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陉(横排双栏版).doc_第1页
太行八陉(横排双栏版).doc_第2页
太行八陉(横排双栏版).doc_第3页
太行八陉(横排双栏版).doc_第4页
太行八陉(横排双栏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太行八陉总图太行八陉太行八陉即为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古道。约从七千万年前起,华北西部的陆地开始隆起,在地壳板块间巨大力量的挤压下,太行山脉产生强烈褶皱和断裂,加之百万年的河流与山洪冲击切割,横向形成大大小小专称为“陉”的断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行八陉。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的说法,太行山脉始于怀(河南济源)而终于幽(北京)。太行山脉南起河南省西南的济源市,经山西省、河北省,延伸到北京昌平区以北西山,加上余脉,长达千里。包括太岳、恒山、太行、小五台、五台、北京西山等次级山脉。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天下“九山”,即有太行、王屋、孟门、羊肠四座属于太行山脉。其平均海拔千余米,北段小五台山2882米的主峰东台顶为最高峰。从地理地形上看,太行山脉东侧巍峨陡峭,西侧较为和缓。(太行山脉在山西境内约长4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是山西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分界线。)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河流长期的冲刷切割在太行山脉形成许多东西向横谷,成为穿越太行山的交通要道和商旅通衢。据述记征云:“连山中断曰陉。”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交通要道,是三省边界交错山岭之间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陉,山之绝坎也,凡两山中断以成隘道者,皆谓之陉”。晋朝述征记所列太行八陉:(以次序排列):第一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第四滏口陉。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第七蒲阴陉。第八军都陉。有八陉尔雅,连山中断为陉:(十六国春秋?)第一轵关陉见济源县,慕容永屯轵关。第二太行陉见河内县,杜太行口以拒慕容垂。第三白陉见卫辉府辉县。第四滏口陉见彰德府磁州(东阳关?)。第五井陉在直隶获鹿县,见直隶重险(娘子关?)。第六飞狐陉在山西蔚州,见山西重险。第七蒲阴陉在直隶易州,见重险紫荆关。第八军都陉在直隶昌平州,见重险居庸关。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一太行引晋郭缘生述征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第一轵关陉(在今河南济源县),第二太行陉(在今河南沁阳县),第三白陉(在今河南辉县),第四滏口陉(在今河北磁县),第五井陉(在今河北获鹿县),第六飞狐陉(在今河北蔚县),第七蒲阴陉(在今河北易县),第八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如今人们已能在太行山脉上开辟出越来越多的公路和铁路,而在古代,太行八陉是当时人们穿越太行山脉的主要途径。旅行者们之所以必须关注太行八陉,在于,能够走进真正的太行腹地,同时走进历史。第一陉,即轵关陉(河南济源-山西侯马)轵,战国时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济源县东的轵城镇。在济源县41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形势险峻,自古为用兵出入之地,太行八陉以此陉为第一陉。轵者,车轴之端也。轵关者,通道仅当一轵(车)之险关也。纵横家苏秦论天下形势时,曾有“秦下轵道则南阳动”的说法,语中的轵道就是轵关陉。