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论文_第1页
捕捉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论文_第2页
捕捉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论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捕捉新闻背后的新闻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捕捉新闻背后的新闻得知获奖,感觉最多的是忐忑。想来想去,跨区校车热折射择校暗潮这篇报道做得比较好的原因主要在于:在热闹的新闻事件面前,发现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新闻,展开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当时,国内接连发生多起恶性学生校车事故,如何给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提供安全校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就在这时,青岛首批“大鼻子”校车上路,并公布了规模较大的校车运营计划,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校车上路当天,我写了条消息。后来对这一事件跟踪观察后,发现运营企业出于利润考虑,首批校车的运营路线选择的是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最好的两所小学,由此导致了“大鼻子”校车线路均位于核心市区且跨区通行特点明显,这引来了网友和市民对于择校问题的关注和热议。在本地网络论坛上,网民质疑颇为直接:“这是不是给小学划片招生抽了个大耳光?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还是择校问题?”择校热以及其背后的教育不公,应该是延续校车报道的合适角度。之后,我陆续采访了校车公司、学生及家长、教育专家等,但教育部门拒绝了采访。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从校车公司一位中层干部处获得了一份他们对两所重点小学所做的乘车需求调查,最终揭开了被遮蔽的严重择校现象,并对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进行探讨,成为从这一角度切入的独家报道。在此之前,青岛市特别是市南区的择校问题虽然广为人知,但这一现象到底“热”到什么程度,却无人确切知道。一个值得一提的采访感受是,在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上,高层采访对象多数警觉不会透露,基层采访 对象囿于职务原因无从知道,中层人物或是最为合适的突破点。稿件获奖,之所以感觉忐忑,是因为就创新来讲,这篇稿件还有差距。我认为,除去编辑处理、后续传播等因素,一篇稿件的影响力在根本上取决于新闻的锐度和深度,而这两点都和认知、写作的角度相关。南方周末立志于报道中国“根目录”上的问题。我们也应该在现有的媒体环境下,努力靠近那些更根本的事件。这样的报道不一定非要跟踪大事,也可以是小事,但必须要跟新闻事件、新闻事件中的人相关。比如,李占江写的“426分”司机之死的背后就是很好的范例。再比如,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东营两名70多岁老人偷割电缆致油井停产”一事,或许就能写出一篇关于“中国养老”的特稿。我总觉得,每一个人、每一个事件都有不同的面向,作为职业记者,我们看到了什么决定了我们最终能报道什么。我们需要做的,或许就是在新闻的锐度和深度上不断提高自我要求,多一些“微创新”吧。当然,这需要我们的视野更开阔、目光更敏锐、动作更迅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