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城市滤带——生态停车塔设计.doc_第1页
毕业论文-城市滤带——生态停车塔设计.doc_第2页
毕业论文-城市滤带——生态停车塔设计.doc_第3页
毕业论文-城市滤带——生态停车塔设计.doc_第4页
毕业论文-城市滤带——生态停车塔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 京 理 工 大 学毕 业 论 文作 者:学院(系):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专 业:艺术设计题 目:城市滤带生态停车塔设计指导者: (姓 名) (专业技术职务)评阅者: (姓 名) (专业技术职务) 2014 年 5 月毕 业 论 文 中 文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密集化也在一直在悄无声息、不可阻挡地进行着。中国大中型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心建筑密度也越来越大。一方面,高密度的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居住环境、就业机会和社会服务,另一方面,高密度的城市也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环境问题。本文以南京新街口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十年来该区域建筑群变化的特点,并就解决该地区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提出了“城市滤带”的解决方案。“城市滤带”的主体是城市中的建筑,拥有“滤带”性质的建筑在城市中互相联系,形成一道道空中的屏障,吸附城市上空的有害物质。“滤带”运用垂直景观绿化、吸附性表皮等手段来实现建筑对空气的过滤作用,同时该建筑还必须具有汽车收纳功能来缓解交通压力。“城市滤带”理念综合了杨经文先生的分块矩阵理论和垂直城市主义理论,希望能用这种因地制宜的方法来解决南京新街口区域的环境和交通问题。关键词:城市滤带 生态建筑 分块矩阵 垂直城市主义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4 页 共 2 页毕 业 论 文 外 文 摘 要Title Filter Strips of City-Exploration on Green Transport in Nanjing City AbstractThe densification of cities is developing quietly and inevitably with the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The number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is grow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city scale is expanding as well. On the one hand, high-density cites provide lager living space, more job opportunities and better community services. On the other hand, problems such as air pollution and traffic jams get wors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hange of building complex in Xinjiekou in Nanjing, proposes “filter strips” as solution to problems of air pollution and traffic jams. The major part of filter strips is the buildings which connect with each other, form protective barriers and adsorb the nocuous substance in the air over the city. Buildings that act as filter strips can filter the air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vertical afforesting landscape and the exteriors with absorbability. Those buildings are necessarily expected to be garages in order to alleviate traffic pressure. The idea of filter strips expanded Ken Yeangs theories of block matrix and vertical urbanis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lve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in Nanjing by adopting this idea.Keywords Filter Strip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Block