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灭亡于公元668年中经二十八代王,历时705年,与我国中原地区的西汉、东汉、魏(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及隋、唐诸王朝同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地方民族政权中,可谓存续时间最久者。高句丽,本来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但由于在其势力扩张的历史演变中,疆域延伸到了朝鲜半岛,进而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三国鼎立(新罗、百济、高句丽)时代的重要角色,从而在阐述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方的历史发展时必然要涉及到高句丽的历史,使高句丽研究倍受中、朝、韩及俄、日等国学术界的关注。现将有关高句丽的基本情况简介如下:高句丽的名称与族源 高句丽,又称高丽。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迄今尚无定论,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也有说是“高城”、“铜马”者,莫衷一是。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早在高句丽立国之前,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玄菟复徙居句丽”。这里所说的高句丽、句丽在今辽宁新宾一带,曾是汉代玄菟郡的属地,该地的早期居民貊人也被称做高句丽人。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 时置,皆朝鲜、涉貊、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高句丽的族源应是秽貊族系。高句丽是秽貊族系的一支。高句丽的王族,出自夫余,夫余是秽貊族系的另一个分支。故史书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夫余活动在今吉林、长春及其周围地区,高句丽则主要分布在今浑江流域。高句丽国的主体民族应是吉长地区的涉貊族系(夫余)和浑江的涉貊族系(高句丽)的后裔。高句丽建国高句丽的始祖是朱蒙。朱蒙,即东明,又称朱明、邹牟。朱蒙原是夫余王的儿子,母亲为夫余王的侍婢,属于庶出。朱蒙自幼善射,百发百中,又智勇多谋,因而遭到嫡长子等人的妒忌。为躲避谋害,22岁的朱蒙于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从松花江、嫩江流域的夫余国率人南逃至卒本川,(今辽宁桓仁境内),建国称王,史称卒本夫余。因卒本川一带系西汉王朝所设玄菟郡管辖下的高句丽县属地,县内居民主要为高句丽人,故后定国名为高句丽。朱蒙立国后,公元前32年,首先以武力灭掉在今长白山东南部的荇人国,接着又溯浑江而上,统一了沸流部,即涓奴部。朱蒙所居之地卒本川,则为高句丽后来的五部之首桂娄部。公元前28年,朱蒙又向东发展,灭掉北沃沮,在其地建立城邑,纳入高句丽势力范围。至此,高句丽政权初具规模,高句丽的历史亦从此开始。高句丽的都城 高句丽的都城共有五处,三处在今中国境内,两处在今朝鲜境内。1纥升骨城朱蒙自夫余避祸南逃,于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在卒本川建国称王。公元前34年,筑纥升骨城,以为王都。此为高句丽的第一个都城。纥升骨城,学术界大都认为系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五女山城。高句丽在此定都计40年。 2国内城 邹牟死后,其子琉璃明王即位。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因迫于北部夫余强大的军事压力和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琉璃明王放弃故都纥升骨城,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古城),并筑起防守坚固的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城)作为卫城。定都于此计425年。 3丸都城 公元209年(汉献帝建安十四年),高句丽山上王时,又移都丸都城。丸都城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城北5里的山城子。每当遇到战争时,高句丽王常从国内城移至丸都城固守,或国内城遭到破坏后,也留在丸都城暂住。 4平壤城 公元427年(北魏始光四年),高句丽长寿王时,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高句丽都城再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定都于此历时156年。5长安城 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高句丽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丽灭亡。历时83年。 , 高句丽的国家机构 高句丽中央机构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国王世袭。国王死后,由嫡长子即位,无嫡长子或嫡长子不肖,则立次子或其弟为王。 