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铃薯L-半乳糖-14-内酯脱氢酶基因在番茄中的功能分-硕士论文.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 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在论文研究期间给予指导、帮助和做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在文中明确说明。本声明的法律责 任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农业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同意学校保留和按要求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纸 质本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农业大 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 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 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 务。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叁主矗 导师签名:j ! 丛 f 燃煳 中文摘要1 1 1 高等植物中A s A 的生物合成。5 1 2A s A 在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8 1 3 植物体内心A 的降解9 1 4 植物中A s A 的转运9 1 5A s A 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1 2 1 6L 半乳糖1 ,4 内酯脱氢酶( G a l L D H ) 研究进展1 9 1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2 2 2 材料与方法2 4 2 1 试验材料2 4 2 1 1 转基因植物材料2 4 2 1 2 温度胁迫处理的材料2 4 2 1 3 载体和菌株。2 4 2 1 4 所用培养基2 4 2 1 5P C R 所用引物2 4 2 2 1 转基因再生番茄植株的获得一2 4 2 2 2 转基因番茄P C R 和荧光定量P C R 检测2 5 2 2 3 筛选抗性T 1 代植株2 7 2 2 4 番茄叶片和果实中抗氧化物质的含量和有关酶活性的测定2 7 3 结果与分析3l 3 1 高低温胁迫对番茄叶片抗坏血酸代谢系统的影响3 1 3 1 1 温度胁迫下触A 、D H A 和A s A + D H A 含量及A s A D H A 31 3 1 2 温度胁迫下G a l L D H 活性3 2 3 1 3 温度胁迫下A P X 活性。3 2 3 1 4 温度胁迫下M D H A R 和D H A R 活性3 2 3 1 5 温度胁迫下G R 活性3 3 3 1 6 温度胁迫下H 2 0 2 含量。3 3 3 2 马铃薯L 半乳糖1 ,4 内酯脱氢酶基因在番茄中的表达效应 3 4 3 2 1 转基因番茄植株的分子检测3 4 3 2 2T 1 代转反义基因番茄植株的P C R 检测3 5 3 2 3T 1 代转反义基因番茄植株的荧光定量P C R 检测3 6 3 2 4 转G a l L D H 反义基因对番茄G a l L D H 活性的影响3 7 3 2 5 转G a l L D H 反义基因对番茄A s A 、D H A 和A s A + D H A 含量及 A s D H A 的影响3 8 3 2 6 转G a l L D H 反义基因对番茄A P X 和A A O 活性的影响3 8 3 2 7 转G a l L D H 反义基因对番茄D H A R 和M D H A R 活性的影响4 0 3 2 8 转G a l L D H 反义基因对番茄G S H 和G S S G 活性的影响4 1 3 2 9 转G a l L D H 反义基因对番茄G R 活性的影响4 2 3 2 1 0 转G a l L D H 反义基因对番茄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影响4 2 3 2 1 1 转G a l L D H 反义基因对番茄株高和茎粗的影响4 3 3 2 1 2 转G a l L D H 反义基因对番茄果实糖、酸的影响4 4 4 讨论。4 4 4 2G a l L D H 反义基因对番茄僦L D H 活性和A s A 含量的影响4 5 4 3G a l L D H 反义基因对番茄D H A 含量和A s A D H A 的影响。4 6 4 4G a l L D H 反义基因对番茄相关酶活性的影响4 6 4 5G a l L D H 反义基因对番茄谷胱甘肽系统的影响4 6 4 6G a l L D H 反义基因对番茄糖和酸的影响。4 8 5 结论4 9 参考文献4 9 附勇乏6 2 致 射6 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 5 I I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抗坏血酸又称维生素C ( L a s c o r b i ca c i d ,A s A ) ,是植物和大多数动物体 内合成的一类含量丰富的己糖内酯化合物,是人类必须的一种维生素。