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3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人教版 莲山课 件 m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人教版 6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 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精心导入。 导入语: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位 “ 长妈2 / 33 妈 ” ,她给鲁迅讲的故事使我们对百草园更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其实关于 “ 长妈妈 ” 还有很多有趣而令人感动的事情呢!同学们想了解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阿长和山海经这篇课文。 二、漫谈感受。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自行解决。 2如对课文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学生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点 拨,但不宜过于深入) 3谈谈自己读完此文后的感受(不限话题)。 同学们的话题可能涉及到: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阿长的性格特点;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归纳。 三、讨论形象。 课堂主问题: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说出理由或举出例子。) 讨论、交流,教师归纳补充: 1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 生得黄胖而矮 ” ;喜欢 “ 切切察察 ” ;对 “ 我 ” 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 “ 我 ” 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 大 ” 字,挤得 “ 我 ” 无法翻身。 3 / 33 2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不识字,没有文化;“ 青年守寡 ” ,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几天回家;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 “ 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 ;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 3是民间文化的载体,知道许多 “ 规矩 ” :有迷信的成分,如 “ 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 。也有落后的成分,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是讲究形象;不说 “ 死掉 ” 而说 “ 老掉了 ” ,是避讳修辞;而关于长毛的传说,则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太平军。 4是一个倾心关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总是为孩子操心(讨论这一点,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最令人感动的是为 “ 我 ” 买来山海经 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 “ 我 ” 想 “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 ,而且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 “ 我 ” ,因此她也不会理解“ 我 ” 渴 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此时 “ 我 ” 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的心理;后来,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4 / 33 “ 使我发生新的敬意 ” , “ 别人不肯做 ” ,即是别人没有阿长那样知 “ 我 ” 心,没有阿长那样热心,而且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别人 “ 不能做 ” ,“ 她却能够成功 ” ,因此作者说 “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 ;这件事,使作者又惊又喜,感激不尽,也令读者为之肃然起敬。 第二课时 一、体会感情。 1设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提示:读课文寻找关键词语) 讨 论、明确:不大佩服 产生敬意 憎恶 感激(新的敬意) 怀念 这是文章的线索。 2设问: 1-17 段对阿长多用抑笔,大写他如何 “ 憎恶 ”“ 讨厌 ” 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提示:读文中关于阿长的身世,特别是其不的遭遇、生活追求方面的文字) 课堂讨论、交流: “ 憎恶 ”“ 讨厌 ” 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 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 “ 顺顺流流 ” ,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5 / 33 3朗读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 二、探究写法。 1详写与略写。 设问:文章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这样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详写与略写的内容略)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成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 时构成文章内容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传神的描写。 设问:文章对阿长的描写有些什么特色?(提示:寻找相关描写,仔细研读,体会特色) 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第一、善于抓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如写阿长 “ 切切察察 ” 的样子,既绘形又绘声。 第二、善用比喻。一个 “ 大 ” 字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阿长的睡相。 第三、善于修饰语。如写阿长的叮嘱,用 “ 郑重 ” 一词,写阿长因我不开口说恭喜的神情,用 “ 惶急 ” 一词,准确地6 / 33 写出阿长的神态。 小结: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这是在我们的写作中需要学习和加强的。 3扩读 读叶至诚的几件小事选段,说说这篇文章在描写方面的特色。 几件小事 父亲也有管着我的事,譬如让我递给他一支笔,我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跟我说: “ 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这一些更是这样, 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 ” 直到如今,我递任何东西给别人,总是把捏手的一边交给对方,报纸书本也让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 “ 怕把尾巴夹着了吗? ” 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 “ 尾巴,尾巴! ” 就这样渐渐养成了我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另外,父亲还告诫我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砰的一声把门带上,要轻轻地开,轻轻地关,我也从此遵循到现在。 后来我想:父亲不管我的,都是只关系我个人的事,在7 / 33 这方 面,父亲很讲民主,给我极大的自主权,有时侯在我喜爱的事情上帮我一把,譬如为我儿时的集邮册页的榆木夹板雕刻篆字题签,给我们手足三个修改文章,等等;而父亲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提示: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三、情感体验。 设问:虽然我们不是生在鲁迅那个年代,但阿长的某些特点却在我们身边一些平凡朴实的人身上体现出来,你察觉了吗?