Matrix Vertical Urbanism目 次1 绪论 12 “城市滤带”理念概述 12.1 “城市滤带”产生背景 22.2 “城市滤带”的定义 32.3 “城市滤带”的意义 32.4 “城市滤带”的应用 43 国内外已建成生态停车塔案例分析 53.1 马利纳城大厦杂交与共生 53.2 特西赫尼加大厦生态住宅楼 64 基于分块矩阵理论的生态停车塔设计 64.1 分类矩阵理论 64.2 生态停车塔项目概况 84.3 生态停车塔的设计构思与定位 95 生态策略在停车塔上的应用 105.1 建筑采光设计 105.2 通风和温度调节 125.3 垂直景观绿化 145.4 过滤系统 14结论 17致谢 18参考文献 19本 科 毕 业 论 文 第 20 页 共 19 页1 绪论高密度城市曾经一度离我们很远,曾经高密度似乎并不能引起大多数建筑学者的关注,它被称为“拥挤的文化”、“生存的梦魇”。“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甚至就是在今天,城市化结果的典型表现便是城市密度激增。对于建筑师或建筑学者,不管是勇敢地面对还是消极的回避,城市化而促成的城市密集化却一直在悄无声息、不可阻挡地进行着。” 董春芳.高密度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大中型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一方面,高密度的城市环境提高了各部门间的合作效率,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居住空间、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在城市的高密度区域,公共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城市中心高楼林立,高而密集的建筑将街道围合起来,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了高深的“城市峡谷”,汽车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在”城市峡谷”中沉积,并影响居民健康。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四大古城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地带和长三角地区。近十年来南京经济增速加快,新街口区域的高层建筑不断被建成,逐渐在城市中心形成了“城市峡谷”,污染物在“城市峡谷”中不断累积,逐步超过了城市的环境容量。封闭的钢筋混泥土城市因其高密度而丧失了环境的品质,城市自净能力也在逐步下降。城市是人类的集聚地,城市污染对居民的健康影响不容忽视。“城市滤带”的理念是为了净化污染的空气以及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而被提出的。高密度城市是由多个高层建筑群构成的,如果建筑能实现对城市空气的过滤以及对城市交通工具的收纳,那将极大的改善城市的空气污染并缓解交通压力。在本方案中,“城市滤带”理念是通过多层的生态停车场来实现的,生态停车场拥有对城市空气的过滤体系以及对交通工具的收纳系统,这是一种解决城市问题的新途径。2 “城市滤带”理念概述“城市滤带”理念是在对南京城市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南京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六朝古都。纵观南京城市发展历程,即有历史的累积,也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痕迹。在建筑设计方面,既有六朝时期的中国古建筑,也有中西合璧的“民国风”建筑,还有现代主义的摩天楼。“城市滤带”理念不仅关注南京城市现在的发展状况,也满足了一座城市对历史文化的诉求。2.1“城市滤带”产生背景图2-1 南京新街口1950-2012年建筑更替模型2.1.1南京市新街口区域建筑更替模型新街口区域是南京最主要的商业区,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其建筑形态经历了单层-多层-高层-台块-超级台块等阶段(图2-1)。近十年来新街口区域建筑密度和高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人口、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与变换,新街口区域的建筑群逐渐往集合化、垂直化的方向发展,高密度的建筑围合的封闭空间形成了“峡谷效应”。 2.1.2 南京市空气质量数据图2-2 南京市空气质量数据 图2-3 南京市1990-2011年人均汽车拥有量变化南京市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的空气质量受主导风向影响较大,冬季东北风易在高层建筑间形成风压,导致城市底层空气形成回流,污染物沉积,因而冬季污染的天数会增加。根据南京市新街口区域2013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24日这两周空气质量数据可知(图2-2),约有一半天数的空气质量没有达到标准,空气中的污染物没有控制在安全线以下。2.1.3南京市人均汽车拥有量变化南京市人均汽车占有量从1990年的每千人五辆增长到2011年的每千人60辆,20年间汽车的数目呈现指数性的增长(图2-3)。