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二轮总复习 增分策略 专题十一 必考点28“环环相扣”的实验探究课件.ppt_第1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总复习 增分策略 专题十一 必考点28“环环相扣”的实验探究课件.ppt_第2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总复习 增分策略 专题十一 必考点28“环环相扣”的实验探究课件.ppt_第3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总复习 增分策略 专题十一 必考点28“环环相扣”的实验探究课件.ppt_第4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总复习 增分策略 专题十一 必考点28“环环相扣”的实验探究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考点28“环环相扣”的实验探究,专题十一实验与探究,依纲排查,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环节突破剖析题型提炼方法,栏目索引,考点整合体系重建,环节突破,1.下图表示3株脱淀粉(经充分“饥饿”处理)的长势相同的同种植株放在透光的不同钟罩内。,该实验的目的是_。,环节一突破实验目的,答案探究CO2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2.为了探究某物质(X)的作用,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1)实验分组甲组:培养液Y细胞3HTdR(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生理盐水。乙组:培养液Y细胞3HTdRX(用生理盐水配制)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2)分别测定两组的CRD(细胞内的放射性强度),求每组的平均值。,(3)将各样品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合适时间后,测定其CRD,求每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要求与说明:答题时用X、CRD、3HTdR表示相关名词;Y细胞是能增殖的高等动物体细胞。)请回答:实验目的:_。,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某物质(X)的有无,因变量为细胞内的放射性强度。3HTdR是用来合成DNA的原料,若细胞分裂旺盛,则细胞内的放射性强度的平均值(CRD)就比较高。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的影响。答案探究X对Y细胞增殖(DNA合成)的影响,技法提炼,(1)根据题目信息,直接写出实验目的。此类题目中往往含有“验证”或“探究”的字眼,此即为该实验的目的。(2)根据实验装置或实验现象,推断实验目的。此类试题首先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寻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即实验的目的。,变量法寻找实验目的,3.用质量分数为2%的秋水仙素处理植物分生组织56h,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那么,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2n16条)时,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呢?请对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针对以上的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_。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_。,环节二突破实验假设,解析探究实验中,假设是由探究的问题决定的,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低温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由此得出该探究实验的假设。根据低温能够影响酶的活性(或纺锤丝的形成、着丝点的分裂),而推断低温状态下细胞不能正常进行有丝分裂,所以提出“低温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假设。答案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低温能够影响酶的活性(或纺锤丝的形成、着丝点的分裂),使细胞不能正常进行有丝分裂,技法提炼,(1)假设的确定依据对探究性实验来说,假设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或解释,即提出可能的实验原理。(2)假设的描述句式一:“如果现象,则结论”。句式二:“当条件X存在时,事件P(实验现象)会发生”或“当条件X存在时,事件P(实验现象)不发生”或“当条件X存在时,对事件P(实验现象)没有影响”。,实验假设的确定方法,环节三突破实验原理,4.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及用具,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人员设计了一个检测稻米新鲜程度的简易实验:实验目的:根据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强弱来鉴别稻米是新稻米还是陈稻米。材料、用具:新稻米、待测稻米、质量分数为1%愈创木酚(氧气存在时被氧化成红褐色物质,与氧浓度呈正相关)等。实验步骤:,第一步:取两支具塞试管,分别编号为A和B;A管内放入适量的新稻米,B管内放入等量的待测稻米。第二步:用移液管分别往两支试管内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质量分数为1%的愈创木酚溶液,浸没稻米,盖上试管塞,充分摇匀,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液体。第三步:将两支试管中浸有1%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两个对应编号的培养皿中,用镊子摊开,然后,用移液管吸取体积分数为1%的过氧化氢分别滴入培养皿内的稻米中,使所有稻米都浸有过氧化氢。,第四步:一段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中稻米的颜色变化。预期结果及结论:A培养皿中的新稻米呈红褐色。B培养皿中的待测稻米若颜色很浅或几乎无色,则是陈稻米;若待测稻米颜色也呈红褐色,则是新稻米。请依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流程,正确分析预期结果及结论,准确书写相应的实验原理:_。,解析实验原理可以依据已知的实验目的和材料书写,也可以在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的过程和步骤等来书写。其内容一方面侧重于写出为什么这样操作,另一方面侧重于写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这里面涵盖了:自变量作用的科学依据,操作自变量的原理和因变量获得的原理等。依据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强弱”,再结合实验材料用具可知,因变量为“质量分数为1%的愈创木酚氧化后的颜色变化”。