由 于人体缺乏合成A s A 的能力,必须从蔬菜水果中获得,因此A s A 含量成为 衡量蔬菜营养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A s A 对于植物抵抗氧化胁迫、光合作 用、光保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乙烯生物合成等诸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 的生理作用。 L 半乳糖1 ,4 内酯脱氢酶( G a l L D H ) 是催化植物A s A 生物合成( L 半乳糖途径) 的最后一步关键酶,对提高植物A s A 含量,增强其抗逆境胁 迫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实验研究了在高温和低温胁迫下以A S A 为核心的抗氧化系统与番茄温度胁迫耐受能力的关系,并用农杆菌介导法 将马铃薯G a l L D H 基因导入了番茄植株中,进一步研究了转基因番茄以 A s A 为核心的抗氧化系统和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变化。研究结果如下: 1 在高温( 4 0 ,2 4 h ) 和低温( 4 ,2 4 h ) 胁迫下,番茄叶片A s A 、D H A 和触A + D H A 含量和G a l L D H 、D H A R 、 A P X 、M D H A R 及G R 活性 均明显高于2 5 ( C K ) 处理,H 2 0 2 含量始终明显高于C K ,A s A D H A 始终明显低于C K ,说明短时间( 2 4 h ) 高温和低温胁迫,番茄幼苗以触A 为核心的抗氧化系统功能明显增强,但长时间( 3 6 h ) 温度胁迫,A s A 抗 氧化系统的功能明显下降,导致H 2 0 2 的积累。说明以A s A 为核心的抗 氧化系统在温度胁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对P C R 筛选出的转基因植株进行荧光定量P C R 检测的结果表明:转 G a l L D H 反义基因番茄株系T O 1 、T O 2 和T O 3 的G a l L D H m R N A 相对表 达量与未转化番茄植株相比分别降低2 9 0 8 、7 8 4 9 和6 4 0 8 ,而转 正义基因番茄株系T 0 1 、T 0 2 、T 0 3 和T O 4 的G a l L D H m R N A 相对表 达量与未转化番茄植株相比分别增加8 8 3 7 、3 2 1 7 、2 7 8 7 和 1 7 5 31 。说明马铃薯G a l L D H 基因均以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上,成功获得 了转马铃薯G a l L D H 基因的正义和反义番茄植株。 3 T 1 代转反义G a l L D H 基因番茄植株叶片和果实中G a l L D H m R N A 相对 表达量和G a l L D H 活性均明显降低,说明马铃薯G a l L D H 反义基因抑制 了番茄叶片和果实G a l L D H 在转录水平的表达。 马铃薯L - 半乳糖1 ,4 内酯脱氢酶基因在番茄中的功能分析 4 T l 代转反义G a l L D H 基因番茄叶片和果实中A s A 、D H A 和抗坏血酸库 ( A s A + D H A ) 含量和抗坏血酸氧化还原对( A s A D H A ) 均显著减少: 与舢A 合成和代谢相关的酶类( A P X 、A A O 、D H A R 、M D H A R 、G R ) 活性均明显降低。 5 T 1 代转反义G a l L D H 基因番茄株系光和强度显著降低,有机酸含量明显 增加,果实含糖量和糖酸比明显降低。 关键词:番茄;马铃薯;L - 半乳糖一l ,4 一内酯脱氢酶( G a l L D H ) ;抗坏血 酸;转基因;温度胁迫。 2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V i t a m i nC ( L a s c o r b i ca c i d ,A s A ) ,ah e x x o s el a c t o n e ,i s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f o r h u m a n s I tC a l lb es y n t h e s i z e di np l a n ta n dm o s ta n i m a l s ,w h i l eh u m a n sl a c k t h ep a t h w a yo fA s As y n t h e s i z e ,a n dm u s to b t a i n eA s Af r o mf o o dr e g u l a r l y T h e r e f o r e ,i th a sb e c o m e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n u t r i t i o n a lq u a l i t yf a c t o r si n m a n yh o r t i c u l t u r a lc r o p s A s Ai si m p o r t a n c ei nm a n y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p