将你的发现告诉给大家,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共 鸣,不信你可以试试。(提示:如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她淳朴、善良而又迷信;懂得许多当地的 “ 规矩 ” ;关注孩子 ) 学生思考、课堂交流。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写作:写一个人物,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特点,标题自拟,字数在 400 字左右。 7 背影 素质教育目标 8 / 33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 形散而神不散 ” 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9 / 33 “ 内容结构语言 ” 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唤起亲情体验。 在同学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幅画面,或者一个瞬间,它使你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并终身难忘?请描述一下。(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它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也许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并不经意, 但在特定的环境中,那种对亲情的感念便会涌动在我们的心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背影,就是作者抓住最为动情的瞬间 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成就了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散文。 二、初读,寻找亲情瞬间。 1作者回顾。(以前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春,简单回顾一下作者的相关材料) 2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生字读音。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设问:找出文章中写背影的文字,说说作者写得最为动情的是哪一段,并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交流、明确: 文 章共在四处描写背影的文字: 10 / 33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市马褂的背影。 作者写得最为动情的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因为此时作者写得最详细 先写外貌、写衣帽,然后写动作,用特定镜头精 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4朗读课文第 6 段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品读,体味亲情涌动。 1品读课文,准备探究下面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印象最深,从而着力地进行描写? 2提示探究思路。 分析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 品味父亲送行时说的几句话; 父亲的身体状况。 11 / 33 3引导探究过程。(对于有一定探究性学习习惯的班级,可以略去此步) 4课堂交流 ,教师小结: 在祸不单行的家境中,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二者之间,他将儿子的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是何等的爱子之心!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父亲还要安慰儿子,送行时又细致入微地关照。买橘子要过铁道,体胖的父亲爬起来非常费劲,但是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想到这些,就在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时, “ 我 ” 的良心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所以 “ 我 ” 哭了,父亲此时的背影便定格在 “ 我 ” 的脑海之中 第二课时 一、朗读,回味亲情表现。 1体会其他三处写背影的文字的作用。 第一处:开篇点题、设置悬念; 第三处: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表现格外依恋、惆怅、悲悯、辛酸之情; 第四处:父亲在信上说到了 “ 大去之期 ” ,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在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表达出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12 / 33 2朗读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思念,总体来说,读法应该是深沉而舒缓。 讨论关键句段的读法: 我与父亲不相 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此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的内容核心,设置悬念,读时应深沉而舒缓,突出 “ 背影 ” 二字)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此句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应读出哀伤的感情) 父亲说: “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此句为父亲安慰儿子,读来虽深沉但需要坚定) “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由自己亲自在送,应读出一种怜爱之情)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13 / 33 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前面读出不以为然的语气,最后一句读出深深的愧悔与自责)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读气由舒缓而渐趋激动)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抓住轻松二字,读出轻松的语气) 最后一段。 (激动而伤感)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总结,研讨写作技法。 1小结课文写法:文章之所以感人,不仅因为作者写出了亲情瞬间,而且写出了其特定的环境。 2请同学们回忆自己脑海中的亲情瞬间,想一想它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3写作训练。 整理自己脑海中的亲情瞬间及其产生的特定环境,自拟题目,写一篇表现亲情的记叙文或散文。 三、作业。 1熟记课下注释,抄写课后 “ 读一读,写一写 ” 中的词语。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14 / 33 8 台阶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认识小说。 这是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 ,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终年辛苦,终于完成自己的心愿,然而,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二、整体阅读,把握情节。 提示语:人物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展示出来的,要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就必须选弄清小说的情节。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下面三个问题(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 15 / 33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要点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当地人们对台阶有着不同的理解,体现出建筑物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要点: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要点: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人逢喜事精神爽,看父亲在造屋的那睦日子,多么 兴奋,造台阶时,放起鞭炮,“ 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 ” ,然而,代价却是不容忽视的。) 