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2011年高考广东卷理科数学18题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11年高考广东卷理科数学18题分析 题目:(满分13分) 在锥体P ABCD中,ABCD是边论文联盟http:/长为1的菱形,且 DAB=60 ,PA=PD=,PB=2,E、F分别是BC、PC的中点. (1)证明:AD 面DEF, (2)求二面角P AD B的余弦值. 一、调查统计结果 我抽取了五十名大一学生(因为大一新生刚经历高考,比较熟悉高中内容)做此题,并分析得到本题的解法、易错点等.下表为统计的第(1)、(2)问所花时间的人数比例. 一直以来,16 18题一般为易拿分的题,但此立体几何题属于中等偏难的题.由以上数据可知,本题虽不为压轴题,且高考时间仅有120分钟,但是要完成好本题,较多考生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很多考生用了超过20分钟,必然导致做后面几题的时间较紧,影响高考的质量. 二、解题思路 1.第一问。 要证AD 面DEF,即证线面垂直,可从线线垂直或面面垂直入手.图中直观发现,ABCD是菱形,且 DAB=60 ,易证AD DE,故考虑从线线垂直推到线面垂直.要证AD 面DEF,还需一个条件:AD垂直于面DEF中其他与AD相交的直线.证明此条件,直接观察图像较难发现有思路,于是尝试作辅助线.由于E,F分别是BC,PC的中点,可能用到中点、中位线等概念.取AD的中点G,由ADB、PAD分别是等边、等腰三角形,得AD PG,AD BG,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AD 面PBG,从而得AD PB.再由EF是PBC的中位线得EFPB,从而AD EF,故可判断AD 面DEF. 2.第二问。 此问较简单,由第一问可知AD PG,AD BG,而AD为面PAD和面ADB的交线,则 PGB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在PGB中,由余弦定理得二面角P-AD-B的余弦值. 三、解法及分析 1.第一问。 (1)解法1(采用上述解题思路): 如图1,联结BD,取AD的中点G,联结PG、BG.在菱形ABCD中,由 DAB=60 知BCD,ADB是等边三角形.又E、G分别是BC、AD中点,DE BC,BG AD,从而AD DE.又由PA=PD得AD PG,故由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得AD 面PBG,故AD PB.因为E、G分别是BC、PC的中点,所以EFPB,则AD EF,故AD 面DEF. (2)解法2 如图1,联结BD,取AD的中点G,连结PG、BG.推得AD 面PBG的解法如解法1. 在菱形ABCD中,由GDBE,GD=BE得平行四边形GDBE,则GBDE.又因为E、F分别是BC、PC的中点,故EFPB.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面DEF面PBG.故AD 面DEF. (3)解法3 如图2,联结BD,分别取AD、PB的中点G、H.连结PG、BG、GH、HF.在菱形ABCD中,得BCD,ADB是等边三角形,AD GH及AD DE的解法如解法1.因为E、G、H、F分别是BC、AD、PB、PC的中点,因此HFBEGD,HF=BE=GD,则四边形HGDF是平行四边形,故GHDF,从而AD DF.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AD 面DEF. (4)解法4 如图3,联结BD,取AD的中点G.联结PG、BG、CG、与DE交于点O,联结FO.由PA=PD得AD PG. 因为在菱形ABCD中,E、G分别是BC、AD的中点,所以DGCE,DG=CE,则DGEC是平行四边形.那么O是CG的中点.又F是PC的中点,所PFPG.因为AD PG,所以OF AD.因为 BCD= BAD=60 ,CE=BC=,CD=1,则DE=,有DE+CE=CD,故DE CE,又CEAD,则AD DE,所以AD 面DEF. (5)解法分析 第一问的证明有多种解法,这取决于考生的思考习惯,解法1 4应该都囊括了本题第一问的解法.其实解法1 3前面证明由AD PG和AD BG得到AD 面PGB相同,只是后面再跟AD 面DEF联系时才不一样.而解法4没有证AD 面PGB,而是通过另外一个途径证明AD 面DEF.各解法之间略有不同,但是本质和解题关键点是一样的.各种解法的本质都是由线线垂直推到线面垂直.本题第一问难倒许多英雄好汉,而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证明AD垂直于面DEF里除DE外的其他边.而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运用(解法4)或由AD PG和AD BG得到AD 面PGB(解法1 3都用到).这题这个关键是做出本题第一问的重要切入口,本题难在切入口小,离开这个切入口,第一问难以完成. 2.第二问。 (1)解法1 如图4,由(1)可知PG AD,BG AD,而AD为面PAD和面ADB的交线,则 PGB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RtABG,PAG中,已知PA=,AG=,AB=1由勾股定理得PG=,BG=.又PB=2,由余弦定理知,在PGB中,cos PGB=-. (2)解法2 如图5,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1)得D(0,0,0),A(1,0,0),B(,0),P(,-,1),则=(1,0,0),=(,-,1),=(,0). 设面PAD的法向量为=(x,y,z),则: x=0x+y+z=0?圯(0,-2,-) 又设面ADB的法向量为=(p,s,t),则P=0P+s=0?圯=(0,0,1),因此cos =-( 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3)解法分析 一直以来,类似问题2的关于求二面角平面角的问题一般可以用几何法、向量法、坐标法等方法。这里列举了几何法和向量法.对比一下,容易发现解法(1)(几何法)是非常快捷方便的,而解法2(向量法)比较费时和麻烦.从此题的分析知,出题者希望考生更重视几何法的运用,这几年来,用向量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要求逐渐减弱,而几何法越来越受重视. 四、总体分析 1.考题源于课本。 纵观全国各地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