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权利与权力关系探析王梓洁(政法学院,法学专业,2004级2班 , 041210104)摘要:权利与权力是法学的基础和核心范畴,但在二者关系问题上法学界却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将通过分析权利与权力的来源来探究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权力本身的特性致使权利与权力关系发生错位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为达成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需要纠正错位的权利与权力关系,使权利与权力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关键词:权利;权力;关系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Right and AuthorityWang Zijie(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Law, Class2Grade2004, 041210104)Abstract: Right and authority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category of law,but there exist many divergences in the law circle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The paper will research and discusss the relationship of right and authority by analyse the origin of the two.In reality,the characteristic of authority itself causes the problem of the malpos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right and authority and this problem seems more serious in our country.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rand target of our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ofsocialism,we need to correct the malpos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right and authority andstrike itto a new balance.Key words: right; authority; relationship 引言权利与权力是构架人类社会制度的脊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权利和权力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以不同的比例组合形成的历史。权利与权力是法学的基础和核心范畴,这一点在法理学上已经基本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但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却依然存在诸多分歧。所以,探析权利与权力二者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权利的本质和来源对于我们来说,“权利”是一个古老却又依旧陌生的话题。历史上无数学者费尽心血、绞尽脑汁来认识权利,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权利问题的认知至今仍未达到共识。美国著名法哲学家罗斯柯庞德对此曾这样感叹道:“法学之难者,莫过于权利也。”到底什么是权利?权利来自哪里呢?(一)权利的本质关于权利本质的问题,张文显先生曾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他在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一书中介绍了八种目前在国内外影响广泛且具有代表性的权利本质学说。这些学说主要包括:资格说、自由说、利益说、法力说、主张说、可能说、意志说、选择说。1.资格说 该说认为,权利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格,一种道德或法律上的资格。“对某事享有权利就意味着对某事拥有某种资格。2.自由说 该说认为权利的本质即为自由,也就是指权利主体的行为及意志自由。3.利益说 该说认为权利是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一定社会利益。“无论权利的客体是什么,对权利人来说,它总是一种利益。离开利益,权利就空无所有了。” 4.法力说 该说认为权利是一种法律上的利益,这种利益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不难看出,以上这些学说都只强调了权利的某一方面,或强调权利的主体,或强调权利的目的,或强调权利的形式,而都没有顾全到权利本身的复杂性。“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不同的论证需要,我们可以将权利的构成要素做多样化的分解,但我认为,总括地来讲,权利的基本构成要素只有两个:一是利益,另一是正当。” 权利就是为社会或法律所承认和支持的自主行为和控制他人行为的能力,表现为权利人可以为一定行为或要求他人作为、不作为,其目的是保障一定的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二)权利的来源权利是作为理性生命的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过程中的必然的文明的产物。权利的来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权利发生的动力自古以来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曾赞美歌颂过人的伟大,古希腊的普罗泰格拉断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莎士比亚赞美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但丁说“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人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人是在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改造物质对象的生产活动中实现自身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 作为理性生命所固有的需求和欲望是人意识产生的原始动力,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大标志就是人有了意识。用罗素的话来说,“人类的某些欲望跟动物不同,是根本无止境的,是不能得到完全满足的。动物的各种活动,是由生存和生殖两个基本需要所引起的,而且也不出乎这两个需要所迫切要求的范围。动物就只要能够生存和生殖就感到满足,而人类还希望扩展。在这方面,人们的欲望仅限于想象力所认为可能的范围。假如可能的话,人人都想成为上帝。”人在意识的支配下,需求和欲望从低级逐渐向高级发展,当旧的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新的需求和欲望紧随其后,等待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在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欲望面前,世界上的各种资源必然是稀少的。正如哈特所说的,“一个仅仅偶然的事实:人类需要食品、服装,但这些东西不是无限丰富、唾手可得的,而是稀少的,必须有待成长或从自然中获得,或必须以人的辛勤来创造。” 资源的稀少和缺乏就意味着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占有和享受资源,与此同时的另一部分人就不能占有和享受资源。这种情况的发生激发了人凭借自身努力取得资源和保护已经取得的资源的意识的萌发,这可以说就是人的权利意识的萌芽。