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氏农书》看传统时期江南蚕桑区的土壤耕作_第1页
从《沈氏农书》看传统时期江南蚕桑区的土壤耕作_第2页
从《沈氏农书》看传统时期江南蚕桑区的土壤耕作_第3页
从《沈氏农书》看传统时期江南蚕桑区的土壤耕作_第4页
从《沈氏农书》看传统时期江南蚕桑区的土壤耕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从沈氏农书看传统时期江南蚕桑区的土壤耕作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内容 提要本文以明末沈氏农书为基础,对传统时期江南蚕桑区的土壤耕作环节与耕作方式进行了细致探讨。就耕作环节而言,”田”与”地”有所不同。“田”的基本耕作环节为耕耙耖,且为水耕与旱耕相结合,而“地”只有耕耙环节,并只能旱耕。另外,对“田”来说,由于作物茬口的不同,而在土壤耕作环节上也有所不同:冬闲田、冬作田、绿肥田、春花田等分别有不同的土壤耕作要求。就耕作方式而言, 历史 上江南并非一直是一个缺乏牛耕的地区,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牛耕才日益减少而人耕日渐增多,故而在沈氏农书中见不到有关牛耕的记载。 关键词沈氏农书;传统时期;江南;土壤耕作沈氏农书是一部反映我国太湖流域嘉湖地区农业 发展 状况的综合性农书,其最大价值在于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嘉湖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正如日本著名农史学家天野元之助所说:“沈氏农书和补农书是了解明末清初浙江吴兴、桐乡即太湖南岸农桑之乡实际情况的最好 文献 。”正因为此,对沈氏农书的 研究 一直为中外学者所重视。这其中以陈恒力的补农书研究最具代表性,他根据实地调查与农书记载相结合,对沈氏农书进行了细致研究。其他一些学者,如足立启二、颜玉怀、马欣荣、周广西等也分别有所探讨。纵观已有之研究,更多的是对沈氏农书所反映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而对于技术层面、尤其是土壤耕作方面却极少论及。鉴于此,本文将以沈氏农书的记载为基础,并结合其他一些文献资料,对传统时期江南蚕桑区的土壤耕作 问题 进行探讨。郭文韬先生对 中国 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制度问题曾有精彩论述。他认为古代中国南方水田的耕作系统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即水田的耕耙耖、旱作的开垅作沟及套复种的免耕播种。具体来说,又有两种结合方式,一种是稻麦两熟田的水耕与旱耕结合,即耕耙耖耘与开垅作沟的结合,另一种是套种田的耕与不耕结合。他的研究基本是总体性的,而对于作物种植过程中具体的土壤耕作环节问题却论述不多。本文在郭先生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做较为细致深入的探讨。一、“田”与“地”的土壤耕作 对于明末清初嘉湖地区具体的土壤耕作问题,沈氏在沈氏农书逐月事宜中做了如下记载(按阴历月份):正月:垦田倒地倒芋艿田二月:倒地倒田倒秧田三月:垦花草田倒田四月:倒花草田倒地做秧田折麦棱六月:垦倒种菜地八月:倒地九月:垦地垦麦棱十月:垦麦棱垦地十一月:垦菜棱垦地十二月:垦坂田 综观来看,以上各月的土壤耕作环节,可主要概况为两大类,即田与地的土壤耕作。在这其中,六月“垦倒种菜地”的“菜”在此应该是指蔬菜,与正月及十二月中所出现的“菜(指油菜)”并不相同。