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摘要对价是英美法中的一个特有概念,是英美契约法的基石,同时也是英美票据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而由于法律传统、法律概念以及法律结构形式的迥异,作为大陆法系票据立法代表的日内瓦统一票据法没有使用对价制度。这是两大法系的一个重要分歧,也是目前主要普通法系国家拒绝加入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法律体系从总体上来讲学习的是大陆法系,在民法体系中没有对价的规定,票据法总体上采纳的也是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的立法思路,但是在第10条第2款却规定:“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从而在没有合同法作为依托的情况下首次将对价这个概念引入我国的基本法律之中。由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在法律传统、法律理念上存在冲突,票据对价这一英美法上的概念,在我国票据法中的适用,必然会产生许多不协调的现象。纵观我国票据法,关于票据对价制度的规定只有寥寥几条,存在着较多的法律漏洞:首先,关于票据对价的规定过于简单,需要进一步充实;其次,票据对价的现行规定与票据理论存在冲突,例如票据无因性原理、权利外观主义等等;最后,由于我国民法体系中并无对价这一概念,所以当票据对价出现新的难题时,无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找到可以比照的理论,以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使票据对价无法充分发挥其制度功能。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分析我国票据法中对价制度的涵义以及票据对价制度与相关票据法律制度的关系,找寻我国票据对价制度的缺陷并试图提出完善意见。文章对我国票据对价制度的分析,从下面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对价的概念,二是票据对价与票据相关法律制度的关系。第一部分是从对价的概念这一角度来分析我国票据法的缺陷。我国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此条款可视为我国对票据对价制度的基本规定。需要关注的焦点是对“相对应”理解。第二部分介绍票据对价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我国票据法的缺陷。在我国票据法中,票据对价主要与四种票据法律制度形成关联:第一,票据取得。这一部分的重点是票据对价是否应该规定为票据取得的要件,笔者认为只需将票据对价视为票据取得的限制即可。第二,票据无因性原则。这与前面一点有一定关联性,但票据无因性原则侧重点是对持票人利益的保护。我国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过于偏重对交易安全的保护,加重了对票据无因性的限制,引起学者的广泛争议。票据无因性原则的立法理念在于降低持票人的风险,保障票据的流通,但从禁止权利滥用和防止不当得利的角度看,票据的无因性应是相对的无因性。第三,票据权利善意取得制度。主要内容是分析票据对价是否为票据权利善意取得制度的要件。笔者认为,票据权利善意取得的价值在于维护票据的流通性和保护善意受让人的信赖利益,但毕竟使原权利人的票据权利丧失,为了平衡票据债务人与持票人,未支付相当对价者,不能善意取得票据权利。所以,票据对价是票据权利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第四,票据抗辩制度。从票据对价的角度考察票据抗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基于原因关系缺乏对价的抗辩仅发生在直接当事人之间;2、对价抗辩是票据抗辩切断制度的例外,持票人因无对价或不相当之对价取得票据,使得票据债务人得基于对其直接前手的抗辩事由对其提出抗辩。最后一章,对前文所提到的缺陷作了系统的总结,同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关键词: 票据对价 权利外观主义 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 票据权利善意取得 票据抗辩切断AbstractAbstract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Consideration is a unique and important thing in Anglo-American law and is seldom provided in the Genevese Uniform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System. With no rules of Consideration in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system, our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brings this concept in, which is a breakthrough to the tradition but also shows the weakness in the research system of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Consideration of our business law theorists. This dissertation has made systematic research regarding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Consideration system, and issued some personal ideas and opinions.The first part concerns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 