r o c e s s e s s u c ha sR O Sd e t o x i f i c a t i o n , p h o t o s y n t h e s i sa n dp h o t o p r o t e c t i o n ,c e l ld i v i s i o n a n dg r o w t h ,e t h y l e n es y n t h e s i s L g a l a c t o n o 一1 ,4 一l a c t o n ed e h y d r o g e n a s e ( G a l L D H ) i st h ek e ye n z y m ei n t h el a s ts t e po fA s Ab i o s y n t h e s i s I nt h i ss t u d y ,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A s A m e t a b o l i s ma n dt h et o l e r a n c et o t e m p e r a t u r e s t r e s si nt o m a t ow 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a n dG a l L D Ho v e r e x p r e s s e dt r a n s g e n i ct o m a t op l a n t sw e r eu s e d t of u r t h e ra n a l y s ee f f e c t so fG a l L D Ho nA s Am e t a b o l i s ma n dt o l e r a n c et o t e m p e r a t u r es t r e s s T h em a i nr e s u l t sa r ea sf o l l o w s : 1 U n d e rh i g h ( 4 0 C ,2 4 h ) a n dl o w ( 44 C ,2 4 h ) t e m p e r a t u r es t r e s s ,t h ec o n t e n t so f A s A ,D H Aa n dA s A + D H A a n dt h ea c t i v i t i e so fG a l L D H ,D H A R , M D H A R , A P Xa n dG Rw e r ea l l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N g h e rt h a nt h a ti nt h ec o n t r o lf 2 5 C ) 一 H o w e v e r ,t h ec o n t e n to fH 2 0 2i s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h i g h e rt h a nt h ec o n t r o la n dt h e A s A D H Ai s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l o w e rt h a nt h ec o n t r 0 1 I tw a sp r o p o s e dt h a tA s A a n t i o x i d a n ts y s t e mi nt o m a t oc o u l db ei n c r e a s e di ns h o r to ft i m eu n d e rh i 曲 o rl o wt e m p e r a t u r es t r e s s H o w e v e r ,w i t l lt h el a s t i n g ( 3 6 h ) t e m p e r a t u r es t r e s s t h eA s Aa n f i o x i d a n ts y s t e md e c r e a s e d ,w h i c hm i g h tb e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t h e b j g ha c c u m u l a t i o no fH 2 0 2 2 C o m p a r e d 淅t ht h en o n - t r a n s g e n i cp l a n t s ,t h er e l a t i v ee x p r e s s i o no f G a l L D Hm R N Ad e c r e a s e db y2 9 0 8 、7 8 4 9 a n d6 4 0 3 0 ,Ji na n t i s e n s e t r a n s g e n i ct o m a t op l a n t so fT 0 - l 、T O 一2a n dT O - 3h a v ed e c r e a s e d2 9 0 8 、 7 8 4 9 a n d6 4 0 8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a n di n c r e s e db y8 8 3 7 、3 2 1 7 、2 7 8 7 a n d l 7 5 31 i ns e n s et r a n s g e p i ct o m a t op l a n t so f T O 一1 、T 0 - 2 、T O - 3a n dT