对于普通农家而言,通常蔬菜只是小规模种植。另外,芋艿在江南地区主要是一种调剂口味的食品,通常只在田间地头做小范围种植。因此,下文在论述具体土壤耕作环节时并不包括蔬菜及芋艿在内。 我们先来看田的诸土壤耕作环节。田,即指能种水稻的水田,有时也专指水稻田。其又可以分两种,即秧田与本田。秧田整地,多选择土质肥沃、灌溉便利的冬闲田或绿肥田为之,需细细耕耙,这其中的第一道工序便是“垦”。所谓“垦”,也就是种植前的第一次翻土。如果选择冬闲田做秧田,垦这道工序便通常是在冬天进行。但在逐月事宜中,我们并未看到”垦秧田”的记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秧田通常是选择本田的某一部分来充当,因此本田的“垦”也就包括了秧田的“垦”在内。垦的工序后,然后来年春天播种前再进行一次翻耕,即“倒”。所谓倒,就是按与第一次垦的相反方向进行,比如初垦是从南向北,畦棱已起,后再翻耕就从北往南进行,把已翻起的畦棱倒平。这种耕法,在元代的王祯农书中已有记载:“耕地之法,再耕曰转。”陈恒力认为,这里的“转”与“倒”相同,都是再耕的意思。倒的过程中要同时进行碎土的工作,再灌水入田,用摊耙反复翻耙,把土农碎,并将田土摊匀。然后就是进行做秧田的工作,先掏秧沟(据笔者所见,此项工作通常用脚踏进行),沟深约为半尺,两沟间即为撒播稻谷的畦面(俗称秧扇),有时为保证秧沟笔直,先用草绳对面拉直,再沿绳掏出秧沟。秧沟做好后平整田面,并去除稻根等杂物,再用推秧板推平田面,然后便可播种了。为防止过多的稗草混于秧苗间,有时会采取如下措施:“将面泥丕刂去,扫净去之,然后垦倒,临时罱泥铺面,而后以所浸谷下之。” 本田整地,因前作茬口不同而有多种形式。如双林镇志所载:“冬日刈稻后即将田垦转,以深为贵,至来春三月重加翻剧,谓之钞田,欲其土块细碎得水易融合也。有冬不及垦,直至插秧时爬转者,日筅蒂田,以稻本尚留也。又有垦板田,有虽垦而未加钞者,曰镬蓋田,以土片大如镬盖也。又有并不垦转,蓄水在田,近夏至径插青,谓之烂水田,此皆惰农所为,良农不出此。至若得种春花之田,菜麦既收,翻平沟棱而细削之,谓之折麦棱。”从沈氏的记载来看,应包括三种形式。首先是冬闲田,即水稻收获后不再种植任何作物的田块,俗称白板田,也就是上面沈氏所提到的“坂田”。另外,正月、二月、三月中所提到的垦田、倒田之“田”也应该是冬闲田。因为从历史上来看,嘉湖平原区一直以一年一熟为主。而这种情况直到民国时期仍未改变,只是绿肥的播种面积大量增加。“两县(嘉兴、桐乡)之农作,几可代表浙西。因种晚稻,多为一熟制。兹就冬季言之,嘉桐两县,有不冬耕而撒播草子者,或以椿在板田打洞,种以蚕豆者,俗谓牵懒陇头;或亦翻土种春花者,俗名勤谨陇头;又有于收获后撒播紫云草者,为数颇多。其次就是绿肥田,也就是沈氏所提到的“花草田”。再就是冬作田,即种植春花作物的田块,从沈氏记述来看,有麦类、油菜及蚕豆等。 本田整地,先看冬闲田。首要的环节即为冬耕,即沈氏在正月里提到的“垦田”。对于冬耕的基本要求是力求早,正如农谚所言:“正月犁田是块金,二月犁田是块银,三月犁田是块铁,四月犁田是个鳖”。冬垦时并不碎土,而是保留大土块,这样经过一个冬天的冻融与曝晒,土壤疏松,又可除草沤肥与消灭害虫,因而对于春种有极大的好处。正如宋应星所言:“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藁化烂,敌粪力一倍。”虽然冬耕有很大的好处,但实际上有许多农家并不进行此项工作。如就在张履祥的家乡桐乡,传统习惯就多不从事冬耕。“农民狃于习惯,每年种稻一次后,多不从事冬耕,坐令大好空间,逐年荒废,殊堪惋惜。垦过之后,再在春间进行两到三次的倒,即沈氏在二、三月中提到的“倒田”。对于垦与倒的技术要求,沈氏曾有详细说明:“古称深耕易耨,以知田地全要垦深。切不可贪阴雨闲工,须要老晴天气。二、三层起深,每工止垦半亩,倒六、七分。