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_第1页
《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_第2页
《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_第3页
《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_第4页
《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 结合内经经文, 探讨中医临证治则。1、开鬼门,洁净府。是指发汗,利小便,但发汗之中还寓有宣通肺气之意,利小便之中还寓有温通气化之意。2、气虚者,肺虚也。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除其本身的功能低下,更可见全身性的气虚证,故治病时,亦须重肺气之宣降条达。3、肺阳虚。肺之阳气宣降通调是水液代谢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张仲景选甘草干姜汤以治“肺中冷”肺阳虚之肺痿证。4、寒湿与咳嗽。肺之咳嗽因于寒湿之邪尤为多见,张仲景 治疗 咳嗽痰饮以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方中不乏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等辛温之品,充分体现了治外感寒湿咳嗽“当以温药和之”之要旨。 【关键词】 内经 理论 探讨 临证发微 黄帝内经既是一部理论专著,又是一本“治病的法书”。读懂、读通、读精内经是 学习 与 研究 中医的必由之路,但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使之成为中医临证治病的准绳,将其理论发扬光大,永葆生机与活力。 开鬼门,洁净府 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文中论及水肿病之治则为“平治于权衡”,言治疗时当权衡轻重缓急、调整五脏阴阳,使水道通调,水去病除。何以才能祛除体内多余积水呢?又由此而提出了“开鬼门,洁净府”之治法。 通常人们都以“开鬼门”为发汗,以“洁净府”为利小便,其意图在于开通水液排泄的两条途径,从而使多余之水上从汗透、自皮毛外解,下从尿出、自膀胱而解。但是,若对“开鬼门,洁净府”的理解仅限于此,就未免狭隘了些。因肺主宣降而为水之上源,故发汗之中还寓有宣通肺气之意,以解肺气壅滞,如水肿病初起以越婢汤,方中麻黄不与桂枝配伍则重在宣肺,另有石膏以清肺热,生姜以解表,其治虽未发汗,却有宣肺利水之功。又因膀胱为津液之府,与肾相表里,二者气化司管水液之排泄,故利小便之中还寓有温通气化之意,如五苓散利水之中用桂枝即为此意,桂枝虽不利尿,却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通阳化气,用于阳气不行而致水肿。 总之,水肿病机乃五脏阳气阻遏所为,故治疗也当着眼于阳气,上则宣通阳气,下则温通阳气,阳气一振,运化有权,则水肿得消。 江西中医学院杨扶国教授曾治疗一肾炎水肿患者。该6岁男性患儿于1966年7月突然面颊肿大,迅即肿及全身,经 医院 诊为肾炎,治疗4月有余,病情时重时轻,未见好转。1967年3月间向杨教授求治,诊患儿仍水肿,时有气喘口渴,腹胀食差,小便量极少而色黄,治以宣肺利水、理脾利湿:桔梗,杏仁、苡仁、猪苓、泽泻、大腹皮各6g,陈皮、木通、五加皮各3g,茯苓9g,葱白一小撮。服6剂小便增,身肿减轻。服至20剂,肿消如常。3个月后,患儿因偷吃食盐,肿又复发,仍按原方服10余剂,肿消,小便检查正常,后成为一健康年轻人。 后来,杨教授多次谈到,该病用方并无惊人之处,不过五苓散与五皮饮加减而已,之所以奏效,功在桔梗、杏仁宣肺疏表、肃降肺气。上之肺气宣降则下焦也得通利,小便畅行而浮肿消失,此即内经“开鬼门,洁净府”之理论与古人提壶揭盖、宣上利下治法之验证。 气虚者,肺虚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也。”故肺之常为人身气之根本,肺之病也不离乎人身气之变化,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气郁,皆属于肺”即此意。 肺主一身之气,故肺气虚所带来的恶果并非仅限于肺的功能低下,而可见全身性的气虚证,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云:“气虚者,肺虚也。”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亦云:“气病,是肺虚所为。” 气失推动,则病变丛生,自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云:“其肺气虚,谓之不足,则短乏少气”,言气虚则神失所养;幼幼集成卷二云:“肺气不足,则皮薄怯寒”,言气虚则身不得温;成方切用卷七云:“肺主气虚故脉绝气短也”,言气虚则无力鼓脉;医经秘旨卷上云:“肺虚不能卫血,血溢妄行,随气出于鼻为衄”,言气虚则血失于摄;丹台玉案卷四云:“肺失统气之权,不能固表,故毫毛疏豁,汗流不禁”,言气虚则汗不得固;理虚元鉴卷上云:“肺主皮毛,外行卫气,气薄而无以卫外,则六气所感,怯弱难御,动辄受损”,言气虚则卫虚于外;重订通俗伤寒论卷九云:“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致水溢外膜而成肿”,言气虚而水不能布;医醇义卷四云:“肺伤而元气薄弱而不能下行,故足膝无力而不能任地也,是肺痿即气痿也”,言气虚而生痿证。 鉴于肺气虚而引发脏腑乃至全身上下多种病变,清吴仪洛成方切用提出“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脏气旺”的观点,以强调肺主气对于人身的重要性。考其理论基础之源,实与素问经脉别论之“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的精神相吻合。推而论之,肺气充足则布化精气,四脏安定,病安从来?肺气虚弱则精气不布,四脏皆危, 自然 也就病变百出。 肺气虚之治则,宜宗内经“虚则补之”、“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总则。难经十四难亦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故肺虚者当补益肺气以复其正,首选人参、黄芪、白术之类,古有四君子汤、补肺汤等。但据临床具体情况,气虚而喘者当补肺定喘,如人参蛤蚧散;气虚不能固表者当益肺气实卫表,如玉屏风散、牡蛎散;气虚不能摄津者当补肺摄津,如甘草干姜汤。 江西著名老中医姚奇蔚教授本着“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治病之道,以气为主”的思想,注重脏腑的气化功能,在治病时,尤重肝肺气机的宣降条达。他认为:百病生于气,以气郁为多,气郁诸病,又以肝郁不达者为多;肝郁不达,又以肺气不畅者为常见;肺气不畅与肺虚无力有关,肝郁不达与肺虚不宣有关。欲开肺气必先补肺气,欲达肝气必先舒肺。由于肺为清虚之体,难任厚味,故姚老补肺益肺提倡“运用通展,药贵轻灵,轻拨机关”。在处方中多采用黄芪、北沙参、桔梗、甘草、桑叶、枇杷叶等,以黄芪、北沙参合用,不寒不热,味薄气清,补益肺气而不壅滞;以桔梗、甘草合用,开提肺气而不耗散。其中用黄芪、北沙参时,量必重至2050g不等,补开兼施,以畅张肺气。姚老治病是以辛平甘润、清轻灵活之品开肺气与舒肺气,最终达到补肺气之目的,这一 方法 被广泛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成为其最大的特色。姚老擅长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并为此获江西省 科技 成果奖,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益气清肺开肺仍然不失为其重要的一着。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