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全案_第1页
兵车行教学全案_第2页
兵车行教学全案_第3页
兵车行教学全案_第4页
兵车行教学全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9 兵车行教学全案 兵车行 说课 比较鉴赏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首先需要知人论文,即结合两人不同的成长背景来理解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其次,要揣摩字句,展开想像与联想,体味不同的语言形式呈现出的别样的意境美;最后,要注意作品中的用典,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 沉郁顿挫 ” 是杜甫自评和诗评家公认的风格。 “ 沉郁 ” 是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 “ 顿挫 ”是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 沉郁顿挫 ” 风格的完美体现使他 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兵车行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 “ 开边 ” 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这首诗又是杜甫第一篇堪称 “ 诗史 ” 的重要作品。诗意显豁,师生朗读数遍后即可大体理解。教学此篇应以内容理解和艺术欣赏为重点。 教学目标 1.仔细品味诗人激越深沉的感情,感受本诗怨愤的基调和沉2 / 19 郁的风格。 2.领会本诗的结构艺术和运用细节的技巧。 3.认识本诗所揭露的当时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 “ 开边 ”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社会现实。 4.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内容理解与艺术欣赏。 教学难点 内容理解与艺术欣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下的自读。 教学用具 北京出版社 2001 年版李杜诗学中的兵车行插图。朗诵录音带。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公元 755 年,如烈火烹油一般的唐王朝发生了一场战乱,顿时使得这个大帝国哗啦啦如大厦倾,同时它毁了一个诗人的梦,杜甫经历了这场战乱,也 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3 / 19 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 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样的痛苦生活经历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创作,杜甫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 200 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我们在初中时就读过他的石壕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兵车行。 二、初步诵读,感悟诗情 1.(在录音朗诵的背景下讲解)诵读提示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 “ 开边 ” 战争,而使人民深 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士,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 “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 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 “ 点行频 ” 三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 “ 行人 ” 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4 / 19 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 “ 归来头白还戍边 ” ,怨情稍稍加重。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下文 “ 边庭 ” 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用 “ 君不闻 ” 领起,是 “ 行人 ” 问 “ 长者 ” ,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 “ 行人 ” 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 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 “ 长者 ” 二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 “ 敢申恨 ” 者,不是无恨,而是 “ 申 ” 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 “ 且如 ” 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 “ 租税从何出 ” 稍稍振起,因为 “ 行人 ” 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顺势说到 “ 天下父母心 ”“ 不重生男重生女 ” ,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 “ 生女 ” 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 “ 君不见 ” 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 “ 古来 ” 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 行人 ” 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 , “ 无人收 ” 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 2.学生自由诵读,再示范读。 5 / 19 三、理解读,领会内容 1.学生自读课下注释,能逐句理解诗歌内容 示例: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头白了 ,还要再去卫戍边境。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你没听说吗?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但是庄稼杂芜,阡陌也难辨东西。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且说像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县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税,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早知生男孩招来许多麻烦,倒不如生女孩还来得适宜。生女孩可以嫁给隔壁邻居,生男孩尸骨埋在战 场草地。你没看见吗?就在青海头的那边,自古以来白骨堆成山,没人去料理。新鬼含冤烦恼,旧鬼不停地哭泣,倘若是阴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2.教师介绍本诗写作背景,进一步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6 / 19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八载( 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 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 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四、重点解读 1.前人说: “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 ,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几句? 明确: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 两句,既揭露了 “ 开边 ”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的主旨;而且 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本诗之警策。这两句上应 “ 点行频 ” ,诗歌开头送别的悲痛场面是 “ 武皇开边意未已 ” 造成的;这两句下启关于战争带来灾难的一段叙述,正可谓 “ 居要 ” 。如果把这一句放在本诗的开头或结尾都不合适。因为7 / 19 诗的开头,描绘出征场面,结尾勾画古战场惨景,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如果把警策句放在其中任何一处都不适当。 2.重点诗句解读 ( 1) “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 这是对前两句 “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 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 发, 15 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 “ 防河 ” ,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 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 2) “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 “ 恶 ” ,生女为 “ 好 ”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 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 “ 宾 ” ;下句是哀叹之辞,为 “ 主 ”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 3) “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 全诗不涉 “ 长者 ” 问8 / 19 语,仅写 “ 役夫 ” 答辞。 “ 役夫 ” 答辞包含哪些内容?这样写法有何妙处? “ 役夫 ” 十余年的戍边经历( “ 或从 ” 以下); “ 山东 ” 苦于战争,经济凋敝的状况( “ 君不闻 ” 以下);征战者家庭租税( “ 长者 ” 以下);边庭血战尸骨成堆的惨况( “ 君不见 ” 以下)。 这种不写问语,只写答辞的手法,不仅 笔墨经济,也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而且凸现了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五、赏读探究 ( 1)有人说这首诗歌章法严密,请先从形式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示例 1: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 “ 一头两脚体 ” 。