1994年考古学家在轵关陉途中的寨里村发现曙猿化石,这种生活在4500万年前的古灵长类动物是否也是人类的起源之一,曾经引起学界的热烈讨论。另外,舜有可能在轵关陉附近生活。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耕于历山,卒于鸣条”,这些地名与轵关陉有不少渊源。晚至商代后,历史在这里开始清晰可辨。黄河北岸山水秀丽的垣曲小盆地上有古城镇,1984年秋季在这里发现了商代古城。它用夯土修筑的城垣坐落在镇南黄河与亳清河之间陡起的高台地上,俯瞰沿亳清河北上侯马的轵关陉。晋国首都在绛县、曲沃和侯马之间,随年代而多有迁移,最后的都城新田平望宫遗址如今仍有遗存。“门神”尉迟恭曾镇守的铁刹关,留有一些残墙和城门土墩,当地人称之为“堡子疙瘩”,它也是轵关陉的终点。轵关陉穿越的是太行山脉最南端的“尾稍”。晋文公时期曾因军事拓宽、加固,大军正是通过这条道路深入中原。如今有一条现代公路亦取此道,附近经过五龙口猕猴自然保护区、王屋山森林公园、黄河小浪底水库和济渎庙等景区。出济源沿王屋山方向前行,走312省道,汽车从豫北平原过了李八庄,约83公里处即到达封门口村。沿封门口村路牌上行20米右拐约2公里即是轵关陉的一处重要关口,进村的道路上还可以看到通往古道的古石桥,封门口村口可见古封门关遗址,土墙边的封门关石墩依稀可辨。战国策中苏秦说赵王“秦下轵道则南阳动”,所指的轵道,就是轵关陉,也就是这条现代公路途经之处。过封门口后,轵关陉通往王屋山风景区,过王屋山后,直达黄河小浪底水库北岸古城镇。考古队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这里发掘商代古城。这座古城不大,位于背倚太行、三面环水的高台之上,位置险要,防御坚固,正锁在沿毫清河北上侯马的轵关陉之上,很可能是军事要塞。轵关陉进入山西垣曲,直达黄河小浪底水库北岸古城镇。过了垣曲,是绛县、曲沃和侯马。春秋时代晋国国都就在这几个相邻的城市间移动。在从绛县往曲沃去的途中,公路边一个叫下村的小村旁的小山包上有晋文公重耳墓,墓是村民集资重修的,还有一座他的石雕像。曲沃的曲村镇赵北村有最早的晋都遗址。在侯马,有晋国最后的都城新田平望宫遗址,轵关陉的最后一个关隘铁刹关,它高居于侯马市区南约8公里处公路边、太行余脉的紫金山上,南同蒲铁路穿关而过。地图上标为“隘口”,但当地人仍叫其老名“厄口”,取其扼守之意。唐王朝曾于贞观年间修建此关,由大将尉迟恭镇守。现铁刹关只剩一些残墙和城门土墩了。站在被当地人称为“堡子疙瘩”的城门土墩旁四下看去,关城坐落在左高山右深沟的隘口古道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以说,至此,贯穿豫西北晋东南的轵关陉已算是走到头了。第二陉,即太行陉(河南沁阳山西长治)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三十五华里处,陉阔三步,长四十华里。沿陉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晋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关名曰“太行关”,亦称天井关,宋靖康时改名雄定关。形势险峻,素称天险。由此南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取洛阳,逐鹿中原,是争雄天下的要陉。元和志:太行陉在怀州北,阔三步,长四十里,羊肠所经括地志河内北有羊肠阪,盖即太行陉也,瀑布悬流,实为险隘。太行关位于太行山南麓之丹水出口,是战国时韩国连接上党的唯一通道。太行陉起于河南沁阳,经晋城、高平至壶关、长治(上党)。在沁阳市常平乡丹河峡谷风景区发现过一个神秘的山洞,洞壁上有大量的形似女性生殖器和女性乳房的图形,这些图形可能是远古生殖崇拜时期遗存下来的图腾。“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这是李白留下的著名诗句,描写了古代人们穿越“太行陉”之难。李白走过的古陉,也许与今人常走的大路不同。在河南沁阳市区西北15公里的关帝庙,当地人称为小口。此陉阔不过三步,长不足四十里,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战略通道,太行雄关天井关便坐落其间。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截断太行陉,断绝了韩国上党与国都的联系,使得上党被迫降赵,从而引发了改写中国历史的长平之战。