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的论文_第1页
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的论文_第2页
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的论文_第3页
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的论文_第4页
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的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从文学创作管窥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和忧患意识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文学创作南朝文人 兼济情怀 忧患意识 论文摘要:南朝文学虽从整体来看主观情感和审美特质获得普遍突显,但传统儒学思想和伦理意识也必然影响到文学创作。在南朝文学作品中,我们时常可感受到文人们心中那强烈兼济之志和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患。他们无法掌控政权的快速更迭,与忠君相比,他们更倾向于用誓死报国的热情和对民生苦难的忧患来体现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意识产生和彰显时期,文学的本体性和审美性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扬,对文学本身的关注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现象。但文学的存在与发展是极其复杂的,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外,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南朝文学虽从整体来看主观情感和审美特质获得普遍突显,但传统儒学思想和伦理意识也必然影响到文学创作。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梳理,具体考察兼济情怀和优患意识在南朝文学中的彰显。 1南朝文人兼济情怀的袒露 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大多表现在他们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作品中。南朝边塞题材的作品多在文人拟乐府诗中以效古)拟古、(古意这样的面目出现,也有部分诗人是在酬唱赠答中即事名篇,如萧子云赠吴均诗、裴子野答张贞成皋诗等。据当代学者统计,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创作过边塞诗的诗人共计64人,创作总数达162首,其中以梁陈两代为多。可见,在南朝,尤其是梁陈两代,边塞诗的创作己蔚为风气。当然,无论从作家人数、作品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南朝边塞诗均无法和唐朝相比,但南朝部分诗人大胆的尝试,已经使南朝边塞诗成为唐代边塞诗兴盛的前奏。南朝边塞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事,表达征人思乡离别之苦,寄寓作者誓死报国、收复中原之志。 备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南朝文人,其最高理想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南朝对北朝的战争胜少而败多,偏安一隅的江南领地日益锐减,国都建康岌岌可危。因此,南朝不少文人强烈地期望着驱逐人主中原的异族,收复已经失去的半壁河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兼济之志充分体现在边塞诗中,尤以鲍照和吴均为代表。鲍照和吴均都属于“才秀人微”之人,他们自负才学、汲汲功业,然而出身的寒微使他们在那“士庶天隔”社会里颇受歧视,备受打击。出色的文学才能又使他们常借边塞诗一隅来表达“兼济”报国之志。如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拟古诗八首(其三)、代东武行;吴均人关、胡无人行、边城将诗四首、古意诗二首等。我们不妨以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和吴均人关为例管窥他们的报国热情: 羽徽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萧鼓流汉思,放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婿,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疡。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梁吴均入关 鲍照并无边塞生活经验,只在军队当过文官,代出自蓟北门行一诗可能是他以宋魏在元嘉二十七年爆发的战争为背景,参考前代边塞诗的描写,再通过自己的想象写成的。他在诗中强调,只有在时局危难之时才可看出臣子的气节,只有在世事混乱之中才能识别忠良;投躯献身报效君主,即使战死,身为国疡也心甘情愿!可见他对祖国的热爱,收复中原的决心。鲍照一生怀才不遇,此诗寄寓了他的慷慨不平。吴均曾跟随萧宏的军队到过北伐前线,是一位有过边塞军事生活体验的诗人。人关开始极力渲染战事的紧急,民族的危亡,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和鲍照一样,我们从吴均的诗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誓死报国的热情。 南朝通过边塞诗作表达兼济情怀的文人还有很多。如孔稚硅“左碎呼韩阵,右破休屠兵。横行绝漠表,饮马瀚海清”(白马篇)、江淹“绮帷生网罗,宝刀积尘埃。