拥有健全意识和充足欲望的人运用自己的能力改造着自己生存的客观环境大自然,进行着生产生活。但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有限的物质资源并不能够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欲望,于是,人类努力培养自己创造物质资源的能力,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资源来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需求。在这种种的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中,个人的权利意识产生了。受需求和欲望的驱动而产生的对利益的追求是权利发生的动力,所以说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权利生成的动力之源。2.利益或资源的缺少是权利发生的根源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也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为利益而争斗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这争斗的根源就是利益或资源的缺少。由于利益或资源的缺少,每个人都只有经过艰苦的努力、付出辛苦的劳动才能够获得利益或资源;同样是由于利益或资源的缺少,即使人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利益或资源,也不一定就能绝对的享有,因为需要这些利益或资源的人正在觊觎它们。于是,人本能的维护自我利益的意识认识到确定利益或资源的归属的必要性。只有明确了权利的归属,才能为权利人享有权利提供正当理由,为国家对权利人实施保护提供现实依据。商鞅曾用生动的比喻来描述确定权利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他说:“一兔走,百人逐之,非兔可分百也,由名分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定也。名分未定,尧、舜、汤、禹皆如鹜而逐之;由名分定也,贫盗不取。”如果世界上的利益和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个人都能唾手可得,争夺不再存在,确定权利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了。二、权力的定义及来源 权力是人类历史上另一个既古老又神秘的事实,长期以来人们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被它所困扰和迷惑着。探究什么是权力以及权力的来源对于理清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具有深刻影响和重要意义。(一)权力的定义“权力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凭直觉去理解,很少有严格定义的词。”有许多学者都曾为权力下定义。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英国学者MJC维尔认为,权力是指有以强力或以说服力来获得特定目的的能力;我国学者林喆认为,权力是特定主体将他的意志强加于他物,使之产生一种压力继而服从的能力。基于权力的来源,我认为,权力是一种保障、协调权利实现的力量。(二)权力的来源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单个人的微薄力量根本无法支持其自身脱离群体而独立生活,迫于自然的强大生存压力,单个人就必须依赖血缘群体生活,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济来维持自己生命的存续。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氏族制度内部,权利和义务之间没有差别;参加公共事务,实行血族复仇或为此接受赎罪,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这种问题,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不存在的;在印第安人看来,这种问题正如吃饭、睡觉、打猎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的问题一样荒谬。”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应对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在出现了剩余产品及剩余产品的交换活动之后,私有观念便作为人的一种权利意识产生了。当这种意识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被逐渐认可及确定后,便有了个人权利的产生。这时,人人都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彼此争斗着,谁都想更多地获得利益以扩大自己的权利范围。为了解决这种争执和冲突,群体中就需要有一种对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分配进行协调,对各人应有的权利保障其实现的力量。原始人群里的氏族部落的长者和首领由于具有自然形成的权威就理所应当地充当了这种“力量”。当政治国家出现以后,国家的权力机关又充当了这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权力”。所以说,权力就是协调和保障权利实现的力。三、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一)权利与权力的应然关系“权利与权力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权利与权力的应然关系是:权利是权力之母,权力来源于权利;权力是为了保障和服务于权利而存在的,权力是权利的实现手段。如果没有了权利,权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权利与权力的应然关系具体表现为:第一,权利是权力的本源和基础。在社会这一共同体中,作为权利拥有者的社会个体是分散存在的,处于分散且无序状态的社会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彼此冲突和斗争着,但仅仅凭借个人微薄的力量根本不足以维护自己的权利,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就需要有一个独立于个体之外的权威力量来协调、确认、保障个人权利,这个权威力量的形成按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是公民让渡部分权利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权力是为了保障权利而存在的,没有了权利,权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权利是权力存在的合理性依据。 第二,权力是权利的保障和后盾。权利虽为权力的本源,但由于社会道德约束的有限性和人与人之间承诺的脆弱性,导致权利本身是极容易受到来自于外界侵害的。这时,如果没有权力这个超越于个人权利之上的公共力量以强制力的方式保障权利,权利将无法实现。正如一句古老的罗马法格言所说:“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没有权力保障的权利就等于没有权利。 第三,权利与权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方面,权利与权力相互对立,例如如果国家法律对权力规定过多且没有限制,就会造成权力的扩张和滥用,个体权利就将遭受权力扩张的侵害,只有公民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才能够抵制权力的扩张和滥用。另一方面,权利与权力相互依存,即权力来源于权利,权利的实现需要权力提供便利条件和有力保障。 (二)权力对权利的偏离和异化1.权力偏离权利的原因权力虽然来源于权利,但究其根本它是一种“力”,既然是一种“力”,权力就必然受制于两个因素,即发力者和力的作用对象。在政治国家中,“发力者”就是国家机关中的掌握和行使权力的主体,“作用对象”就是国家可以调度支配的各种物质资源。