consideration. Beginning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contract consideration and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s Consideration, Ill analyse the character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 consideration in our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According to our Negotiable Instrument Law, negotiable instruments consideration is a corresponding price acknowledged by both parties. How to understand corresponding price is the key to this problem.Then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s consideration and other systems in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s Law,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 1.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s consideration and the bill obtainment. There ar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towards that whether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s consideration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of the bill obtainment. My answer is no. I think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s consideration can only be considered as the restriction of the bill obtainment. 2.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s consideration and the no-cause character of instruments. The legal intent of the no-cause character of instruments is to decrease the bill holders risks. However, seen from the view of the prohibition of right abuse and the prevention of ill-gotten gains, the no-cause character of instruments shall be comparative. 3.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s consideration and the Bona Fide Possession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 Rights. My focus is whether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 is a must for the Bona Fide Possession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 Rights. The merit of the Bona Fide Possession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 Rights lies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struments circul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reliant interests of the benign assignee, however, in the view of fairness, the original right holder loses his rights of instru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benignancy, negotiable instruments consideration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of the Bona Fide Possession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 Rights. 4. The restriction on defense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 the significance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 consideration in the restriction on defense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 is the defense against no consideration occurs between directive parties, the non-consideration defense is the exception of the restriction on defense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flaw of the system