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论文.doc_第1页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论文.doc_第2页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论文.doc_第3页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论文.doc_第4页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周凌华【摘要】:农村留守学生数量的逐年攀升带来了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这些学生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生活在一起,与祖辈因代沟而缺少沟通,而且大多数承担监护责任的祖父母辈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学生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作者单位】: 江区支坪初级中学校【关键词】: 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教育对策 农村中学近几年,我国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素质教育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诚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发展中需要充分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劳动力转移的大军中,这就造成了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出现了许多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的留守学生的现象。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28%,部分省市已超过40%,这意味着每三个农村儿童中至少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000多万,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留守学生数量的逐年攀升也带来了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这些学生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生活在一起,与祖辈因代沟而缺少沟通,而且大多数承担监护责任的祖父母辈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学生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更有不少家庭的老人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这些都会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心理发展等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这些留守学生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严重的会甚至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少数“留守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做出违法犯罪事件,影响社会安定。那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是什么?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这些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又该怎样“对症下药”?一、调查分析我校是农村的一所镇初级中学校。全校974名学生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学生就有113,占全校学生数的11.016%。其中有56名学生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占49.6%。孩子的寄居生活在三年以上的占70%。为了摸清这些留守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对初一、初二年级的留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几组数据。85.4%的学生承认跟代理监护人顶嘴,理由主要有代理监护人唠叨和不被代理监护人理解,二项合计占71%。72%的留守学生在心烦时不向代理监护人诉说,选择藏在心里,或偷偷哭一场。超过9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寄居家庭里生活感到很孤独。87%的学生承认曾经说过谎。二、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性格柔弱内向;2.自卑心理障碍;3.寂寞无聊心理;4.逆反心理;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三、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家庭原因1.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生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2.虽然父母和监护人对子女读书和接受教育的态度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也都表示喜欢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还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监督他们的学习,造成留守学生对学习的自律性差。很多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出现成绩滑坡现象。3.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存在沟通障碍,无人倾诉。中学阶段是身体发育关键期,女生碰到月经初潮、男生首次遗精一类的事情,不好意思和长辈、亲戚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二)学校原因1.尽管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2.学校教育的无奈。据调查,留守学生中48. 4%的学生成绩较差,39.6%中等偏下,10%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还有的学生辍学。虽然教师的关注、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抵消留守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缺乏专职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当教师知道他是“难以管理的”,就听之任之,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三)社会原因1、“留守学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频繁流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或南下沿海打工赚钱,将年迈的双亲和幼子留在家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留守学生群体。2、.留守学生处于弱势的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3、.留守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社会环境复杂,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由于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和正确引导;同时,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快乐的天堂”。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长此以往,留守学生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4、.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5、留守学生中的初中生,特别是初中二、三年级学生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一部分学生受到初中毕业就流荡于社会的“问题少年”的言行影响,容易变得无心向学,行为乖戾,自私冷酷,为我独尊。(四)自身心理特点1.个性特征倾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于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个人意识的增强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心理的发展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困惑与问题, 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而由于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与留守学生联系较少,有的甚至多年未与孩子谋面,很难与子女交流,更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加之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代沟影响明显,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教导。留守孩子在这样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使有的孩子养成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暴躁性格。另外,由于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使得农村中学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也无法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原因使得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极存在很大问题,留守学生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病症,如焦虑暴躁、内向抑郁、胆怯自闭、人际交往障碍等。2.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会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事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便给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3.越轨现象严重。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学生逃学、不交作业,甚至参与小团体,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学生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五)价值观错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加之留守孩子的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一部分留守孩子热衷于吃喝玩乐,产生了厌学情绪,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进而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目标1、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比科学知识教育更重要,知识上的残缺可以通过学习再补充,而学习兴趣与优良心理素质则是无法补回来的。因此,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往往是摧残“留守学生”的“重磅炸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大内容已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我们认识到,完美的个性或人格要比智力更重要,因此,培养留守中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目标有二:一是主要预防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减少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可能性,并对已出现的异常心理和行为进行鉴别和指导。二是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帮助学生自立、自强,使学生正确认识现实和自我,在环境和自身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运用良好的方法去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二)、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家庭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通过宣传使学生家长转变观念,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经常性地与学校“留守学生”联系,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其次,在沟通内容上不仅仅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改变父母外出方式,仅限一人外出打工,同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代理监护人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爱,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要多跟他们交流、沟通,但要避免唠叨。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要正确引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限制、否定。不能满足的,应加以说明,做通孩子的思想,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2、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学校主动出击,营造良好的学习围氛。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留守学生”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引导“留守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给予集体的温暖。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如学校建有寄居学生的生日档案,在学生生日时送卡片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学校向学生父母报送喜信这些举措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开展心理辅导。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适宜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选聘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留守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学校建立“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及时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请心理辅导老师给那些“问题学生”上生动活泼的心理辅导课。组建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