如果发力者和作用对象这两个制约权力的因素都是具体确定的,那么权力的大小、作用方向都应当是确定正确的,权力就只是一种客观力量,而不会发生权力扩张和滥用等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制约权力的两个因素都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发力者”这个因素,这就为权力偏离权利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在实际生活中,权力是由人来掌握和行使的,人的天性使人本能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权力恰恰是一种能够支配其他人和物的力量。在这样的诱惑之下,权力的行使者就会偏离权力的正常运行轨道,忘记权力产生之初被赋予的保障权利实现的责任和使命,开始滥用权力谋求个人利益。正如法国思想家么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权力所呈现出的无限扩张的异化倾向,所导致的政治腐败和专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政治难题。2.防止权力偏离权利的方法阿克顿勋爵曾断言:“权力容易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绝对使人腐化(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 absolutely).”为了防止权力对权利的偏离和异化,保证权力合理地使用并服务于权利,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控制。追本溯源,权力来源于权利,所以对权力最有效的制约就是:激发权利的拥有者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实现公民对国家权力行使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具体方式有:第一,公民以集体方式对国家进行民主管理。保留在全体公民手中的支配和制约国家权力的权利,对于国家权力具有本源性,它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这类公民权利共有两种,其一是选举权和罢免权,其二是创制权和复决权。第二,公民行使监督权以制约国家权力。监督权主要包括:其一,知情权。不知情就没有办法实施监督。知情权主要包括对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的充分知情权。将国家权力行为置于公开透明的状态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前提条件。其二,批评建议权。批评建议权虽不必然产生法律效力,但它能够将公民潜在的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开发出来,将国家权力行为导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从源头上制止国家权力运行中处于萌芽状态的不良倾向。其三,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这类监督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揭发国家机关官员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达到保护公民利益的目的。 第三,提高公民自身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是保障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的思想基础。只有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主人翁意识得到普遍地提高和增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权力才能够较好的同公民的利益保持一致,不发生重大的偏离和异化。四、我国权利和权力之错位(一)造成我国权利和权力关系错位的原因造成我国权利和权力关系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将主要分析历史和现实这两方面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传统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都极大地抑制了人们权利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而长期抑制的最终后果就是在我国形成了一种权利对权力的服从和依赖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形成的历史原因具体说来包括: 首先,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始终坚持以农业为主导,商业为副业,即所谓的“重农抑商”。在国家的经济构成中,商业始终处于依附和从属的地位,发展缓慢且不充分,从事商业的商人也只有极低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使得自由、平等、权利等观念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发展空间。 其次,传统中国有着严格的二元制社会结构家与国。在国的范围内强调“忠”,在家的层面上侧重“孝”。无论是“忠”还是“孝”,所突出强调的都是让人们尽义务,而不是让人享有权利。 再次,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文化价值观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儒家文化认为社会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争”,人人相争,必然导致天下大乱。要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提倡克己忍让,坚持“礼”的行为规则。而“礼”的行为规则是以规定个人的义务为出发点而不是以确定个人权利为出发点的。2.现实原因在我国的现实社会环境中,由于权力制约机制的不完备、权力监督机构力度弱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权利与权力关系出现错位现象。现实原因具体说来主要包括:第一,权力制衡机制存在问题。我国目前的领导体制设置的不尽合理,权力过分集中,导致了决策权与执行权的混杂,权力配置的不科学,权力运行的不规范。第二,权力监督难以有效实现。监督环节存在漏洞,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而缺乏平行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形成了“弱监”现象。第三,公民监督体制不完备。公民投诉渠道的不畅通,为公民实行监督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的缺乏,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监督体制的不完备也是造成公民监督意识淡薄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我国权利和权力关系错位的表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国家权力的触手伸入人民生活的经济、文化、家庭等等领域,对私人生活的干预可谓达到了一个极致。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国家也逐渐地还权于民,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的权利观念也在不断增强 。然而,由于我国受封建历史传统影响深刻,在现实社会中权力与权利的冲突、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害和践踏现象屡见不鲜。具体表现在: 第一,公权力的扩张对私权利的侵害。权力本身具有无限扩张性,如果不对其加以限制,将必然对私权利造成损害。在现实中因公权力的扩张造成个人权利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警察擅自闯入居民房屋检查、超生者遭计划生育部门罚没财产、政府部门非法强制拆迁和土地征用等。第二,公权力的怠于行使对私权利的侵害。公权力存在的基础和合理性在于保障私权利的安全行使。当私权利受到侵害,公权力应当进行积极的救济。“权力行为的目的不在于权力主体的利益,而在于公共利益,弃权必然使公共利益受损,有违设置权力的初衷,所以权力不可放弃。”但是,一些掌握公权力的政府部门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或出于其他原因怠于行使自己所掌握的公权力,致使公民的私权利受侵害后得不到应有保护。 