春间倒两次,尤要老晴使节。头番倒不必太细,只要棱层通晒,彻底翻身;若有草则覆在底下,合土仑倒好。若雍灰与牛粪,则撒于初倒之后,下次倒入土中更好。” 花草田,通常于立夏以后翻垦,即沈氏所说的“垦花草田”。垦地的时间通常在立夏至小满时节,把花草直接翻入土中,或先把花草砍成二至三段再翻垦。陈恒力认为,沈氏之所以在阴历三月就开始垦翻花草,是为四月种植早稻做准备,所以较之通常垦花草田的时间要早。第一次通常干垦,不耙,几天以后再灌水入田,以利于花草的充分腐烂。垦过之后,再于插秧前翻耕一次,即沈氏所提到的“倒花草田”,然后细细摊耙,就可以准备插秧了。对于绿肥田的土壤耕作,松江县广大农民的基本经验之一是“早车(耕)田,慢种秧”,就是说翻耕红花草和移栽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隔,以利红花草充分腐熟。其具体的土壤耕作环节为:小满前一周左右时,把绿肥翻入土内七八寸深,小满时节再用水车向田内车水,当田内积水到达一定程度时再用铁搭进行翻耕,耕过之后再用耙进行碎土作业。 冬作田,其耕作即为“折麦棱”,按沈氏记载,其时间为阴历四月。此月麦类、油菜及蚕豆都已收获,需要赶紧平整沟畦为插秧做准备。冬作田通常需要耕翻两次,第一次先干耕,时间允许的话进行一两天的晒田作业,然后灌水耙田,待插秧前再进行一次耕翻作业,随后耖平即可插秧。在此我们可参照松江地区的情况,看一看冬作田的具体操作程序:耕田开始前先整理田畴,然后犁翻土地,有用牛力,亦有用人力者,耕后耙,是为第一次;耙后灌水人田,四五日后再犁、再耙,是为第二次;也有少数农家为力求精细而进行第三次者。田除能种植水稻外,在冬季还可以种植麦类、油菜等春花作物或撒播花草等绿肥作物。与水稻种植不同的是,春花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土壤耕作自有其特色,那就是开垄作沟,也就是沈氏所说的“垦麦棱”、“垦菜棱”。这项工作于水稻收获以后进行,通常于收获前先排水干田,收获后便抓紧垦翻。从民国时期的调查来看,由于时间紧迫,通常只进行垦翻而不进行摊耙作业21,随即便开垄作沟。麦畦通常宽15米左右,中间稍高、两边稍低以利泄水。畦与畦之间则开排水沟,有横沟与腰沟之分,深约20厘米左右。正如王祯农书所言:“起土仑为瞵,两瞵之间,自成一畛。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瞵,泄利其水,谓之腰沟。”对于麦田整理的技术要求,农政全书有言:“玄扈先生曰:耕种麦地,俱须晴天,若雨中耕种,令土坚土各,麦不易长,明年秋种亦不易长。南方种大小麦最忌水湿,每人一日只令锄六分,要极细,作垅如龟背。”沈氏则认为:“垦麦棱,惟干田最好。如烂田,须垦过几日,待棱背干燥,方可沈种。”张履祥亦说:“种麦又有几善,垦沟揪沟,便于早:早则脱水而埨燥,力暇而沟深,沟益深则土益厚;早则经霜雪而土疏,麦根深而胜壅,根益深则苗益肥,收成必倍。22”而油菜与菜豆畦,与麦畦有所不同。据笔者在湖州实地调查所见,宽约5060厘米,高约30厘米,畦面很窄,只有十几厘米左右,极类似于北方的红薯沟。由于油菜是先育秧再移栽,因而也就没有很严格的时间限制,所以沈氏直到阴历十一月份才进行“垦菜棱”的工作。对此,正如农谚所云:“冬至油菜三月棉。23”至于花草等绿肥作物,则通常采取直接撒播的方式,并无专门的土壤耕作,是为免耕播种。“于稻将成熟之时,寒露前后,田水未放,将草籽(红花草)撒于稻肋内,到斫稻时,草子已青,冬生春长,三月而花,蔓延满田,垦田时翻压于土下,不日即烂,肥不可言。24”看完田,再来看地的土壤耕作。地,即指种植桑、豆等作物的旱地,有时也专指桑地。从内容来看,沈氏农书中所提到的地应该主要是指桑地,另外就是少量的梅豆、晚豆地。按照沈氏的记述,一年之中,桑园的翻土要进行两次。第一次是在秋后、冬季前进行,只翻而不耙,保留大土块。