思君出汉北,鞍马登楚台”(步桐台)、虞羲“拥旎为汉将,汗马出长城”(咏霍将军北伐诗)、裴子野“吾生悠逸翩,抚剑起祖征”(答张贞成奉诗)、刘孝威“顿取楼兰颈,就解邪支裘”(陇头水)、庚肩吾“誓师屠六郡,登城望九峻”(登城北望诗)、戴篙“丈夫意气本自然,来时辞第已闻天。但令此身与命在,不持烽火照甘泉”(度关山)等等。从以上作品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以下三点信息:第一,他们多用乐府古题,借两汉抗击匈奴这一事典来寄寓自己的报国之志。他们希望能像两汉英雄一样长驱直入开疆拓边、建功立业;第二,他们在酬唱赠答中也会以边塞题材的诗歌向他人表白自己的报国意愿;第三,他们游览山水,登高北望时,偶尔也会想到祖国的半壁河山,心中的兼济情怀也不由喷涌而发。 此外,南朝文人的兼济情怀还可以在他们“志不获骋”的压抑之作中得到表现。如鲍照在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感叹,“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蹼垂羽翼!”;江孝嗣在北戍琅邪城诗中也说,“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臆。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这从另一侧面说明,南朝文人在忧患自身命运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并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希望为国效力。 2南朝文人忧患意识的彰显 文人的忧患大体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即优生患死的个体忧患和关注国家、民生的社会忧患。此处所谈忧患即为后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自屈原始,中国文人始终怀有一颗对下层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之心,一直保持着一种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魏晋以后,随着社会的动乱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作家们对社会和人生的忧患更加张扬。到南朝,有学者认为这种忧患呈现出淡化乃至消失的趋势,笔者认为这是相对的,与建安文人相比,南朝文人的忧患确有所淡化,但并未消亡。在南朝作家中,仍有很多人是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的,他们关心现实,忧虑民生,更希望着能替国君分忧解难。这种忧患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时有体现,就连一向心高气傲的谢灵运偶尔也会在其作品中关切百姓之疾苦,如他在北亭与吏民别诗中说:“常呼城旁道,更歌忧逸民”。 郁郁不得志的鲍照更是怀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记录了受压迫人民的苦难生活。如他的代东武吟诉说了一位久经沙场、功勋显赫而却被弃置的退伍老军人的不幸遭遇,折射出作者对出征士兵苦难的同情,对君主寡恩的愤慈和对战乱的怨恨;他的代贫贱苦愁行一诗用白描手法叙述了下层贫穷人民生活的艰难,“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盛颜当少歇,鬓发先老白。亲友四面绝,朋知断三益。空庭惭树营,药饵愧过客”,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他的乐府诗还对因战乱而引起的征人思乡和夫妻离别进行控诉:如代东门行、代悲哉行。还有范云,他曾于齐永明十年出使北魏时路过黄河,作渡黄河诗,中有“空庭堰旧木,荒畴徐故膛。不睹人行迹,但见狐兔兴”之叹,写出了历经战乱后的荒凉,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患。就连宫体诗人王僧孺也有伤乞人诗,原诗是:“少年空扶辙,白首竟填沟。苇席何由足,寂蕾不能周。自顾非好乞,行且欲包羞。劳君款曲问,冒此殷勤酬”。这首诗流露出作者对沦落为乞丐的穷人的深深怜悯之情。再如何逊的一首见征人分别:“凄凄日暮时,亲宾俱伫立。征人拔剑起,儿女牵衣泣。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人”。此诗选取征人与亲人离别的场景,以白描的笔调把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痛描写的淋漓尽致。 南朝文人的忧患意识还可从先在南朝生活后因滞留北朝而仕魏的庚信和王褒的作品中得到佐证。庚信在伤心赋中说:“在昔金陵,天下丧乱,王室板荡,生民涂炭。兄弟则五郡分张,父子则三州离散。地鼎沸于袁、曹,人豺狼于楚、汉。”他又在哀江南赋中说:“逮永嘉之艰虞,始中原之乏主。民枕倚于墙壁,路交横于豺虎”可见,他虽被迫为官北朝,但对曾经生活过的南朝依然心存怀念,因深受南朝儒家文化的熏陶,内心始终关注着南朝的社会和民生。无独有偶,王褒也是一样。他是南齐重臣王俭的曾孙,曾仕于梁武帝和元帝,后因西魏攻陷江陵,元帝出降,才被迫仕于魏。为此,他二人多被后人视为不忠“贰臣”的典范而备遭责骂,其实,当他们滞留北土,看到的是异地的关隘、北方的边城,听到的是异国的音乐、北方的离歌,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是深深的亡国之思,对祖国和民族的怀念和热爱。如王褒在渡河北中说:“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综而论之,在南朝文学作品中,我们时常可感受到文人们心中那强烈的兼济之志和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患。他们无法掌控政权的快速更迭,与忠君相比,他们更倾向于用誓死报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