of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s consideration, and then provide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perfection of this legal system.Key Words: the Negotiable Instruments Consideration Rechtsschein theorie No-cause Character of Instruments the Bona Fides Possession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 Rights the Restriction on Defenses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s目录目录引言1第一章从票据对价的概念看我国票据法的缺陷2第一节票据对价概述2一、英美法中的合同对价2二、英美法中的票据对价5第二节从票据对价的概念看我国票据法的缺陷9一、我国票据法中关于票据对价概念的主要条款9二、概念界定9第二章票据对价与相关票据法律制度比较分析13第一节票据对价与票据取得13一、概述13二、票据取得与票据权利取得14三、票据对价在票据取得中的法律地位15第二节票据对价与票据无因性原则18一、无因性的概念18二、票据无因性原则的涵义19三、票据对价与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20四、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的相对性22第三节票据对价与票据权利善意取得24一、票据权利取得的涵义24二、票据权利善意取得追求的目的价值25三、票据权利善意取得的要件26第四节票据对价与票据抗辩30一、票据抗辩的涵义30二、票据抗辩切断与票据对价抗辩32三、票据抗辩切断的例外与票据对价抗辩33第三章如何完善我国票据法中的对价制度36一、关于票据对价概念36二、关于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37三、关于票据权利善意取得38四、关于票据抗辩38结论40参考文献41致谢43个人简历44引言引言对价是英美法中的一个特有的概念,是英美契约法的基石,同时也是英美票据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而由于法律传统、法律概念以及法律结构形式的迥异,作为大陆法系票据立法代表的日内瓦统一票据法并没有使用对价制度。这是两大法系的一个重要分歧,也是目前主要普通法系国家拒绝加入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的重要原因。导致这一概念性冲突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日内瓦统一票据法体系各国认为票据行为是单方行为,而英美国家将票据行为视为合同行为,需经双方交易磋商;(2)日内瓦统一票据法体系各国的票据法理论受无因行为理论影响,在票据法中也贯彻无因性原则,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分离,而对价属于票据基础关系的范畴;(3)在普通法中,对价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正当持票人身份的取得上,日内瓦统一票据法并不区分持票人,而是通过抗辩制度和善意取得制度以达到对不同持票人加以相应保护或权利限制。我国的法律体系从总体上来讲学习的是大陆法系,在民法体系中没有对价的规定,票据法总体上采纳的也是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的立法思路,但是在第10条第2款却规定:“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从而在没有合同法作为依托的情况下首次将对价这个概念引入我国的基本法律之中。由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在法律传统、法律理念上存在冲突,票据对价这一英美法上的概念,在我国票据法中的适用,必然会产生许多不协调的现象。纵观我国票据法,关于票据对价制度的规定只有寥寥几条,存在着较多的法律漏洞:首先,关于票据对价的规定过于简单,需要进一步充实;其次,票据对价的现行规定与票据法理论存在冲突,例如票据无因性原理、权利外观主义等等。再加上我国民法体系中并无对价这一概念,所以当票据对价出现新的难题时,无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找到可以比照的理论,以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使票据对价无法充分发挥其制度功能。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分析我国票据法中对价制度的涵义以及比较票据对价制度与相关票据法律制度,找寻我国票据对价制度的缺陷并试图提出完善意见。2第一章从票据对价的概念看我国票据法的缺陷第一章从票据对价的概念看我国票据法的缺陷对价制度起源于英美合同法,是英美合同法中一个特有的概念,而英美票据法中的票据对价制度正是以合同对价为基础而产生的,因此要准确把握票据对价的内涵,就必须首先正确理解合同对价的含义,不能割断它与合同对价的联系。本章将首先从合同对价开始,然后过渡到票据对价概念,深入理解二者的异同,找出票据对价制度的一般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票据法上票据对价的含义,分析我国票据法中相关法律条文的缺陷,从而第二章进一步分析如何完善我国票据法奠定理论基础。第一节票据对价概述一、英美法中的合同对价(一)合同对价的涵义对价(consideration)又称约因,“约定之强制履行,必须具备某种要素,以明当事人之间合意,系经深思熟虑之结果。此种要素,初以约因称之。”只有得到对价支持的契约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才可以强制执行,除非是在法律规定的例外清况下。早期英美法受令状制影响,形式更重于实质,权利人经常会由于形式没达到要求而得不到法律保护,不符合形式要求的契约是不能够请求法院强制执行的。虽然后来对权利的实质保护变得越来越受重视,令状体制也日趋式微,但令状制影响没有完全被消除,约定的强制履行仍被认为必须具备某种要素,此种要素即为对价。