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罪推定原则_第1页
论无罪推定原则_第2页
论无罪推定原则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论无罪推定原则唐晓琴(鲁东大学,政法学院,2004级,法学二班,041210097)摘要: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诉讼的重要原则, 以其博大精深的渊源在各国宪法及刑事诉讼法中具有不可动摇的法律地位。此原则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方面体现了自身价值。纵观世界各国,其本身合理性及衍生的规则征服各现状;立法完善国无不强调限制司法机关权力以防止其滥用,以及强调保护个人权利以抗衡强大的国家权力。,即追求实体真实,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忽视了正当程序的重要性但我国的刑事诉讼从历史上来看一直都强调惩罚犯罪的现状,整个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是“惩罚犯罪”。 并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获取证据的手段,并赋予犯罪嫌疑人应有的沉默权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权,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无罪推定原则。关键词:无罪推定;合理性;规则;现状;立法完善On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principleTang Xiaoqin(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law, Class 1, Grade 2004, 041210061)Abstract: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principle is the important principle of criminal proceedings.It has an unshakable legal status for its wide origins in Consitution and Criminal Procedure of all countris.This rinciple reflects its own value in the protection legitimate rights of citizens. Throughout the world, its own rational and the rules of derivations force all countries to restrict the abuse of the judicial power,and to emphasize the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 rights to resist a strong state power.But from the historical view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 has been strethened the punnishment for the crimne,namely the pursuit of real entities,But to a large extent ,it has caused a status of neglect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normal procedu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entire criminal proceedings is punishing crim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 and access to the means of evidence ,giving the crimina suspect his given right of silence and peoples right of supervision, through these measures to further improve Chinas principle of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Key words: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reasonability ;rule ;status ; the improvement of legislation 引言无罪推定原则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法律制度的落后、野蛮、残酷,在天赋人权、契约自由的思想下提出的,无罪推定原则勾勒了强大的国家机器与卑微的犯罪嫌疑人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的空间和蓝图,对保障人权、健全法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律毕竟是一个国家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更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是整个社会利益的体现。我国在适应国际人权保障思潮高涨和国家法治建设的步伐加快的迫切要求下,也为了严格执行我国所加入的国际公约, 同时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从而实现法律的公正性、权威性, 在我国全面贯彻无罪推定原则势在必行。一、无罪推定原则的渊源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司法从专制擅断走向民主公正、从愚昧落后走向科学进步的一个标志。按照莱昂纳德李维的第五修正案的起源一书说法,在古代以色列人的法律中,就已经存在完整的无罪推定原则。那时的法律规定,直至对他有罪的证明达到确定无疑且十分准确,其有罪的每一个重要的方面得到证实,并且达到了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直到此时,被告人都被推定为无罪。英国也很早就有了关于无罪推定原则的思想的表述,在15世纪中期,英国的首席大法官福特斯鸠就曾经明确的表达过一个后来上升为英国法律之一的观点“人们宁愿20个有罪的脱逃死刑的惩罚,也不愿一个无辜者遭受谴责并承受极刑。”殷啸虎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质疑J北京:法学, 2000, (1)我国第一部典籍尚书中的大禹漠记载:功疑唯重,罪疑唯轻,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矜。