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老师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启示.doc_第1页
王君老师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启示.doc_第2页
王君老师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启示.doc_第3页
王君老师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启示.doc_第4页
王君老师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启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君老师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启示太原市迎泽区双南小学 刘翠内容提要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中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从王君老师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师应从教材整合、课堂对话、文本解读、朗读教学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同审美化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达到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品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1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要分辨美丑,更要培养学生敏锐感知力、丰富情感力、独特想象力、深刻理解力和一定的判断力。”2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的关键。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我们就需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美的存在形式而言,中学语文课文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苏州园林则使读者感知到园林的图画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是文学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岳阳楼记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意趣无穷。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审美器官,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理解美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总结王君老师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通过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在这双边活动中,是教师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最有利时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语文老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采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色彩、美的境界、美的人格,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语文大纲一语道破了挖掘美的立足点。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富含的自然美、社会美等美的元素的同时,更要密切关注课文本身具有的美。课文本身的美有:1.语言美。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的,它通过生动的语言激发读者的想象思维,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如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的反映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2.结构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一般都短小精悍,结构精巧,即使节选也是如此。学生如果能从中领略文章构思的精巧和完整,这对培养他们的写作技巧,思考问题的严密性极有帮助。朱自清的背影,第一次是到徐州见着交卸了差使的父亲,“眼泪”创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第二次看见父亲吃力地翻过铁栏,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眼泪”是对父亲深深的理解。第三次看见背影消失在人群里,“眼泪”是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依恋。第四次读信时的“眼泪”是对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的忧伤,对父亲命运多舛的悲叹,更是深切回忆。课文正是通过“我”的眼泪与父亲的背影的相互映衬,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3.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它是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可信可感、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宗璞紫藤萝瀑布的意境十分优美,令人陶醉。那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情画意,让人感到“精神的宁静和喜悦”,从而增添了蓬勃向上的力量。4.哲理美。蕴寄深刻的文章,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词的上片、下片都蕴涵着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上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句,告诉人们只要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句,辩证地揭示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完美与缺陷的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为不系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这是教材的确定性。但是教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不能匍匐在教材面前,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语文教材的整合就是为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调整后重新组合教材。教材的整合有同一篇目下的内容整合、单元之内的整合、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整册教材的整合。同一篇目下内容的整合,如同一篇目下的几篇诗词内容进行整合,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进入深层次的思索。整合,为学生呈现最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紧扣“望”字,着力整合,以五问推进课堂教学。一问:老师想把标题“望岳”换作“看岳”,可以吗?二问:你通过望岳,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三问: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望春之心境和望岳之心境却有天差地别,请扣紧最能打动你的词语作析。四问:既然诗人眼中的春天是凄凉的,那么在文题中用“望”,是否辜负了该词的美?