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孔子仁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规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现依据有关资料,就孔子仁学的几个问题予以阐释,以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启迪和借鉴。主要涵义 仁,原指一种道德品格。春秋时期,经孔子的改造与创新,成为一种仁学体系。孔子从伦理学的角度,把仁改造成为包括和统率各种道德品质的最高道德品格和道德境界,从而创立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学体系。在孔子的仁中,包括“恭”、“宽”、“信”、“敏”、“惠”、“勇”、“智”、“孝弟”、“刚”、“毅”、“木”、“讷”、“敬”、“忠”、“恕”、“直”、“义”、“逊”、“好学”等。“仁”的涵义虽是多重的,但从孔子不同角度的阐释中,其主要涵义是:第一,爱人。中庸说:“仁者,人也。”就是说,只有仁者才为人,不仁之人不成其为人。作为仁者,首先要爱人。他把爱人看成是人生的一种美德。有一段文字记载说明他十分爱惜人、关心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不具有“爱人”的思想,就不可能达到“仁”的标准。所以“爱人”是“仁”的本质、核心和第一要义。第二,忠恕。孔子认为,要做到真正的“爱人”,就要行忠恕之道。因此,他把“忠恕”作为体现、实现“仁”的两个方面加以明确。孔子所讲的“忠”,既是端正思想、态度,“君子求诸己”,搞好己与人的关系,极力把事情办好,不要“求诸人” 、自欺欺人,又是以己为人、成事、成人的奉献精神;孔子的“恕”是“推己及人”,即以己之心去推度人心,一方面推己所欲,给人之欲,一方面己之不欲,不强加于人,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做到了“忠恕”,便是行仁道了。这是处人、处事和自处的一种尺度。第三,志向。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践人伦道德,实现人生理想,完善人生价值,做一个“志士仁人”,所以人要有志向。所谓志向,就是“成仁”。在论语里仁中,孔子多次讲到这个问题,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一个人可以杀身成仁,可见孔子对志向的重视。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他推崇“士可杀而不可辱”的精神,称赞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品格。第四,修己。孔子认为,“仁人”是修己、克己,从主观努力上修养自己,为仁由己不由人,求仁、成仁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道德行为。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是依靠自己努力追求所要达到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求仁而得仁,欲仁而仁至,为人由己不由人,所以要修己以求仁。 心理基础 仁作为道德修养,还有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这便是孝。学而篇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讲仁,也非常重孝,这段话,指明了仁和孝的关系。此外,管子:“孝悌者,仁之祖也”;孟子:“仁之实,事亲是也。”这就是说,孝是仁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孝,就根本不可能有仁。这个基础,主要是指心理基础。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孝不只是单纯的赡养行为,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情感,这是人为万物之灵之所在。因此,孔子论孝,总是着眼于情和敬。他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基于这种忧虑,他又提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他认为,父子之间的这种亲情是超越一切的,是人间第一原则。孔子强调的孝,不是道德教条,而首先是一种自然感情、天然之爱,因而它是平易亲近的,极易为人们所接受的。有了爱自然也就有了敬。对父母的敬,主要表现为对其意志的遵从。“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敬与爱一样,是孝的又一个标志。遇到己志与父母之志发生矛盾的情况时,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即便父母不接受,也不能改变对他们敬的态度。爱和敬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紧密关联的,前者是基础,正因为如此,有子才把它强调为“仁之本”。再从仁的基本精神来看,仁者爱人主要是从社会个体出发,讲个人对他人的基本态度。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与父母兄长的关系是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关系。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主要接受父母的哺育和爱抚,成人后对父母的孝,实际上是对这种哺育和爱抚的一种自然回报。孔子特别强调这种感情的回报,因为它标志着文明人类所独具的精神境界。一个深爱父母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便是很容易做到的了。在这方面,孔子认为统治者的表率作用也相当重要:“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这样,孝就不仅仅是一般社会成员克己复礼的心理基础,也成了统治者树立权威的一个重要精神基础。 客观标准 孔子所提的“仁”,主要是指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但是,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修养,是否达到仁的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呢?有的认为仁是“忠恕之道”(刘节唯仁论),有人认为仁是一种“牺牲自己为大众服务的精神”(郭沫若十批判书);有人认为仁是一种“君子的属性”(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在论语中,仁这个字一共出现了一百多次,其中较为外在的、客观的提出仁的准则当是孔子对颜渊的回答:“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之所以被孔子定为仁的客观准则,是由其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首先,所谓礼,无论是指政治制度,还是具体的礼仪习俗,都是约定俗成的,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因而为公众接受,被公认为仁的客观准则。第二,礼是社会的整体文明,是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经纬,能否自觉地遵守它,既是个人对社会规则的尊重,也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体现。第三,礼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损益变化,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如此,决不是什么永不变动的。孔子谈礼,正是提出了一个随着时代而发生了变化的新标准,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准则,仁的修养就会出现偏差。