此和近代所谓的“无罪推定”原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一般认为,现代的,一般意义上的无罪推定原则最初由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提出,他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批判刑讯时指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如果犯罪是不肯定的,就不应折磨一个无辜者,因为在法律看来,他的罪行并没有得到证实”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31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这一先进的理论主张被当权者接受,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一些国际性文件也以不同的方式规定无罪推定原则。我国是 1948 年世界人权宣言 的签字国, 1998 年 10 月又加入了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 第 14 条第 2 款规定“受刑事控告之人, 未经依法确定有罪以前, 应假定其无罪”。 无罪推定由理论到实践,由理念到立法,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人权保障最基本的是人权的司法保障,而无罪推定原则正是体现了人权的司法保障。二、无罪推定原则本身的合理性人之有罪并不是人本身的属性,而是社会根据法律确定的,在法制社会,确定一个人有罪必须有实体法的根据,即确定该人有罪必须经过正当的法律程序,在认定一个人有罪之前,该人的无罪状态并没有改变。无罪推定不是无罪的决定。因为按照现代诉讼法的原理,除法院之外,任何个人、组织都无权对一个人作出有罪的结论,即任何人在没有经过法定的司法程序最终确认为有罪之前,在法律上把他看作是无罪的人。其基本含义有以下两方面:第一,如何确定一个法律上有罪的人有罪,无罪推定原则规定了对被告人加以定罪的程序条件,即法院须采用法定程序审理案件。提供证据并且证明法律上有罪的人有罪的责任由控诉机关或人员承担,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没有协助控诉一方证明自己有罪的责任,更不能要求他证明自己无罪;侦查人员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当告知其享有沉默权,还应一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做出无罪或罪轻的辩解,有权对有关其个人基本情况以外的问题拒绝回答;在法律许可的限度内,犯罪嫌疑人有消极忍受讯问的道德义务,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于指控享有沉默的权利,对于侦察、起诉、审判官员的具体提问有拒绝回答的权利;控方履行证明责任必须达到确实、充分或者无合理怀疑的程度,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若不能证明其有罪或证明达不到法定的要求,则应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即“疑罪从无”;最终认定被告人有罪的权力专属于独立公正的司法机关即法院,其它任何机关,特别是直接受到政府控制的警察或检查机关无权行使;法院必须经过合法、公正的审判程序才能作出有罪判决,在这种程序中,受到刑事追究的人应当拥有对抗国家追诉权所必备的程序保障,如被告知罪状的权利、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与控方证人对质的权利、传唤有利于自己的证人的权利等等。第二,在法律上无罪的人被认定之前如何对待他,无罪推定原则规定了被追诉者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的基本待遇不能被先入为主地认为有罪,拥有无罪公民的一切基本权利,并可以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与追诉者进行程序上的抗辩,使国家与个人之间天然的力量不平衡状态得以纠正。任何人在法院最后定罪之前在法律上是无罪的人,因此政府如果怀疑某个人犯罪或者决定采取拘留、逮捕措施是,必须有合理依据,不得随意决定追究个人的刑事责任;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即使是因为现行犯罪而被拘捕的,在依法审判确认有罪之前,也不能把他当作罪犯对待,特别是不能采取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搜集证据,侵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格尊严;一切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损害财产权益的强制措施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把可能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三、根据无罪推定原则而衍生的规则西塞罗指出:“法是正义与非正义事物之间的界限,是自然与一切最原始的和最古老的事物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它与自然的标准相符并构成了对邪恶予以惩罚,对善良予以捍卫和保障的那些人类法。”张学仁: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78根据上述分析,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思想是:限制政府动用强制手段威胁个人自由、财产等基本权益,保障个人相对于强大的政府的独立、自治的主体地位。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与社会上的普通公民的区别在于其面临刑事指控,所以他对无罪推定原则贯彻的权利要求更为直接。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面临严重有罪指控,首先要明确由谁来证明指控正确的问题。无罪推定原则表明:被害人没有责任证明自己有罪,而是享有以无罪的人对待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同时存在的,既然无罪推定是每个人,特别是被告人的权利,则必须有人承担保障这项权利的责任,这项权利的承担者就是社会的管理者,即国家,通常表现为国家的司法机构和人员。刑事诉讼法为了保障被指控者的合法权益和有效的防御权利,以对抗国家控诉权,使刑事诉讼控辩双方的力量不致过分悬殊,进行了严格的程序安排:将无罪推定原则具体化为若干规则:(一)代表国家的控方承担举证责任这是民主社会的理想和追求,也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结果,无此,无罪推定就失去了基本人权保障的意义。最现实、最迫切的就是人民法院要彻底改变先定后审、判审分离的纠问式审判方式,避免“庭审流于形式”,保证被告人未经法庭审理不得确定有罪。我国刑事诉讼法吸收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控辩式”审判方式。在庭审中,法官不再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和控制权,改由法庭在法官的引导下,充分调动控辩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控辩双方讯问、举证、质证、辩论,法官只做必要性补充发问,控方负责举出足够的证据,说服法官接受己方的观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自证其罪,他们有反驳控诉,证明自己无罪的权利,但是没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现代社会中的公民的自由权利既是法律赋予的,又是受法律保护的,享有充分司法资源的控诉机关的责任,就是保护公民享受其应有的各项权利,另一方面揭露犯罪,惩罚犯罪,调查收集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的证据,从而把他推到罪犯的地位上去。