天井关村的明清民居很有特色,古关城门和一段石板古道,如今保存良好。高平是长平之战的古战场,有座古庙名叫骷髅庙,就是悼念长平之战死者的。如今有公路通达的太行陉一线,自然比那时要好走不知多少倍了。太行陉是豫北通往晋东的又一条重要交通孔道,原古陉在河南沁阳市区北偏西15公里处关帝庙两侧,一名丹陉,当地人俗称小口。此陉山势陡峭,道路险窄,宽仅五步,百折回肠。现原道已很难通行,一般是走与之相似的另一条公路,即从沁阳出水南关,渡沁河,北上太行山南麓的常平镇,过大口隘,一直攀登到太行山顶上的山西晋城晋庙镇天井关,再经高平、壶关抵古上党(今长治地区)。现在我们得注意上党这个地方了,因为太行八陉中有三条及关肠坂道(从河南林州通往山西壶关)都直接通向这里。它高踞太行顶端,与天为邻,故称上党。这里关山险固,既可自保,又可东顾临汾,北攻太原或向东南下太行争夺中原,实乃用兵之地。太行陉就是其南下之道。在山顶扼守此道的天井关又名天门、太行关、楚雄关、平阳关等。战国策中军事家吴起说“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可见夏朝时就以之作为守卫太行陉的要塞了。这儿历代战事频频。站在天井关村后最高处那棵冠盖如伞的千年古槐下远眺,太行重峦叠嶂有如大海波涛滚滚而来,尽收眼底。抗战时八路军在此筑堡扼守太行陉,日军攻了好几次都没能攻上来。村里有古庙、古观音寺,还有块“孔子回车处”古碑,据说孔子周游列国,登太行,欲入晋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料才到天井关就听说晋国执赵简子连杀两位贤人,大为失望,至此叹息而返。村中上述古建筑及明清民居极有特色,非常漂亮,但无人爱惜修缮,不少已破败不堪,摇摇欲坠,令人扼腕,再不及时抢修,必将倒塌颓圮,然古关城门和一段石板古道,保存尚好。太行陉继续向北延伸,过晋城,至高平。高平乃战国时长平之战故地。古战场位于高平市城西北2.5公里处的南市区谷口村,此处公交车不到。村边一小山包上有座古庙,此庙是悼念长平之战死者的,名叫骷髅庙,建于唐代。骷髅庙小山包上环顾,四面皆山,看来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连这儿的地形都没弄清,就贸然带着全部人马追赶佯败的秦军冲进了包围圈,为将者竟然不知地形,仅此一条就足以失败了,何况还有其他。回到高平,见丹河大桥边立着市政府关于加强丹河管理的通告,但丹河仍发黑发臭,漂满垃圾。看来,治污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发布政府通告上。从高平往北,经壶关到长治,太行陉延伸至此为止。“羊肠板”古道遗迹位于沁阳市常平乡常平村北的山岭上,现存总长约1500米,古板道高低不平,曲曲折折,石面上有许多清晰的马蹄样的深坑。在古道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座元代至正21年开凿的佛龛,佛龛两侧的记事碑记载了当时修太行山路“羊肠板”的情况,古道一侧的石壁上有雕凿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古羊肠板”四个大字,为清代“两朝帝师”翁同龠禾书写。同时发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常平阻击战遗留炮弹弹片等。“羊肠板”古道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太行陉的一段险要路段,因其在山间崎岖缠绕、形似羊肠而得名。历史上著名的孔子游说赵国、“常平之战”、曹操的著名诗篇苦寒行等都与“羊肠板”有关。第三陉,即白陉(河南辉县山西长治)起自河南辉县,途径薄壁镇、横水河、平甸、陵川,至高平后与太行陉交汇,最后到达长治(上党)。从太行山流下来的磨河冲出一条深谷,谷地的出口在河南辉县薄壁镇后,名为孟门隘口。孟门隘口山石颜色奇特,又称紫霞关。白陉即孟门陉,位于河南辉县薄壁镇后的南关山(现在河南辉县西五十华里博壁镇处,从薄壁镇经由马圪当大峡谷),距阳台山风景区不远。此处应为吕氏春秋所说的孟门山。这儿有个从太行山流下来的磨河冲出的大裂谷,古白陉的孟门隘口即在此。原古白陉之孟门隘口,两山耸峙,宽仅2米,当地人称“没牙豁”,地势险要,古为晋豫交通要冲之一,因其紫色霞石遍山,又称紫霞关。由于屡遭洪水冲蚀,加以年久失修,后渐少行人。左传襄二十三年,“入孟门”。注:“孟门入晋隘道,盖即白陉是也。”