O 一4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3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n o n - t r a n s g e n i cp l a n t s ,t h ea n t i s e n s et r a n s g e n i cT 1 3 马铃薯L 半乳糖1 ,4 内酯脱氢酶基因在番茄中的功能分析 t o m a t os h o w e dl o w e rr e l a t i v em R N A e x p r e s s i o na n de n z y m a t i ca c t i v i t yo f G a l L D Hi n1 e a v e sa n df r u i t s 4 C o m p a r e d 谢t 1 1t h en o n t r a n s g e n i cp l a n t s ,t h ec o n t e n t so f A s A ,D H Aa n d A s A + D H A ,t h er a t i oo f A s A D H A a n da c t i v i t i e so f e n z y m e s ( A P X ,A A O , D H A R ,M D H A R ,O R ) r e l a t e d w i t hA s As y n t h e s i sa n dm e t a b o l i s ma l s o d e c r e a s e di na n t i s e n s et r a n s g e n i cT1t o m a t ol e a v e sa n df r u i t s 5 C o m p a r e d 诚t l lt h en o n - t r a n s g e n i cp l a n t s ,t h ea n t i s e n s et r a n s g e n et o m a t o p l a n t ss h o w e dl o w e rp h o t o s y n t h e t i cr a t ea n dh i g h e ra c i dc o n t e n t sw h i c h r e s u l t e di nl o w e rr a t i oo fs u g a r a c i d K e yw o r d s :T o m a t o ;p o t a t o ;L g a l a e t o n o 一1 ,4 一l a e t o n e d e h y d r o g e n a s e ;A s e o r b i ca e i d ;T r a n s g e n e ;t e m p e r a t u r es t r e s s 4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言 抗坏血酸又称维生素C ( L a s c o r b i ca c i d ,A s A ) 是植物和大多数动物体 内合成的一类含量丰富的己糖内酯化合物,是人类必须的一种维生素。由 于人体缺乏合成A s A 的能力,必须从蔬菜水果中获得,因此A s A 含量成为 衡量蔬菜营养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A s A 对于植物抵抗氧化胁迫、光合作 用、光保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乙烯生物合成等诸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 的生理作用。 番茄( L y c o p e r s i c o ne s c u l e n t u mM i l l ) 起源于南美洲,是南美洲安迪斯山 区的重要蔬菜,也是我国北方地区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但其果实中抗坏 血酸( A s c o r b i cA c i d ,A s A :即维生素C ,V c ) 含量较低,每百克鲜果仅含2 0 3 0 毫克。马铃薯( S o l a n u mt u b e r o s u mL ) 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世 界第四大作物,粮菜兼作,但块茎抗坏血酸含量也较低,每百克鲜薯仅 含2 0 4 0 毫克。因此,提高番茄和马铃薯的抗坏血酸具有重要的实际意 义。 1 1 高等植物中A s A 的生物合成 抗坏血酸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几乎所有植物细胞器中。1 9 5 4 年 I s h e r w o o d 等最早提出类似于动物途径的高等植物A s A 生物合成途径。该途 径认为,植物由D 一半乳糖经D 一半乳糖醛酸( 甲酯) 和L 一半乳糖内酯( L g a l a c t o n o 一1 ,4 - - l a c t o n e ,L G a l L ) 等重要中间物质,最终形成A s A , 其间发生了类似动物的碳链倒位。支持该途径的证据主要集中在:植物体 内确实存在天然L G a l L ,并可通过半乳糖内酯脱氢酶( L G a l L D H ,E C 1 3 2 3 ) 氧化生成A s A ,同时,D 一半乳糖醛酸( 甲酯) 也可作为A s A 合成的 底物。但随后的放射性示踪实验显示,植物合成A s A 的过程并未发生碳链 的倒位。