到了15、16世纪,英国普通法法院最终确立了一项原则:一项单纯由约定人对受约人承担义务的恩惠性或赠与性的诺言不能由受约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想使一项诺言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受约人也必须对约定人提供某种回报,从而使双方之间存在某种交易。这种由受约人对约定人提供的回报就是对价。 王军编:美国合同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对对价的理解主要有两种。(1)“获益受损”公式。这种理解来源于英国 1875 年的Currie v. Misa一案。“一个在法律上有价值的对价,可能存在于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利益、利润或好处之中,或存在于另一方放弃行使某些权利所蒙受的损害、损失或所承担的责任。” Currie v. Misa L.R.10 EX.153 (1875). 原文为:a valuable consideration “may consist either in some right, interest, profit, or benefit accruing to the one party, or some forbearance, detriment, loss, or responsibility given,suffered, or undertaken by the other. ”,即对价表现为一方受益或另一方受损。(2)对价交易理论。此种理论主张“对价的本质在于它是作为允诺的动机或诱因而提出和接受的。反言之,允诺之做出亦是对价之给付的诱因,整件事的根本在于对价与允诺之间的互惠引诱关系。” 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1933年问世的第一次合同法重述采纳了美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大法官之一霍姆斯的观点,认为诺言与对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构成诱因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价与诺言互为交易的对象,因此,对价就是某种与诺言构成交易对象的东西。第二次合同法重述采纳了第一次合同法重述关于对价的定义,并进一步规定,对价是:约定人为了获得它而作出许诺,受约人为了得到约定人的许诺而提供它。简明言之,即有价值的对价是由合同当事人各方,为迫使对方实现其行为或履行其诺言而作出许诺的行为或牺牲,或者只为购买、换取对方许诺而支付的代价。 杨祯:英美契约法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比较上面两种对价概念,概念一强调对价具有某种经济价值,但其所标示的单方受益或受损却同交易习惯相违背,因为合同作为当事人双方交易的形式应该建立在双方互利的基础上,而“获益受损”公式割裂了这层关系,因此不仅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反而有阻碍作用。概念二不再强调对价的经济价值,使对价的主观色彩越来越浓,相比于概念一有如下进步:首先,它体现了允诺与对价之间的交换关系,更符合人们的交易习惯;其次,它大大地增加了交易的自由度,使从事交易的主体获得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由于它不再强调对价的经济价值,因此只要一方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即使这种东西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亦可构成对价,如允诺对方在不吸烟时给予奖励。所以,随着合同交易的发展及合同案例的增多,关于对价交易理论形成并逐渐取代“获益受损”公式而占据主流位置。(二)合同对价的法律特征1、权利的不行使足以构成有效的对价在法律意义上,一个有价值的对价既可以由一方获得的某种权利、利益构成,也可以由另一方作出的克制、蒙受的某种损害或承担的某种责任构成,即权利的不行使足以构成有效的对价。在1891年美国的著名案例Hamer v. Sidway一案中,原告的叔叔允诺原告于其成年前不喝酒、不抽烟,即赠与其5000美元,原告依约履行,但没有得到叔叔答应给的5000美元。法院认为“应另一方的要求而放弃某种法律上的权利是一项诺言的足够的对价”。抽烟、喝酒原本是原告的权利,虽然放弃这一权利对原告的健康非但无害,反而有利,但从法律上说,他依然蒙受了损害。 Hamer v. Sidway, 124 N. Y. 538, 27 N. E. 256 (1891),参见王军编著:美国合同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2、对价必须合法凡是以法律禁止的物或行为等作为对价都是无效的,赌债、非法交易、信贷欺诈等不能构成有效对价,因胁迫而产生的对价同样不能构成有效的对价。在澳大利亚1964 年T. P. Rich投资有限公司诉Calderon一案中,原、被告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合同对房屋的用途做了限定,被告必须将之用于开设舞厅。而根据地方政府的条例,开设舞厅是非法的,原告在订立合同之时知晓这一规定的存在。被告在了解真相之后,停止支付房租,原告起诉。法院认为,原告所提供的合同对价是非法的合同债务不能执行。 郑孟状:论票据对价,载于中外法学1997年第1期。3、对价不能是“既存义务”如果受约人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放弃“法律禁止的权利”,那么我们说该受约人没有因为他的这种行为而受到法律意义上的损害,因此也就谈不上对价。所以,对价不能是“既存义务”,例如,已受法院传票的合法通知出庭作证的证人,依法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但辩护律师为确保证人如期出庭,以求胜诉,遂允诺证人,若其如期出庭,则给付1万元作为报酬。之后,证人如期出庭作证,但律师却拒不支付报酬。法院认为证人出庭作证是法律规定其必须履行的义务,不够成对价。 Collins v. Godefroy 一案,参见杨祯:英美契约法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还有一种情况是,“既存义务”不是出自法律规定,而是出自于当事人已有的约定,这种“既存义务”也不可以做对价,凡是原来合同已经双方协商存在的义务,不能再作为一项新的允诺的对价。