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概说.ppt_第1页
温病学概说.ppt_第2页
温病学概说.ppt_第3页
温病学概说.ppt_第4页
温病学概说.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溫病學概說,溫病學教學系列之二,溫病的概念,溫病是外感疾病的一大類,非單一病種。溫病概念的內涵:病因為溫邪,證候及病機特點為熱象偏盛,易化燥傷陰。現代醫學的大多數急性傳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等屬於溫病範圍。,溫病與現代醫學中三類疾病有關,1.具有溫病特點的急性傳染病如常見的病毒性疾病:流行性感冒、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等;常見細菌性疾病:有傷寒、副傷寒、沙門氏菌屬感染、霍亂、猩紅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立克次體病:如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等;螺旋體病中的鉤端螺旋體病;原蟲病中的瘧疾。,2.具有溫病特點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見綜合徵如大葉性肺炎、敗血症、敗血性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徵等。3.具有溫病特點的其它發熱性疾病如中暑、夏季熱等,這些疾病雖非感染引起,但往往也具有溫病的特點,也可按溫病的辨治方法來處理,也屬於溫病的範圍。,溫病的特點有四,(一)有特異的致病因素溫邪將溫病的各種致病因素統稱為溫邪始見於葉天士的溫熱論,該書開卷即稱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溫邪包括風熱、暑熱、暑濕,溼熱、燥熱、伏寒化溫的溫熱病邪等。,(二)有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和地域性(三)病程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溫病病程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是由於在溫邪的作用下,導致衛氣營血及三焦所屬臟腑的功能失調及實質損害,具有規律性變化所決定的。典型的溫病分衛氣營血四個階段,茲簡述如下:,1.邪在衛分階段:溫邪初襲人體病變多在衛分。2.邪在氣分階段:溫邪由衛分傳入氣分,則導致裏熱熾盛。3.邪在營分階段:溫邪由氣分傳入營分,導致營熱陰傷。4.邪在血分階段:溫邪由營分傳入血分,導致動血耗血。,上述衛氣營血的病機演變規律,涉及到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的病機變化總的來講,溫病的前期階段多以機體功能失常為主,後期階段則以實質損害為明顯,主要是陰津的耗損及重要臟器的損害。,溫病病程發展的階段性,反映了邪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病情由輕加重,病變由實轉虛,甚至導致患者死亡的發展變化。在這一病變過程中,有正氣漸復,病邪漸退,症狀減輕,精神、體力及飲食恢復,最後痊癒者。少數在恢復期後,留有後遺症。,典型的溫病病例才有比較明顯的階段性,而非典型病例,分期往往不十分明確。例如感邪輕的,或在治療過程中病邪受到頓挫等,病變發展可終止於某一階段。感邪重的,或患者正氣素虛,病變發展可出現越期或重疊穿插,如有衛氣同病、氣血兩燔、衛氣營血俱病等。,(四)、臨床表現有其特殊性:1.起病急驟、來勢較猛、傳變較快、變化較多2以發熱為主症、熱象偏重3.病程中易耗傷陰津4.易出現險惡證候,溫病的命名,古代醫家對溫病的命名不統一,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方式:1.根據發病季節命名:例如發生在春季的春溫、發生在冬季的冬溫,就是根據發病季節命名的。2.根據四時主氣命名:例如風溫、濕溫、暑溫即是。因為春天的主氣是風,故稱風溫;夏天主氣是暑,故稱暑溫;長夏季節的主氣是濕,故稱濕溫。,3.根據季節與主氣結合命名:例如秋燥即是,因其發病季節是秋季,秋天的主氣是燥,故名秋燥。4.根據特殊的臨床證候命名:例如大頭瘟、爛喉痧即是。因其頭面腫大、灼熱疼痛,而定名為大頭瘟;咽喉紅腫,甚至糜爛疼痛,肌膚丹痧密集,而定名為爛喉痧。,5.根據流行情況命名:如將廣泛流行的溫病叫做溫疫,或稱天行病、時行病等。現已明確,溫疫或天行病、時行病,不是單一的病種,而是溫病中具有強烈傳染性,甚至引起流行的一種疾病。,溫病的分類,1.根據病證性質分類(1)溫熱類:包括風溫、春溫、暑溫、秋燥、大頭瘟、爛喉痧、疫疹、瘧疾等。它們在病程中雖可挾濕挾痰,但僅出現於某一階段,且仍以熱象較為顯著。這類溫病起病較急,熱象顯著,易傷陰津,傳變較快,病程較短,故以清熱救陰為基本治則。,(2)濕熱類:包括濕溫、暑濕、伏暑、霍亂等。