大部及南阳、许昌、漯河、郑州、开封、新乡、 周口局部偏少8-9成。 至9月1日全省21座大型水库蓄水量较常年同期少14.78亿立 方米;108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较常年同期少0.94亿立方米,1/3小型水库基本干枯, 全省主要河道径流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79成,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951195819651972197919861993200020072014 降水量 (mm) 历年值平均值 6月1日至7月25日河南省平均降水量历年变化(毫米) 6月1日至7月25日降水量距平图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出现的厄尔尼 诺现象影响,可能出现的秋冬干旱和暖冬 等异常天气,为高质量整地播种和明年小 麦丰收带来很大困难和严重威胁。 厄尔尼诺事件是海洋表面温度持续偏高厄尔尼诺事件是海洋表面温度持续偏高 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气候现象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气候现象。 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 0.5,为厄尔尼诺现象; 持续6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 0.5,为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分为极强、强、 中等、弱、极弱5个等级,持续时间越长, 月累计偏高值越大,其强度就越高,对全 球气候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 厄尔尼诺及其可能影响厄尔尼诺及其可能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海水表面温度距平分布图厄尔尼诺事件海水表面温度距平分布图 红色表示偏暖,红色表示偏暖,蓝色表示偏冷蓝色表示偏冷 颜色越深表示偏暖或偏冷程度越强颜色越深表示偏暖或偏冷程度越强 序号序号 起止年月起止年月 长度(月)长度(月) 峰值月份峰值月份 海温强度海温强度 1 57. 458. 3 12 1 中等 2 63. 763. 12 6 8 极弱 3 65. 666. 2 9 12 中等 4 68. 1269. 6 7 5 弱 5 72. 473. 2 11 12 中等 6 82. 583. 8 16 12-1 极强极强 7 86. 1088. 1 16 8-9 强 8 91. 592. 5 13 4 中等 9 94.1095. 2 5 12 弱 10 97. 498. 5 14 12 极强极强 11 02. 603. 2 9 11 弱 12 06. 807. 1 6 12 弱 13 09. 610. 4 11 12 中等 1951-2013年厄尔尼诺事件统计年厄尔尼诺事件统计 中国中国:预计在秋季形成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的概率降低,形成 弱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较大。 美国美国:CPC(8月18日发布)预测厄尔尼诺在北半球秋季和初冬发生的 可能性减少到65%;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8月12号发布)预测厄尔尼诺在2014年发生的概率至少 有50%,不可能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预测 厄尔尼诺有所减缓,秋季可能形成弱厄尔尼诺事件 自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偏高0.7,进入了厄尔尼诺状 态以来,海温已连续4个月偏高0.5以上。 预计,赤道中东部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继续偏高,厄尔尼诺状态仍 将维持,秋季可能形成厄尔尼诺事件。 我国气候开始受到厄尔尼诺影响 8月份以来,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没有台风生成,异常偏少(常年8月生 成6个,登陆2个),东亚夏季风明显偏弱,我国北方降水偏少,这表明 我国气候开始受到厄尔尼诺影响。 厄尔尼诺的发展增加了气候的复杂性,也增大了气候预测的难度。 厄尔尼诺对我国秋季气候的可能影响 预计秋季(9月至11月)全国降水总体偏少,南多北少的特征明显南多北少的特征明显;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总体偏高气温总体偏高,内蒙古大部、江南大部等地气温较常年 同期偏低。 东北地区秋粮主产区初霜偏晚。 西北东部、东北南部、黄淮东部等地可能出现秋旱。 江南及西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低温阴雨灾害,江南部分地区晚稻可能 遭受“寒露风”。 秋季气温预测秋季气温预测 冬小麦主产区大部气温偏高,江南南部、华南北部晚稻区气温偏低冬小麦主产区大部气温偏高,江南南部、华南北部晚稻区气温偏低 华西秋雨弱华西秋雨弱 冬小麦主产区大部降水偏少,江南中西部、华南北部晚稻区降水偏多冬小麦主产区大部降水偏少,江南中西部、华南北部晚稻区降水偏多 秋季降水预测秋季降水预测 据河南省气象台报告:全省9月中旬全省平均出现8天连阴雨天气,旬降 水量为30.1230.4mm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11倍;旬平均气温为14.8 20.7,普遍较常年同期偏低26;旬日照时数028.9小时,较常年同 期偏少25.055.1小时。气温普遍偏低,降水明显偏多,日照明显不足的气 象条件导致秋作物成熟期推迟。 