虽然汽车的数量出现了迅速增长的态势,但相关资料表明2010年中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只相当于美国1979年的水平,中国人均汽车占有量还会以较大的速度增长。由,南京市新街口区域的道路在高峰时段已经无法满足通畅的交通需求,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交通拥堵问题还会日益严重。2.1.4 “城市峡谷”研究模型图2-4 “城市峡谷”研究模型在新街口区域,高楼之间形成了“峡谷”,“峡谷”内的空气在风压下形成封闭的循环,这种现象称为“峡谷效应”(图2-4)。A模型研究两侧建筑高度比约为2的情况下,“峡谷”内空气流动方向,B模型研究两侧建筑高度比约为1.2的情况下,“峡谷”内空气流动方向,C模型研究两侧建筑高度比约为0.8的情况下,“峡谷”内空气流动方向。“城市峡谷”模型解释了风压对高密度建筑群之间气流的封闭作用。依据高楼之间气流的回旋作用,可以合理制定生态策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2.2“城市滤带”的定义“城市滤带”是一种缓解高密度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的理念。“滤带”的主体是城市中的建筑,拥有“滤带”性质的建筑在城市中互相联系,形成一道道空中的屏障,它们像城市的净化器一样保证城市空气质量。“滤带”运用机械吸附性表皮、垂直景观绿化等手段来实现建筑对空气的过滤作用,同时该建筑还必须具有汽车收纳功能来缓解交通压力。本方案的应用是一个立体的生态停车塔设计。2.3“城市滤带”的意义(1)“城市滤带”理念吸取了垂直城市主义和生态城市主义的理念,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城市高密度的发展和城市高密度环境是当下城市规划与建筑学者所关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必须要面对的城市状态。从北京宪章到雅典宪章都强调和倡导“建筑物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一个单元。” 奚传绩.北京宪章.中外设计艺术论著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或者“将我们关注的焦点从建筑单体、结构最终转换到建筑环境上来。” 奚传绩.雅典宪章.中外设计艺术论著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在阿尔多罗西看来,“建筑从来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城市的构成。” 何婧,史铁军.阿尔法罗西城市建筑学解读J.山西建筑.2011.4“城市滤带”是带有实验性质的将建筑与环境结合起来研究,是一种集体生态建筑的探索。(2)“城市滤带”理念指导下的建筑群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环境的承载量,增加城市的净化能力。“滤带”型建筑摒弃了钢筋混凝土的封闭空间,而是因地制宜的使用生态系统和机械手段,共同来治理空气污染,缓解“城市峡谷”污染物的集聚。建筑自带的汽车收纳功能(垂直停车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将建筑部分空间的使用对象向汽车转化,这种转化是理性的认识到汽车作为现代社会的交通工具的重要性。(3)“城市滤带”不仅具有生态性和实用性,还融合了高技派建筑设计理念和垂直绿化的景观思想,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高层建筑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现代主义几何体,而是将建筑看成是一个在高空中发生的一系列连续的事件,为高层建筑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空间形式更加多样,组合也更加丰富,“杂交、共生、暧昧不明的公共空间和垂直都市主义” 张卫平.隐形逻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的形式是“滤带”建筑独有的特征。2.4“城市滤带”的应用2.4.1立体车库系统立体停车系统是“城市滤带”的主要组成部分。“立体停车系统属于仓储设备,专门为各类车辆自动停放,科学寄存。其由钢构架、回转台、输送车或升降电梯等构成。” 王志勇.电梯式立体车库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湖南大学.2010.5车库有占地面积小,汽车容量大,进出方便,造价便宜等优点,可以有效缓解新街口路段停车难的问题。用户也可以在交通高峰路段将车停入车库,选择更加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2.4.2立体绿化系统立体绿化指除了平面绿化的其它绿化形式,包括建筑表皮绿化,屋顶花园,高层建筑中的中庭绿化和外庭绿化等。随着城市中高层建筑群不断建成,立体绿化也是补充地面景观不足的有效手段。立体绿化理念在空中为居民提供了共同活动的空间,改善了城市垂直方向的自然环境,同时立体绿化可以减少城市中心区的热岛效应,减少噪音、净化空气,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改善高密度区域的生态环境。配合雨水收集系统还可以滞留雨水,实现雨水的重复利用,改善环境,保护资源。2.4.3机械过滤系统机械过滤系统是由多个吸尘装置构成,根据建筑不同高度的风压合理布置吸尘装置的密度。建筑底层的尘埃粒子在“城市峡谷”中随着气流方向做惯性运动,运动中微粒撞到机械过滤设备上就会因为惯性效应、拦截效应、扩散效应以及静电效应等被吸附。