据此陉可南渡黄河攻汴,郑,东向荷泽,大名,北窥安阳,邯郸,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陉。白陉古道北起上党(山西长治),顺磨河直抵孟门(河南辉县)全程二百余里。太行白陉是太行山南段最深的一条大峡谷,集太行山水风光之雄、奇、险、秀于一身,景色极其壮美。太行白陉的谷底与周围峰岭落差近千米,顺河槽前行,道路突然陡急下跌,两边悬崖绝壁犬牙交错、荫天敝日,仰头只见一线蓝天,所以有“一线天”之称,有几处斗折曲陉,前不见出口,后不见来路,似被石壁禁锢,直到近前才峰回路转,峭壁放宽,豁然开朗,强烈突变的地势环境形成与陵川其它地方截然不同的两种气候,造就出“北国江南”的山水奇观。陵川县地处太行山东南,著名的郭亮、南坪、八里沟、云台山等风景区均位于辉县、修武与陵川交界一线。陵川旅游资源丰富,有许多少为人知的风景藏在深山之中。白陉是太行山南段最深的一条大峡谷,集太行山水风光之雄、奇、险、秀,景色壮美。白陉的谷底与周围峰岭落差近千米,顺河槽前行,道路突然陡急下跌,两边悬崖绝壁犬牙交错、荫天敝日,仰头只见一线蓝天。有几处斗折曲径,前不见出口,后不见来路,似被石壁禁锢,直到近前才峰回路转,峭壁放宽,豁然开朗,强烈突变的地势环境形成与陵川其它地方截然不同的两种气候,造就出“北国江南”的山水奇观。在薄壁镇宝泉水库旅游区,沿白陉古道修筑有一段十公里长的旅游观光线路。白陉所经名山不少,附近有六泉乡的佛子山,河乡的九仙台和横水乡的黄围山,其中以黄围山名声最盛,堪称太行壮景。山顶所祀之神为真武大帝,此外,黄围山著名的灵湫洞侧,另有一洞名曰“黄梅洞”,据说是传说中道教里黄梅老祖的蜕化之地。白陉古道十里河大峡谷景区:该峡谷长约10华里,是南太行最窄最险峻的深谷幽峡,峡谷蜿蜒,峭壁耸天,上下落差最高处达300余米,最窄处不足10米。白陉古道盘在十里河大峡谷的峭壁中部,被称为“悬天古道”,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古马古道。白陉古道据晋代郭缘生在述征记列出了太行山通往中原和华北平原的八条通道太行八陉,黄围山景区的是第三径-白陉。目前在“太行八陉”保存最长的一段古道就在这里。现在栈道上还留存着多处马蹄印,古道总长五公里,宽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栈道两部分组成。其中七十二拐,利用山峡地形,采用72拐的构筑形式,将客商逐步送上200-300米的山巅,设计和施工之巧妙,在我国堪称独一无二。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大将韩信与项羽争夺天下,韩信经过太行山大峡谷的时候见群峰巍峨,地势险要,抬头望天,只见峡谷两边山体对峙露出的天空部分就像是一把大铜壶,就请示刘邦派兵驻守,修建关隘,“壶关”因此而得名。白陉古道,到了壶关也就到头了。第四陉,即滏口陉(河北邯郸市-涉县 山西黎城县?)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太行八陉中的帜关陉、太行陉、白陉合称南三陉,是古来山西与中原之间的要隘。滏口陉则通向华北平原。滏口陉起于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石鼓山中,处于战国时期赵国的腹地。与太行陉、白陉一样,这条古道也通往长治(上党),途经磁山、响堂、神头岭、黎城、潞城。这是一条在鼓山南部、隔滏水与横卧东西的神麇山对峙形成的峡谷。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东南约一公里的台地上,有公元前6000年至5600年间遗留下的磁山文化。遗址内大量发现农业生产工具、粮食加工工具与堆积的粮食,说明磁山人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遗址内也出土了大量狗、猪、羊、鸡等家畜骨骼,尤其是在这里发现的鸡,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家鸡,也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家鸡。后来各自立国的晋国公卿赵简子,赵襄子,在与晋公室以及诸卿的斗争中,就不断往返穿插于晋都与赵地邯郸之间,滏口陉是其必经之路。至于路上有没有住过复姓南郭的一位先生,就难以得知了。南北朝时,高洋建立北齐。北齐的国都在河北临漳县邺镇,陪都在山西晋阳,都是其政治军事中心。高洋和他的大臣们常穿行于滏口陉,在二都之间往还。