河南省河南省9月中旬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分布图月中旬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分布图 农谚“麦收八十三(农历)场雨”、“麦怕胎里旱”、“伏里有雨好种麦农谚“麦收八十三(农历)场雨”、“麦怕胎里旱”、“伏里有雨好种麦 ”。”。 前期高温干旱,近期低温多雨天气给今年小麦播种带来的困难: 1、冬小麦主产区秋作物成熟收获期普遍推迟,收秋整地时间缩短,为高质量整 地播种带来困难;同时,晚播小麦面积可能增大,积温不足,冬前难以形成壮苗; 2、伏期降雨少,深层墒补充不足,尤其是2米土体储水量少,近期降雨对麦播十 分有利,但如果麦播前不再降雨,部分地区可能因表墒都不好,影响麦播质量;如 果九月下旬和十月初降雨多,可能会造成大面积晚播,播种更为粗放; 3、前茬玉米受旱早枯早死,秸秆难以粉碎,晚熟玉米秸秆还田后缺墒不能尽快 腐烂;粘土地和沙姜黑土麦区整地困难,不仅影响出苗,也影响麦苗安全越冬; 4、部分地区因旱收秋腾茬提前而播种偏早,加上全省小麦播量普遍偏大(遇旱 播量会更大),如遇暖冬,冬前旺长和遭受冻害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5、部分农户因秋季减产,受种粮效益持续偏低的影响,可能影响麦播投入;部 分地区因连续抗旱保秋粮,可能产生厌战情绪。 2、多数省份小麦良种补贴已改为直接给农民发放资金,农民使用自留种面积逐 年增大,生产上大面积出现“两棚楼、多乱杂”现象可能更重;近年来土传和种传 病害加重,麦田“白穗”减产现象严重,若不进行土壤与种子处理,将埋下安全隐 患;一些常规技术落实不到位,如整地播种粗放、大播量、早播等 。 3、近年来气候条件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多。今年秋冬种是否会发生干旱或连 阴雨天气?今年是暖冬年还是冷冻年?发生强度和持续时间如何?对小麦播种和前 期生长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都很难预料,防灾减灾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今年秋播的技术路线今年秋播的技术路线:科技支撑,行政推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节本 增效,立足抗灾减灾,重点落实规范化播种技术,努力提高整地播种质量; 分区分类指导,培育冬前壮苗,奠定明年夏粮再获丰收基础。 三、今年小麦高质量规范化播种的关键技术措施三、今年小麦高质量规范化播种的关键技术措施 根据多年实践和我们的高产攻关经验,小麦高产栽培各生育期管理的主攻方向: 打好“两个基础”,即播种基础和冬前壮苗基础,其中,播种基础是牵动全局性的关键 措施,打好这个基础,年前就可以培育壮苗,并为全生育期争取主动。 抓好“一个 关键”,即春季管理这个关键。春季小麦的根、茎、叶、蘖、穗等器官进入 旺盛生长阶段,不仅对水肥需要量多,且反应异常敏感,所以,春季是小麦一生中管理的关键 时期,也是培育壮秆、多成穗、成大穗的关键时期。冬小麦春季生长具有“生长发育快(返青 、起身、拔节、孕穗、挑旗)、气温变化大(温度忽高忽地,经常出现倒春寒)、矛盾多(地 上与地下、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于生殖生殖)、苗情转化快(管得好,弱苗和旺苗可转为壮 苗;管得不好,壮苗会转成弱苗和旺苗)特点。必须通过合理水肥管理,处理好春发与稳长、 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和水肥需求临界期与供应矛盾,打好丰产架子。 抓好“一个 “保证”, 即后期管理这个保证。春管是搭好丰产架子的关键,但能否实现 高产目标,还要看后期管理这个保证。“有千斤长相,没有千斤产量”就是后期保证没有做好 造成的(后期亩穗数、穗粒数基本定型,生长中心转入籽粒形成于灌浆成熟,植株同化物大量 向籽粒中转移),此期时间短(40天左右,回旋余地小),田管主攻方向是保粒增重。 习近平:“发展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发展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动力在政策。” 加强耕地保护,提高生产能力。守住耕地红线,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不断培肥地力 ,促进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扩大高产田面积,实现均衡增产 加强水利建设,提高保障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建设高标准农田,扩大可 灌溉面积和高产稳产田面积,保证小麦需水关键时期能满足麦田灌溉用水。 加强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农业科技队伍,促 进农业科技创新,为小麦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政策扶持,提高支撑能力。 完善和加强对发展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和支持力度,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创新经营体制机制,支持培育农业合作组织和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提高小麦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提升小麦产业国际竞争力 。 1、搞好品种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选好品种、搞好品种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选好品种。