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 “ 头 ” )共 6 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 “ 两脚 ” )各 14 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拆之则三,合则为一。 示例 2:诗中多运用民歌中的顶真手法。如: “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 何出? ” 这样写来,流转而下,气脉相联,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 示例 3:诗中多处采用回应的手法,细针密线,天衣无缝。9 / 19 如 “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 回应句 “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 ; “ 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回应句 “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 ; “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 回应句 “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 回应句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 。这样回应,拓宽了诗的广度,增加了诗的厚度。从开元至天宝,从边塞到内地,从个体至群体,涉及政治、军 事、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表现出杜诗的厚重质实的特点。 ( 2)这首诗歌章法严密,再从内容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示例:本诗内容的特点有二:一是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 牵衣顿足拦道哭 ” 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 “ 边庭流血成海水 ”“ 生男埋没随百草 ” 来证明 “ 行人 ” 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 “ 千村万落生荆杞 ”“ 禾生陇亩无东西 ” 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 “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 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二是层层递进,这在 “ 行人 ” 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这篇答话由 “ 点行频 ” 三字领出,接着用 “ 十五北防河 ”“ 四十西营田 ” 为例加以证明,又以 “ 武皇开边意未已 ” 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 “ 君不闻 ”翻出一层新意,揭露 “ 开边 ” 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棘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10 / 19 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 “ 君不见 ” 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六、思维训练 1.改写诗歌第一段为电 视连续剧杜甫中的一个场面。要求运用电视剧的画面语言,完整、准确地反映诗歌内容: 示例: 满天阴霾。 轰隆隆驶过的战车声,战马的阵阵嘶鸣声,喧闹混杂不清的人声,愈来愈响。尘土飞扬的大道。军旗、战车、队伍。一队队军人,全副武装,扛着长枪,腰插弓箭走来。一军官模样的人挥动着长鞭催促队伍行进。 一张青年汉子的脸,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几张军人的脸,有的两鬓染霜,有的满脸稚气:个个脸色凝重,一言不发地快步跟进。 大道两侧,无以计数的百姓。人头攒动,张目驰望。队伍快速通过人群。 一衣服褴褛的青年妇女奋力挤出人群冲向队伍,拦住了青年汉子的行进,一童子踉踉跄跄跟上,牵住青年汉子的征衣。 队伍中一阵骚动。军官模样的人勒马回视,扬鞭猛喝: “ 不11 / 19 许停留! ” 青年汉子摸摸童子的头,推开女子迅速赶上行进的队伍。女子瘫软在道旁。童子哭叫。 白发苍苍的老妪,望着中年汉子的背影,呼天抢地,跺脚长号。 路边拥挤的人群。一张张愤怒的脸。哭声、呼叫声交织一片,压过车声、马声。青年汉子回头,两行清泪落下。 漫天尘土中,诗人杜甫走近,种种声响在他耳畔轰鸣。杜甫的视线落在近在咫尺的桥头。 “ 咸阳桥 ” 三个隶书的大字镌刻于路边倒塌的青石板上,逐渐覆盖了整个画面。 旁白天宝八载,朝廷于关中点兵开赴前线。诗人杜甫目睹了咸阳桥送别的凄惨画面。 2.以 “ 一位役夫的自述 ” 为题,将兵车行中 “ 役夫 ” 回答长者的话语改写为现代汉语。 示例: 一辈子打仗,村里像我这样的人多着呢。记得十五岁那年,点名出征,里正给我裹了头,擐上甲,送北边守黄河。四十岁了,又到西边去守边。那名目叫营田 打仗就入营,不打仗就种田。熬到如今,您看,头发都花白了,说不准明天还得上前线! “ 唉!这世道怎么啦!边关上年年打仗,老百姓的血 都快流12 / 19 成海水啦,皇上还思量着扩展边疆。日子是没法过啦!先生您听说没有,华山东面,将近二百个州县,千村万户的田园荒了,到处长的是荆棘和杞柳。就是有壮实点的农妇犁地锄田,到底赶不上男子汉。麦子长得横七竖八的,哪里会有好收成? 我们这关中一带,麻烦就更多。都说这里的府兵最吃得起打仗的苦,点行出征的事也就特别的勤。 官府对付百姓就像对付鸡和狗!老先生您可怜我们,我们平日里满肚皮的苦水往哪里倒?只说今冬眼下的事吧,发往陇西的戍卒不放回来休整,朝廷还三番五次催着要交租,田地都没人种了,您说这租税从哪里出呀! 这不 是把百姓往死路上赶吗?养个儿子还不如生个女儿好 生个女儿嫁邻家,养老送终还有点依靠;生个儿子,早晚得死在沙场上,埋没在蒿草里,您数数,村里像我这样活着的还有几个人? 老先生您还没到青海边上走走。古往今来,战死在那里的人千千万万。遍地的白骨啊,连个收殓掩埋的人也没有。惨哪!每到天阴雨湿,处处是唧唧啾啾的叫声,那是屈死的旧鬼新鬼在诉说着冤恨、在放声痛哭哪。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13 / 19 1.试将这首诗跟李白古风 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古风 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释见语文读本第三册) 示例: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 道旁 ” 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 长者 ” 十四句为 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惟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 “ 新乐府 ” 诗的典范。 学习卡片 14 / 19 一、鉴赏示例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 : “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 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 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 行 ” 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 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15 / 19 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 耶娘妻子走相送 ” ,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 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 ?一个普通的 “ 走 ” 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 “ 牵衣顿足拦道哭 ”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和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 “ 道旁过者问行人 ” 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 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 道旁过者 ” 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 点行频 ” ,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 “ 诗眼 ” 。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 15 岁出征, 40 岁还在戍边的 “ 行人 ” 作例,具体陈述 “ 点行频 ” ,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 武皇 ” ,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16 / 19 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 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 “ 君不闻 ” 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 “ 汉家 ” ,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 “ 长者虽有问 ” 起,诗人又推进一层。 “ 长者 ” ,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 “ 役夫 ” 是士卒自称。 “ 县官 ” 指唐王朝。“ 长者 ” 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 “ 未休关西卒 ” ,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 “ 未休关西卒 ” 的原因,正是由于 “ 武皇开边意未已 ” 所造成。 “ 租税从何出 ” 又与前面的 “ 千村万落生荆杞 ” 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 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17 / 19 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 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 “ 开边未已 ” 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的始终,诗 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