三、集中讨论,分析形象。 设问: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就自己的认识加以说明,要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归纳)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16 / 33 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 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四、问题研究,把握主题。 提示语:这里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在我国农村非常之多。其实,仅就其性格而言,即便是在城市中也不乏这样的人物。同学们,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看看自己的父亲,看看同学的父亲,看看周围的父亲,能不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这个父亲的 “ 影子 ” ?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顺势引出下面的问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讴歌父亲坚忍 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五、深入品读,体会写法。 1小说围绕 “ 台阶 ” 命题立意,其材料是如何组织的? 提示语:小说的情节根据可以作者的需要虚构,但要立足于生活。读小说的时候,要揣摩作者的意图,深入理解作17 / 33 者的构思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再读这篇小说,回答上面的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台阶由三级变成九级,这个过程居然耗尽了父亲的一生。作者以台阶命题立意,切入口很小,却表现了父亲艰难而又自 强的一生,这样就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2小说是如何刻画 “ 父亲 ” 这一人物形象的?试举例加以说明。 提示语: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既可从正面入手,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可以从侧面烘托、反面衬托;即可以概括介绍,也可以细节描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作者把握住 “ 父亲 ” 要强能干而又老实厚道的性格特征,重点从正面描写父亲的动作、神态,通过细节表现其形象。如对父亲的一段描写: “ 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 这其中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18 / 33 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这正是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农民的神情,非常个性化。 3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本文中关于父亲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并朗读,说说它们的作用。 学生发言。 小结: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4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示例: 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 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六、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试谈谈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交流归纳: 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故事背景; 2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并根据故事情节及背景分析人19 / 33 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主题; 4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七、作业。 以 “ 的追求 ” 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表现此人的追求过程。 9.老王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4、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 / 33 生活中有很多小人物,他们虽然不被人重视,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中介绍的人物 就是这样。 二、朗读课文。 1范读,正音正义。 2自读,初步感受。 三、形象分析。 1自读课文,试用一个词概括老王给你留下的印象,并根据课文内容作一点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 如: “ 孤苦 ” ,亲人很少; “ 凄凉 ” ,身体不好,生活条件差; “ 老实厚道 ” ,他需要钱,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 “ 善良 ” 2着重分析老王 “ 善良 ” 的表现。 提示:找出能表现老王的 “ 善良 ” 的地方,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 愿意给我们带送 ” 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小结: 21 / 33 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 文革 ”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 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3思考:文中的 “ 我 ” 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第二课时 一、情感体验。 1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讨论、明 确: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 “ 愧怍 ” 。 2 “ 我 ” 和老王的交往过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2 / 33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要有平等的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要有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 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要关爱弱势群体。知道老王有夜盲症,作者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3你的周围有类似于老王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自由发言。 二、语言品味。 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 在表达上的好处。 1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23 / 33 同。 2 我强笑说: “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我笑着说: “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3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学生讨论、课堂交流,教师归纳: 1 句 “ 前任 ” 一词 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 句 “ 强笑 ” 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 “ 我们 ” ,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 句说 “ 镶嵌在门框里 ” ,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三、写法探究。 1读课文,说说本文的结构特点。 2课堂交流,教师评点归纳。 