英国1809年的Stilk v. Myrick一案,船长与船员订有航海合同,合同规定了船员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得的报酬。当时船上共有11人,航行途中,有两名船员逃走。船长允诺如其余船员继续将该船驶达目的地,愿将逃走两人的工资分给他们。航行结束后,船长拒绝支付其所承诺的合同以外的报酬。法院认为,船员只不过是履行了其原合同所规定的职责,系既存义务性质,并不能对船长新的承诺构成对价,船长的允诺是不能强迫执行的。 杨祯:英美契约法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4、过去的对价不是有效的对价,对价必须发生在诺言作出的同时或之后。 王军编著:美国合同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所谓“过去的对价”即该允诺是在要约方作出诺言之前发生的,由于该允诺缺乏一个协商的过程,因此该允诺不能得到强制执行。如果对价是过去的,“它只是促使对所取得的利益给予表示感激之情或荣誉感的报答换言之,它并非是约因。” 英A.G.盖斯特著,张文镇等译:英国合同法与案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事实上,过去的约因并不是什么约因,这就是说,并没有给予承诺人以利益,在对他的承诺作出报答方面并未引起被承诺人的损害。这仅仅是一种过去的行为或牺牲那么它就是无偿的,是不能有效执行的”。 英A.G.盖斯特著,张文镇等译:英国合同法与案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4、一般赠与性诺言,由于欠缺约定人以其诺言换取受约人承诺或履行行为的情形,受约人仅单纯受其表示,亦无法律上之损害可言,是缺乏对价的约定,无法强制执行。 杨祯:英美契约法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例如,甲对乙表示将给其1000元,这种约定既不是为了交换乙的承诺或履行行为,乙也没有遭受任何法律上的损害,因此,法律没有赋予其强制执行的必要。5、在英美契约法中,对价不必充足,但必须经双方协商认可。在英美合同法中有一句著名的格言:一粒胡椒子也不失为良好对价。法院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并不会去审查对价是否充足、交易的价值是否公平或是相当,而是审查对价的作出是否自由。即使当事人约定用自行车换汽车,只要合同双方是自由磋商的,只要没有欺诈或协迫因素,这个对价就是法律认可的,这个合同就是一个有效的合同。二、英美法中的票据对价票据对价概念从词源上看属于英美票据法体系,在日内瓦统一票据法体系中并不存在对价的概念。 参见赵新华主编: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95页。在英美票据法中,票据行为被视为一种契约行为,必须有相应的对价支持,否则将得不到法律认可,不能强制执行。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规定:“持票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能成为正当程序持票人:(1)具有对价;(2)善意取得票据;(3)对以下瑕疵均不知情:”美国统一商法典3-302(a)。,对价被排在首位。(一)英国票据法中的票据对价的涵义根据英国汇票法第27条的规定,下列三种情况可以成立有效的对价:(1)汇票有价值的对价可以是:任何可以构成合同对价的对价(consideration);一项已经存在的债务,无论对于即期汇票还是远期汇票,该债务视为有价值的对价。可以看出英国票据法中对价的含义比合同法中的对价含义更为广泛,过去的债务或负债也可以成为对价。(2)只要汇票的对价曾经支付过,对于承兑人以及所有在该对价支付之前成为票据债务人的人而言,持票人是支付了对价的持票人。例如,甲签发了一张本票交给乙,乙再背书给丙。只要乙对甲支付过对价,那么对甲来说丙就是支付过对价的持票人,即使丙事实上并没有对乙支付过对价。(3)只要持票人根据合同或者法律规定对汇票享有留置权,持票人在留置权金额范围内是支付了对价的持票人。“上述规定针对汇票而言,但是对本票和支票同样适用。”(二)美国票据法中的票据对价的涵义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第3303条款规定,在下列五种情况下,票据的签发或者转让得到了对价的支持:(1)如果签发或者转让票据是为了让对方履行承诺,则在承诺已经履行的程度内,票据得到了相应的对价支持。从“已经履行的程度内”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该款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只有已经履行的承诺才能作为票据的对价,这与合同法中的对价不同,在合同法中承诺不需要实际的履行,本身即可构成对价;其次,如果是部分履行,则持票人是支付了部分对价的持票人,持票人可以按实际履行的比例享有正当持票人的票据权利。 参见美国统一商法典第3-302条(d)款。(2)如果票据受让人在票据上取得担保权利,则票据得到了对价的支持,但通过司法程序取得的担保权利除外。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起草者的意见,担保权利包括: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第9编成立的担保权利;托收银行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第4编第4210条取得的担保权利;银行根据普通法和成文法取得的留置权。但通过司法程序在票据上取得留置权的债权人在票据上不享有担保权利。 参见美国统一商法典第3-303 条评注3。很明显,该款与英国票据法第27条第三款本质相同,只是将适用范围由留质权扩大到担保特权。(3)如果签发或者转让票据是为了清偿或者担保一个已经存在的债务,无论该债务是否到期,票据得到了对价支持。这里的债务包括任何债务,不限于从合同产生的债务。该款主要适用于将票据用于清偿或者担保第三方债务的情形。(4)以票据交换另外一份票据。本条文是待履行承诺不是票据对价的一个例外。根据上述第一种情况,承诺只有在已经履行的程度上,才构成对价;而票据只是一项付款承诺或者付款委托而已,因此与上述第一种情况不符合。