虽然有强有力的证据显示L G a l L 是植物合成A s A 的底物,但D 一半乳糖醛酸并不是植物合成A s A 的主要物质。虽然放射性示踪实验结果 已经证明植物不能通过碳链倒位途径合成A s A ,但最近对拟南芥悬浮培养 细胞的研究发现,除L 半乳糖和L 半乳糖内酯外,D 半乳糖醛酸甲酯、L - 古洛糖内酯、D 葡萄糖醛酸甲酯和D 葡萄糖醛酸内酯等也能提高细胞内 A s A 水平。然而这4 种物质并不包含于L 半乳糖途径之中。特别是对于L 古洛糖内酯及其氧化酶的研究,使人们相信植物可能还存在另外的A s A 合 马铃薯L - 半乳糖- l ,4 - 内酯脱氢酶基因在番茄中的功能分析 成途径,因为L 古洛糖内酯原本是动物合成A s A 途径中的重要中间物质 ( 在古洛糖内酯氧化酶作用下生成A s A ) ,但最近在植物中也被检测到; 且当J i a n 和N e s s l e r ( 2 0 0 0 ) 把从鼠肝脏细胞克隆的古洛糖内酯氧化酶基因导 入烟草和莴苣( L a c t u c as a t i v aL ) 中时,转基因植株A s A 的含量比对照提高 了7 倍。 19 9 0 年L o e w u s 等提出了另外一条非倒位途径。该途径中,D 葡萄糖 首先被氧化生成D 葡萄糖醛酮,后者经表异构酶催化形成L 山梨糖醛酮, 并进一步在山梨糖醛酮脱氢酶作用下被氧化为A s A 。此途径虽然没有碳骨 架的倒位,但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实验证据支持这一途径,因为至今尚未发 现催化前两步反应的酶。C o n k l i n 等对拟南芥A s A 缺乏的突变体v c t l 的研究 表明,增J J I D 萄糖醛酮和L 山梨糖醛酮并不能导致A s A 的积累;L 山梨糖 醛酮也未能明显增加拟南芥悬浮细胞内源A s A 含量。有人在豌豆上( P i s u m s a t i v u mL ) 的研究也表明,L 葡萄糖醛酮和L 山梨糖醛酮并不是植物合成 A s A 的直接前体或主要底物。 W h e e l e r 等1 9 9 8 年提出的新途径综合了过去似乎相互矛盾的看法,使 高等植物A s A 合成问题逐渐明朗。该途径以D 甘露糖6 磷酸和L 半乳糖和 L G a l L 等作为主要中间物质,既符合放射性示踪实验结果,避免了以前争 议较大的“炭链倒位”,还把L G a l L 等重要物质纳入其中。支持该途径的 证据主要有:( 1 ) 当用1 4 C 标记的甘露糖喂饲拟南芥叶片时,4 h 后就有约1 0 被标记的1 4 C 在A s A 中被检测到;对西葫芦( C u c u r b i t ap e p o ) 根系的研究 也得出相同的结果;( 2 ) 在豌豆胚提取物中加入1 4 C 标记的G D P 一甘露糖可 以形成 1 4 C L G a l L ,并可进一步生成A s A ;( 3 ) 用L 半乳糖和L 半乳糖内酯 喂饲拟南芥叶片和豌豆苗可以相同的效率增加A s A 的含量,同时G D P 一甘 露糖可通过G D P D 甘露糖3 ,5 表异构酶的作用形成L 半乳糖;( 4 ) 该途 径中所涉及的酶多数已被检测、纯化或克隆;( 5 ) 特别是对从拟南芥获得 的A s A 缺失突变体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途径把A s A 的生物合成融入 植物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代谢过程,并与多糖合成和蛋白质的糖基化之间建 立联系,已被公认为是高等植物合成A s A 的主要途径。 很早就发现A s A 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几乎所有植物细胞器中都存 在。例如,叶绿体可积累浓度很高的A s A ,达到叶片总A s A 含量的1 2 - 6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0 ( F o y e re ta 1 ,1 9 8 3 ;F o y e re ta 1 ,1 9 9 6 ) 。A s A 也稳定存在于质外体、胞 质和液泡中( V a n a c k e re ta 1 ,1 9 9 8 ) 。线粒体中也存在大量A s A ,因为催化 其生物合成最后一步的L 半乳糖酸1 ,4 内酯脱氢酶( G L D H ) 存在于线粒 体( B a r t o le ta 1 ,2 0 0 0 ) 。A s A 生物合成途径直到近年来才从P i s u ms a t i v u m 和拟南芥的研究中搞清楚( W h e e l e re ta 1 ,1 9 9 8 ) 。加A 生物合成直接前体 L 半乳糖1 ,4 内酯( L G a l L ) 的合成过程,涉及D 葡萄糖6 P 、D 果糖 6 P 、D 甘露糖6 P 、D 甘露糖1 P 、G D P D 甘露糖、G D P L 半乳糖、L 半乳糖1 P 和L 半乳糖等中间产物。 D 葡萄糖6 磷酸+ 十D 果糖6 。