没有这样的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从无罪的法律地位转化罪犯。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最基本规则,是刑事诉讼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司法公正的体现。英国人罗纳斯沃克曾说过,无罪推定“仅确定首先由谁负担举证责任的问题”陈一云.据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8:236,这个说法虽然不全面,但是的确指出了举证责任在无罪推定中的重要性。(二)赋予公民沉默权所谓沉默权,指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决定是否进行陈述或保持沉默,而控诉机关不得以国家强制权迫使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就自己是否犯罪进行不利于自己的陈述。沉默权是无罪推定原则派生出来的重要规则之一,也是保证无罪推定的基础性条件。任何人不应成为追诉自己的工具,这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由他们自己决定是否行使反驳控诉的权利,是否与司法机关合作,也体现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意志主体和诉讼主体的地位。沉默权规则又与举证责任的归属密不可分。既然犯罪的证明责任在控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他们就不应被拷问、被逼供,也不会被拷问、被逼供。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保持沉默,询问就必须停止。被告人拒绝提供陈述或故意提供虚假陈述不负刑事责任;仅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得认为被告人有罪。沉默权是消极意义上的辩护权,也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成为诉讼主体的重要体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立法都明确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法国刑事诉讼法第114条规定,被告人有“不作供述自由”。日本刑事诉讼法第311条规定,被告人可以始终沉默或对各个质问拒绝供述。美国1966年联邦法院“米兰达诉亚里桑那州判例”中即有沉默权的规定,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米兰达规则:在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的开始,侦察人员应履行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保持沉默,并告知其放弃该权利的法律后果。沉默权与辩护权一样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基本诉讼权利。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权,他们的其他诉讼权利才会有保障,才能有效抵制司法机关对其合法权益的侵害,才能体现他们的诉讼主体地位。(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疑罪从无原则该原则也称有利于被告原则、疑问有利被告处理原则。这是与疑罪从有,有罪推定对立的。这一原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有疑,为被告人之利益。”这一原则要求证明有罪的证据必须达到充分的程度,如果控方的证据达不到认定犯罪事实所必须达到充分的程度,不能排除被告人无罪的合理怀疑,即使被告人的犯罪嫌疑仍未排除,被告仍应被宣告无罪,被告人在诉讼中与控方明显处于不对等的地位,被告方的人身自由被限制,处于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境地,控方却依仗着专门的职权和手段。有利被告原则,从根本上防止了冤假错案的发生。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进步性、合理性所在。正如美国学者指出的那样:实行无罪推定,不是要包庇有罪者,而是防止把无罪判为有罪。有利于被告原则,从局部看它有利于个别被告人,有可能纵漏了有罪者,大凡从整体看,它保障无罪的人不受追究,降低和减少可能判错无罪的人而付出的社会成本,体现了诉讼的民主精神,保护了多数人。(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所谓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一般是指拥有证据调查权的主体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所取得的证据材料不具有可采性,不能作为定罪与量刑的根据。典型的就是美国著名的证据法中“毒树之果”理论,就要求不但采用非法手段取得的口供证据不能使用,就是根据该证据所获得的线索而进一步取得的证据也作为“毒树之果”而被排除。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第15条规定:“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任何诉讼程序中,不得援引任何业经确定系以酷刑取得的口供为证据,但这类口供可用作被控施用酷刑者刑求逼供的证据。”此即缔约国排除以酷刑取得的口供的义务。根据这一规定,以酷刑取得的口供,应当在任何诉讼程序、特别是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排除使用,除非是用来证明施行酷刑者存在酷刑行为。现代社会各国在其刑事诉讼法中一般都具有成文的或不成文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即在刑事诉讼中应当排除通过非法搜查和扣押获取的物证以及通过非法的或不恰当的方式取得的并非出于陈述人自由意志的供述的规则。但在我国非法收集的证据却没有彻底排除使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规定:“对于以非法的方法收集的实物证据,经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事实后,可作为指控犯罪的依据,但非法收集证据的手段,严重损害犯罪嫌疑人及其他有关公民的合法权益的除外。”这是对非法取得的证据的部分承认。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诱供等情形时有发生,而根据我国诉讼证据规则“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定,“采用刑讯逼供以及暴力的方法”得言词证据则要由被告人来承担,这个证明过程将非常困难,被告人想澄清冤屈是步履维艰。四、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的现状在国内方面,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作了重要修订。新的刑事诉讼法废止了收容审查等不利于人权保障的措施,吸收了无罪推定等先进的思想,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处理原则。