将票据视为对价,是考虑到票据有可能流通到正当持票人手中,此后票据债务人有义务支付票据。 参见美国统一商法典第3-303 条评注5。(5)以票据作为交换,让取得票据的人向第三人承担一项不可撤销的义务。本条文也是待履行的承诺不是票据对价的一个例外。如果取得票据的人向第三人承诺承担一项不可撤销的义务,则票据得到了对价支持。比如,签发信用证的开证行取得票据时支付了对价,因为开证行签发信用证后对受益人承担了一项不可撤销的付款义务。(三)票据对价与合同对价之比较1、共性票据对价概念来源于英美票据法,因此票据对价与合同对价有着必然的联系,研究票据对价不能脱离合同对价。第一,二者都应该是合法的。任何一项法律都不保护恶意的或者是非法的交易,非法的对价在合同法上不能得到认可,同样在票据法上也不行。第二,二者都不能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且必须都能够实际执行,否则对于一方当事人来说仍然相当于没有对价。第三,二者都必须是充分的,但无须相当。只要经过当事人的交易磋商,并且不存在欺诈、胁迫等违法行为,票据对价可以低于票载金额。2、特殊性票据对价的含义既有比合同对价更为广泛之处,如已存在的债务可以成立票据对价,也有比合同对价的含义狭窄之处,如可执行尚未执行的承诺不能够成票据对价。其一,过去的义务可以作为票据对价,但不可以是合同对价。因为票据可以作为一种支付手段而存在,尤其是在西方国家,某些票据如支票甚至就可直接享有货币的地位。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签发一张票据以偿还本人以前所欠的债务,此时过去的义务(债务)就是作为债权人得到票据所支付的对价而存在的。这一点是票据对价与合同对价最大的不同,因为按照英美合同法,对于已经发生之事务系既成之事实,受允诺人无论承诺或履行与否,均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允诺人倘若以其允诺交换此种既成事实,难以谓之为交易磋商,合同因欠缺对价而得不到强制执行。例如父亲甲对其子乙说:“因为你的儿子以我之名命名,所以我决定给你5000元。”此时无论乙答应与否,其子以甲之名命名的事实并非因交易磋商而生,该允诺无约束力。其二,尚待执行的允诺不能成为票据对价,但可成为合同对价,而且合同对价通常都仅仅是一项未给付的承诺而已。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第3-303条款,如果票据是为一项允诺而发行或转让的,那么在该允诺已被履行的部分内,票据的发行与转让是有对价的,也就是说尚未履行的允诺不能做为票据对价。其三,合同对价必须由受诺人提供,但票据对价可以由其它人提供。根据英国合同法,对价是由受承诺人提供的。尽管收到对价的人不一定是承诺人,但是提供对价的人肯定是受承诺人。根据票据法,只要对价曾经支付过,对于承兑人以及所有在该对价支付之前成为票据债务人的人而言,持票人是支付了对价的持票人。同时,一个持票人,即使自己取得票据时未支付对价,对于票据间接债务人而言,只要其中一个前手向该债务人支付了对价,那么该持票人就是支付了对价的持票人。例如,甲签发了一张本票交给乙,乙再背书给丙。只要乙对甲支付过对价,那么对甲来说丙就是支付过对价的持票人,即使丙事实上并没有对乙支付过对价。【这一点在前文已有论述,见本节二、(一)(2)】其四,票据对价举证责任上的倒置。根据合同法,应由主张合同权利的债权人证明对价已经支付。但依英美票据法原理,对于持票人持有的票据,法律原则上推定其已经支付了对价。此处的推定是指这是一种假设,而非绝对的事实,如果有事实的证据证明这种推定属错误,这种假设将被推翻,即推定的效力低于事实的认定。法律的这种推定是为了转移举证责任,让想要证明他人获得票据没有支付对价或没有支付相应的代价的人,就自己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持票人没有义务证明票据对价的存在。合同对价的有无,其举证责任在于受让的一方。票据法将举证责任倒置,使票据的持票人处在较为有利的地位,充分保护了持票人的利益,有利于票据的流通。 吕来明主编:票据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第二节从票据对价的概念看我国票据法的缺陷一、我国票据法中关于票据对价概念的主要条款我国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第11条规定:“因税收、继承、赠与可以依法无偿取得票据的,不受给付对价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据权利不得优于其前手的权利。前手是指在票据签章人或持票人之前签章的其他票据债务人。”第21条规定:“票据的出票人必须与付款人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并且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的资金来源。不得签发无对价的汇票用以骗取银行或者其他票据当事人的资金。”我国票据法的这几条规定是对票据对价的基本规定,然而由于过于简单,所以对于如何理解我国的票据对价,理论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比如:票据对价是否必须是充分的,也就是相当的,票据对价是否是对票据无因性的否定等等一系列问题。二、概念界定我国票据法第10条第2款规定:“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本条规定的票据对价,包含两个限制性条件:(1)双方当事人认可;(2)相对应。至于这两个条件的内涵如何界定,票据法没有作出进一步规定,这也是引起众多争议之处。(一)如何理解“双方当事人认可”“双方当事人认可”的代价,是指双方就票据对价的给付形式、给付时期等达成合意。 姜建初:票据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这一点与英美法上的对价需经当事人交易磋商达成是一致的。至于如何确定某一对价是“经双方当事人认可”的代价,我觉得应该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票据关系双方均应该是票据行为能力人,根据我国票据法第6条的规定,票据行为能力人仅指完全行为能力人;二是双方的意思表示应是自由的,没有欺诈、胁迫之类因素。(二)如何理解“相对应”1、三种观点辨析“相对应”的代价,学术界对此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价的金额或价值必须与票据金额完全相等。 