在生态过滤系统不能满足空气净化的情况下,配合机械过滤系统,可以有效吸收空气中的尘埃和有毒物质。2.4.4生态空间系统生态空间是一种以微气候生态学为基础的绿色空间系统,研究的内容包括空间的朝向、光照、热辐射、空气湿度温度等。建筑空间不再由钢筋混凝土围合而成,而是根据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空间的边缘应该像细胞膜一样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交换。生态空间可以通过自然系统结合机械调控保证空间的最适宜状态。3 国内外已建成生态停车塔概述3.1马利纳城大厦杂交与共生:住宅综合体图3-1 马利纳城大厦 图3-2 特西赫尼加大厦戈德伯格在马利纳城大厦的设计是垂直城市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实践,缓解了停车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矛盾。马利纳城是极具实验性的一座城市住宅综合体(图3-1)。马利纳大厦是一对双塔形态,占地约为12141平方米。它的平面是一个多瓣的圆形,直径约为32米,每层建筑面积约有800平方米。地上部分共60层,其中下面20层和裙房设有电影院、音乐厅、商店、保龄球馆、体育馆、游泳馆、滑冰馆、银行以及容纳900辆的车库,并配有螺旋形的车道。上面40层为公寓和办公空间。“大厦的使用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获得衣、食、住、行、娱乐等城市生活的内容,是一座城中之城。” 刘松茯.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马利纳大厦是具有实验性的标志性建筑,是垂直城市主义的一次实验,一栋垂直的大楼将人们衣食住行等各种行为融入其中。建筑底层的车库对周围的交通具有辐射作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区域停车问题。建筑不仅在建筑空间上关注竖向垂直功能,细节上也反映处理高密度的智慧。“花瓣形的建筑平面增加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扩张延长了相同直径条件的建筑外周立面面积,丰富了建筑立面的形式,为建筑内部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促成建筑在有限的土地和空间上获得更多的空气、阳光、景观和视野。” 董春芳.高密度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2特西赫尼加大厦生态住宅楼特西赫尼加大厦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斯哈尔塔马大街,这是杨经文将生物气候学理论发展成熟的标志性建筑(图3-2)。该大厦不仅践行了杨经文的分类矩阵理论,而且将建筑往美学方向进行拓展。他尝试将直接的、平铺直叙的建筑风格往更具有表现力的后现代方向进行转型。建筑1-6层为立体的停车场,通过旋转坡道联系起来,7-19层为住宅区,其中在第十层和第十三层设置了大型了空中庭园,实现了大规模的景观绿化。建筑中的电梯间和服务设施都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降低了建筑能耗。在阳光直射的北面用金属防尘网格装饰建筑外立面,既丰富了建筑的形式,也起到除尘、遮阳、降噪的效果。4 基于分块矩阵理论的生态停车塔设计4.1分块矩阵理论分块矩阵理论是建筑与环境的系统论,最早由马拉西亚建筑师杨经文提出,“分块矩阵本身就是一个具体涵盖了所有生态设计因素的完整理论框架。设计者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来考察即将构建的系统和它所处的环境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应该考虑到环境所有元素相互依赖关系。” Ken Yeang, Prestel Verlag. The Green Skyscraper: The Basis for Designing Sustainable Intensive buildings. 2000分块矩阵理论由建筑系统论发展而来,是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我们可以将建筑看做是一个系统(比如一个设计系统或一个建成系统),它存在于环境当中(包括人造自然和自然环境)。这一普遍的系统观是生态学中生态系统观的根本所在,因此,设计的核心任务在任何理论中都与之类似就是要选取设计过程中对我们的决策起实质作用的、必须包括在内的适宜变量。” Ken Yeang, Prestel Verlag. The Green Skyscraper: The Basis for Designing Sustainable Intensive buildings. 2000杨经文 1995:分块矩阵关键词:LP=分块矩阵 1=建筑物系统 2=环境 L=相互依赖 L11=内部相互依赖 L22=外部相互依赖 L12=系统/环境的交换 L21=环境/系统的交换图4-1 建筑环境生态化设计模型分块矩阵理论是宏观的生态建筑学的基础,为生态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针对生态停车塔设计,我进一步细化了分类矩阵理论的相互关系模型,设计师应从“输入标准系统标准输出标准环境标准”等四个方面来把握整个建筑设计中资源的消耗,将建成环境和生态环境分别看成是一个系统,设计师不仅要关注系统内物质的流动变化,更需要关注环境之间物质的流动关系(图4-1)。