五问:从春望中,我们又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甚至还望到了一些别的什么呢?在这五问的推进中,学生调动学生原有的审美体验,学生对诗歌的鉴赏不是停留在诗歌本身情感表达,而是深层次的去感受杜甫的悲悯情怀。这五问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受到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单元之内进行整合,宏观上审视同一单元的所有课文,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透视单元内蕴,提取单元精粹,反思单元误区,通过自己的体验整合教材,挖掘教材的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5篇课文:三峡短文两篇(含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诗四首(含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观潮。传统的教材分析是逐篇突破,但是通过整合单元教材内容,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美的形态。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三峡表现出苍凉之美与销魂之美。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可以让我们比较宁静之美与绚烂之美。记承天寺夜游和三峡则展现了空灵之美与生气之美。观潮和归园田居则集中分别凸显了激情之美与闲淡之美,而游山西村和其他诗文对比则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各有意趣。单元与单元之间进行整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起始教学中,王君老师整合了一二单元的所有课文,并为这两个单元确定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而且进行有价值的分类。共同主题是:热爱生命。体现生命意识的有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体现生命理想的有在山的那一边理想行道树;体现生命智慧的有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人生寓言我的信念论语十则第一次,真好。这样的整合使原本散乱的单篇教学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在较小的平台上解决了语文教学零敲碎打的弊病。不但教师要注重整合教材挖掘教材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构建和生成教材,形成一个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互动的格局。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语文综合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积累(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的融合。语文教材的整合,于教师而言,是创造性地教;于学生而言,是创造性地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二、在有效的课堂对话中,创造美的氛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决定因素,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体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的关系。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而有效的课堂对话是达成这一目的的重要方法。有效的课堂对话中,创造美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这也就是审美活动中的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需要是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的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3在语文教学中,面对包含美的文本,审美愉悦既是自主的,又是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的。课堂师生对话,可以对话文本中的语言艺术,对话文本的内涵,对话教学唤起学生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对话意味着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阐释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自己对文本做出怎样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对文本有怎样的理解,使教学“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语文课堂上,教师始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断地引领着学生进入“砸语喧哗”的兴奋状态,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显现了丰富多彩的观点和思想,课堂真正成为生命成长的场所。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流畅、生动、富有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从感知作品中用语言塑造形象着手,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和记忆、联想和想象、思考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对作品文本进行美的深入感受。学生的心理活动越积极,对美的感受就越强烈,审美教育意义也就越深远。王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对特殊美点的注意,在传授其他知识,训练其他能力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在春的教学中,王君老师请学生在“雨_春”中添一词,表达学生对春雨段落意境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设置直接带领学生进入绵绵的春雨的情境中,感受春雨的魅力。“添唱字。优美但是不适合文中的意境。唱,必然是有声的,可是春雨图渲染的是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添润字。润和一层薄烟相配。随风潜入夜,润如细无声。润字很安静也很温情。”“添织字。织很轻柔,也很有动感,而且特别有诗意。”“添幻字。把一层薄烟外的朦胧世界表达得形象深刻,让人浮想联翩。”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不仅仅是在感受朱自清的春雨意境,而且也是自己在创造春雨的美感。在教学时,纸船王君老师组织学生展开“诗歌评改”,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抛字用的不够好,有一种随意的感觉,不能表现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抛字有一种天女散花的美感”“抛这个动作和天风海浪像呼应,表现出一种发泄的情绪,作者哪里是在抛纸船,分明是在抛出一腔孤独寂寞、一腔思念之情”“站在船头、天风浩荡,冰心满脸泪痕,衣裙飘飘,她双手捧着小船,用力一抛,船随风飘舞。冰心就以这样的姿势定格船头,这是多么动人的大洋思亲图”这样学生自然地走进冰心“有形的纸船承载的无形无限的情感”中,读懂了冰心对母亲的爱。“冰心将爱折成纸船,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事物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爱”王君老师这样的情境创设,在对话中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跃跃欲试的状态。审美教育活动是一种个性选择,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对学生性格的洗礼,主要依赖含有理性成分的情感因素,感染调动学生,使其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语文学科审美教育正是凭借教学美、教师美、教材美为学生创造美的世界,唤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塑造美的心灵。