地方行政区划,在高句丽前期,全国共有五个区域,分别是:桂娄部,又称内部、黄部,是邹牟一系的族人,分布在今浑江和鸭绿江中游;涓奴部,又称西部、右部,在沸流水(富尔江)上游;绝奴部,又称北部、后部,分布在今辉发河流域;顺奴部,又称东部、左部,在今长白山及其南朝鲜境内狼林山脉东边;灌奴部,又称南部、前部,在今鸭绿江下游及清川江一带。桂娄部由国王直接管辖,其余四部分别由各部大加自行统辖。 汉魏初期,国王以下的属官分为八等,即相加、对卢、沛者、古邹加、主簿、优台丞、使者、皂衣先人,其中相加相当于中原王朝的丞相。 两晋南北朝时,职官设置由八等扩大为十二等,分别是大对卢、太大兄、大兄、小兄、意侯奢、乌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翳属、仙人,其中大对卢行使国相职权。 到唐代,由于高句丽政权趋于封建化,其官吏设置虽然仍保持十二等级,但与前代差别很大。十二等级以外的官吏设置也有所增加。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高句丽的兴亡盛衰,与中原王朝统治力量的强弱息息相关。每当中原王朝安定强大,积极致力于边疆大业之际,高句丽的势力就受到约束或削弱;每当中原王朝陷于战乱纷争之际,高句丽就乘机扩张。 高句丽建国后,与西汉王朝建立了藩属关系。西汉末年的半个世纪中,高句丽与汉政权基本上保持着安定统一的局面。 公元9年,王莽篡汉以后,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征发高句丽军队讨伐匈奴遭到拒绝,王莽即命田谭、严尤两次征讨高句丽,并将高句丽国名改为下旬丽,高句丽王改为下句丽侯。 王莽政权灭亡后,东汉统治者改变了民族高压政策,改善了东汉政权与高句丽的紧张关系。公元32年(东汉建武八年),高句丽遣使朝贡,光武帝刘秀恢复其王号。47年(建武二十三年)冬,高句丽蚕支落大加戴升等万余口归附乐浪郡。111年(东汉安帝永和五年),高句丽王遣使朝贡,要求归属玄菟郡。234年,魏明帝为协调同高句丽的关系,曾遣使与高句丽和亲,238年,魏明帝命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征讨公孙渊,高句丽王曾派兵数千助战。灭掉公孙氏以后,高句丽隶属于曹魏。242年(正始三年),高句丽进犯西安平(今辽宁丹东瑗河尖古城),魏派大将丹丘俭东征高句丽,世丘俭虽初战失败,但很快扭转败局,“束马悬车”,登上九都山,焚毁丸都城,大获全胜。此役高句丽军兵死亡18万余人。 西晋时,在东北设置护东夷校尉府,府治设于襄平,专门管理东夷各族事务,高旬丽亦受东夷校尉统辖。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343年,高句丽故国原王派其弟向前燕称臣,贡献方物。前燕册封故国原王为营州刺史、征东大将军、乐浪公、高句丽王。高句丽广开土王时期,又被册封“平州牧,封辽东、带方二国王”。在南北朝对峙的情况下,高句丽的藩属关系也表现为双重的臣附关系。既向南朝称臣,也向北朝称臣,同时向南、北朝朝贡,并接受南北朝封号。如北魏世祖时,高句丽长寿王派人奉表来贡方物,并请国讳;世祖派李敖到高句丽,封长寿王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此后,高句丽又向西魏、北齐、北周奉表纳贡请封,如北周,封高句丽王汤为上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高句丽王即位时接受封号,死时还要求赠封,赠谥号,新王即位必经册命方为合法,足见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藩属关系是密切的。隋唐时期,由于高句丽扩张野心膨胀,出兵辽西,破坏了此前的友善关系,遂引发了高句丽与中原王朝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战争,最终导致高句丽国的彻底灭亡。高句丽国的历史沿革公元前37年,夫余国王子朱蒙(东明、朱明、邹蒙)为避祸南逃到卒本川(今辽宁桓仁),建立卒本夫余,定都于纥升骨城。公元前9年,朱蒙死去,计在位19年。朱蒙时期,先是降服了沸流国,后经过北讨,灭掉了荇人国,将其纳入高句丽国的势力范围,然后,又向东扩张,灭掉了北沃沮,使其政权初具规模。 第二世琉璃明王即位当年,即亲统大军攻打鲜卑,大获全胜。但慑于强大的夫余入侵,琉璃明王于公元3年将都城迁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并建丸都城以资珙卫。此后四百余年,这里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公元14年,琉璃明王命大臣乌伊、摩离等领兵二万人,西伐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灭其国,并乘胜袭取高句丽县,占有高句丽故地,从此卒本夫余改名为高句丽,并以高为氏。 第三世太武神王时期,高句丽频繁用兵。公元21年,发起对夫余的进攻,虽曾将夫余国王斩首,但最终还是战败而归。26年,征服了盖马国,使高句丽势力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随后又降服了句荼国。高句丽的扩张,引起了东汉政权的干预,太武神王只好谢罪求饶。 第四世王和第五世王时期,高句丽无所建树。第六世为太祖王,其在位时期是高句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太祖王除了将高句丽分散的各部实行统一以外,还与东汉政权进行过多次军事较量,屡犯辽东,显示了高句丽逐渐强大的军事实力。 到第十世山上王、第十一世东川王、第十六世故国原王时,高句丽因多次向辽东扩张,先后三次遭到中原王朝和辽东地方政权的大规模讨伐,以致邑落残破,王都被毁,濒临灭亡。 