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pt_第1页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pt_第2页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pt_第3页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pt_第4页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指家庭管理经济一词最早出自色诺芬,古希腊最早研究经济的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35),他的著作经济论以对话的形式转述了苏格拉底的许多经济思想。经济论是论述奴隶主家庭经济的著作,其副标题是关于财富管理的讨论,成为古希腊关于经济的代表作,其主要思想包括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维护自然经济,高度重视农业等。,1615年重商主义者孟克莱田写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创政治经济学一词孟克莱田在小册子中为了表达与经济学原本意义所不同的内容,加上了“政治”这个修饰语,用来表示它是国王管理整个国家经济的一问学问。政治经济学,指的是国家的经济学(即国家的经济管理),社会的经济学(即社会的经济管理)。,政治:社会、国家经济:家务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财产管理的学问,重商主义,最初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是重商主义。它是封建社会瓦解后,伴随海外贸易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是15中叶、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代表了当时欧洲经济思想的主流。重商主义最突出的思想是重金、贸易顺差和国家干预。因而重商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概念,从诞生之始就强烈地包含有国家的经济管理这样的内容。代表:英国威廉.斯塔福托马斯.曼法国:孟克莱田柯尔贝尔,重农学派,重农学派是继重商主义之后,在法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流派。重农学派的出发点“是在法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不是在英国这个以工业、商业和航海业为主的国家”。重农学派是打着封建招牌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派。重农学派把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基础,他们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惟一产生剩余的部门,同时他们也重视整体经济中各部门的联系。重农学派认为重商主义破坏了法国农业和经济,分析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所以表现出了强烈的反重商主义倾向。代表:法国弗兰斯瓦.魁奈杜尔哥,魁奈提出“纯产品学说”;认为物质才是财富,农业使财富增加,工业只改变财富形态,货币只是流动手段;此外,还提出保障土地所有权、增加农民收入、实行适度赋税等观点。杜尔哥明确了生产要素有三:土地、劳动和资本,从而其收入也有三种形态:地租、工资和利润。杜尔哥的经济理论体系无疑是近代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雏形。,古典(政治)经济学派,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主流经济学派,第一次提出宏伟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反映了那个时代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其理论批判封建旧制度以及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想,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代表:英国: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布阿吉尔贝尔、魁奈、西斯蒙第,古典经济学率先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增加国民财富的有效源泉,研究了劳动和分工,研究了位于社会经济运行的背后并且支配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尽管古典经济学最终的结论,仍然要归结到国家的管理政策(只不过从重商主义的干预政策转向了自由放任政策),但在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中,古典经济学显然更加关注经济运行规律本身。由此,经济学的研究思路,逐渐从对国家经济管理的直接关注,转向对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与此同时,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也逐渐扬弃了原先“经济管理”的内涵,开始体现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涵。,威廉配第(16231687),经济思想史教程,11,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曾称他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而且称赞他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代表作:赋税论于1662年出版政治算术于1672年出版,配第的第一个重要经济观点:从生产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把劳动看作财富的源泉。配第有一句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另一个重要经济观点:把劳动时间看作衡量价值的尺度和基础。提出了第三个重要的经济观点:地租是从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费用(工资加种子)以后的余额。但是与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有较大的区别,在配第的理论中,剩余价值和地租混为了一谈。,亚当斯密(17231790),被尊为政治经济学之父。其经典著作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正式诞生。1776年3月9日,国富论这部经济学巨著问世。在斯密生前国富论出了5版(1776,1778,1784,1786,1789)。这本巨著对英国经济政策影响甚大。斯密认为国民财富就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而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正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兼顾好个人和社会、生产者的利益,而避免牺牲掉某一方面的利益。,斯密所论述的劳动价值论,斯密所论述的劳动价值论:斯密区分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认为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尺度斯密认为,在前资本主义阶段,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因此,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商品的交换是等量劳动的互换。交换对于交换的任何一方来说,都不可能产生更多的价值。斯密将视野转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他认为,在大多数商品的价格构成中,包含有工资、利润和土地地租。商品价格归根到底都分解成为那三个部分或其中之一。斯密也就从劳动决定价值的科学立场滑进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泥潭。这个庸俗的价值定义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被称为“斯密的教条”。,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斯密从“经济人”观念出发,系统论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他认为,人们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却使整个社会获得最大利益。在“自然秩序”下,能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促进社会财富增长。国家的职能是保护国家和个人的安全,建设并维护私人无力办或不愿办的公共事业,起“守夜人”的作用。