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恭、慎、勇、直均为具体的道德素质,属于仁的范畴,但不用礼作为准绳加以约束,则会误入不仁的歧途。以礼作为仁的客观准则,早在孔子以前就被肯定了下来。左传昭公十二年上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孔子只是重新强调了这个准则,并按照礼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视听言动。以礼作为仁的准则不仅为人的基本修养的内在逻辑性所规定,而且是客观的、外在的,即仁的内在价值只有通过外化,才得到社会的承认。在仁与礼的关系上,礼首先是外在的,仁是内在的,礼是文,仁是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二者可以说是互为表里的。 政治主张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奴隶主贵族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他悲天悯人,忧世之乱,思有以拯救之。在政治主张上极力倡导礼治、德治、贤治。首先,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倾向是要求恢复周礼。所谓礼,即统治者赖以治国保民,合乎情理和道德的社会典章制度、仪式节文和行为规范。奴隶社会的礼当然渗透着奴隶等级制度精神,孔子拥护周礼,表现了其思想保守的一面,但孔子思想的主流却不是落后的、保守的,而是在周礼的框架内注入仁的精神,充实德治和举贤的内容,这实际上是对原来意义上的周礼按封建制方向的改革。例如,在经济制度方面:孔子鼓励有国者以德治和信义招徕劳动力,认可百姓摆脱人身依附,自由流徙。在政治制度方面:晋国立县制,魏舒选贤者为大夫,孔子极表赞许,赞成对分封制的改革。孔子主张“举贤才”,不论出身,唯贤是用。要求统治者在用人方面“近不失亲,远不失举”,不因避嫌而失亲中之贤者,不因偏私而疏远于己之贤者,惟义所在。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礼下庶人代替“礼不下庶人”,用上下双向尽义务,代替上对下的单向要求,借以减轻等级压迫,这是对奴隶等级制的一种改革。孔子还要求杜绝滥杀和人殉,表现了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重视。其次,孔子政治主张中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华。孔子的礼治、德治、贤治思想中,确有许多精华。富而且教,这是德政的基本内容。孔子要求富民,又要求在富民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化,反对专靠行政命令和刑罚、杀戮。认为统治者的高明不在于善“听讼”,而在于“使无讼”。这就必须靠德教使人们“有耻且格”。只重教而不求富,则民生困苦,无暇治礼义,教必不成;重富而轻教亦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全。富而且教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也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立身中正,以身作则。孔子认为要进行教化,统治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要立身中正,以身作则,就要身先士卒,不辞劳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无私心,无贪欲;容许人们议论,勇于改过从善。这是在当时历史限度内最大的民主和平等思想。 实践原则 仁作为一种修养,最终要贯彻到人们的言行中去,所以,它又是极富实践性的。怎样去实践呢?从孔子关于仁的许多论述中可以看出,仁的基本实践原则便是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这是论语中直接改述中庸的唯一的一段话,但它却明确地显示了中庸与仁的关联,即它作为一种德包括并体现在仁之中。首先,孔子把中庸作为德的最高境界,并突出其实践性。孔子的“德”在内涵方面是指人们的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中庸,则是对情感和行为的最恰当的处理。说文:“中,正也。”“庸,用也。”故“中庸”可直接解释为“正确的运用”。这些观点与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如出一辙。亚里士多德说,“一切德行的活动,都涉及到手段”,这手段便是中庸。“善德就是在行于中庸则适宜于大多数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行于中庸。”(政治学)同时,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认为,对情感和行为的恰当处理是德的最高境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每个人只要努力就能做到的。其次,在对情感和行为的处理中,中庸意味着掌握好过度与不及的界限,有一种恰当的度。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就是说,过度与不及都不好。因为在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处理方面任何过与不及都会产生品德上的缺陷。孔子称赞的一些美德,如“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都是对情感的一种适度的把握。亚里士多德具体分析说:“关于金钱的适度的取与舍是乐施”,“善于荣誉和耻辱,其适度是适当的自豪”,“关于某些快乐和痛苦(不指一切苦乐皆如此,特别是苦痛)的适度是节制”如此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庸的无过无不及的境界,不是折衷调合,而是人们在处理情感和行为时把握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这种分寸感能使人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大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预测复习带答案详解ab卷
-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题库检测题型附参考答案详解【典型题】
- 重难点解析在职硕士章节测评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自考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检测试卷(重点)附答案详解
- 工业领域CCS技术应用案例分析: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新功能
- 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附参考答案详解(完整版)
- 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提分评估复习带答案详解(培优b卷)
- 主管护师(中级)试题预测试卷(突破训练)附答案详解
- 环保公司无形资产管理规定
- 环保公司广告投放审批办法
- 【完整版】2025年二级建造师《建筑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
- 水库维修承包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浙江省中考英语真题(解析版)
- 2025年广西中考道法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国企中层干部竞聘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民检察院公开招聘用制书记员考试题及答案
- 数学小升初试卷真题打印版
- 医院学术委员会组织职责
- 国际经济法课件马工程版
- 重庆临时摊点管理办法
- 3.4中国的海洋资源课件-八年级地理上册商务星球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