按照“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品种合 理”的要求,根据近年来小麦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立足抗灾减灾,分 区科学制定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引导农民科学选用品种,充分发挥品种增产潜力。肥水 条件好的高产田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缺水地区选用耐旱节水稳产品种;旱薄地 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选用抗旱耐肥品种。应注意: ()近年来一些地方赤霉病、全蚀病等发病较重,种子和土壤带菌量多,且无抗病品种 ,必须搞好土壤与种子处理。 ()新品种引进推广要积极稳妥,避免盲目“求新、求异、求奇”尤其不能越界种植, 丘陵旱地严禁盲目种植水地高产品种等。 ()主导品种要真正当家,搭配品种科学合理发展,优质小麦要签好订单,高产创建区 一定要统一供种,防止“多、乱、杂” 。 ()严防“假冒伪劣”种子坑农害农和“白籽”下地,确保麦播用种安全。 注意:(1)今年麦季产量高,各品种表现都好,农民自留种比例会更大;(2)若播种期干 旱农民不镇压,跑墒快,易旱易冻,黄苗死苗现象重,农民上访多。 2、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切实提高整地质量。、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切实提高整地质量。 “七分种、三分管”,立足于抗灾 夺丰收,麦播前突出抓好以深耕(松)、镇压高质量整地技术。凡旋耕播种的地块必 须镇压耙实,且应保证旋耕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 ;凡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今年必须 深耕或深松一次,以打破犁底层,并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切忌深耕浅耙;秸秆还田 要重点解决“切的不碎、撒的不匀、翻的不深、压的不实、烂的不快”问题,切实提 高整地质量水平,确保做到“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麦田必须压实”的技术要求, 深松必须旋耕(深度15厘米),将秸秆切入土层,适耙压踏实,以夯实麦播基础,增 强抗灾能力,力争全生育期管理主动。 3、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各地要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 有机肥,持续培肥地力的基础上,按照“氮肥实行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肥 依据土壤丰缺状况实行恒量监控”的技术要求,做到氮、磷、钾化肥科学配施,有 针对性地补施中微量元素肥料。中高产麦田和种植优质强筋小麦的田块,要大力推 广氮肥后移施肥技术;连年秸秆还田的麦田可酌情少施或不施钾肥,并注意适当增 施氮素化肥。秋季减产严重或绝收田块要充分考虑上季肥料利用率,适当降低麦播 底肥施用量。旱地麦田结合秋播前的耕作整地施肥,冬前一般不再追肥。亩产150 公斤的地块,全生育期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公斤、纯氮(N)5公斤、磷(P2O5 )4公斤左右;亩产250公斤以上的地块,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公斤、纯氮(N)8 公斤、磷(P2O5)6公斤左右。旱地采取全膜覆土穴播种植和秸秆带状覆盖种植 ,可实行一膜两茬利用,头茬纯氮(N)、磷(P2O5)的基肥施用量相应增加2-3 公斤,第二茬在返青-拔节期趁墒亩追施纯氮(N)3公斤左右。 科学施肥应综合考虑:科学施肥应综合考虑: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肥料种类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肥料种类 ,肥料适宜时期、适宜用量、适宜比例和适宜的施肥技术。,肥料适宜时期、适宜用量、适宜比例和适宜的施肥技术。 4、重视种子和土壤处理,防控病虫为害。、重视种子和土壤处理,防控病虫为害。小麦播种期是预防或控制多种病虫 害的关键时期,也是压低病虫发生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治压力,降低防治成本, 保证小麦安全生产的最有利时机。今年条锈病越夏菌源高,暖冬年虫害重等。各 地应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大力推广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混合拌种或种子 包衣,坚决杜绝“白籽下地”,力争实现种子拌种、包衣全覆盖,以有效控制麦 播病虫危害;在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重发区,以及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区, 还要注意搞好土壤处理,以减轻病虫危害和中后期防控压力,确保小麦安全生产 。 麦播期主要防治对象: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根腐病 、黄矮病、胞囊线虫、吸浆虫、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同时压低小麦条锈 病、白粉病越冬基数,减轻春季防治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