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 要: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劳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过程中,在经历了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得以逐渐创造和形成,又是在民间的流传中不断传播、发展的文化现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民族文化,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间舞蹈。民间舞蹈代表的是它所在的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特点;是各国、各民族、各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开阔视野、取长补短的主要内容,是增进相互交流的重要纽带。关键字:苗族舞蹈;芦笙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深远影响前言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具有深厚浓郁的生活兴趣,庄严而深重的宗教信仰。芦笙舞不仅仅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用以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友情等交流方式。是真正把器乐、唱歌、跳舞融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一、苗族芦笙舞历史溯源关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苗族人民有着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呈现的是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来作为自己的衣食,当时,为了能使捕获鸟兽变得简单,于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枝能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的管,吹起芦笙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次上山狩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从而流传到今。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阿卯古史传说记载中写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祖先由于”敌人闪岛觉地福从莱色米夫地来攻打,战不胜敌,后来就往南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苗族的先民从北向南迁移路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到深夜,最先过河的人们担心跟在身后的人失散,就用吹起芦笙燃起篝火的方式引导人们集拢。在寒气的入侵下,人们跟随芦笙吹起的旋律,纷纷都跳起了芦笙舞。芦笙与笛子相似,是每位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好友。在苗家跳舞的坝地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云南少数民族认为,”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在歪头山,芦笙一响,总有歌舞相伴。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明人倪辂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足以见得芦笙舞在苗族人民传统节日中的不可缺性,并流传广泛。二、苗族“芦笙舞”的形成苗族芦笙舞(苗语“酒给”),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是一种以男子一边吹着自制的”芦笙”同时以下肢(包含胯部、膝部、踝部)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地区尤其普及。其中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在那里,人们从孩童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学跳芦笙舞。只要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芦笙舞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三、苗族芦笙舞芦笙舞的分类及特征过去,苗族人民在自己民族的祭祀活动中跳芦笙舞,后来慢慢发展到过节时、庆祝丰收时、婚礼进行、盖新房落成以及欢迎客人时都会跳起。针对每种场合的不同性,芦笙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其形式可分为自娱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祭祀性芦笙舞、礼仪性芦笙舞、技巧性芦笙舞。自娱性芦笙舞。这类舞蹈在芦笙舞中最为流传和能被人们所学习,自娱性芦笙舞的舞蹈对象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也不分年龄。所以参加跳这类舞蹈的人也相对比较多,舞蹈的选择地也没有讲究和规定,通常在田坝、宽敞的院坝、马路边以及平坦的空地上。这种活动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男的围成一个圈,女的围成一个圈,有的也可是男女一起围成一圈,然后把手持大芦笙的吹笙者包围在圈的中央,跟着吹笙者所吹奏的音乐节奏欢快的舞蹈;另一种是男女有顺序的一男挨着一女围成圈,由男子吹奏芦笙,女子手持手帕或者空手踩着芦笙者吹奏的节奏按着顺或逆时针转动起舞;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第一种是过“花山节”时所跳,这个时节,是未婚男女青年最爱的节日,因为在这里可以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在这一天人们跳的芦笙舞,古时也有“跳花”或“跳月”之说,一般都是在天气晴朗、明月风高的夜晚进行。为了方便习俗,苗寨都会设有“跳花”的花场或“跳月”的月亮场。如黔东南地区盛行的”讨花带”、黔中地区盛行的”牵羊”。小伙子边舞边吹着芦笙向自己爱慕的姑娘求爱,如果姑娘同时也看上了小伙子,她就会将自己秀的花带送给男子,并默默地将花带拴在男子的芦笙上,这就是“讨花带”。 “牵羊”是男青年在前面边吹边跳,尾随而舞的姑娘若爱上了某个小伙子,就把自己亲手编织的美丽花带作为定情的信物,拴在他的腰上,然后牵着花带的一端,跟在小伙子身后踏节而舞。技艺出众的芦笙舞好手,有时竟会同时牵着几个姑娘舞着走呢!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最终能与谁成眷属,那就不尽是月亮场或花场上能见分晓的事了。表演性芦笙舞。