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刑事司法活动中对涉案人员有罪推定的历史,它在我国刑事司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新修正的宪法第33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将促进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司法领域更好的得到适用和对人权的充分保障!在国际方面,我国除了签署世界人权宣言,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外,1997年10月27日还签署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可见我国承认无罪推定是一条普通的人权原则。从承担义务的角度,仅签署国际条约是不够的,还应该转化为国内法,在国内法中体现出来,但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我国被告人刑事司法权利保障现状与我国已经认可的被告人刑事司法权利保障标准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亟须弥补和改进:第一,例如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必须如实回答。”从如实回答在实践中的效果上看,它违背了无罪推定关于控诉方负举证责任的要求。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学者,均将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的核心内容,英国学者罗纳德沃克认为:“无罪推定仅仅是确定由谁负担证据责任的问题。”徐静村.刑事诉讼法M.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7.170:171参考文献:1 陈光中.事诉讼法(修正)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94:1542 龙宗志.再论无罪推定原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76:2933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68:2554 陈一云.据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8:2365 黄风.论犯罪与刑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9:57谢辞本文得以完成,我首先应该感谢政法学院的有关领导和老师四年的辛勤培养,作为四年学习的总结,本文凝聚了作者的很多心血,但我还要衷心感谢本文的指导老师周洪江老师,周老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论文的选材到构思,再到初稿二稿的写作,无不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他是本文的最重要的指导者,同时我的很多同学朋友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激,名师指导,同学朋友的帮助,作者的努力,三者合一,相信本文一定会成为一篇成功的学士毕业论文。 如前所述,当控方不能举出证据证明自己有罪时,即使被告方未能举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也不能对其作出有罪的认定。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实行“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但口供毕竟也是证据的一种,一旦被告人供认自己有罪,该口供也就成了证明其有罪的重要证据之一。因此,强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回答,在此种情形下直接违反了无罪推定所要求的举证责任原则。如果法律强迫公民对自己无罪的责任,实质上就是强迫其在刑事诉讼中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也就是有罪推定,因为它与中世纪欧洲教会法院要求被告人以宣誓洗涤自己的罪名并无本质的区别。第二,从上述总论可以看出问题主要还有刑讯逼供。新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历来严格禁止刑讯逼供,为了确保这一禁止性法律规定得到严格遵守,我国刑法还规定了刑讯逼供罪。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却总是同刑事侦查相伴生的,究其根源,执法人员认识理念的偏差则是深层次的原因,即有罪推定的观念在作怪,而且受职业心理和习惯的影响,容易产生敌视嫌疑人的意识;其次是超期羁押。“疑罪从无”是无罪推定原则所推崇的具体的诉讼制度,是现代国际社会普遍通行的法治原则,已被我国1996 年大规模修正的刑事诉讼法所确认。而在实践中,法院在既不能证明有罪也不能证明无罪的情况下不敢作出无罪的判决,特别是一些被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大案要案,法院担不起打击不力的责任,就宁愿错判,也不愿错放。超期羁押看似“疑罪从拖”,实质上还是“疑罪从有”,不但难以维护司法公正, 有损于司法机关的形象, 甚至导致社会矛盾隐性激化。五、无罪推定原则的完善惩罚和保障人权是刑事诉讼追求的价值目标,刑事诉讼立法既应当有利于打击犯罪、惩罚犯罪,又应当能最大限度保障当事人、其他刑事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案件的质量,真正做到不纵不枉,不疏不漏。我国 刑事诉讼法虽然却定了无罪推定原则,但从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角度衡量,现有该原则的规定尚有一些不完善之处,有待改进和完善。 (一) 提高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无罪推定的理念, 摒弃有罪推定, 才能在实践中自觉适用无罪推定。执法人员权力在握,又有国家强制力的支撑,执法理念的偏差,会导致在执法行为上偏离立法宗旨的严重后果。先入为主、戴有色眼镜看人、凭被指控的人都没有好人这一想当然的想法, 程度不同的刑讯逼供和超期羁押, 恐怕不可避免。如果再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么无罪推定的原则就成了一句空话。为此,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树立无罪推定的执法理念, 是在司法实践中体现无罪推定的根本。(二) 从法律和机制上根治刑讯逼供、超期羁押 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关于拘留、逮捕的规定不够条件的坚决不捕,减少在押人数,提高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利用率。另外,我国拘留的决定权在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对自己侦查的案件有批准逮捕权。和英美法系国家的中立法官独立行使羁押决定权相比,明显缺乏制约机制。立法的缺憾,制约机制的缺乏,势必梗阻无罪推定。而想通过贯彻无罪推定的原则来保障基本人权和尊严, 与现代刑事诉讼制度接轨,应从法律规范和制约机制的层面上更广泛地吸收、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