第三,公权力的异化对私权利的侵害。国家权力具有支配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可交换性,权力可以脱离权力主体、客体而发生异化,以致发生权力商品化现象。”权力的商品化必然导致其发生异化,影响私权利的实现。我国目前的公权力的异化现象就十分严重。例如政府行政部门的官员,在出让土地、出售企业、政府采购等行政工作中为谋取私利,滥用公共权力控制指标、配额、审批和许可;法官在行使司法审判权时的不公正,为追求个人私利介入案件,偏向一方等。五、平衡权利与权力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所谓的和谐社会就是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为一体的社会。建立这样一个社会强调的首要一条就是:民主法治。因为只有在一个信仰民主、推行法治的社会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其他因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而“权利与权力的平衡和谐与否,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文明程度。权利与权力的和谐关系是实现民主法制的关键环节。”要实现民主法治,建立和谐社会,就需要平衡协调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平衡协调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就要做到:(一)确立私权利优先原则 限制公权力私权利优先原则就是:公权力的行使以保障具体的个人权利为目标,当公权力与个人的正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在优先保障个人权利的前提之下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只有在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以私权利为重,在国家和人民之间以人民为重,在设置和程序上限制公权力,私权利才有足够的力量与公权力抗衡,才不会受到公权力扩张和滥用的侵害。个人也才能得到良好的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社会才能充满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才会在和谐的氛围中发展进步。(二)完善法律 协调权利与权力的关系1.完善公法 加强对公权力的制约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方式,制定行政程序法,使公权力的行使达到公正、公开、公平的既定目标。将行政责任法制化,并通过法律予以确认,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责任政府。2.完善私法 划定私权利的存在空间对私权利的保护需要私法和公法来共同完成,如果没有私法对私权利的存在空间予以界定,公权力就有肆意侵害私权利的可能。以民法为核心的私法为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划分了界限,使私权利既能够接受国家的保护和必要干预,又可以抵制公权力的肆意扩张。所以说完善的私法是保护私权利的关键。但是,我国由于诸多原因至今仍然没有颁布民法典,私法制度的缺失造成了我国私权利保护的乏力。因此,我国要尽快颁布民法典,以法典的形式全面地将私权利法定化、系统化,将对私权利的保护落实到实处。(三)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力度 建立结构合理、配置合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强化领导团体的内部监督,完善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改革完善纪律检查制度、重大事项的质询制度;努力拓宽民主渠道,建立专门的监督服务机构,把权力的运行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调动媒体网络的力量,发挥舆论的强大监督作用。(四)重视社团组织的作用“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社团组织作为润滑剂,而只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去解决所有问题,那么政府与私权利往往会发生直接的冲突和碰撞。”西方市民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就有许多社会组织,如“经济领域包含许多行业及工商业公司;宗教领域包含许多教会与教派;知识领域包含许多大学、独立报纸、杂志及广播公司;政治领域包括许多独立的政党,此外还存在许多独立而自愿的慈善性或市民性(civil)社团等。”这些多元化的社团组织在促进西方法治国家的建立和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要建立和谐社会,也需要积极培育社团组织力量的成长。多种多样的社团组织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参政议政,向公权力的行使主体提出实现自我权利的愿望和要求,制衡政府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任意性和专断性,遏制腐败,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结束语 权利与权力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权利是权力的来源,权力服务于并保障权利实现。平衡协调好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是建立民主法治和谐社会的要求,因为只有在和谐之中,社会才能够充满活力地长远地发展,人类文明也才能够更好地存在并延续。注释: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参见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74-80.戴剑波.权利正义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3.夏勇.人权概念起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49.参见范进学.权利概念论J.中国法学,2003(02):20.转引自北岳.关于权利与义务的随想.法学,1994(08):2.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36.李拥军.论权利的生成J.学术研究,2005(08):79-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7.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92.商君书定分M.英罗德里克马丁.权力社会学.上海:三联书店,1992: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9.郭道晖.试论权利与权力的对立统一J.法学研究,1990(04):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型汽车典当借款业务协议书
- 2025年度电力施工废弃物处理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保密协议范本:数据安全保密协议
- 2025版进口货物军事物资运输与安全保密合同
- 2025版铺面出租与品牌战略合作合同
- 2025版速冻粘玉米电商平台品牌形象设计与推广合同
- 2025茶青期货交易市场参与协议
- 2025船舶码头船舶垃圾收集与处理合同
- 2025年度城市景观改造土石方爆破作业合同
- 2025版商标注册代理及国际保护合同
- 北邮社电机拖动与调速技术教学包课后题解
- 学校门卫岗位职责及管理制度
- JJG 1105-2015氨气检测仪
- GB/T 8118-2010电弧焊机通用技术条件
- GB/T 17421.7-2016机床检验通则第7部分:回转轴线的几何精度
- 呆滞物料预防与处理(精益培训)
- 《中式面点制作第二版》教案高教版
- 看门狗定时器
- 质量整改通知单(样板)
- 进展性脑卒中的诊疗策略课件
- 2020届高三北京高考“多文本阅读”总攻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