,对“看不见的手”的反思,对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最有力的冲击是纳什提出来的博弈论美丽心灵,囚徒困境,囚徒乙,囚徒甲,坦白,抵赖,坦白,抵赖,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对市场经济的思考,大卫李嘉图(1772-1823),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李嘉图的主要经济思想反映在他1817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简称赋税原理)之中李嘉图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他继承了斯密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原理。他提出,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但并不是个别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实际所耗费的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有活劳动,还有投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但他没有提出劳动的二重性)。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它是表现其它商品价值的媒介。,李嘉图的分配论,全部价值由劳动产生,并在3个阶级间分配: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他认为,在既定的收入格局下,地租是主动的,首要的,最有保证的;工资有其固定不变的法则和水准,是发展生产不得不支出的代价;利润则是支付了地租和工资之后的余额,最容易受到损害。由此说明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从而实际上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李嘉图的对外贸易学说,对外贸易学说是他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的扩张虽然大大有助于一国商品总量的增长,从而使享用品总量增加,但却不会直接增加一国的价值总量,因为价值总量由本国商品所包含的劳动决定。但是,如果存在比较成本差别,则国际分工可以带来劳动节省和效率提高。,李嘉图的困惑,李嘉图面临着两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等价交换与利润成为一对矛盾;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该是等价交换,而等价的依据是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如果价值规律适用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那么,就没有利润存在,否则等价交换引出了不等价的结果。而如果等价交换不引出利润,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无法解释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现实。如果按照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在生产中耗费或使用了等量劳动,就应该获得等量价值,也应该获得等量利润。在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中,一般来说,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不是与劳动成比例,而是与资本数量成比例。这一现实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矛盾的。琼斯、拉姆赛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庸俗经济学,李嘉图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学只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对经济活动的表面现象进行描述,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美化经济制度。19世纪70年代后,资产阶级经济学处于自由竞争垄断过渡阶段,该经济学对组织社会化生产,管理现代化企业、发展市场,实行宏观调控,股份制,提高企业效率等问题作了分析,但抛开生产关系(人之间经济关系)单纯分析经济问题,抹煞不同制度下社会差异。经济学有三个层面:现象、操作、理论,庸俗经济学只进行了现象、操作的分析。代表:萨伊、马尔萨斯、穆勒,马尔萨斯,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早期的庸俗经济学家,他的经济理论和人口理论对后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土地贵族家庭。他和休谟、卢梭等人都有交往,思想颇为激进。1784年入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学习。后又入剑桥大学。1796年,他到萨立州的奥尔巴当牧师。1805年被聘为东印度学院的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由于马尔萨斯试图证明劳动人民贫困和失业是因为人口增长过快,而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无关,因此,他被马克思称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代表。,让.巴蒂斯特.萨伊,萨伊(1767-1832法国)是19世纪初期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学说的系统化者,他的主要作品是政治经济学概论、政治经济学问答和政治经济学教程等。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从而将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部分。他提出效用价值论,指出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价值来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效用由劳动、资本和土地(自然)共同创造出来,物品价值也是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约翰穆勒,约翰穆勒的生平与著作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出生于英国伦敦经济学世家,是詹姆斯穆勒的长子。13岁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先读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后又学习了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820年,约翰穆勒到法国访问结识了萨伊和圣西门。18231858年在东印度公司任职,18651868年当选为国会议员。,约翰穆勒,经济思想:青年时代,受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自由主义和边沁的功利主义的影响,成为边沁功利主义的信徒。但英国宪章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思潮广泛传播之后,约翰穆勒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对功利主义产生了怀疑,逐渐成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和英法其他经济学家不同,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对雇佣劳动者的处境深表同情。他设法寻找克服资本主义矛盾和改善这种社会制度的方法。但由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限制,他不可能和传统的经济理论决裂。他的经济理论体系是毫无生气的混合主义、折衷主义。,J.S.穆勒,他的折衷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在对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的分析之上。他将生产仅仅看作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依社会制度改变;而财富分配则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会依社会的变化而改变。他认为唯一的生产力是劳动生产力;但又认为资本是劳动产品的积蓄来为利润辩解。他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是该商品购买其他商品的一般力量,价格则是表示商品与货币相联系的价值。他将价值分为市场价值和自然价值。市场价值决定于需求和供给;自然价值决定于它的获取难度。他考察了社会进步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批判了奴隶制和封建制,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肯定,但认为需要进行改良,对经济自由主义和干涉保护主义采取折衷,提出了适度干涉主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中叶,马克思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份,又克服了它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全面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对庸俗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份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坚持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中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这一科学内核。