因此,实验原理可概括为: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能使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愈创木酚氧化后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答案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存在时,能使某些酚类物质(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1)实验原理一般由三段组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因变量的观测指标实验具体过程描述。(2)自变量的作用(反应)原理,即“为什么这么做”。要密切关注实验目的及题干信息,注意充分利用题干的提示或联系教材基础知识进行准确描述。(3)因变量的检测原理(或操作原理、现象原理),即“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可参考题中相关实验步骤。,技法提炼,三段法析实验原理,环节四突破实验变量的控制,5.下表为某探究实验的步骤,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此探究实验的课题名称是_。(2)在此实验中,因变量应该用_检测。A、B、C三支试管,哪支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_。(3)实验结束后,将B试管所处温度降到适宜温度,现象是_。(4)有人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试说明这样建议的理由。_。,解析由表可知,温度是自变量,所以本实验探究的内容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溶性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可被分解为还原糖,应该用碘液来检测。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所以A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B试管原温度是60,酶已失活,降到适宜温度也不可能恢复活性。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过氧化氢不稳定,在高温下也会自行分解成水和氧气,从而不能正确表现酶活性。,答案(1)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2)碘液A(3)没有变化(4)酸能使淀粉水解;过氧化氢随温度升高分解加快,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环节五突破实验步骤,6.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思想研制出能够抗肺炎双球菌的疫苗。我们知道,肺炎双球菌初次进入小鼠体内后,一般先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其内部隐藏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并传递给T细胞。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作用于小鼠体内的B细胞,B细胞进而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肺炎双球菌的抗体发挥免疫效应。有人设想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能抗S型细菌(R型细菌可以作为S型细菌的疫苗)。请为他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这一想法:,实验目的:验证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能抗S型细菌(R型细菌可以作为S型细菌的疫苗)。实验原理:动物体受到外界抗原性物质刺激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将抗原消灭。实验材料:小鼠若干只、S型活菌、R型活菌、生理盐水、注射器等。(提示:可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活菌液,但浓度和剂量不作要求)实验过程:_;,_;_。实验结果及结论:甲组小鼠存活,而乙组小鼠死亡,说明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能抗S型细菌(R型细菌可以作为S型细菌的疫苗)。,解析通过对实验目的“验证抗R型细菌的抗体也能抗S型细菌”的分析,可知本实验设计的自变量是抗R型细菌的抗体的有无。再依据实验结果及结论,不难对实验过程进行设计。具体来说,可以对小鼠进行分组编号,如将小鼠均等地分为甲和乙两组,然后一组施以变量(一定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R型活菌液)处理,另一组进行等量(生理盐水)对照。一定时间后,分别对两组小鼠注入一定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S型活菌液,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现象。,答案实验过程:取小鼠若干只,均等地分成两组,分别编号为甲组和乙组在甲组小鼠体内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R型活菌液1mL,在乙组小鼠体内注射生理盐水1mL一段时间后,再分别给甲、乙两组小鼠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S型活菌液1mL,观察两组小鼠的生活状况,技法提炼,(1)材料分组编号(设置对照实验)。(2)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处理(控制自变量)。(3)给以相同且适宜的条件(控制无关变量)。(4)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因变量的预测)。,“四步法”规范书写实验步骤,环节六突破预测实验结果,获得实验结论,7.某同学进行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增添的实验材料: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试管、滴管、水浴锅等。(1)设计出继续实验的简要步骤:_;_。(2)预测实验现象并作出结论_。,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由提供的实验材料可推知实验原理:蔗糖的水解产物如果能透过半透膜,则由于渗透作用,两边的液面差会缩小,用斐林试剂检验,水浴条件下A、B试管都会出现砖红色沉淀;否则,会因为蔗糖的水解使b管内溶质分子数增加而两边液面差加大,且用斐林试剂检验时a管内溶液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实验步骤设计重点考查无关变量的控制,如两侧加入等量的蔗糖酶,水浴控制酶活性的最适温度等。,答案(1)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型管至适宜温度,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5065水浴加热,观察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2)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生成,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