作者按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行文。 首先写老王的职业,这是老王谋生的手;其次写他的生理缺陷,指出老王谋生的困难;接着写居住条件。这部分 按24 / 33 逻辑顺序来写。 接下来按时间顺序写。共四个片断。前两个写他为人好,第三个写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最后详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 3思考:本文行文的线索是什么? 行文的线索是作者与老王的交往。 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 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小结。 作者如此行文,给我们的写作什么启示? 对于庞杂的材料,我们应注意写作的顺序。 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还要突出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点。 5写作训练。 1你身边有与你交往较多,你又特别想写点什么来表现某个人吗?谈一谈你准备如何处理你的写作材料。 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评点。 25 / 33 2作业:写一篇作文,记一个人,注意学习本篇课文的写法。 10.信客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步骤: 一、课文内容导入。 社会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 20 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这篇课文就是介绍了一个信客的故事。 二、理清一条脉络。 1自读课文,文章共写了两个信客, 看看作者写的主要是哪一个信客。 2说说作者写了关于信客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为什么做信客 怎么做信客 为什么不做信客26 / 33 为什么成为一个好老师、校长 二、研读两个事迹。 再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项内容: 1找出重点事迹。 一个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 信客遭人诬陷。 2两个事迹表现了信客怎样的品性?请具体说明。 仁义热心、任劳任怨。他理解在外谋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属,理解 他们的需要与感情。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与羞辱。 宽以待人、善良厚道。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不说任何坏话,他保护了一个家庭。 3联系全文,说说信客的形象特点。 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 。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 “ 信客 ” 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27 / 33 泪,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小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 “ 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 ” 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报噩耗,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 鬼,大声呵斥。送交遗物,还被人怀疑贪占。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竟诬称信客为小偷,扭送巡捕房。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叫人撑持不了。 信客任劳任怨。(略) 信客诚信无私。他铭记老信客的嘱告: “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 ” 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诚信以不贪为前提,他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他洁白无瑕,也不怕别人怀疑。 信客待人宽容。 信客极有才干。信客的阅历让他增长了才干。他年轻时屡屡碰壁,穷愁潦倒,长时间当信客,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他当教师是好样的教 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他赢得了社会普遍的赞誉。 三、讨论三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8 / 33 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 “ 就在一个信字 ” ,而且这个 “ 信 ” 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信客为什么希望死后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 他。 3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信客是作者肯定的人物,看作者褒扬什么,就知道作者在提倡什么,再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揣摸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四、完成两项活动。 1比较本文与背影、台阶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质朴而典雅 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如 “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 ” 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 “ 破烂灰黯 ”“ 风尘苦29 / 33 旅 ”“ 感叹唏嘘 ”“ 劲厉的山风 ”“ 满脸戚容 ”“ 猝然昏厥 ”“ 无穷的 幽怨和紧迫的 告急 ”“ 破碎 和焦灼的心 ”“ 满纸幽怨 ”“ 此公 ”“ 赋闲在家 ”“ 身体不济,恕难从命 ”“ 绘声绘色,效果奇佳 ”“ 深察世故人情 ”“ 属于上乘 ” 等等。 警辟而畅达 这特别表现在比喻句上: “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 都市里的升 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 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如 “ 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 眼、连声诺诺。 ” 2为信客的墓碑写一段文字,注意模仿本文语言。 30 / 33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让学生感悟到 “ 爱 ” 这种博大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1、开展一次以搜集 “ 爱心故事 ” 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管理体系认证基础考试真题(含答案)
- 摇臂拍摄基础知识培训
-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摄影图像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热工检测技术试题及答案
- 300万平方米纸质包装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2025餐饮劳动的合同范本
- 2025高级工程师标准劳动合同
- 摄制部基础知识培训总结
- 2025年探讨无证房屋的租赁合同效力
- 北信源终端安全登录与文件保护系统用户使用手册
- 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课件
- 安全技术交底签字表格【范本模板】
- 工程质保期满验收报告模板
- 2023年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 决奈达隆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培训课件
- DB21T 3164-2019 辽宁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规程
- 工伤知识培训(工伤待遇篇)课件
- 外研版八年级下册英语 module 6 测试
-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整套教学课件
- 股权质押合同工商局模板参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