他们不仅修整了河谷中的道路,还在响堂开凿石窟、修建庙宇,既为敬佛,也为提供旅途中的行宫。响堂石窟十分精美,距今已一千四百多年,是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中那些艺术品的先声。滏口陉向为军事要隘,曹操曾利用此地天险击溃袁尚,窦建德也在这一带击灭过隋刺史窦宗的官兵。陉口南部的峭岩绝壁下有天然石洞,名为“黑龙洞”。洞口由大石砌成,洞壁凹凸不平,洞内曲折幽暗,蜿蜒如龙。洞下的泉水概称“黑龙泉”,旧时每逢大旱之年,远近百姓常成群结队前来烧香求雨。据水经注记载,此处“泉源沸腾,滚滚如汤,其水冬暖夏凉”。清泉从岩缝、石洞喷射而出,犹如群龙吐水。其中大泉二十余眼,小泉不可胜计,水质清甜可口,黑龙洞便是最大的喷水口。唐元和郡志云:滏山有滏水出,为太行第四径。滏口陉位于河北邯郸西或磁县西北的峰峰矿区石鼓山中。这儿被滏水(今滏阳河)切割出巨大陉谷,是豫北安阳和河北邯郸入晋之孔道。古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秦踞上党使赵国无力再取上党。后周世宗时,周将符颜卿领军攻潞州,就是从滏口陉入上党的。滏口陉是太行山的一个主要断裂带,太行山古称大形山,早在尚书中就有了太行山的记载,明唐枢,一生游历,曾在游太行山记中写道, “曰山之东,山之西,太行丰原之正脉”。而述征记中写道, “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八陉”,八陉即太行八陉,滏口陉既是太行八陉的第四陉,这里山高岭深,形势险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秦赵之时,滏口是赵国的后方粮道和秦军东进的入口;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击袁尚于滏水之畔;东晋后赵将军张沈拥兵滏口,问鼎邺城;后燕慕容垂挥师滏阳,西进灭西燕;北魏末年,大将尔朱荣战起义军葛荣于滏口之东;隋末,窦建德大败窦宗于鼓山;唐末安史之乱后,于滏口置“昭关”;北宋为踞金兵建古地道,后称“藏金洞”。从山西高原穿越太行滏口陉,经武安东下华北平原,俯视北面邯郸,南边邺城、安阳,是战略要道。公元528年,尔朱荣自山西出滏口陉东下攻击围困邺城的葛荣起义军。十六国时,后赵张沈不满古闵专权,屯兵滏口,取进可攻,退可守的势态。滏口陉现今已由邯长铁路、公路所代替。抗日战争时,我八路军一二九师一部在邯长公路的神头岭和响堂铺二次对日军作战中,都利用了有利的地形,给敌人以重大的歼灭性打击。第五陉,即井陉(河北省井陉县-山西省太原市)井陉以地形而得古地名。太平寰宇记云:“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 ,如灶之陉,燕赵谓山脊曰陉,下视如井,故谓井陉”。井陉关古称土门关。井陉是太行八陉之第五陉。 故址在今河北省井径县的井径山上。井陉既是一条路,也是一座关,如今也被用做县名。作为一条穿越太行山的古代路径,它起于河北获鹿,终于山西太原,与石太高速的路线大致吻合。井陉关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西面太行山“井陉”之口,并因此得名。古人认为那个关口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此以井名之。实际上,“井陉”是太行山内一条隘道。吕氏春秋、淮南子称“井陉”为天下九塞之一,最初汉朝在此口置关,称石研关,它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因与上党郡连界)。后来改名土门关。唐以后或称土门关,或称井陉关,明清时都称井陉关。述征记则把井陉列为太行八陉中第五陉。井陉曾发生许多历史大事。秦朝时这条路“车不方轨,骑不并行”,但仍然是秦朝主要驰道之一。井陉矿区土门村附近,井陉关门仍在,古道穿过关门通向西北群山峡谷而去,谷口与关城之间是绵曼河。韩信的三万汉兵曾在绵曼河前列阵,留下置死地而后生的经典战例。隋初尉迟迥攻杨坚;唐李光弼、郭子仪击安禄山安忠志;十六国时朱全忠入山西;宋金时宗瀚攻种师闵,夺井陉关;元末徐达攻太原;明末李自成由袭北京这里曾发生过许多战事。沿途还有山西平定县娘子关坐落在桃河瀑布峡谷,与井陉关遥相呼应。白皮关上有佛阁、关公阁,阁下有两千年之久的辙沟,关阁两侧山上有蜿蜒的长城和庚子长墙,加上古代驿站“立鄙守路”等遗址,形成了一整套秦皇古驿路人文景观。