直到第十九世广开土王时,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高句丽对外扩张的变化。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他即位初期,先兴师北进,攻破契丹三个部落、六七百营。接着又挥师南下,多次进攻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仅公元396年一役,就夺取百济58城、700余村,迫使百济阿莘王出降,并臣服于高句丽。后又两次击败入侵的倭寇,占领新罗部分城邑,使所辖地域越过大同江,抵达汉江北岸。410年,又北征夫余,迫使夫余臣服于高句丽。特别是403年,高句丽开始以武力入侵辽东,并最终占据了辽东,直到高句丽灭亡时,辽东地区才回归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412年,广开土王死后,长寿王即位。面对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的形势,长寿王遣使向中原诸王朝奉表纳贡,以示臣服,求得相对稳定。但这时,新兴的北魏政权,正在步步向东逼近,随时都在威胁着高句丽的安全。为了远离北魏的威胁,公元427年,长寿王迁都平壤城。长寿王迁都平壤后,继续推行南侵新罗、百济,北和中原诸朝的策略。475年,长寿王一举攻克百济王都汉城,杀其王,迫其南迁,高句丽势力推进到汉江流域。关于北和中原的策略,据文献记载,终长寿王之世,仅向北魏朝贡就达46次,从而避免了与中原王朝的矛盾激化,使高句丽由汉魏时的“方可二千里,户三万”,发展到“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东临日本海,西靠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以辽河为界,成为地处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的强大政治势力。自长寿王以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基本保持着朝贡修好的和睦关系。高句丽的灭亡 隋唐之际,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空前加强。589年,隋朝统一,收复辽东故土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同时,百济、新罗因屡受高句丽攻掠,也多次向隋朝求援,表示愿意从征高句丽。此时的高句丽亦一改前世诸王的修好政策,竞以兵戎相见,发兵进攻辽西之地,于是爆发了隋与高句丽的辽东战争。 辽东战争,计有四次。 第一次,598年,因高句丽兵犯辽西,隋文帝发水陆大军三十万前往征讨。双方未及交锋,高句丽王高元就遣使谢罪,隋文帝即下诏班师。 第二次,611年,隋炀帝兵发辽东,先胜而后败,损失惨重。 第三次,613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一辽东城一战,持续二十余昼夜,双方死伤甚众,后因隋朝内乱,隋军无功而返。 第四次,614年,隋炀帝第三次亲征高句丽。隋军先取得卑奢城大捷,准备进军平壤。高句丽王审时度势,“上表请降”,炀帝允准,率军而归。 隋朝灭亡,唐帝国建立。645年,因高句丽、百济不遵唐朝诏命,联合进攻新罗,唐太宗应新罗请求,遂发兵二十万,亲征高句丽。在连获胜利后,因天寒粮尽,只好班师。 666年,高句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跨库检索优化-洞察及研究
- 2025股权激励计划合同:股权内部转让协议范本
- 2025年动物趣味知识题目及答案
- 品牌价值评估体系-第1篇-洞察及研究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夺冠系列)附答案详解
- 廉江拆迁工程方案公示(3篇)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练习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a卷)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检测卷讲解带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练习备考题【有一套】附答案详解
- 公务员面试人际关系题人际关系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乡镇畜牧站动物检疫员招聘考试重点知识点梳理与解析
- 2025年中国电信招聘考试题库与答案解析
- 土地合作协议书合同模板
- 2025-2030中国废弃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技术路线与经济性分析报告
- 2025水利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一级建造师-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案例专题突破教学课件
- 新沪教牛津版九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
- 全校教学质量提升会上校长讲话:把每一节课教好是我们最实在的荣耀
- 体适能教学课件培训
- 注册安全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讲解(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