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各样的对话方式,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神游”其中,自己去领会、去想象、去品味。三、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必须诱导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惊异感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潜力,产生审美激情,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学的总体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家写出的只是文本,文本潜在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而它们的意义的确定,必须依靠读者阅读,对它具体化,读者把文本转变为作品,作品的价值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成了文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走进文本,就是带着情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解读文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作品,读者每次阅读也应该有不同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只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读,而应调动自己原有的审美体验,能够从新的角度解读文本,从而给学生以审美体验和领悟。冯骥才的珍珠鸟,传统的解读有教参的“和谐说”,郭初阳老师的“欣赏囚禁说”(从鸟笼入手),窦桂梅老师的“信赖说”(从信赖开掘)。王君老师却以“距离”为话题,从文本中并不引人注意的“不”字入手。作者对珍珠鸟是“不看、不管、不扰”,让鸟儿自由发展、自由生活。作者把鸟放在和人的平等地位,不把鸟当玩具宠物,不刻意干扰鸟的生活。这就使学生自然的感受到课文给我们展现的美好境界人鸟距离美。人和鸟不是融为一体,而是各有各的空间,各有各的生活。王君老师激发学生感受和审视冯骥才的爱,透视作者对珍珠鸟的行为,引导学生体察爱的表象走向体悟爱的内涵,挖掘“爱”的真谛。这样的解读调动了学生审美体验,联想到引导学生联想父母对自己的爱,体会真正深刻的爱。在学生的情感中引起共鸣,希望爸爸妈妈适度的和自己保持距离,给自己生活的空间。喂出来是人教版“环保”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认为“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警示世人,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王君老师却从作者星新一小说风格出发,发现了小说充满了对我们人类自身的观照和反思,寄寓了深刻的人文关怀。从“洞”产生原因入手,让学生体味“台风吹走一座庙”,扩展去感悟台风吹走的是“真善美”。2008年5月12日的地震情境画面再现,学生感受天灾面前人有情,学生领悟人性之光在废墟上闪烁。学生最后回到课文,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解读课文标题“喂出来”,是“喂”善良、智慧、坚韧、仁慈、幸福出来。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调动学生的审美器官,使学生从表层的文本中体验深层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语文教学中教师正是要带领学生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联系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审美体验。胡适的我的母亲文字浅显,故事简单,表情直接,王君老师带领学生欣赏“平淡的文字”,从最不精心的叙事中找到联想想象的突破点。“每天天刚亮时,母亲就将我喊醒。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多久了。”“从”字撩起学生的激情,他们想到母亲每天一大早起来深情地坐在我的床前凝视我,想象母亲的表情、母亲的身姿动作、母亲满怀的希望和爱的眼神。而这样的想象正是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爱,读我的母亲在母爱的享受中,也表着学生对母亲爱的感恩。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教师就是要灵活地采取多种训练方式训练学生,鼓励他们用心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地去体验美、创造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任何文学作品的文本由于用了描写性语言,都必定有意义的不确定性。“作家又充分运用这种描写性语言来进行巧妙的构思,虚虚实实,虚中有实,达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极致。”4例如,崔护的律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运用人面、桃花之间的关系,与去、留的对比构思,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意义空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教师要引导学生借鉴教材,进行审美体验活动,让他们享受到审美领悟带来的喜悦,从而达到“以陶冶感情的目的”(蔡元培语)。冯骥才的珍珠鸟中“刻意的不刻意,零距离的远距离”使冯骥才找到了对待珍珠鸟的最好方式。而学生站在鸟的位置感悟到“冯骥才认为鸟儿的幸福只是他一厢情愿的猜测”。学生解读珍珠鸟只是一篇普通的征服故事,人征服动物的故事。“这样子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能站在窗框上站一会,决不飞出去,飞翔是鸟的天性,一步之外就是自由的天空,它居然不飞这还叫鸟么?”“大珍珠鸟并没有作者的“距离”而信赖作者,这个距离本来就远,小珍珠鸟失掉了鸟性,沦为人的宠物,它连鸟都不是。我们不能再讨论鸟和人类的关系,而应该讨论人和宠物的关系。“学生站在鸟的本位上思考问题,发现了人与自然平等背后的不平等,和谐之外的不和谐;发现了信赖背后的残酷征服,征服之中的人鸟的对峙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语文学科的学习即与文本展开对话,使阅读主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震动。学生自主品文,驰骋想象,得到美的欣赏,充实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语文教学的特点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应根据课文,深入挖掘和分析,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和点拨,不断深化学生的内心情感。提倡学生在个性化解读中进行审美创造,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感知的效果。四、加强朗读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审美欣赏作为审美经验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观照、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即审美主体感知和把握对象,理解对象所包含的意味,感受和体验对象激发的情感,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的过程。”