正如杨经文提到的“所有以上元素的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整体,与自然系统(以及其他人工系统)在生物圈共同发展。” 英艾弗理查兹著.汪芳,张翼译.TR哈姆扎和杨经文建筑事务所:生态摩天大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2生态停车塔项目概况4.2.1项目背景项目位于南京市白下区,中山东路和洪武北路交叉口,地处新街口商业圈,周边高层建筑林立,车流量较大。基地原来是一个空旷的停车场,毗邻南京新百和步行街。随着近年来新街口区域的不断发展,原停车场的汽车容纳量无法保证周边商业区的停车需求。此外该区域土地利用率较低,绿化覆盖面积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4.2.2 项目周边环境图4-2 项目周边基地分析功能分区分析结论(图4-2):项目位于新街口区域,商业价值高,建筑功能应该具有多样性,拟定建筑功能分为四个区间:停车场、住宅、酒店、办公。停车塔的车位数量可以辐射整个新街口商区和附近的居民区,缓解周边停车难的问题。建筑形式既要满足生态的需求,也需要融入周围的环境。交通流线分析结论(图4-2):项目位于两条主干道交汇处,车流量较大,应合理设置出入口。在A交通节点处应该留有足够大的广场保证人流集散、车辆转弯。建筑与新街口步行街相邻,应考虑人车分流,保证行人安全。建筑高度图分析结论(图4-2):项目周边建筑群高度基本在100米左右,一些标志性建筑的高度达到了200m。生态停车塔的建筑高度拟定在150m以内,与周围的建筑构成平缓的天际线。基地北面有一片高度在10m左右的居民区,为了缓解建筑高度的视觉压力,拟在建筑前做一个100*40m广场景观。景观节点图分析结论(图4-2):基地南面相邻新街口步行街,人流量较大,应合理安排人车流线。为了实现景观的连续性,拟在基地建立两个小型的景观带,与步行街广场组成景观集团。生态停车塔的建立应辐射周围区域,与周围的停车场产生联系。4.3生态停车塔的设计构思与定位4.3.1设计构思图4-3 类似于旋转状的杂志堆砌 图4-4具有生物气候学性质蚁巢 图4-5 DNA链结构图4-6 建筑设计构思高层建筑就像是一系列空间相互产生关系的集合。高层建筑不应当是单纯的地将楼板垒叠起来,而是一个与外部环境以及与自身产生关系的集合体。高层建筑应该像随意堆砌的书堆(图4-3),让每层的空间接收到更多的阳光、空气、视野和景观。建筑的精巧性就像具有微气候生态学特征的的蚁穴一样(图4-4)。生态停车塔的设计以杨经文的生态矩阵理论为基础,以建筑环境生态化设计模型为控制手段。(图4-6)根据基地分析结果,确定建筑高度、体量以及功能分区,再等距的嵌入空中花园,保证每个模块的空间都有一个公共活动的绿色花园。再对每个模块进行60度旋转,使每个建筑模块有更多的空间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为了在同等面积和空间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建筑面积和采光面积,将正方形平面变为曲边三角形平面。再将每个曲边三角形沿每个边的垂直平分线进行分割,让建筑获得更好的竖向通风和采光。将每个楼层旋转12度,建筑就像DNA链旋转上升(图4-5)。这就是生态停车塔楼主体空间的雏形。4.3.2设计定位生态定位:低碳节能且具有自净化能力的生态高层建筑功能定位:用于车辆停放的立体停车场,并伴有住宅、酒店、办公等多功能一体化的集合体与城市关系定位:城中地标性建筑集合体5 生态策略在停车塔上的应用5.1建筑采光设计5.1.1 建筑采光策略(1)DNA链状的楼层布局创造出一个旋转向上的建筑,它使得上层的楼层遮蔽了下层的楼层,上层建筑对下层建筑的遮蔽角度根据南京地区的太阳入射角确定。(2)不规则的楼板形式,甚至深入到建筑内部的楔形设计将阳光引入中庭,增加了住户对阳光的体验。住宅空间的深度控制在12米以内,保证了住宅良好的通风和采光。(3)建筑的服务空间以及部分结构都是依据基地的采光而定的:南北轴方向,高速电梯及细胞蜂巢型结构框架吸收了自然光中绝大部分热量。比较凉爽的建筑北面则是采用较为通透的玻璃幕墙和庭院空间,让自然风可以更好的进入室内,因此它是开敞空间。(4)在建筑的南面设有带净化装置的百叶窗,可以根据阳光的入射角度变换方向。遮光系统和窗户的朝向也是根据基地太阳的运动轨迹而定的。建筑表皮不再是机械的,而是根据阳光的强度和方向进行变化,合理的将能量传递给建筑。5.1.2 建筑采光与外环境图5-1 建筑外环境采光分析拟定建筑高度和体量时优先需要解决建筑采光问题。根据杨经文的分块矩阵理论,先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ECTECT软件中首先对基地进行模拟,导入南京地区的太阳轨迹图。ECTECT软件模拟了建筑在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中某天三个时间段的采光情况(图5-1),保证生态停车塔每年至少有90%的天数日采光量在8小时以上,满足用户对采光的需求。5.1.3 建筑采光与内环境图5-2 建筑内环境采光分析建筑内部空间采光研究中,我选择住宅区间进行光环境分析(图5-2)。由图可以看出,住宅内部空间在六月份中旬某天三个时间段的采光情况,建筑中庭和公共活动的绿植花园有较好的采光,室内空间的深度基本控制在12米以内,也可以达到较好的采光效果。旋转的楼层布局使得上层楼层可以有效的遮蔽下层楼层,在保证采光的同时也很好的控制了入射辐射,由图可见,建筑内部空间的辐射基本都控制在100000w/h以内。5.2通风和温度调节5.2.1 建筑通风和温度调节策略(1)充分利用风、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用生态的方法整合资源调节室内气温。(2)利用可以打开和关闭的建筑表皮将自然风引入建筑内部。