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六国论 (苏教版) 莲 山课件 m【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课时】 2 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 : “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2 / 12 矣! ”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 “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 “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 ) 二、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 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 “ 言必中当世之过 ”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 “ 老苏 ” ,将他三人合称 “ 三苏 ” ,均列入 “ 唐宋八大家 ” 。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三、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 “ 合纵 ” 对抗秦国,但各有 自己的打算,所3 / 12 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 “ 远交近攻 ” 瓦解,相继灭亡。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史论。 四、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 ,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 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 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 换得和平。 五、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4 / 12 率()赂()秦耶暴()霜露思厥()先祖父与()嬴 洎()牧以谗诛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六、文本研读 1、整体把握: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明确:史论 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 “ 不赂者 ” 和 “ 赂者 ” 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 “ 赂者 ” 和 “ 不赂者 ” 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2、研读第一部分 ( 1)重要词句: 兵不利(兵器)赂秦而力亏(连词,承接)破灭之道(途径,引申为原因)六国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丧,率(全,都)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盖(承接上文,表原因, “ 因为 ” )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 2)文段分析: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5 / 12 明确: 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 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研读第二部分 ( 1)重要词句: 秦以(用)攻取之外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固()不在战 思厥(其)先祖父(祖辈父辈)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然后()得一夕安寝暴秦之欲无厌(通 “ 餍 ” ,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至于()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以地事()秦此言得()之() 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不赂秦始()速(招致,动词)祸焉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洎()牧 以谗诛革灭()殆()尽 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名爱其地 刺客不行()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2)文段分析: 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6 / 12 明确: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 “ 赂者 ” 和 “ 不赂者 ” 两方面进行论述。 用一句话概括第 3 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 “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 “ 小则获邑,大则得 城 ” ,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 “ 力亏 ” 的境地 “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 ,写 “ 奉之弥繁 ”“ 得一夕安寝 ” 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对比论证的方法。 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四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明确: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 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 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7 / 12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 “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 “ 向使 ” 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七、作业:背诵第 1-4 自然段,能默写并翻译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文本研读 1、研读第三部分 ( 1)重要词句: 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日()削月()割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苟(假如)以天下之()大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 2)文段分析: 第五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8 / 12 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 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 “ 呜呼 以趋于亡 ” 是承上,继续证明 “ 弊在赂秦 ” 的论点 ,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 “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二是礼贤下士,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三是六国联合,“ 并力西向 ” 。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 悲夫 ” 、 “ 呜呼 ” 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 所劫哉 ” ,表达了这样的意图: “ 为国者 ” 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课文总结: 文章在一个 “ 赂 ” 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事为什么能够放到一起来相提并论9 / 12 呢?因为作者找到一个切入口 历史与现 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四、字词句梳理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赵尝五战于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10 / 12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退却;译为击退) “ 以 ” 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 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五、作业:背诵全文 课课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 ( )牧以谗诛不得下咽 ( )奉之弥 ( )繁 B.弊在赂 (l)秦弃之如草芥 (ji)率 (l)赂秦耶 c.暴 (bo)霜露革灭殆 (di)尽之际小则获邑 (y) D.胜负之数 (sh)思厥 (ju)先祖父与 (y)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列句中的 “ 以 ” 字,与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中的 “ 以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11 / 12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3、选出加点字 “ 而 ” 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末日来无迹后会永无期…… 中英互译
- 民政知识、行政法规及社会综合常识试卷真题及答案
- 河南省孟州市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魏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饶阳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涞水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城市观光旅游包车运营管理合同
- 2025版山西拓扬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人才招聘与选拔服务合同
- 2025版生产车间安全设施承包协议
- 2025版架子工劳务分包合同范本(含安全协议)
- 2025海南省老干部服务管理中心招聘事业编制人员6人(第1号)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内江市总工会公开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14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云南辅警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四川内江市总工会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14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中国公安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三支扶陕西试题及答案
-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个案护理
- bbc国际音标教学课件
- 2025年新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
- 贵州省贵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政治 云南卷】2025年云南省高考招生统一考试真题政治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