5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的审美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朗读是提高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初一阶段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初三阶段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高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还原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一种以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理解文意为目的的综合性阅读,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朗读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一)保证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指导学生感知美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不能多读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的阅读、领会和感悟,不是光靠讲懂的,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完全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虽然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中,首先凭借感官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形式,接下来是对课文内容的情感体验,学生得到的是感性直观的愉快。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轻浮的情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课文,使学生被课文吸引,进入美的境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让学生反复朗读,死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畦、桑葚、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学生们也就沉浸在充满美感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百草园”。(二)扩大学生的朗读层面,指导学生理解美理解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6指导学生理解美要做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原有的审美体验。1.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欣赏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它首先是一种以内在的审美需要为动力的活动。语文美育通过教材接通学生的情感渠道,从而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在激动地情绪中,与独特的感性形式和普遍的理性思想相联系。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调动全体学生的排练场,而不是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教师应该适当地创设情境,创造气氛,让全体学生愿读、乐读、争读。2.让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调动学生原有的审美体验。语文美育的审美经验包括一定的语文知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学生有了与课文相应的生活经验才能够展开审美想象,才能得到审美感受,审美理解才有依托。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安恩与奶牛中两位买牛人都向安恩问了奶牛的价钱,王君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读安恩的两次“它是不卖的”,以及安恩的两次神态变化,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看到了安恩的态度变化是因为买牛人的态度不同,学生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普通老平民心灵美好的赞美。(三)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指导学生鉴赏美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也就是学生对课文文本的鉴别、欣赏、评价,驱遣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朗读艺术,有其非常特别的审美教学效果。朗读正是要把死的文字还原成活的内容、形象、情感、色彩与场景,让学生通过感知来理解。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含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教师做好示范朗读。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引导学生对语气、语调和节奏、重音等方面的理解、处理,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作品中准确、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语句的迷恋;范读还传达着朗读的态度、情感,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理解思想感情和老师理解的思想感情和作者写作时欲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岳阳楼记的学习从童自容先生的录音朗诵开始,整整12分钟,童老师美轮美奂的范读,给学生极大地启示。学生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低音的处理感受范仲淹的忧。“感极而悲者矣”“喜洋洋者矣”中拖音和降升调的处理中,学生体验到范仲淹“悲与喜”的情绪,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自由读。自由朗读形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朗读面,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体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敬畏自然中大量的语言品味训练,学习反复朗读课文内容以及教师提供的文本内容,“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谁能断言那大面积排出的废水不会是人类已经变质的血液呢”学生进行反问、肯定、赞叹、无奈、愤怒、恐惧等各种语气进行朗读,这样学生也就了解了文章反映的主题思想以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程度,也展现了学生的悲悯情怀。第三,还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比较阅读。在教学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王君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换成“乡愁是一枚热热的叮咛”;去掉诗中“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中的“头”;去掉四节诗中的形容词;改换诗开头的时间词为“小时候、长大后、中年后、老年后”,通过换词进行朗读对比,去感受汉语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余光中的“乡愁”,感受余光中为我们展现的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四)交给学生朗读技巧,指导学生创造美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朗读时,一方面要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如轻重缓急,升降扬顿这样才能才能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在教学冰心的的纸船时,王君老师在小诗情感的最高潮最后一节指导学生朗读,“万水千山”的慢读表现了作者对妈妈的思念,读得越慢越能表现出距离的遥远,思念的悠长。这样也就引出学生对自己父母、亲人、朋友的爱恋,“母亲,万水千山,它也要点燃心中的火花”“朋友,万水千山,求它带去我的思恋消散你的孤寂”“祖国,万水千山,多年后以后我会载着一腔未冷的热血为你归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方式去读,去想象,去挖掘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美、语言美、在不知不觉中,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