(3)自然光加热建筑内部空气,空气受热压作用上升,新鲜的空气被吸入建筑内部,加强了自然通风。(4)根据南京风向特征设计的楼板使气流更容易进入建筑内部,加强了横向自然通风。(5)不断变换的形式以及部分通透的楼板能够更有效地引导气流,楼层间被竖向的中庭空间贯穿,与外庭空间,绿色平台,内部庭院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的自然通风系统。(6)绿色植物产生阴影以及光合作用使建筑降温。夏季,植物枝繁叶茂,遮挡阳光为室内带来阴翳;冬季,植物变的稀疏,阳光可以照进室内为室内空气加热。楼层边缘的绿色植物可以控制建筑的横向通风,外庭空间精心布局的植被能够控制内部空间的空气流动。5.2.2 建筑平面通风分析图4-2 项目周边基地分析图5-4 建筑平面通风分析 在软件上导入南京的气象资料,导出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的风向图和平均气温(图5-3)。由图可见,南京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风,气温可高达40度左右,冬季盛行东南风,气温可降至零下五度左右。A(图5-4):夏季风向主来来自西南方向,挡风器开启,引入盛行的西南风以获得大量的室内外通风。建筑南面的遮光百叶窗保持关闭状态,阻隔阳光调节室内温度。C(图5-4):冬季风向主要来自东南方向,冬季挡风器关闭以阻隔冬季风。让建筑内空间变成一个封闭的系统,靠机械设备进行通风。建筑南面的遮光百叶窗保持开放的状态,阳光射入建筑中为建筑内环境加热。5.2.3 建筑竖向通风和温度调节分析图5-5 建筑竖向通风和温度调节冬季(图5-5)在冬季,建筑表皮封闭起来,每个楼层都保证了机械通风,气流在建筑空间上部通过空气处理单元进行净化和加热,被排出的空气由于风压最终在建筑顶部被排出。春秋季节(图5-5)自然气流通过建筑底层的停车场进入建筑,太阳光透过建筑的玻璃幕墙加热建筑空间与外立面之间的空气,以此辅助通风口引导自然气流。这将产生一种负压力,使得建筑空间能从外界吸入更多的空气。空气经过立体绿化系统被净化,被抽出的空气在建筑顶部被排出。夏季(图5-5)在夏季高温的环境下,建筑采用自然通风结合机械通风。在建筑的背光面采用自然通风的形式,让气流带入凉爽的空气。空气再通过处理设备,进一步被冷却,最后输入到每个空间中,过剩的气流通过通风塔由中庭排出。5.3立体景观绿化图5-6 建筑立体景观绿化分析图(1)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采用立体景观绿化旋转布置、穿过甚至融入到建筑形体之中(图5-6)。这个系统提供了很多重要功能: 绿色植物产生阴影以及光合作用使建筑降温。楼层的边缘空间以及外庭空间中布局精确的植被能够控制建筑气流流动。植被量相对于整个建筑体量而言是合理的。因此,保证了生态系统与建筑系统的和谐统一。(2)空中庭院被嵌入到建筑体中,保证每个功能区间都有一个公共活动的绿色花园,这些在城市上空的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不一样的游览体验。“他们好像建筑的肺一样,为上下层与室内外空间提供新鲜空气。” 英艾弗理查兹著.汪芳,张翼译.TR哈姆扎和杨经文建筑事务所:生态摩天大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4过滤系统5.4.1生态过滤系统利用植被净化空气,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建筑的外庭空间、中庭景观以及生态平台功能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物净化系统,在植被选择上,尽量选择具有吸附灰尘、净化空气的地被植物和小灌木,如铁线蕨、吊兰、芦荟、棕竹、常春藤等,铁线蕨每小时可以吸收大约20微克的甲醛,吊兰能吸收空气中95%的一氧化碳和85%的甲醛,棕竹能够吸收80%以上的多种有害物质,这些植物就像空气中的“净化器”,将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5.4.1机械过滤系统图5-7 建筑机械过滤系统分析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设置机械吸附系统净化空气。“电除尘器是一种烟气净化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烟气中灰尘尘粒通过高压静电场时,与电极间的正负离子和电子发生碰撞而荷电(或在离子扩散运动中荷电),带上电子和离子的尘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异性电极运动并积附在异性电极上。” 桂光宇.电除尘运用常见问题和解决措施J.世界华裔经济年鉴.2012.10机械过滤系统与建筑的遮阳系统结合起来,环绕于建筑周围,并根据建筑不同高度不同风压状况设置过滤系统的密度,保证了吸附尘埃的高效性(图5-7)。结 论城市化引起的建筑密集化是中国大中型城市不可避免的一种潮流,任何抵触消极的对待方式都不能抵挡这种趋势的发展,当代设计师必须在认清这个事实的基础上作出改变。垂直城市主义和集合城市主义的思想在城市规划领域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杨经文的生态建筑理论在生态学领域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城市滤带”是在综合考量当代主流密集型建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城市滤带”包含了微气候生态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