特别是关门下因周而复始的轮磨錾凿,硬使关阁相对抬高了几米,这条古人压出的道路比罗马古道起码要早一百年。这种辙痕,在井陉的郝西河、核桃园、固关等地都有遗存。公元前二二九年,秦将王翦伐赵,即据井径而直趋赵地。公元前二四年汉将韩信用伏兵夺取井径,而后以万人背井径绵蔓水列阵以战,击败赵军二十万,使赵将陈余被杀,赵王歇被俘。它是历史上有名的韩信破赵的“背水之战”。抗日战争年代,我八路军三八五旅一部设伏于井径和旧关之间的长生口地区,经过激战,击毙日军警备队长荒林丰吉和全部敌军。一九四零年“百团大战”,我八路军破击正太铁路,攻克井径西上的要塞娘子关,威震中华,使日军胆寒。井径是进军冀鲁要冲,军事经济地位都十分重要。第六陉,即飞狐陉(河北省涞源县-蔚县 山西灵丘县?)亦称飞狐口。该径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蜿蜓百余华里。飞狐陉,诸书称谓不一,有曰“道”,有称“口”,有称“谷”,亦有称“岭”的。一名望都关。后魏称灵丘道,今当地人又叫黑石岭。它是紫荆关和倒马关之外险(指防御北方入侵之敌)。秦末楚汉交兵之际,刘邦谋士郦食其建议汉军踞飞狐口(今涞源县),以控制北部边郡,就讲的是飞狐口之战略重要性。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飞狐陉起于河北涞源,经上庄、岔道、北口至蔚县。是历史上燕赵通胡的要道。也是北上内蒙、辽东,西到甘绥、西域,南下中州、江浙的重要关陉。历代都设重兵防守来自蒙古草原游牧人的偷袭。飞狐陉是古代游牧民族铁骑南下的通道之一。苏东坡在定州时曾有咏雪浪石称道“飞狐上党天下脊”,陆游也有“三更雪压飞狐城”的诗句。不知金庸写雪山飞狐,是否也联想到了这里。从涞源伊家铺向东北登上山梁,是飞狐古道的最高点黑山堡,但公路如今不经过这座山峰。黑山堡也是涞源盆地与壶流河河谷的分水岭。沿公路向北,翠屏山中有一条大裂谷,又称飞狐峡谷。翠屏山大裂谷北边有北口村,翠屏山象墙一样在这里挡住去路,到近前才能发现峡谷的裂口。扼守飞狐陉北口的飞狐关就在这里,但关城今已无存,只在附近留下一座敌台。这段二十多公里长的山路是古道中最壮观的。两边的峭壁都是直上直下,有数百米高,峡谷的宽度最多只有50多米宽,最窄处仅有20来米。传说杨六郎射穿过路上的一座山峰,留下了一个圆圆的“箭眼”。 “一柱香”则是两山绝壁之间的一座奇丽突兀的石峰。蔚县古称蔚州,是幽云十六州之一,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后曾久久不能收复。蔚县城是京西现有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涞源境内胜景不少,以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最为著名。十瀑峡溪水、空中草原和拒马河源头,都值得一去。飞狐陉,历史上就是河北平原与北方边地间的交通要道和咽喉要隘,是中原通往塞北大漠的军事孔道和茶马古道。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商家汇聚之所和文化荟萃之处。如今,这一切已经随着骡帮铃声悠远成一段绵长的记忆。飞狐古道与“太行八陉”其它古陉道不同,其它古道只涉及两省之间的交流,而飞狐古道却涉及南北方数省市之间的交流。特别是明清时代,飞狐古道南来北往的客商和运输货物的骡帮成群结队,商人驴驮骡运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络绎不绝,昼夜不停地往来穿行于飞狐古道之间。这些骡帮北上时,驮着运来了江南的丝绸、茶叶,京津地区的日用百货、中原的小土布、棉花,涞源等地的红枣、柿子、核桃等,过了飞狐古道之后,至宣化、张家口,有的沿途卸货,即为终点;有的越过蔚县、阳原、怀安、宣化、张家口,踏上张库大道,或直达坝上草原,或继续越过大沙漠,走向蒙古高原,直达俄罗斯。转身南下时,运走了草原和塞外的毛皮、肉、奶制品、杂粮、老酒以及蔚县的煤炭、麻绳、药材、小米、窗花、沙锅、大瓮等,越过飞狐古道,走向冀中平原,走向京、津、沪、粤,走向苏杭,通往武汉襄樊的码头。飞狐古道的北口,即今天的北口村,就成为南北物资的集散地,人们称它为“紫荆关外旱码头”。由于往来穿梭的客商源源不断,飞狐古道沿途兴起了很多货栈、客栈、店铺,骡帮可以随时歇脚、喂饮;客商可以随时憩息、打尖。不论南来还是北往,都是客至如宾,照顾周到,熟者如老友重逢,生者可以“停车聊问俗,啜茗且看山”。飞狐古道走成了一条经济长廊,飞狐古道也。