通过劳动二重性的原理的创立,将新价值创造与旧价值转移统一于一个劳动过程通过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创立,解决了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产生过程,从而解决了李嘉图的第一个矛盾。通过对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型的分析,解释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现象,解决了李嘉图的第二个矛盾。,对庸俗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却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唯一源泉。”非常准确严密的给定了交换价值即价值的概念。而庸俗经济学是不做这种区分的,认为凡是有用的,能卖钱的,就都是商品,没有什么必要进行区别。对于什么是商品交换,庸俗经济学认为商品交换就是不同效用按比例的交换,这种交换自古如此,永远如此。马克思则认为,商品交换是等量价值的交换,即等价交换。在交换的发展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和其他任何商品交换,这种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最初的职能就是作为商品的价值尺度。庸俗经济学完全无视货币的历史,直接认为货币就是资本,自行增殖就是资本的神秘的本能。马克思则认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时都不是资本,只有投入生产以后,生产资料和劳动结合以后,才成为资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母体,一旦产生,成为了全世界劳动者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共同财产。以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研究新问题,从而发展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1)经典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理论构成了经典形式或称原创形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特征、分析框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9世纪60年代20世纪30年代-1967资本论第1卷出版1883,马克思去世到20世纪3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黄金时代。资本论2、3卷、剩余价值学论史(考茨基整理,相当于NO.4)出版,此外大量其他经济学家完成一批高水平著作,尤其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达新水平。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兴起,中断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2)传统形式:20世纪306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传统形式的系统表达德国的研究中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建立,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又取得显著成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用经济理论研究来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为主要目的,学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和当时政治需发,引经据典,说文解字代替了现实的批判性考察,主观唯意志论、教条主义盛行。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一概否定、排斥、自我封闭,传统形式固守经典作家的每个具体结论,但忽视了经典理论的活灵魂(唯物辨证法,与时俱进),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找不到新的理论权威,研究停滞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3),(3)现代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变缓,学生造反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西方得到复兴。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运用资本论的原理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围绕V和剥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不平等交换、利润率下降、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等,进行大范围讨论。世界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计划经济弊病严重,向市场经济过度成为改革目标,苏联、东欧经济发展严重受挫。对新现象、问题的探索中产生了现代形式,现代形式在与西方经济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发展。现代形式对经典理论进行了理性反思,看到经济理论不能完全摆脱历史局限,力求对经济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对经济学的定义,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马克思:研究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科学。此外: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方式如何产生、发生和灭亡的科学。苏联教科书:政治经济学是关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发展的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他进一步说明该定义有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资源。,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学定义的比较,西方经济学以资源配置立论,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存在着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无限性的矛盾,由此才需要有一股力量来规范、调节在资源配置当中人的行为,这才需要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正是资源配置中人的行为及关系,研究的生产方式正是资源利用的方式。西方经济学认识到了稀缺性,但其研究多见物不见人,忽视个体、群体的行为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对稀缺性认识有所不足。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在于研不研究资源配置,而在于西方经济学不研究生产方式,不研究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区分一般抽象的资源配置和具体特定生产方式下的资源配置,不研究具体的资源配置。,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起点: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按自己设想的目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必需的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人们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另一方面人们之间相互也发生联系。前者是生产力的问题,后者是生产关系的问题。,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其基本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劳动,活着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厂房等,其中生产工具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石器原始社会;青铜器、铁器等手工工具农耕社会和手工业时代;机器工业化时代;计算机信息社会时代。