梁英武: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释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年版,第26-27页。这种观点是不现实的,在实际生活中不具可操作性;第二种观点认为,对价是否“相对应”,应由双方当事人在给付时认可。这意味着,给付的代价客观上可能与票据金额有较大背离,但双方当事人认可,则为适当对价。 赵威:票据权利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这里主张的是典型的英美法上的对价,在这种观点下,“相对应的”这个词在法条中其实是无意义的,这似乎有点视法律为玩物的意思;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票据对价经双方当事人认可,无须与票据金额完全相等,但是其客观价值必须与票据金额相当。支付明显不相当的对价而取得票据的持票人,法律上推定其为恶意持票人。 于永芹:票据法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5页。产生这些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商品本身是否蕴含着客观的固有价值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两种学说。(1)客观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商品的固有属性,这种固有价值不受环境或人类行为影响,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价格总是以价值为中心随着供求变化而上下波动。客观价值论体现在立法中就是要求交换物与被交换物在价值上相当,不允许价值与价格背离过大,此说为大陆法系国家所接受。(2)主观价值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主观价值论认为商品没有固有价值,价值是主观的,它取决于产品在特定情况下的效用和稀缺程度,在主观价值论看来价值其实就是价格。这种观点体现在立法上就是把价值看作一种因时因地而异的个人感觉,允许价格背离价值,甚至一根针去换一辆轿车,只要交易双方认为值得即可。故“如果某人愿为一个承诺支付过高的代价,或者他自愿接受低于其代价的许诺,那都是他自己的事情,法院无权加以干涉如果契约自由意味着什么的话,那就是意味着双方当事人可以自由地为他们自己的许诺确定他自认为适当的代价”。 赵新华: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 页。此说为英美法系国家所接受。2、具体内容对我国票据法中“相对应的代价”的理解不能全盘照搬英美法的作法,必须将其放在我国的整个法律体系中进行分析。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相对应”这个词。(1)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等价有偿是民事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这表示我国民法采用的是客观价值论,因此我国票据法领域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使之与我国的整个民商事法律体系相融合。(2)“相对应的”代价要求受让人所付出的代价要与票据金额大体上相当,而不是绝对相等,从实际操作看,要求绝对相等那是完全不可能的,简单来讲,买东西总是要讨价还价的,既然可以还价,那么我们自然就得给“等价交换”留有一定的波动空间,否则这“等价交换”就完全不具可操作性了。现今社会乃商业社会,我们实行的是市场经济,票据法作为商法,其运行的基础就在于将每一个进行商事活动的人看作是能够充分考虑到自己经济利益进行交易的自由人,如果强制要求交易双方取得的票据和支付的对价在客观价值上相等,那么就是干涉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和交易自由。(3)票据法第11条第1款规定无对价取得票据不得享有优于其前手的票据权利,如果对价不相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我国票据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如果对价是极不相当的,则大可怀疑它是由于欺诈不当影响而产生的,那么法院就有理由认为取消这个合同是正当的。” 赵新华: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 页。在票据法领域,亦应如此,“对于以不相当之对价取得票据之人,票据债务人可对其行使票据抗辩权,因其对价既不相当,即难免有恶意之情事,故法律上乃亦不使之有优于前手之权利,以杜巧取。” 郑玉波:票据法,台湾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59页。我国票据法的上述规定亦体现了这一精神。3、实践中应如何操作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认为“相对应”客观价值大体上相当,而不是绝对相等。这就引发了一个现实问题,由于何为“相当”没有量化的标准,如果无权处分人和持票人共谋,持票人只须付出极小的代价就能取得票据权利,这将把金融机构和出票人置于极为不利的境地,那么到底由谁来决定当事人是否已经支付了相当对价呢?显然,只有两个方法,要么是规定一个量化标准,要么是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英美法的经验。英美法不要求票据对价必须是等价,但票据在英美国家仍得以广泛流通使用,并没有给出票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英美法官的自由裁量。在判断持票人能否善意取得票据权利时,英美法官需要看对价的数额或价值是否与票据金额相当,至于是否相当,则是法官自由裁量的问题。支付明显不相当的对价而取得票据的持票人,法律上推定其为恶意持票人,自然不能适用善意取得的规定。由此可见,对价不仅是票据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主观价值判断问题,在票据权利善意取得的场合,它还渗透着法官的主观价值判断。法官考虑的不是持票人是否支付了对价,而是根据持票人支付的对价,结合持票人和无权处分人的关系、持票人的商事经验等因素来判断持票人在取得票据时是否具有善意,是否符合公平交易之商业标准。