飞狐古道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国分晋”之后,赵国始终占有代地(今蔚县),并控制着军事要冲飞狐峪,而且在兼并战争中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到了赵武灵王时,赵武灵王更是把飞狐峪里的西甸子梁(即现今空中草原)作为“胡服骑射”的训练场,使赵国的军队很快强大起来。他亲自率领骑兵,穿越飞狐峪,向北作战,打败了中山等诸小国,拓展疆域千余里。从公元前475年赵襄子灭代,掠代为赵国领地之后,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250多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飞狐峪始终是赵国向外扩张的用兵要道。公元前475年赵简子死,其子赵襄子借父丧之机,北登夏屋山(今山西代县北),暗藏杀机,宴请代国代王会盟。因是姻亲,小舅子请姐夫,代王毫无防范,携带随从,欣然赴请。岂料,早已阴谋成胸的赵襄子暗设埋伏,酒席间令厨人和暗藏的杀手,猝然将代王及随从一并击杀。然后,赵襄子亲率大军越过百里大峡谷的飞狐峪,长驱直入,侵占了代国的全部土地,重兵包围了代国都邑代王城,劝姐姐与其回国。其姐得知丈夫代王被杀,弟弟兵临城下,心如刀割,万念俱灰,对其弟厉声说:“只许占领,不许屠城”。在回归娘家的途中,走到一座山下,代王夫人仰天长叹:“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慢弟,非义也”。从头上拔下笄簪,在山石上磨了磨,自刺而亡。这就是史称“赵襄子灭代”的著名事件。抗日战争时期,飞狐口也成为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1938年12月17日,八路军120师717团在飞狐峪明铺一战歼灭日军400余人,明铺大捷振奋了河北人民的抗战信心。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分区左翼三、四纵队峪1948年3月下旬歼灭飞狐峪守敌,解放蔚县,由此打响了著名的平津战役。第七陉,即蒲阴陉(河北省易县-来源县)蒲阴,旧县名。东汉时改为曲逆县,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有紫荆关,亦称子庄关。宋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来始称紫荆关。其地峰峦峭峙,仄径内通,是达山西大同、代州之军事要隘。今由自山西太原经代州、灵丘、涞源、紫荆关、房山县达北京永定门的铁路所代替。“蒲阴陉”,古人把它列为太行八径的第七径。从易县西通涞源、山西灵丘,从灵丘往北就一路直抵大同了,已然便是蒙古高原的边缘。所以,这条通道在古时就是一条现成的进军路线,北方高原的骑兵,南下大同,经此可直逼河北内地。蒲阴陉起于河北易县,至涞源与飞狐陉衔接。这条古道实际上也就是拒马河上游的河谷。这里已经相当靠近北京了,历史上这里发生的战事,大都是直接为了争占北京。扼守此陉的是紫荆关,关城在易县城西面的太行山脉紫荆岭上,以山上多紫荆树得名。紫荆关初置于汉代,原称五阮(或五原)关,北魏又称子庄关,宋称金陂关,金、元后沿用紫荆关名迄今。蒙古攻金时,金死守居庸关不得入,即南下取紫荆关,然后北上。明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曾取道紫荆关入侵北京。明嘉靖年间,蒙古鞑靼部俺答又率骑兵从大同南下,急攻紫荆关,为明军所败。紫荆关城到明初已破旧不堪。明代为加强对蒙古的防备,拆除旧关城,重筑新关城。城池高深,形势雄固。有关门四座,以南北两门为交通通道。北门额题“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额题“紫塞金城”。关城的南、西、东三侧墙外有墙,北墙濒临拒马河。在拒马河北的三里堡还建有增强防御用的城堡。今城门和三里堡城堡尚存,关城仅留遗迹。关城被设计成奇特的梅花形,由巨形条石砌成城墙,关西20公里处有长城浮图峪隘口,往北数公里处有乌龙沟长城。易县山水曾因荆轲而壮。燕昭王的陵墓在蒲阴陉路边,易县县城南边的高陌乡有战国时期的燕国下都。燕王宫夯土台基座、燕国贵族墓葬群“九女坟”、下都故城残墙、门阙,如今历历皆在。燕下都向西十几公里有清西陵,这是一组气势宏大的皇家陵墓建筑群,保存完好。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卷中曾形容蒲阴陉的险要形势:“由隘门山峡入,取道岩石间,路裁容骑。