,劳动对象:劳动作用的对象。包括自然物,经过劳动和加工过的物品原材料。生产力的无形要素科学技术,组织水平和制度安排。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它附着直接生产力要素之中。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生产工艺等均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是人类从劳动中不断被解放的过程。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管理)。,“李约瑟之谜”:中国在封建社会时代就存在远早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等),却未带来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因素:传统的“义利”观重义轻利。“君子不言利”;士大夫文化“重文轻理”,“文”为阳春白雪,“理”为下里巴人。经济因素:缺乏有效的制度体制。皇权社会的顽强延续;科学技术没有或很少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狭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广义):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关系,又叫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交换产品和活动的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生产关系三个方面又体现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人们在这四个环节和各个环节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的基本关系,生产居首要地位,其余三个方面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1)生产的社会性质(集中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使用、支配)决定三者的性质(2)生产的规模决定交换、分配、消费的规模、水平。(3)生产的方式决定交换、分配、消费的方式。(4)生产决定三者的对象。,生产与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具体关系,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生产: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产品。交换:因生产不同的产品而产生分工,进行交换。交换可以划分为:一是企业内部的交换。雇佣与被雇佣之间的交换;企业内部生产工艺流程上的交换等。,二是全产业、全社会内部的交换,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交换的必要就不存在市场经济。我们通常所说的交换指社会性质的交换。交换决定生产:市场调节、以销等产等就是这个道理。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生产产生市场经济,非水平生产产生产品经济;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即产业的分工决定交换水平的发展。,2、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配可划分为产品分配和资源分配,他们与生产的关系完全不同。在产品分配中,生产决定分配。社会资源分配: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这种分配决定生产(根据分配才能够组织生产)。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需消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消费则是劳动力的再生产。生产和消费是同一的,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生产与消费为相互决定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消费决定生产。消费使生产实现自身的价值;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人们在以上环节中的关系,交换环节,人们交换劳动(劳动成果、商品)、交换生产资料分配环节,参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分配消费环节,参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中,人们的关系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基本方式总之,人们的关系性质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1、不能孤立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生产力、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即人们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集合起来进行生产的方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质变和更替。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水平、性质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超前、滞后),就会阻碍或是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后者对前者有反作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研究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要研究一定社会形态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中的相互关系。一定社会形态中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运行机制、发展机制。,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规律,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评价甚高的一个原因,是他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规律,即剩余价值的规律。在马克思看来,政治经济学的要务,是要分析隐藏在纷繁的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因而他把目光集中在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特征之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揭示经济规律。具体说,考察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阐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以及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揭示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及其运行规律,更好的为物质资料生产服务。,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是可以被发现、认识和利用的、原因在于它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三种层次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其存在条件是社会生产。几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的共有规律:价值规律、货币(G)流通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如价值规律,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存在条件是商品生产。某个社会形态才存在的特有规律:剩余价值(m)规律,按劳分配规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唯物辨证法,(根本方法)经典著作资本论就是一部哲学著作,运用了大量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2、科学的抽象法:研究方法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复杂到简单,由现象到本质。叙述方法是由简单到复杂,从本质到现象,从抽象到具体。3、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按逻辑方法从简单、抽象的经济范畴到复杂的经济范畴,如从商品(物)到人之间关系,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到货币产生、资本出现,从简单的再生产到复杂的再生产。用历史的方法分析问题,如介绍企业形态的变迁。