這類溫病起病較緩,病程較長、纏綿難癒,兼備濕熱兩方面的證候,在病程中除具有程度不等的熱證或邪熱傷陰的證候外,還同時表現濕邪困遏氣機,耗損陽氣的證候。故濕熱病以化濕清熱,宣暢氣機為基本治則,並注意護陽保津。,古代所稱的暑溫,包括兩種溫病:一是不挾濕的暑溫本病,二是兼挾濕邪的暑濕病。前者屬於溫熱類,後者歸屬濕熱類。溫病學家如葉天士、吳子音、樓杰等,均將溫病分為溫熱與濕熱兩類。這種分類方法,是在區別四時溫病特殊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其共同性,因此對於臨床辨證施治具有規律性的指導意義。,2.根據發病的遲早及表裏不同分類這整分類方法,將溫病分為新感溫病和伏邪(伏氣)溫病兩大類。(1)新感溫病:指感邪後立即發病,而病發於表的一類溫病;如風溫、秋燥、冬溫、大頭瘟、爛喉痧等屬之。初起以表熱證為主,無明顯的裏熱證候;以解表袪邪為主要的治法。,(2)伏邪溫病:感邪後邪氣伏藏,過時而發,病發於裏的一類溫病;初起以裏熱證為主,若無新感激發,一般無表證,如春溫、伏暑。至於暑溫、濕溫在初起時亦見裏證,尤其是暑溫初起裏熱證較為顯著,但其臨床表現與當令主氣-暑、濕致病特點相一致,故仍屬感受當令之邪即時而發的新感溫病。,3.根據發病部位分類如肺系溫病包括風溫、秋燥、大頭瘟、爛喉痧等;脾胃(腸)類溫病包括以脾胃為主要病變部位的濕溫、暑溫,病變始發於陽明的暑溫,病變集中在腸腑的霍亂等。不能單一歸屬某臟腑的溫病有春溫、伏暑、疫疹、瘧疾等。,溫病與傷寒,(一)溫病隸屬廣義傷寒、有別於狹義傷寒內經把外感熱病統稱為傷寒,如素問熱論篇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是指廣義傷寒。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亦是廣義的,它包括了風寒性質的傷寒與中風(合稱為狹義傷寒),還包括了屬性為溫熱的濕溫、熱病、溫病。,宋以後提出寒溫分治,明清時期溫病學說形成,近代,溫病種類不斷擴充,改變了溫病與傷寒的從屬關係。(二)溫病與狹義傷寒的區別溫病與狹義傷寒所感受的病邪與病證性質有寒、溫之殊,在臨床表現上有明顯的差別,尤其在發病初起,傷寒多呈表寒證而溫病多見表熱或裏熱證,這樣在確立治則及方藥選擇上就截然不同,不可混淆。,溫病與溫疫,(一)溫疫的概念疫,指疾病的流行,而溫疫是指溫病中具有強烈傳染性,並能引起流行的一類疾病。因為這類疾病的屬性是溫熱性質的,故稱為溫疫,乃現代醫學的急性傳染病。(二)溫病與溫疫的區別溫病與溫疫的區別是在於其傳染性及流行性的大小。,一般把不傳染或傳染性小,呈散在發生的稱為溫病;把傳染性強而引起大流行的稱為溫疫。提出溫疫的概念,並與溫病相區別,其目的是指導溫病的防治。由於溫疫比一般溫病的危害尤烈,一旦發現則必須採取迅速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以控制其蔓延發展;同時在治療上更應果斷有效,即早控制病情的加劇,減少病死率。,溫病與溫毒,(一)溫毒的概念溫毒的含義有兩種:1.是屬病名概念;2.是屬病因概念。早在傷寒例中就有溫毒之病名,在肘後方中又載有溫毒發斑病名,其主要特徵是肌膚發斑疹。至清代瘟疫傳症匯編中又說溫毒的臨床特點是:常於頸、項、胸、脅、腰、膝、胯、脛中忽然焮腫,或小如李實,或大而覆杯,堅硬紅暈,痛如錐刺,畏寒作熱,腦悶頭昏。,在溫病條辨中把咽痛喉腫,耳前耳後腫,頰腫,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腫,甚則耳聾稱為溫毒。可見溫毒之病名包括了多種疾病在內,這些病都有局部紅腫熱痛,甚則潰爛,或發斑疹等特點。一般認為溫毒是感受了溫熱毒邪而引起的一類具有獨特表現的急性熱病,它們除了具有一般急性熱病的臨床見證外,還具有局部紅腫熱痛、甚則潰爛、或肌膚有顯著的斑疹等特徵,包括了大頭瘟、爛喉痧、痄腮等多種溫熱性疾病在內。,(二)溫病與溫毒概念的關係溫毒可以稱之為溫邪挾毒。如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說:溫毒者,諸溫挾毒,即是寓毒於溫邪之中。,小結,溫病是由溫邪引起的以發熱為主症,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等特點的一類急性外感熱病。溫病的發生多有程度不等的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地域性。溫病的病理演變有一定的規律性,一般是從表淺部位發展至在裏臟腑,病情由輕轉重,由實致虛,其發展變化一般先為功能失調,後則導致實際損害。,溫病的臨床表現亦有其特殊性,如發病急,傳變快,變化多,熱象偏盛,易化燥傷陰,可傷及營血,並可導致神昏、痙厥、斑疹、出血等。溫病的範圍較廣,本書中所討論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四時溫病,如風溫、春溫、暑溫、濕溫、伏暑、秋燥等,此外還有大頭瘟、爛喉痧。,為了執簡馭繁,可按各種溫病的病邪性質,分為溫熱與濕熱兩大類;或按其初起發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