苗族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一般以竞技的方式进行集体比赛,以吹奏乐曲多,舞蹈时间长,声音谐和、优美、动作和步法丰富取胜。个人竞技,或以动作的节奏多变,疾急激烈见长,或以能否完成高难度动作取胜。表演性芦笙舞内容非常丰富,有的以炫耀高难度技巧以博取观众的赞叹。如”滚山珠”、”蚯蚓滚沙”、”猴子上树”、”滚地龙”等。有的以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以表现生活的谐趣,给人欢愉。如”牛打架”、”半鸡”等。“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子罗夺”。传统的“滚山珠”一人或数人均可表演。其表演特色是:不管舞蹈动作如何高难,表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保持芦笙不离口,曲音不断,笙与舞自始自终相伴相配,协调进行。80年代,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国家逐渐重视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地龙滚荆”经过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加工、提炼、升华、形成了一个由多数人表演为主的芦笙舞,并更名为“滚山珠”。“蚯蚓滚沙”,“滚地龙”是舞者跪地下板腰,以头顶地为轴心,随后挺起,边吹奏芦笙边翻身舞动。“巧喝酒”是在长凳上置一盛满米酒的杯子,然后围着长凳边吹、边舞、边下腰喝酒。祭祀性芦笙舞。苗族芦笙舞祭祀性芦笙舞通常是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跳的。舞者多为中、老年人。吹奏的大芦笙长达三尺至丈余。过去,这类芦笙舞只在”吃牯脏”(杀牛祭祖)时才跳。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表现出对祖灵的尊敬和怀念,动作稳重、迟缓。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现在苗族已很少举行这种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祖活动了。因此,这类舞蹈现已不见了。礼仪性芦笙舞。礼仪性芦笙舞由活动的不同内容决定,所以活动形式和特点也会有所不同。男婚女嫁时、新屋落成等欢庆活动,其动作特色跳跃、轻快,气氛热烈欢腾。舞者也多在堂中起舞以示祝贺。在丧葬的仪式上,芦笙舞蹈的作用主要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和向死者致哀。在这样的场合,除在入棺仪式上有跨过棺木的跳跃动作外,其余动作均沉稳而有节制。技巧性芦笙舞。技巧性芦笙舞尤其能体现苗族同胞的勇敢,尚武,精于技巧的民族特征,特别精彩。有“锦鸡舞”、”芦笙拳”、“爬花杆”等。跳“锦鸡舞”时,舞者身着手织锦衣,头戴锥尾帽,模仿锦鸡的动作,且吹且跳,十分有趣。“芦笙拳”的形成独具一格,这种舞蹈按吹笙者的伴奏和指挥下男女舞者时而互相穿插时而挥拳对打,有时也插入花棍对击。“爬花杆”更是一种绝活。表演者口吹芦笙,爬上顶端系有红绸的花杆,将“花”衔下,吹笙下杆,在离地一人多高处,突然松手,翻身跳下,芦笙仍然在呜呜作响。四、芦笙舞的发展文化苗族芦笙舞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活跃的文化传承脉络。芦笙是苗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标记,是这个民族闻名中外的一张名片。芦笙舞有着较高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芦笙舞蹈的良好传承。芦笙王张文友之子张绍学,他参加过全国舞蹈调演、凯里国际芦笙节等大型演出活动,受到好评。苗族芦笙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高难惊险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流播广远,享誉中外。它曾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节,受到中外人士和各族同胞的高度赞赏。滚山珠曾于1957年晋京为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演出。1991年,在广西南宁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为贵州代表队夺得唯一的艺术表演金杯奖,6名演员分获6枚金牌。1991年,”滚山珠”赴加拿大演出,历时40多天。1992年,在波兰捧得世界民族民间艺术的最高奖-”金山杖”奖。这个舞种中蕴涵着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和引导人们不断前进,永不为困难所压倒。但是,自1999年以后,由于没有训练新的演员,老演员又各奔东西,芦笙舞”滚山珠”开始沉寂下来。现以张发喜、张凤文、杨贵华等为代表的芦笙表演队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拍摄的笙王争霸赛上获集体一奖奖;2006年11月,他们表演的乌蒙芦笙魂获第六届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金奖;芦笙舞已成为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奋进向上的精神支柱。它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劳动之余能让人们喜笑颜开保持愉快心境,它能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省肿瘤专科护士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初级数据分析师题库
- 陕西安全员c3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山西省经贸考试题库及答案
- 山东专监考试题及答案
- 山东大学plc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三省联考试题及答案
- 三类人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集合
- 三基考试题库及答案简答
- 软水维修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Unit 1 完形填空训练8篇-2023-2024学年英语八年级上册单元冲刺满分题型训练(人教版)
- CPK计算表格电子表格
- DB32/T 1086-202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修订)
- 《滤芯销售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人保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 施工单位管理培训
- 配料保密协议
- 2024年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四中小升初数学试卷(含答案)
- 园区消防安全联动制度
- 《慈善法》知识竞赛题库与的答案(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