“垦地须在冬至以前,取其冬月严寒风日冻晒。必照垦田法,二三层起深”。所以在逐月事宜的九、十、十一月我们都能看到“垦地”的字样。但这并不是说这三个月中每个月都要垦一次,而是说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就可以,毕竟只有第一次耕翻才称为“垦”。第二次是在春季(正月、二月),按与第一次相反的方向进行,即倒。“若倒地,则春天雨水正多,地面又要犁平(即扒平一陈恒力注),使不滞水,背后脚迹,尽数揉平”。对于垦地与倒地,要在晴朗天气时进行,“非天色极晴不可。若倒下不晒一日,即便逢雨,不如不倒为愈”25。包世臣也认为:“凡桑田皆宜春秋两耕,隔间三尺。26”除春季的倒外,沈氏在八月还有一次倒地作业。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沈氏耕作更为精细的缘故。八月,二蚕(夏蚕、早秋蚕)饲养结束,再倒一遍地,并“下地雍”,这样有利于桑树元气的恢复,为来年春蚕生产打下良好基础。这种一年三次的耕翻法,解放以后曾作为一条重要经验而在蚕区推广27。不过,倒地作业并非在每个地方都会进行,如沈氏就曾注意到:“西乡只倒不丕刂,本处只丕U不倒。”丕 U,也就是锄草的意思,但“须丕刂深二、三寸”。由于比较深,所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倒的作用。相同于桑,豆的种植也要“垦地宜早,冬至前后垦者泥松而虫冻死”28,然后再于春天进行倒的作业即可。二、铁搭与耕犁:关于人耕与牛耕 翻阅补农书(含沈氏农书在内),在其中我们几乎见不到关于牛耕的记载。对此,张履祥说:“吾乡不宜牛耕。29”宋应星天工开物亦说:“吴郡立田者,以锄代耜,不畜牛力。”陈恒力认为,浙西(即嘉湖地区)一带的耕牛是在太平天国以后先由客民引入,后本地农民也逐渐仿效使用,此后牛耕才日渐普及30。他所依据的主要是这样一条资料:“清咸丰庚申、同治甲子吾乡两次兵燹以后,村落为墟,田地荒芜,豫、楚、皖及本省宁、绍、台之客民咸来垦荒,其耕耘多用牛功,既省费,亦省功,乡民亦有用牛力耕田者。31”那么情况果真如此吗?在历史上浙西或说整个江南地区真的是没有耕牛的饲养与役用吗?检诸江南地区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情况其实并非如此。南宋时记载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情况的陈旉农书,在卷中牛说中就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有关耕牛饲养役用及医治的情况,说明当时耕牛饲养、役用的情况非常普遍。另据永乐大典本湖州府志物产记载,明初湖州地区仍有大量耕牛存在,有黄健牛、乌牯牛、白牛、水牛等,“今乡土水牛有乌、白二种,止用耕稼”。 其实就江南地区而言,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两个土壤耕作系统:一个是畜力耕作系统,主要农具为犁、耙、耖,由畜力牵引进行;一个是人力耕作系统,主要农具为铁搭,由人力使用进行。畜力耕作系统的最主要工具就是犁。与 自然 环境与具体的作物种植制度相适应,近代江南地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犁型,即小犁与大犁,也就是水地犁与旱地犁。水地犁主要用于水稻播种及插秧前的水田耕作,而旱地犁主要是用于耕稻板田,也就是割稻后的土地耕作,另外棉花等旱作也是使用这种犁。水地犁犁头为尖形,犁耳为鱼背状,这样在耕作时土就自然会向左右两侧分散。旱地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