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第1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第2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第3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第4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分析 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通过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课时分配: 1 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2 / 11 2.过程与方法 (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 2)学会预习实验,了解实验室规则; ( 3)能主动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现象等; (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 3)通过小组实验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1.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具准备 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或玻璃杯)、玻璃导管、澄清石 灰水、玻璃片、水槽。 教学过程 3 / 11 导入新课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化学,化学使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化学世界里充满了奇妙的变化。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许多的成果与创造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实验,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过渡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并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首先,让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推进新课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思考蜡烛燃烧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 ,对于该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什么?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 实验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1.点燃前 现象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结论硬度较小,不溶于水而且密度比水小。 4 / 11 2.燃着时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 后取出。 现象燃着时: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 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从中间到两端逐渐变黑。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火柴两端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后 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分析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结论 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圆柱、硬度小、气味略有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着时火焰分 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一根火柴在火焰不同部位燃烧的情况?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水生成,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后熄灭后观察的现象是冒白烟 ;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后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5 / 11 实验结论点燃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最高 分析本实验体现了学习化学的以下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以及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的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燃烧时熔化、发光、发热,并 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等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过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那么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到底有何不同?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探究活动。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利用排水吹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向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分别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 荡 1.空气瓶几乎没有变化 2.呼出的气体瓶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 6 / 11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 1.空气瓶中无变化 2.呼出的气体火焰变小甚至熄灭说明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多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的玻璃片作对比 1.空气中玻璃片无明显现象 2.呼气的玻璃片有水珠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少 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较少的氧气 课堂练习 1.从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 关注物质的性质 关注物质的变化 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A.B.c.D. 2.将某种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该气体是() A.氧气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观察分析,你认为蜡烛火焰温7 / 11 度最高的部位是 () 焰心 内焰 外焰 A.B.c.D. 答案: 课堂小结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一 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入手,通过实验等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 2.燃着时 3.熄灭后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人体呼出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水,较少的氧气 布置作业 1.植物不但进行光合作用,也同时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比较二者的不同,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在一晴朗的早晨,选取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两盆 ,在花盆上各放入一杯澄清的石灰水,然后把其中一盆用无色透明的塑料袋罩住,放在阳光下;另一盆则用黑色塑料袋罩住,放在阴暗处(见下图)。 8 / 11 傍晚,在塑料袋上都剪一小口,并插入燃着的木条试验,发现 A 中木条的火焰比 B 中更亮;而 A 中的石灰水保持澄清,B 中变浑浊。 ( 1) A 中木条燃烧更旺,说明 A 中 _更多,从而说明在阳光照射下植物主要发生 _作用。 ( 2) A 中石灰水保持澄清,而 B 中变浑浊,说明 B 中_更多,从而说明在缺少光 照条件下,植物主要发生 _作用。 ( 3)很多人喜欢在天刚蒙蒙亮时到茂密的树林中进行晨练,请你结合该实验谈谈看法。 2.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_(填序号), 但 这样 做并 不 能得 出 正确 的 结论 。 原因 是:_。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_。 9 / 11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因为 _。 答案: 1.( 1)氧气光合( 2)二氧化碳呼吸( 3)这种做法不科学,因为植物经过了一晚上的呼吸作用,此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2.( 1) A 不能排除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干扰( 2)水蒸气( 3) cA、 B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不能燃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次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思考和探究,教师重点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观察、并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调控,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怎样上好探究课,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备课资料 蜡烛及其燃烧 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 ,直径约 2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延伸到顶10 / 11 部,并约有 1cm 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 2s 3s 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 烛火焰约 2cm 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