磷酸+ 2 l D 甘露糖6 磷酸D 半乳糖 D - G l u c o s e 6 - PD - F r u c t o s e - PD M a n n o s e 6 - p D G a l a c t o s e 今3; G D P L 半乳糖卜G D P D 甘露糖辱- D 甘露糖1 磷酸D 半乳糖醛酸( 甲酯) G D P - L G a l a c t o s eG D P - D M a n n o s e D M a n n o s e 一1 一P D - G a l a c t u r o n i ca c i d 上6 7主 L 半乳糖1 磷酸臀L - 半乳糖争L 半乳糖内酯( L G a l L ) - 一L 半乳糖酸 L G a l a c t o s e - 1 - p L G a l a c t o s e L - G a l a c t o n o 一1 ,4 一l a c t o n e L G a l a c t o n i ca c i d 站 D 葡萄糖D 葡糖醛酮L 山梨糖醛酮嗡S A D G l u c o s eD - G l u c o s o n eL S o r b o s o n e 图1 高等植物中A S A 合成的三种可能途径( 据L o e w u s ,1 9 9 9 ) L 半乳糖途径( ) 所涉及的酶:1 已糖磷酸异构酶:2 磷酸甘露异构酶:3 磷酸甘 露变位酶;4 G D P D 甘露糖焦磷酸化酶:5 G D P D 甘露糖3 ,5 表异构酶;8 L 半乳 糖脱氢酶;9 L 半乳糖内酯脱氢酶 虽然A s A 生物合成不同步骤的亚细胞定位有待进一步阐明,但催化 A s A 生物合成最后一步的L 半乳糖酸1 ,4 内酯脱氢酶( G a l L D H ) 已被证 明存在于线粒体内膜( M u t s u d a e ta 1 ,1 9 9 5 ;S i e n d o n e se ta 1 ,1 9 9 9 ) 。G L D H 的分子量为5 6k D ,该酶对G L 有很高的专一性并且需要细胞色素C ( C y t c ) 作为次级底物( O b ae ta 1 ,1 9 9 5 ;O s t e r g a a de ta 1 ,1 9 9 7 ;M a i te ta 1 ,1 9 9 8 ) 。 L 半乳糖酸1 ,4 内酯脱氢酶的作用下可生成G a l L ( W h e e l e re ta 1 ,1 9 9 8 ) 。 W h e e l e r 等( w h e e l e re ta 1 ,1 9 9 8 ) 提出的A s A 生物合成途径对以后的研究 有重要意义,因为用于A s A 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也为细胞壁的合成和蛋 白质糖基化提供了中间产物( C o n k l i ne ta 1 ,1 9 9 7 ) 。 马铃薯L 半乳糖1 ,4 内酯脱氢酶基因在番茄中的功能分析 1 2A s A 在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 作为植物细胞内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A s A 是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氧化 还原反应而发挥其抗氧化剂的功能( 图2 ) 。 L 一半轧糖一1 ,4 内脂 G a 岫也 G9apx(:l。:。二二=:二H, 儿 V 脱氢抗坏血酸 门 U 2 。3 二酮古洛糖酸 S S G 、 7 6 R S H 图2 植物细胞内L 抗坏血酸氧化及再生的路线图( t h e ne ta 1 ,2 0 0 4 ) ( 1 ) L 一半乳糖一1 ,4 内脂脱氢酶( G a l L D H :L - g a l a c t o s e 一1 ,4 一l a c t o n ed e h y d r o g e n a s e ) ( 2 )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 P X :A s c o r b a t ep e r o x i d a s e ) ( 3 ) 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 M D H A R :M o n o d e h y d r o a s c o r b a t er e d u c t a s e ) ( 4 ) 非酶歧化反应( n o n e e n z y 舱t i cd i s p r o p o r t i o n a t i o n ) ( 5 ) 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 D H A R :D e h y d r o a s c o r b a t er e d u c t a s e ) ( 6 ) 谷胱甘肽还原酶( g l u t a t h i o n er e d u c t a s e ) ( S m i r n o f f ,2 0 0 0 ) 。 A s A 可以通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清除由于光合作用、光呼吸或 其他氧化胁迫而产生的H 2 0 2 ( N o c t o ra n dF o y e r ,1 9 9 8 ) 。A s A G S H 循环由 一系列酶促反应组成,最初由F o y e r 和H a l l i w e l l ( 1 9 7 6 ) 提出,该循环通 过依赖N A D P H 的氧化而与H 2 0 2 的脱毒密切相关。在这一循环途径中, 由A P X 催化的H 2 0 2 还原时产生的单脱氢抗坏血酸( M D H A ) ,其可在单 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 M D H A R ) 的作用下还原为A s A ,也可发生非酶歧化 厂。、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反应( n o n e e n z y m a t i cd i s p r o p o r t i o n a t i o n ) 生成D H A ( S m i m o f f , 2 0 0 0 ) 。