因此,就对价而言,脱离了法官的自由裁量将无法运作。13第二章票据对价与相关票据法律制度比较分析第二章票据对价与相关票据法律制度比较分析票据对价和票据取得、票据无因性原则、票据权利善意取得以及票据抗辩等相关制度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弄明白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使票据对价制度能够与这些制度融为一体,将有助于完善我国的票据对价制度。本章中,本人将试图通过对票据对价制度与相关票据法律制度的分析比较,找出我国票据法中关于票据对价制度规定的缺陷,为第三章提出完善意见作准备。第一节票据对价与票据取得我国票据法第10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自票据法颁布施行后,法学界对此条的讨论就没有中断过。有人认为此条不仅是对票据无因性的否定,更是对票据流通性的否定;也有人认为我国尚处在票据制度的起步阶段,这种国情决定立法时施行“严格主义”是必要的。 参见赵新华:票据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本节中我们要讨论的是票据取得与票据对价的关系问题,即票据对价是否为票据权利取得的一般要件,对于票据无因性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讨论。一、概述关于票据对价是否为票据权利取得的一般要件的两种意见:(一)肯定意见王小能教授在票据法教程中认为,持票人分取得票据权利必须满足的三个必备条件:必须给付对价;取得票据的手段必须合法持票人取得票据时主观上应当是善意的。 参见王小能:票据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 58-60 页。另外郑孟状先生也认为除赠与、继承等例外原因外,对价是票据权利取得的一般要件,没有支付对价,持票人不能取得票据权利。 参见郑孟状:票据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二)否定意见吕来明先生认为,就具体制度而言,以票据对价作为票据权利取得的一般要件不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首先,在现实交易中,当事人可以约定先交付票据后给付对价,甚至可约定持票人实现了票据权利获得付款后才给付对价。如果严格按照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操作,必将导致无论交易中有何约定,凡使用票据的,持票人都必须先给付对价才能取得票据或票据权利的局面,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荒谬的。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规定:“依照票据法第10条的规定,票据债务人(即出票人)以在票据未转让时的基础关系违法、双方不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持票人应付对价而未付对价为由,要求返还票据而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在现实交易中确实是存在持票人不支付对价、票据债务人要求返还票据这种情况存在的,而且这也是法律所认可的,这从侧面反映了法律是承认持票人在支付对价前拥有票据转让的权利的。只是取得票据后应履行给付对价义务而未履行时,票价债务人可对其直接后手以对价未为支付进行对抗,要求返还票据。 参见吕来明:票据法基本制度评判,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90-91 页。二、票据取得与票据权利取得有很多人将票据取得与票据私利取得特意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取得票据是指取得票据实物,而取得票据权利则指成为票据权利人,享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森林康养产品品牌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4.感受创意的美妙(教学设计)五年级心理健康同步备课系列苏科版
- 小麦公益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花卉栽培工基础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宠物食品外卖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家政服务智能化客户管理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力电缆安装运维工三级安全教育(车间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智能化饮料生产设备与引进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大豆豆酱加工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1 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物理苏教版选修3-1-苏教版2014
- “十五五”期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趋势及展望
- 肾小管酸中毒的药物治疗原则及用药时机
- 2025年《幼儿园区角活动》标准课件
- 2025年公路路面修复劳务承包合同
- SJG 55-2019 建筑起重机械防台风安全技术规程
-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 新能源充电桩合作协议书(2篇)
- 论文发表怎么隐藏作者信息
- 2025年云南德宏州州级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书法教育与心理健康结合的方案
- 赣州市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分赛场-32-中药炮制-技术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