右壁峭插千霄,左则绝涧数百丈,下有怒湍(即唐河激流),以晴雷起于足下。”看起来着实有些吓人,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山路依然取道岩石间,但路况很好,车可并驱。若说两岸峰插千霄,绝涧百丈,或许犹是,但唐水的晴雷之音,怕只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吧。车子驶进易县境内,从广义上来讲,从这里开始就进入蒲阴陉。路边田间远远地可以看见燕昭王的坟墓。到坡下村,就到了太行山山根。这儿两边山岭挟住陉道,公路须走“之”字形上太行。坡下村原有五座日军封锁抗日根据地的碉堡,现在还剩三座,其中一座在村头,它们是日军侵华的见证。村北山坡上有一段残存的蒲阴陉古道。资料上讲,如果从这弃车步行,可能遇到古道上的惟一一户居民张庆海老两口。再往上就走到了南天门隘口遗址。这儿两边被大石壁紧紧夹住,中间原来是古道经过老城门的地方,约有三四米宽。打这儿往远处看,你才能深切体会到什么是天险。如若天晴,华北平原尽收眼底。顾祖禹说,从居庸关攻北京,十成中仅有三成胜算;若攻紫荆关,十成中有七成胜算。进了南天门就走入了紫荆关故城。登高俯视,可见关城东临万仞山,西接犀牛山,南连黄土岭,北临拒马河,依山傍水,锁住蒲阴陉通往易县,直达北京侧后方的咽喉要道,至今仍是华北通往山西、内蒙古的交通要冲,现代公路、铁路都从此交汇经过。为了迟滞敌方进攻,关城被设计成奇特的梅花形,加上巨形条石砌的城墙,关外清亮的拒马河水,确为极佳赏玩之处。往西20公里,是在外围护卫紫荆关的长城浮图峪隘口。从此往北数公里处的乌龙沟长城,气势雄伟,绝不次于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只是知者太少。再往前行,我们发现已到涞源了,蒲阴陉在此与飞狐陉接上了头,也就到此为止了。第八陉,即军都陉(北京昌平区-河北怀来县)军都陉又名关沟、居庸陉。起于南口经居庸关至八达岭、岔道城的这20公里山谷已经太著名了,它离北京只有几十分钟行程,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这里山高谷深,雄关险踞,景色秀丽,是北京去怀来、宣化、内蒙古草原的天然通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峡谷俗称关沟。关沟,关非常多的沟。一条40华里长的沟,四道关口,这关也的确是够多的。纵向的居庸关是由四道关组成的,从南往北,依次是南口关、关城、上关、八达岭关(北口)。四关纵列在一条大峡谷里的居庸关,形成了它独有的特色,以至当人们说起居庸塞、军都陉的俗名关沟时,喜欢咬文嚼字的人搞不清这关沟的称谓到底是指关还是指沟。居庸关是万里长城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其地绝险,自古即为北京西北的屏障。居庸关建在一条崇山夹峙,长达约20公里的沟谷之中,这条沟谷就是京畿著名的“关沟”。居庸关城两侧皆高山耸立,峭壁陡不可攀,关城雄踞其中,扼控着南下北京的通道。这种绝险的地势,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古代军事家,称其为“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在描叙居庸关路险关雄时写道:“绝坡水连下,群峰云其高”居庸之名,据元代人记载是秦始皇修长城时,徙居庸徒于此而得名。庸就是强征来的民夫士卒。其实居庸之名早于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就有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在著名的太行八陉中,居庸关排列第八,即控扼军都山的军都陉。居庸关在漫长的岁月中,虽始终是兵防重镇,但却屡易其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时又先称“蓟门关”,后改“军都关”。由辽以后金、元、明、清至今,便始终称居庸关。作为关,南口连明代居庸南关关城废墟的苍凉都已无从寻觅了,更甭说北齐时代的夏口长城。公元555年,北齐文宣皇帝高洋,征用了180万民夫,从夏口至恒州(今大同县境)修筑了900里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