4、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回答经济现象“现实是什么”规范分析解决人们的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通过实证分析才能对社会生产方式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通过规范分析才能正确提出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政策措施。,社会生产力概念及其发展途径,实例:,社会生产力,是指数量较多的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因劳动的社会结合而产生的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的节约、分工协作的好处,以及生产工具进步等。A、即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被考虑在内。B、科学技术的因素,分工,分工: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分工按组织范围的大小划分为个别分工和社会分工。个别分工:企业内部把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局部劳动,使其独立成为不同劳动者的专门职能,这种分工叫个别分工。个别分工的优越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各生产阶段之间的空间距离,时间间隔,使生产过程有连续性。各个生产阶段具有并存性(空间上),同一时间可提供更多成品。为了空间并存,时间连续,须有计划按比例组织生产,使劳动力、原料、劳动资料等要素有合理比例。使劳动者的劳动专门化,使劳动方法完善。使生产工具专门化,使机器偶然出现。社会分工:农业、工业等之间的分工,农业内部、工业内部的特殊形式之间的分工。,社会分工、个别分工的联系、区别,联系:社会分工是个别分工的前提,个别分工又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工具专门化,生产劳动工具的行业分化;同一经营者经营的行业分化;半成品独立生产,同一行业不同品种产品的分化;促进国内地域分工。区别: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劳动的联系方式不同,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对劳动力、生产资料比例的决定不同,认可的权威不同,新制度学派主张“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认为企业与市场间的相互替代只涉及交易成本问题,实际上是假定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可以无条件地互相转换。社会分工是指各种专门的劳动分别生产互不相同的产品,它们之间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发生联系;企业内部分工则是在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劳动过程内部实行的分工和专门化,它们之间的联系不需通过商品交换。社会分工是企业内部分工的前提,企业内部分工的发展又会使某种特殊的劳动发展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使社会分工的扩大,由行业或产品的专业化进一步发展出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工艺的专业化甚至服务的专业化。,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把“垂直型”和“水平型”结合起来的国际分工方式。德国是“混合型”的典型代表。它对第三世界是“垂直型”的,向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而对发达国家则是“水平型”的。在进口中,主要是机器设备和零配件。其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按职能划分:劳动职能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机器职能的分工:生产工艺流程上的分工。,分工的经济性分工可以提高效率(专业化),增加生产量。“分工是社会财富增进的源泉”(亚当斯密)。第一,生产活动向少数操作的集中可以提高劳动者熟练程度;第二,使劳动者节约或减少变换操作的成本损失;第三,使劳动者生产时节约生产资料,如准备工具种类的减少;第四,使生产和管理等由复杂变得相对简单,可提高效率(斯密分工产生个人生产率的事后差异)。分工可以扩大需求,扩大了市场。,协作,协作: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分工是将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进行分解,进行专业化生产。而协作就是将专业化生产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共同生产,实现效率最大化。简单协作:如果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从事协作的劳动者之间没有劳动分工,就叫做简单协作。分工协作:以分工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协作。即有了分工,简单协作形式发展为工场手工业,协作可以提高效率,节省生产资料,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创造出集体力量:112;保证生产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使个人劳动取得平均劳动性质。协作提高了全体个人的劳动效率,个人劳动效率区域一致性。,社会生产力与企业形态变迁马克思的分析,简单协作从分散、独立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中生长出来简单协作(无分工、共同作业,出现于手工作坊、14世纪)好处: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的节约、劳动协作的经济、管理的经济由偶然获得分工好处到主动加以利用分工协作(出现于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14、15世纪,在封建社会,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企业的萌牙)工人局部化,生产工具分化、专业化机器产生工厂制度产生(18世纪中后期)外部竞争激烈规模要求扩大信用制度成为时代的需求,单个资本局限性被克服联合经营的企业大量出现(如股份公司,19世纪初)。,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的变化,使得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形式产生,相应新的生产组织产生对整个生产力又有促进,生产工具等又有变革。,资料1:扣针制造业亚当斯密的例子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亚当斯密国富论,资料2:马克思关于分工的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分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源于下述几方面:(1)仅仅是将更多的劳动者集合在一起的简单协作,就可以创造出一种“集体力”;(2)由于协作的共同劳动所引起的竞争和精力振奋,可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3)相对多的劳动者对厂房、仓储设施、工具、装备等的共同使用,降低了人均生产资料占用量;(4)即使不改变生产工具和操作方法,仅通过操作的分解和专业化,也可以节省学习时间和费用;(5)相对简单的操作可以减少工作失误;(6)节省劳动者从一项工作转到另一项工作(操作)而造成的时间损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简单协作最初是当作个体经济的对立形式,以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为中心组织起来的。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业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工人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有了雇佣关系。分工协作(工场手工业)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阶段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有了分工后,工人劳动的独立性丧失,成为大机器生产所需工人,生产工具专业化,为大机器发明提供技术条件。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手工工场作为生产组织形式,也是工厂制度的先驱。工厂制度(机器大生产)是资本主义典型生产方式。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凭借机器化大生产,最终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机器大生产、工业化社会与生产的社会化,机器大生产:机器生产机器,自然力代替人力。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根本转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