尽管 M D H A 可能以酶促或非酶促的形式再生为A s A ,但M D H A 的不成比例还 原说明,在A s A 被氧化过程中有一部分M D H A 被进一步氧化为D H A 。 以G S H 为还原性底物,D H A 可在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 D H A R ) 的作用下 被还原为A s A 。A s A G S H 循环依赖于来源于叶绿体光依赖的电子传递反 应而产生的还原力或由葡萄糖6 P 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而产生 的N A D P H 。A s A G S H 循环中的酶类高活性地存在于叶绿体,但在其他细 胞区间如胞质、过氧化物体和线粒体中也具有相当的活性以驱动H 2 0 2 的 清除过程( D a v e ye ta 1 ,2 0 0 0 ) 。 胞壁内的A S A 是通过质膜运载体以易化扩散方式与D H A 交换而来 的,并在抗坏血酸氧化酶( A O ) 作用下被氧化为M D H A ( 石永春和刘卫 群,2 0 0 8 ) ,由此产生的M D H A 可能被质膜C y t b 系统还原;而胞质A s A 氧化所产生的M D H A 或者被定位于质膜内侧的M D H A R 还原为A s A ,或 者进入胞质内的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H o r e m a n se ta 1 ,1 9 9 8 ) 。 1 3 植物体内A s A 的降解 A s A 作为电子供体通过连续的两步反应而参与电子的转移。首先是形 成A s A 自由基( 或被称为单脱氢抗坏血酸,M D H A ) ,然后被完全氧化为脱 氢抗坏血酸( D H A ) ( S m i r n o f , 2 0 0 0 ) 。由于可很快转化为D H A 和A s A , M D H A 在细胞中的浓度通常很低,而且因为很少与细胞内的其它分子如 膜脂发生反应,其毒性也相对很低( H o r e m a n se ta 1 ,1 9 9 8 ) 。D H A 在生理P H 下并不稳定,易自发或酶促降解生成不具无生理活性的2 ,3 二酮古洛糖酸 ( 2 , 3 D K G ) ( D a v e y e ta 1 ,2 0 0 0 ) 。触在植物细胞中的降解位点还不清楚, 但是已经发现,A s A 参与了酒石酸和草酸的合成( L o e w u se ta 1 ,1 9 8 7 ; D e g a r ae ta 1 ,1 9 9 9 ) 。A s A 在氧化型和还原型之间循环的效率很高,因而很 少有D H A 被降解掉,并因此而降低了对A s A 高速从头合成的需求。A s A 可反馈抑制其合成( M o z a f a e ta 1 ,1 9 9 3 ;M a i te ta 1 ,1 9 9 9 ) 。 1 4 植物中A s A 的转运 研究发现,A s A 大量存在于植物细胞胞外空间,并和质外体过氧化物 酶一起,调节植物细胞壁的木质化过程( T a k a h a ma n dO n i k i t ,1 9 9 2 ) 。而且 人们发现,A s A 在植物细胞器中浓度和氧化还原状态的迅速改变对这些 9 马铃薯L 半乳糖1 ,4 内酯脱氢酶基因在番茄中的功能分析 细胞器发挥生理作用十分重要( H o r e m a n se ta 1 ,2 0 0 0 8 ;H o r e m a n se ta 1 , 1 9 9 7 ) 。催化L 一半乳糖途径最后一步的G a l L D H 定位于线粒体内膜,说 明A s A 只在线粒体中合成,且A s A 在生理p H 下是非透膜性的( H o r e m a n s e ta 1 ,2 0 0 0 a ;H o r e m a n se ta 1 ,1 9 9 7 ) ,但A s A 在叶绿体、质体及液泡等其他 亚细胞区域内却具有很高的含量,因而人们猜想可能在植物质膜上存在 A s A 转运系统。近年来,有关A s A 转运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 在许多植物质膜上已经发现存在A S A 载体( H o r e m a n se ta 1 ,2 0 0 0 b ; H o r e m a n s 等,1 9 9 7 ) 。 抗坏血酸在植物中的转运主要分两部分:胞内亚细胞区间转运和通过质 膜向质外体的转运( H o r e m a ne ta l ,2 0 0 0 ) 。一旦在线粒体中合成,A s A 就 需要向其它细胞区间转运。调节性转运体系的存在,使A s A 能够根据生 理、发育和代谢的需要在不同细胞区间迅速转移。当前人们已经发现,在 植物细胞内,A s A 的转运可以在叶绿体、类囊体、液泡和质膜上发生, 而在线粒体和过氧化物体中很少发现。因为A s A 合成的最后一步发生在 线粒体内膜,所以人们认为A s A 由线粒体内膜向胞质的转移可能是简单 扩散的结果。然而,触A 由胞质向叶绿体的转运是一个载体介导的过程, 该载体对A s A 的亲和力很低但在生理上是足够的( F o y e ra n dL e l a n d a i se t a 1 ,1 9 9 6 ;B e c ke ta 1 ,1 9 8 3 ) 。有趣的是,叶绿体A s A 载体表现为受D H A 的 顺式抑制( c i s i n h i b i ti o n ) 和反式刺激( t r a n s 。s t i m u l a t i o n ) ,表明该载体可 能受A s A D H A 交换机制的驱动,可能是一个易化交换扩散( f a c i l i t a t e d e x c h a n g ed i f l u s i o n ) 过程( F o y e ra n dL e l a n d a i se ta 1 ,19 9 6 ;B e c ke ta 1 , 1 9 8 3 ) 。相比较,A S A 通过内囊体膜的转运不受载体介导,是一个p H 和 浓度梯度依赖的简单扩散过程( F o y e ra n dL e l a n d a i se ta 1 ,1 9 9 6 ) 。在内囊体 腔,A s A 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合成玉米黄质( Y a m a m o t oe ta 1 ,1 9 7 2 ) ,因此 控制转运而使A s A 的利用率发生改变可能调节性地影响玉米黄质的形成 ( F o y e ra n dL e l a n d a i se ta 1 ,1 9 9 6 ) 。内囊体A s A 也在调节叶绿体内跨内囊体 膜的质子梯度和电子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A s A 通过植物质膜的转运是由M o z a f a r 和O e r t l i ( 1 9 9 3 ) 最早从大豆中 发现的,以后人们陆续从大麦叶( R a u t e n k r a n z ae ta 1 ,1 9 9 4 ) 、豌豆叶( F o y e r a n dL e l a n d a i se ta 1 ,1 9 9 6 ) 和烟草B Y - 2 细胞培养物( H o r e m a n se ta 1 ,1 9 9 8 ) 1 0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分离的原生质体的研究中肯定了质膜A s A 和D H A 转运体的存在。与 叶绿体膜相比,质膜相关载体对A s A 和D H A 显示出很高的亲和力。在 细胞内环境,不同的酶促循环途径使胞内抗坏血酸库保持在还原状态,而 在胞外基质中,抗坏血酸的氧化还原状态更多地依赖于物种和植物所处的 生理状态( N o c t o ra n dF o y e r ,1 9 9 8 ) 。大麦原生质体可吸收A s A 和D H A , 但对D H A 吸收的亲和力大于对A s A 吸收的亲和力( R a u t e n k r a n z a c ta 1 , 1 9 9 4 ) 。改变培养介质中A s A D H A 的比率发现,D H A 更容易被烟草B Y - 2 细胞原生质体和黄化菜豆幼苗下胚轴细胞质膜微囊吸收( H o r e m a n se ta 1 19 9 8 ;H o r e m a n se ta 1 ,19 9 7 ) 。这可能仅仅是某些植物细胞的共有特征,而 非所有植物细胞的普遍特性,在豌豆叶原生质体的实验中就发现不存在 A s A 和D H A 吸收的竞争性抑制现象( F o y e r a n dL e l a n d a i sc ta 1 ,1 9 9 6 ) 。这 些发现说明,在植物质膜中可能存在彼此分离的A s A 和D H A 吸收体系。 植物质膜A s A 和D H A 转运体不同于己糖载体。研究发现,烟草B Y - 2 原 生质体吸收D H A 可被葡萄糖转运体抑制剂细胞松弛素B 抑锘l J ( H o r e m a n s e ta 1 ,19 9 8 ) ,另一种葡萄糖转运体根皮素在玉米根中专一性地抑制D H A 的吸收,而不影响D H A 在烟草B Y - 2 细胞中的转运。不同浓度的葡萄 糖施用也不会降低A S A 在豌豆叶原生质体、纯化的菜豆下胚轴质膜和烟 草B Y - 2 原生质体中的吸收速率。这些结果说明在植物中存在多个A s A 和 D H A 转运系统,涉及的载体与普通的植物己糖转运体明显不同。A s A 载 体也被证明不同于质膜中的氨基酸和激素转运体( H o r e m a n se ta 1 。1 9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政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工程节能评估报告
- 煤炭仓储物流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机械拆除与人工拆除配合方案
- 2025年关于轴承考试试题及答案
- 氢能电源生产线项目技术方案
- 起重设备安装项目成本控制方案
- 足疗理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 住宅小区物业股权转让及业主权益保障协议
- 离婚协议经典样本:婚姻终止财产分配与子女监护协议
- 液化空气储能空分技术经济性分析与评估
- 产值计算方案
- 心内科科室运营分析报告
- 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诊疗指南
- 冬季抢工措施方案
- 《统计学-基于Python》 课件 第7章 假设检验(Python-1)
- 回力品牌广告史
- 运用PDCA循环降低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
- 淄博英文介绍课件
- 酒水业务员入职合同范本
- 2023新能源光伏电站检修规程
- 统编版语文二上《小鲤鱼跳龙门》阅读推进课(整本书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